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壹、文獻資料、筆記:
1.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2.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
3.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
4.劉義慶,《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1。
5.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6.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
7.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8.劉知幾,《史通》,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9.杜佑,《通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10.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11.洪适,《隸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
12.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
13.王鳴盛撰,《十七史商榷》,台北:世界書局,1962。
14.趙翼,《廿二史札記》,台北:世界書局,1962。
15.王懋厷,《白田草堂存稿》,台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2。
16.劉義慶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
17.陳壽撰,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台北:新文豐書局,1975。
18.萬斯同《魏國將相大臣年表》、《魏將相大臣年表》、《魏方鎮年表》;洪飴孫《三國職官表》;吳廷?《三國方鎮年表》,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局,1925。
貳、近人論述:
一、專書:
(一)中文專書:
1.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何茲全,《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6.范文瀾,《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7.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8.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書局,1993。
10.胡志佳,《門閥士族時代下的司馬氏家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11.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0。
12.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59。
13.唐長孺,《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古代部分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
14.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2。
15.柳春新,《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6。
16.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
17.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
18.陳寅恪口述、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
19.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20.黃熾霖,《曹魏時期中央政務機關之研究》,臺北:文史哲書局,2002。
21.湯用彤、任繼愈,《魏晉玄學中的政治思想略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22.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略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3.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24.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25.傅熹年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26.楊筠如,《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上海:商務印書局,1930。
27.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8.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1994。
29.熊德基,《六朝史考實》,北京:中華書局,2000。
30.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31.衛廣來,《漢魏晉皇權嬗代》,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
32.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3.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二)日文專書:
1.川勝義雄著,徐谷梵、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2.矢野主稅,《門閥社會成立史》,東京:圖書刊行會,1976。
3.岡崎文夫,《南北朝於社會經濟制度》,東京:弘文堂,1935。
4.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社會政治篇》,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56。
5.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6.渡邊義浩,《三國政權構造「名士」》,東京都:汲古書院,2004。
7.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二、論文:
(一)中文論文:
1.王大建,〈論曹魏的宗室政策〉,《東岳論叢》,23卷6期,2002。
2.方北辰,〈《三國志‧魏書》劄記(之一)〉《成都大學學報》,6期,2007。
3.仇鹿鳴,〈魏晉禪代史事探微〉《復旦學報》,2期,2008。
4.孔毅,〈論曹魏之黜抑“浮華”〉,《許昌師專學報》,19卷1期,2000。
5.王曉毅,〈正始改制與高平陵政變〉,《中國史研究》,4期,1990。
6.王曉毅,〈論曹魏太和“浮華案”〉,《史學月刊》,2期,1996。
7.王曉毅,〈司馬懿與曹魏政治〉,《文史哲》,6期,1998。
8.李志民、柳春藩,〈關於司馬懿曹爽之爭的評價問題〉,《史學集刊》,4期,1982。
9.何茲全,〈魏晉的中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7輯,1971。
10.李昭毅,〈魏明帝時期人事結構、人事政策與政局變化〉《中正歷史學刊》,4期,2001。11.李昭毅,〈魏文帝時期的政局與人事政策〉,《中正歷史學刊》,7期,2004。12.吳慧蓮,〈曹魏的考課法與魏晉革命〉,《台大歷史學報》,21期,1997。
13.祝總斌,〈都督中外諸軍事及其性質、作用〉,收入劉方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14.林校生,〈“八王之亂原因論”諸說述要及獻疑〉,《寧德師專學報》,1期,2000。
15.范兆飛,〈魏晉之際的黨派分野和士族升降—以淮南三叛中的太原士族群為中心〉,《復旦學報》,5期,2009。
16.徐高阮,〈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卷1期,1969。
17.陳琳國,〈曹魏都督制的淵源和定型-兼論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5期,1996。
18.黃惠賢,〈曹魏中軍溯源〉,《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4輯,1996。楊德炳,〈試論曹操政權的性質〉,《中國古代史論叢》,3期,1982。
19.景有泉、李春祥,〈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原因研究述要〉,《中國史研究動態》,5期,1997。
20.楊晏州,〈青龍浮華案探微〉,《政大史粹》,17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2009。21.楊晏州,〈諸葛誕的黨派歸屬-兼論西晉宗王都督的出現〉,《史轍》,6期,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10。22.萬繩楠,〈曹魏政治派別的分野及其升降〉,《歷史教學》,1期,1964。
23.楊耀坤,〈從傅嘏《難劉劭考課論》看曹魏為政的特點〉,《中國古代史論叢》總第九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24.楊耀坤,〈有關司馬懿政變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學報》,3期,1985。
25.張偉國,〈司馬氏篡魏軍政憑藉考〉,《新亞學報》,22卷,2003。26.張焯,〈從東漢督軍制到魏晉都督制〉,《史學月刊》,6期,1994。
27.鄭欽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選舉制度〉,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28.郭熹微,〈論魏晉禪代〉,《新史學》,8卷4期,1997。29.薛軍力,〈魏晉時期都督制的建立與職能轉變〉,《天津師大學報》,4期,1992。
30.劉蓉,〈析魏明帝禁浮華〉,《北京師範大學學報》,5期,2004。
31.劉顯叔,〈論魏末政爭中的黨派分際〉,《史學彙刊》9期,1978。32.盧建榮,〈魏晉之際的變法派及其敵對者〉,《食貨》10卷7期,1980。
(二)日文論文:
1.矢野主稅,〈魏晉社會入流〉,《長大史學》,11期,1967。
2.伊藤敏雄,〈正始政變-曹爽政權人的構成中心-〉,收入野口鐵郎編,《中國史?納U構圖-筑波大學創立十週年紀念東洋史論集》,東京都:雄山閣,1986。
3.佐藤達郎,〈曹魏文‧明帝期政界名族層動向-陳?U‧司馬懿中心-〉,《東洋史研究》52卷1期,1993。
4.津田資久,〈曹魏符瑞與司馬懿的政治地位〉,收錄至《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5.堀敏一,〈九品中正制度成立-魏晉貴族制社會一考察〉,《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45期,1968。
6.渡邊信一郎著、孫歌等譯,〈元會的建構-中國古代帝國的建構與禮儀〉,收錄至溝口雄三、小島毅等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7.渡邊信一郎,〈六朝隋唐期太極殿構造〉,收錄至《都城制研究》,2期,奈良:奈良女子大學,2009。
8.越智重明,〈領軍將軍護軍將軍〉,《東洋學報》,44卷1號,1961。
9.越智重明,〈九品官人法制訂〉,《東洋學報》,46卷2號,1963。
10.越智重明,〈州大中正制關諸問題〉,《史淵》,94期,1965。
11.葭森健介,〈魏晉革命前夜政界-曹爽政權州大中正設置問題〉,《史學雜誌》95篇1號,1986。
(三)學位論文
1.王惟貞,〈魏明帝曹叡之朝政研究〉,臺北: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