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15: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郁授
研究生(外文):Yu-Shou Hwang
論文名稱:自適應慣性權重改良粒子群演算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y Adaptive Inertia Weight
指導教授:李維平李維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Ping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研究所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9
中文關鍵詞:粒子群演算法自適應慣性權重
外文關鍵詞:Inertia WeightAdaptive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6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粒子群演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PSO)[1]為演化式計算領域的一門新技術,其特色在於「較少的參數設定」、「收斂速度快」。其與蟻群演算法、基因演算法、摸擬退火法、類神經網路相同,皆是仿效大自然的行為, 來進行最佳化求解。粒子群演算法除了仿效鳥、魚的覓食行為,也加入了人類社會行為的觀念,粒子在飛行時會追隨兩個值,一是個體最佳適應值記憶pbest,一是群體最佳適應值記憶gbest,藉由這兩個值計算出下一代飛行的位置,如此透過疊代的運算尋找最佳解。粒子群演算法已被廣泛的運用於各種領域,如旅行家銷售問題、排程問題等。
雖然粒子群演算法有「收斂速度快」的特性,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會落入「區域最佳解」,尤其在多峰函數問題的求解上。目前各種改進PSO演算法,大部份著眼於如何更有效利用一個粒子在解空間搜尋最佳解。本研究認為演算法本身應能針對不同的問題做自適應的分析,再以適合的探索方式進行飛行,較能有效的對空間進行探索。
本研究提出利用粒子一開始分成兩群,並且給予兩群不同的慣性權重,來找出適合目標問題的慣性權重,以期能提升粒子群的求解品質。
研究中與其它較常見的慣性權重相互比較,如線性遞減型、線性遞增型、指數型、開口向上拋物線型、曲線型、Fuzzy型、隨機型等進行比較。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PSO) is a new technology in evolution computing. PSO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fewer parameters needed to be adjusted and the rapid convergence speed. It is the same as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PSO finds the best solution by studying the nature. In addition to study birds and fishes forage, PSO also join the human social science. Each particle is following personal best solution and global solution when moving. Each particle computes new flying location to find the best answer by searching pbest and gbest after generations.
Even though PSO can rapid converge, but it also has the problem such as local best solution especially in multi-model functions. At present, many PSO improved studies focus on that how to use each particle to find the best solution effective in the space. We consider that the algorithm should estimation which inertia weight is better for th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method that using two different inertia weight particle swarms to test which inertia weight is better for the target function for improving the precision.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with other inertia weight methods such as, decrease linerly, increase linerly, exponent, parapola with open up, curve, Fuzzy and random.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 粒子群演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4
2.2 PSO 概念與演算法流程 5
2.3 線性遞減慣性權重粒子群演算法 9
2.4 其它粒子群演算法 9
2.4.1 多粒子群協同優化算法(PSCO) 9
2.4.2 Fuzzy 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FPSO) 10
2.4.3 隨機型慣性權重PSO 13
2.4.4 曲線型慣性權重PSO 13
2.4.5 線性遞增慣性權重PSO 13
2.4.6 開口向上拋物線型慣性權重PSO及指數型遞減慣性權重PSO 14
2.5 慣性權重比較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3.1 模擬線性遞減慣性權重粒子群演算法(PSO-TVIW) 17
3.2 慣性權重特性實驗 17
3.3 自適應調整慣性權重之粒子群演算法 21
第四章 實驗結果 26
4.1 模擬慣性權重線性遞減粒子群演算法實驗 26
4.2 慣性權重特性實證 28
4.2.1 實驗一:兩種慣性權重在四個函數上平均發生收斂時間 30
4.2.2 實驗二:兩種慣性權重在四個函數上的表現 34
4.3 自適應慣性權重之粒子群演算法實證 54
4.3.1 適應值收斂比較 55
4.3.2 精確度比較 75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78
參 考 文 獻 79
圖 1- 1 研究流程 3
圖 2- 1 解空間示意圖 6
圖 2- 2 粒子速度計算示意圖 6
圖 2- 3 粒子訊息傳遞模式 7
圖 2- 4 粒子群演算法流程圖 7
圖 3- 1 Sphere三維圖 18
圖 3- 2 Rosenbrock三維圖 18
圖 3- 3 Rosenbrock三維放大圖 18
圖 3- 4 Rastrigrin三維圖 19
圖 3- 5 Griewank三維圖 19
圖 3- 6 Griewank三維放大圖 19
圖 3- 7時間運用策略 21
圖 3- 8 1/4代數時,判斷出較適合0.4 22
圖 3- 9 1/4代數時,判斷出較適合0.9 23
圖 3- 10 1/4代數時,發現0.4、0.9表現相同 23
圖 3- 11自適應調整慣性權重之粒子群演算法流程圖 25
圖 4- 1a Sphere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10維、1000代) 34
圖 4- 1b Sphere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20維、1500代) 34
圖 4- 1c Sphere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30維、2000代) 35
圖 4- 1d Sphere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10維、1000代) 35
圖 4- 1e Sphere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20維、1500代) 36
圖 4- 1f Sphere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30維、2000代) 36
圖 4- 1g Sphere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10維、1000代) 37
圖 4- 1h Sphere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20維、1500代) 37
圖 4- 1i Sphere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30維、2000代) 38
圖 4- 2a Griewan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10維、1000代) 39
圖 4- 2b Griewan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20維、1500代) 39
圖 4- 2c Griewan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30維、2000代) 40
圖 4- 2d Griewan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10維、1000代) 40
圖 4- 2e Griewan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20維、1500代) 41
圖 4- 2f Griewan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30維、2000代) 41
圖 4- 2g Griewan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10維、1000代) 42
圖 4- 2h Griewan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20維、1500代) 42
圖 4- 2i Griewan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30維、2000代) 43
圖 4- 3a Rosenbroc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10維、1000代) 44
圖 4- 3b Rosenbroc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20維、1500代) 44
圖 4- 3c Rosenbroc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30維、2000代) 45
圖 4- 3d Rosenbroc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10維、1000代) 45
圖 4- 3e Rosenbroc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20維、1500代) 46
圖 4- 3f Rosenbroc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30維、2000代) 46
圖 4- 3g Rosenbroc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10維、1000代) 47
圖 4- 3h Rosenbroc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20維、1500代) 47
圖 4- 3i Rosenbroc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30維、2000代) 48
圖 4- 4a Rastrigrin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10維、1000代) 49
圖 4- 4b Rastrigrin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20維、1500代) 49
圖 4- 4c Rastrigrin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10顆粒子、30維、2000代) 50
圖 4- 4d Rastrigrin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10維、1000代) 50
圖 4- 4e Rosenbroc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20維、1500代) 51
圖 4- 4f Rosenbrock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30維、2000代) 51
圖 4- 4g Rastrigrin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10維、1000代) 52
圖 4- 4h Rastrigrin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20維、1500代) 52
圖 4- 4i Rastrigrin慣性權重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30維、2000代) 53
圖 4- 5a Sphere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10維、1000代) 55
圖 4- 5b Sphere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20維、1500代) 56
圖 4- 5c Sphere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30維、2000代) 56
圖 4- 5d Sphere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10維、1000代) 57
圖 4- 5e Sphere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20維、1500代) 57
圖 4- 5f Sphere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30維、2000代) 58
圖 4- 5g Sphere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10維、1000代) 58
圖 4- 5h Sphere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20維、1500代) 59
圖 4- 5i Sphere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30維、2000代) 59
圖 4- 6a Griewan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10維、1000代) 60
圖 4- 6b Griewan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20維、1500代) 61
圖 4- 6c Griewan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30維、2000代) 61
圖 4- 6d Griewan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10維、1000代) 62
圖 4- 6e Griewan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20維、1500代) 62
圖 4- 6f Griewan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30維、2000代) 63
圖 4- 6g Griewan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10維、1000代) 63
圖 4- 6h Griewan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20維、1500代) 64
圖 4- 6i Griewan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30維、2000代) 64
圖 4- 7a Rosenbroc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10維、1000代) 65
圖 4- 7b Rosenbroc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20維、1500代) 66
圖 4- 7c Rosenbroc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30維、2000代) 66
圖 4- 7d Rosenbroc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10維、1000代) 67
圖 4- 7e Rosenbroc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20維、1500代) 67
圖 4- 7f Rosenbroc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30維、2000代) 68
圖 4- 7g Rosenbroc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10維、1000代) 68
圖 4- 7h Rosenbroc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20維、1500代) 69
圖 4- 7i Rosenbrock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30維、2000代) 69
圖 4- 8a Rastrigrin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10維、1000代) 70
圖 4- 8b Rastrigrin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20維、1500代) 71
圖 4- 8c Rastrigrin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20顆粒子、30維、2000代) 71
圖 4- 8d Rastrigrin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10維、1000代) 72
圖 4- 8e Rastrigrin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20維、1500代) 72
圖 4- 8f Rastrigrin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40顆粒子、30維、2000代) 73
圖 4- 8g Rastrigrin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10維、1000代) 73
圖 4- 8h Rastrigrin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20維、1500代) 74
圖 4- 8i Rastrigrin各模式適應值比較圖(80顆粒子、30維、2000代) 74
[1] Eberhart, R.C., and Kennedy, J., new optimizer using particle swarm theory, Proc.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 Machine and Human Science, Nagoya, Japan, 1995, pp.39-43.
[2] Reynolds, R.G. and Sverdlik, W., problem sloving using cultural algorithms,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EEE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EEE Conference, Vol. 2, 1994, pp.645-650.
[3] Eberhart, R.C., and Shi. Y., comparison between genetic algorithms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1998 Annu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 Programming, San Diego, 1998.
[4] Kennedy, J., and Eberhart, R.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ro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Perth, Australia), IEEE Service Center, Piscataway, NJ, 1995, pp. IV: 1942-1948.
[5] Kennedy, J., and Eberhart, R.C., Mpirical study of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9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Vol. 3, 1999.
[6] 艾景波、滕宏飛,文化粒子群優化算法,中國科技論文在線,www.paper.deu.cn
[7] Shi, Y. and Eberhart, R. C. Fuzzy 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roc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Piscataway: IEEE Press, 2001, pp.101-106.
[8] Dorigo, M., Maniezzo, V., and Colorni, A., The ant system: Optiization by a colony of cooperating agent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and Cybernetics – Part B, Vol, 26, No.1, 1996, pp.21-41.
[9] 胡曉輝,粒子群優化算法介紹,http://icdweb.cc.purdue.edu/~hux,2002。
[10] Reynolds, C.W., Flock, Herds, and Schools: A Distributed Behavioral Model, Computer Graphics, Vol. 21, No. 4, 1987, pp.25-34.
[11] R Boyd and PJ Richerson, Culture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http://books.google.com/books?hl=zh-TW&lr=&id=JFxj3Vq-MMAC&oi=fnd&pg=PP9&dq=Boyd+Richerson&ots=kTMttAOx4h&sig=n1awzqkixN_-2k0ck0AVC8_UPts#PPA21,M1, 1998.
[12] PSO Tutorial,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swarmintelligence.org/index.php
[13] 黃承龍、黃良吉、董吉雄,粒子群最佳化演算法之文獻回顧與研究議題分析,2005 數位內容管理與應用研討會,2005。
[14] 李愛國,多粒子群協同優化算法,复旦學報,第四十三卷,第一期:923-925頁,2004。
[15] Shi, Y., and Eberhart, R. C., Tracking and optimizing dynamic systems with particle swarms, Proceedings of the 2001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2001, Vol. 1, pp 94-100.
[16] 潭立靜、樂麗君、牛奔、虛並寧,一種求解函數優化的新型混合優化算法,中國科技論文在線,www.paper.deu.cn
[17] Zheng, Y., Ma, L., Zhang, L., and Qian, J., Empirical study of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 with an increasing inertia weight. Proceedings of IEE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2003 (CEC 2003), Canbella, Australia, 2003. pp 221-226.
[18] 陳貴敏、賈建,粒子群優化算法的慣性權重遞減策略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四十卷,第一期,2006。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何秀珠(1985)。兒童知覺到的父母管教方式與父母自覺管教態度研究。新竹師專學報,12,552- 582。
2.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91- 132。
3.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聯性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
4. 林義男(1993)。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與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
5. 郭生玉(1975)。父母期望水準不切實際十對子女成就動機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8,61-80。
6. 張春興(1981)。高中生的自我知覺與對父母期待知覺間的差距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31-40。
7. 張春興(1986)。國中品學優劣兩極端學生親子關係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9,1-21。
8. 葉光輝(1995)。社會化歷程中的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的行為發展。中華心理學刊,37,149-167。
9.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10. 蔡淑鈴(1987)。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性別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1,61-91。
11. 魏世台(2002)。中國文化中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宜蘭技術學報,9,341- 369。
12. 羅國英(2000)。母親教養期望與親職壓力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知覺的關聯---兼談學業成就於其中的角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35-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