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20: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怡蓉
研究生(外文):Yi-Jung Tseng
論文名稱:應用樂譜製作軟體於音樂教學對音樂創作學習態度、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s of Applying Music Notation Software in Music Teach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Outcomes toward Music Creation
指導教授:吳為聖吳為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shen Wu
口試委員:林清同、楊豐兆、吳為聖
口試委員(外文):Ching-Torng Lin、Feng-Chao Yang、Weishen Wu
口試日期:2015-05-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製譜軟體音樂創作學習態度自我效能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music notation softwaremusic creationlearning attitudesself-efficacylearning outco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5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為能增進國中學生的音感及認譜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製譜軟體於音樂創作教學對國中生的音樂學習態度、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以中壢市某國中九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採取因子設計之準實驗研究法,實驗組和控制組各32名,由教師對兩組學生分別實施10週的音樂創作課程,實驗組進行實驗教案,控制組則施以傳統音樂創作教學。兩組於實驗教學前後各接受音樂學習成就測驗、音樂創作學習態度和音樂創作自我效能問卷調查,教學實驗後兩組學生完成音樂創作表現。利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One-way ANCOVA)比較兩組學生的音樂學習成就、音樂創作學習態度與音樂創作自我效能的後測表現,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比較兩組學生的音樂創作表現。實驗結果顯示:(1)實驗組與控制組的音樂學習成就測驗、音樂創作學習態度和音樂創作自我效能後測均高於前測;(2)實驗組的音樂學習成就、音樂創作表現、音樂創作學習態度和音樂創作自我效能均顯著高於控制組。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供音樂創作教學之建議,作為音樂教師設計音樂創作教學和未來研究之參考。


To increase student’s sensation of tone and the ability of reading not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music notation software in music teach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outcome toward music creation.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and the subjects were third grader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Chung-Li City. There were sixty-four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with 32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32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eacher implemented the music creation experiment to both groups respectively for ten week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music creation method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impos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ll participants received an music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music creation learning attitude survey, and music creation self-efficacy survey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fter the experiment, all participants finished the music composition. Quantitative data was analyzed by one-way ANCOVA(analysis of covariance)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n learning effects of two groups. The music composition scores of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post-test scores of both groups’ music learning achievement, music creation learning attitude, and music creation self-efficac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re-test scores; (2) the scores of experimental group's music learning achievement, music composition, music creation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music creation self-efficacy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Finally, several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usic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vided as well from this research results.
封面內頁
簽名頁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v
目錄v
圖目錄viii
表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流程6
第四節 名詞解釋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音樂創作教學11
第二節 應用製譜軟體於音樂創作教學21
第三節 對音樂創作的學習態度29
第四節 音樂創作自我效能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6
第一節 研究設計36
第二節 教學實驗設計39
第三節 評量工具48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5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6
第一節 音樂創作教學評量56
第二節 音樂創作學習態度62
第三節 音樂創作自我效能65
第四節 討論67
第五章 結論72
第一節 研究結論72
第二節 研究限制74
第三節 研究建議75
參考文獻77
附錄一 音樂創作學習態度量表86
附錄二 音樂創作自我效能量表87
附錄三 音樂學習成就測驗88
附錄四 音樂創作表現評分規準92
附錄五 實驗組音樂創作教學教案93
附錄六 控制組音樂創作教學教案104

一、中文部份
丁一顧(1996)。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淑玲(1991)。國小音樂資優學生音樂性向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次炤(1997)。音樂美學新論。臺北:萬象。
王秀苓(2007)。「邁向藝術」課程模式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生音樂
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福林 (1990)。新竹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行為學習成就之調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芬(2007)。音樂活動應用於低學業成就兒童自我效能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李麗芬(2006)。應用生活經驗於兒童音樂創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沈啟箴(2013)。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音樂創作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論文。
周毓貞(2014)。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 英語自我效能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官淑如(1996)。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小玉(2002)。音樂創造力之內涵與研究趨勢探討。音樂藝術學刊,2,87-118。
林小玉(2007)。音樂創造力-概論、教育心理學觀與實徵研究。臺北:五南。
林怡芸(2012)。華語流行歌曲運用於國中音樂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清山、張春興(1990)。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林靜芸 (2009)。國小五年級學童運用Hyperscore創作音樂思考表現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姚世澤(1988)。從「音樂實驗班教育」談音樂性向與成就測驗。師友,257,46-48。
姚世澤(2001)。音樂教育是否反映人類需求與社會文明的價值觀。
統整藝術教育與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資料館。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慈憶(2011)。嘉義市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師實施音樂創作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范儉民 (1990)。音樂教學法。臺北:五南。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康嫻純 (2006)。運用作曲軟體創作音樂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統星(1984)。音樂科教學研究。臺北:全音。
張蕙慧(1995)。兒童音樂與心理學關係析論。新竹師院學報,8,137-164。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制。教育學刊,14,155-192。
梁寶華 (2005)。音樂創作教學-創世紀音樂教育新趨勢。香港:卓思。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書局。
陳永明 (1994)。論創作思考模式(策略)在國小音樂創作教學中的應
用。國民教育,34(7,8),48-62。
陳玫霖(2011)。達克羅士教學法應用於藝術與人文之音樂課的成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陳淑玲(2004)應用創造性戲劇於音樂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態度的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陳慧筠 (2009)。兒童音樂創作數位學習系統的發展與成效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傅虹靜(2012)。運用「邁向藝術」課程模式於國中二年級音樂創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曾如詩(2008)。應用 5E 學習環觀點輔以資訊科技融入音樂創作教學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曾佩宜 (2004)。應用資訊科技融入音樂科教學設計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曾善美 (2009)。音樂教育科技歷史發展之回顧與再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3,397-424。
黃玉生 (2004)。電腦科技在音樂創作上之應用。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珮瑛(2007)。國小學生對學校與民間視覺藝術課程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中縣清水鎮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楊兆禎 (1988)。國民小學音樂創作教學法。音樂教育,10,5-23。
楊雅惠 (1992)。運用電腦輔助之曲調創作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葉雲生(2011)。自動作曲融入國小六年級音樂創作教學之教材設計與學習成效研究。私立元智大學碩士論文。
趙千慧 (2006)。彰化縣國民小學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師音樂創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趙珮涵(2014)。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音樂藝術自我效能、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蔡迎禾(2009)。應用五聲音階於國小六年級音樂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應用。高雄市:光復。
蕭奕燦(1996)。論「音樂創造」教育。奧福教育年刊,3,31-51。
賴保禎(1993)。學習態度問卷。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鍾若欣(2008)。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羅雅莉(2008)。圖像符號應用於國民小學音樂創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蘇金輝 (2010)。從音樂創作的發展探討數位音樂在教學上的實踐。人文社會學報,6,85-107。
饒桂香(2003)。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之相關探究與應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258-274。

二、英文部份
Allport, G.W. (1935)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Worcester, MA
:Clark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ve-Hall.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Bandura, A.(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oyle, J. D., & Radocy, R. E. ( 1987 ).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s. New York: Shirmer Books.
Brophy, T. S. (1996). Building music literacy with guided composition.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3, 15-18.
Brophy, T. S. (2000). Assessing the developing child musician: A guide for general music teachers. Chicago, IL: GIA.
Brophy, T. S. (2001). Building music literacy with guided composition.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3(3). 15-18.
Campbell, P. (1991). Unveiling the mysteries of musical spontaneity.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78(4). 21-25.
Davidson, L. (1990). Tools and environments for musical creativity.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76(9). 47-51.
Feinberg, S. (1991).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and the music listening
experience. In D. L. Hamann (Ed.), Creativity in the music
classroom, 77-83, Reston, VA: MENC.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23, 145-149.
Gibson, S.(1989). A comparison of music and multiple arts experi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9(12). 3543.
Hickey, M. (1999). Assessment rubrics for music composition.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5(4). 26-33.
Kayali, F. (2009, Spring). Music notation software: A composer’s best enemy? An Interdisciplinary Music Journal ,4(1).
Lee, C. (1983).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 as predicators of subsequent behavior in an assertiveness training program.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21, 225-232.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1994). 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 What every young American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in the arts. Reston,VA: MENC.
Pajares, F. (1996).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 543-578.
Pajares, F., & Kranzler, J. (1995).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general mental ability in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 426–443.
Robinson, N.G., Bell, C.L., & Pogonowski, L. (2011). The creative music strategy: A seven-step instructional model.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97(3). 50-56.
Rosenberg, M. J., & Hovland, C. I. (1960).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In C. I. Hovland & M. J. Rosenberg (Eds.).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pp. 1-14).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thman, A. J., Salovey, P., Antone, C., Keough, K., & Drake, M. C. (1993). The influence of message framing on intentions to perform health behavio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9, 408-433.
Schunk, D. H. (1989). Self- 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s. 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Review, 1, 173-207.
Watson, C. (2006). The Effects of Music Notation Software on Compositional Practices and Outcom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Webster, P. R. (1991). Creativity as creative thinking. In D. Hamann (Ed.).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The best of MEJ (pp.25-34). Reston, VA: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Whitcomb,R. (1999). Writing rubrics for the music classroom.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5(6). 26-3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