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04:4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高喬茵
研究生(外文):
Chiao–yin Kao
論文名稱:
新竹高鐵特定區內伯公廟歷史性資產保存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Historic Heritage Study on Bak Gung Temples in Hsinchu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District
指導教授:
堀込憲二
指導教授(外文):
Kenji Horigome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
建築研究所
學門:
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
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9
中文關鍵詞:
新竹高鐵特定區
、
新市鎮開發
、
伯公廟
外文關鍵詞:
Bak Gung Temples
、
Hsinchu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District
、
Urban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1062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2
當都市計劃遇到古蹟保存的同時,交通建設所帶來的實質效益皆比文化資產保存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高,因此古蹟保存往往處於劣勢,更遑論地方所遺留下的傳統歷史性資產保存。本文將以新竹高鐵站工程開發為例,探討庄內豐富的伯公廟歷史性資產因開發而面臨偷竊、破壞、消失、遷移保存,進而對少數伯公廟進行原地保存,並將地方傳統文化資產首創先例皆列為編號『伯』視為保護的現象,作為探討的核心。
從政府觀點認為,被鑑定為文化資產價值的建物才享有原地保存的資格,若僅為地方傳統歷史性資產,則僅能在不觸及都市規劃與交通系統的設置下,才能得以原地保存。
從居民觀點認為,伯公廟是隨著人群初始而誕生的信仰,同時隨著生活經濟條件的提升與影響,方能講究建築外觀裝飾、匠藝與規模,因此在維繫生活溫飽之際,伯公廟僅能在經濟好轉的附加情勢下,受到改建並擴大規模,或是講究建築技藝的水準,因此足以反映不同人類生活時期的象徵。
從兩個面向看出伯公廟保存價值:
1. 從具體層面:伯公廟往往難以具有被認定為文化資產價值之水準,然而越是簡單古樸的建築形制才越是在現代新市鎮文化中,具有稀少罕見之珍貴保存價值,亦更富含教育性意義。
2. 從無形層面:伴隨族群成長之心靈託付與依賴的對象,是人們難以忘懷割捨的信仰。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至今人們仍需信仰的支撐來舒緩、解惑生活與工作遇到的困境與壓力,因此,種種跡象顯示人們不能一天沒有信仰,亦可見得信仰不因時代的更替與前進而喪失價值與功能性。
綜合上述,如何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處理伯公廟保存與建設開發的矛盾,並達成保存與開發的平衡,並擴大傳統歷史性資產保存的類型,納入伯公廟的保存重視,並發掘其價值,進而建立適當的保存方式,作為未來其他城市開發時伯公廟的保存機制參考。
When urban planning encounter preservation of monuments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brought tangible benefits are higher than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assets, the preservation of monuments are often at a disadvantage, not to mention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 asset preservation theory places left. This article will Hsinchu High Speed Rail Station Project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village rich of Bak Gung Temples historic assets arising from development and facing theft, destruction, disappearance, migration save, thereby minority Bak Gung Temples in situ conservation and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al assets the first precedent are considered protected as a number "Bo" phenomenon, as the core of the study.
From the Government's point of view that was identified as the building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assets was entitled to in situ conservation qualifications, if only local traditional historic assets, only does not touch the settings of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place and save.
From the residents point of view that Bak Gung Temples is born with the crowd and the initial belief, at the same time as upgrade and impact of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life, in order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exterior decoration, Craftsmanship and scale, and maintain the life of food and clothing, Bak Gung Temples only in the additional economic upturn situation by alteration and scale up or pay attention to the level of building skills, and therefore sufficient to reflect the different period of human life symbol.
Be seen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Bak Gung Temples preservation value:
1. From specific levels: Bak Gung Temples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value of the level of cultural assets, the more simple and rustic architectural shapes more modern new town culture, with a very rare precious preservation value, richer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2. From the intangible levels: With Population Growth the soul entrusted with dependent objects, is unforgettable break away from the belief. At the same time with changing times, since people still need the support of belief to soothe, doubt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life and work pressure, therefore, there are signs that people will not last a day without belief, also one say that the belief is not due to the replacement of the times and forward and the loss of value and functionality.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 how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process of Bak Gung Temples save and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contradiction, and reached a balance of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expand the traditional type of historic asset preservation into Bak Gung Temples preservation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discover its value, thereby establishing the appropriate way to preserve as Bak Gung Temples saving mechanism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ther cities reference.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Ⅱ
誌謝 Ⅳ
目 錄 V
表目錄 Ⅷ
圖目錄 Ⅹ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研究動機 1
1-1-2研究目的 1
1-2研究對象與範圍 2
1-2-1研究範圍 2
1-2-2案例樣本 3
1-3 相關文獻回顧 3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10
1-4-1研究方法 10
1-4-2研究流程 12
第二章 城市開發下的歷史性資產保存 13
2-1 城市開發之歷史性資產保護 13
2-1-1歷史性資產保護之意義 13
2-1-2土地信仰保護之意義 15
2-2 城市開發之歷史性資產保存內容與內涵 17
2-2-1 保存內容與內涵 17
2-2-2 土地信仰保存內涵 18
2-3 伯公廟之歷史文化資產保存特色與價值 19
2-3-1 有形層面之特色價值 20
2-3-2 無形層面帶來的特色價值 21
2-4 城市歷史性資產保存面臨之課題 22
2-5 建立伯公廟的保存維護措施 25
2-6 土地信仰保存案例 26
2-6-1淡海新市鎮開發之伯公廟保存 27
2-6-2高速鐵路桃園特定區開發之伯公廟保存 36
2-6-3檢視台灣城市開發的伯公廟保存 41
2-6-4小結論 42
第三章 六家地區歷史時期下的民間信仰形成 44
3-1 竹北六家地區的自然環境 44
3-2 竹北六家地區土地開墾 45
3-3 六家地區宗教信仰與居民生活環境建構 52
第四章 六家地區伯公廟現況調查概要 60
4-1 伯公廟建築類型與特徵 61
4-2 伯公廟象徵之守護性質 66
4-3 新的祭祀圈形態 69
4-3-1開發前的祭祀圈情況 69
4-3-2開發後之祭祀圈情況 73
4-3-3 小結論 77
第五章 城市開發下的高鐵特定區內之伯公廟保存 80
5-1 伯公廟空間與都市設計概說 80
5-1-1都市計劃、都市設計與特定區計畫之關係 80
5-1-2伯公廟空間保存與設計 83
5-2 伯公廟之地景環境 95
5-3 伯公廟保存價值之分析判斷 120
5-3-1伯公廟的保存處理原則擬定內容 120
5-3-2 小結論 130
5-4 伯公廟保存發展歷程 132
5-5 伯公廟之原地保存對象與界定 135
5-5-1原地保存作法分析 138
5-5-2原地保存案例 145
5-6 伯公廟遷移保存之對象與界定 153
5-6-1遷移保存之對象 153
5-6-2遷移至兒六公園上的保存對象 154
5-6-3遷移作法分析 156
5-6-4遷移保存案例 158
5-7 遷移保存團體「伯公情發展協會的運作」 160
第六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 172
6-1 結論 172
6-1-1 結論 177
6-2 後續研究 179
參考文獻 180
附錄一 伯公廟調查表 183
附錄二 田野訪談紀錄 209
表目錄
【表1.2.1】調查範圍之里 3
【表2.6.1】淡海新市鎮歷年計畫發展歷程 30
【表3.3.1】竹北六家地區的信仰 53
【表3.3.2】城隍爺分級制度 58
【表4.1】高鐵特定區內眾伯公廟整理 60
【表4.1.1】新竹高鐵特定區伯公廟構造類型 61
【表4.1.2】高鐵特定區伯公廟構造類型 61
【表4.1.3】高鐵特定區伯公廟附屬構造 61
【表4.1.4】現況保留下之伯公廟建築類型 63
【表4.3.1】開發後影響祭祀群擇廟之因素 73
【表5.1.1】特定區計畫種類示意表 81
【表5.1.2】屬於高鐵特定區類型之經營管理 81
【表5.1.3】大伯公廟開發前貌與環境 86
【表5.1.4】田頭伯公廟開發前貌與原始環境 87
【表5.1.5】大伯公廟現況環境設計 90
【表5.1.6】番子寮伯公廟現況環境設計 92
【表5.1.7】田頭伯公廟都市設計後現況 93
【表5.2.1】原地保存伯公廟座向 98
【表5.2.2】推測開發前影響伯公廟環境因子 104
【表5.2.3】推測開發前影響伯公廟環境因子 105
【表5.2.4】推測開發前影響伯公廟環境因子 106
【表5.2.5】推測開發前影響伯公廟環境因子 107
【表5.2.6】推測開發前影響伯公廟環境因子 108
【表5.2.7】推測開發前影響伯公廟環境因子 109
【表5.2.8】推測開發前影響伯公廟環境因子 110
【表5.2.9】推測開發前影響伯公廟環境因子 111
【表5.2.10】開發後之伯公廟庭與道路平面形貌類型 114
【表5.2.11】開發前後伯公廟配置圖 116
【表5.2.12】伯公廟開發前、後空間配置比較 117
【表5.2.13】伯公廟開發前、後空間配置比較 118
【表5.2.14】伯公廟開發前、後空間配置比較 119
【表5.3.1】新竹高鐵特定區內伯公廟調查鑑定 120
【表5.3.2】解析伯公廟保存準則之評定方式 122
【表5.3.3】分析伯公廟保存價值之重要性 126
【表5.5.1】原地保存之伯公廟 137
【表5.5.2】原地保存伯公廟之範圍示意圖 141
【表5.5.3】番子寮伯公廟前後環境變貌 145
【表5.6.1】兒六公園之伯公廟保存現況 154
【表5.6.2】施工過程中紀錄 157
【表5.7.1】歷屆保存協會手冊 166
【表6.1.1】初步建構保存機構之關係 178
【表6.1.2】初步建構保存程序之關係 178
圖目錄
【圖1.2.1】研究範圍 3
【圖1.4.1】研究流程圖 12
【圖2.6.1】淡海新市鎮開發範圍圖 28
【圖2.6.2】現況保留人文資產之對象 29
【圖2.6.3】遺址與遺跡分布示意圖 31
【圖2.6.4】公司田溪碑 32
【圖2.6.5】公司田溪 32
【圖2.6.6】程氏古厝 32
【圖2.6.7】公司田溪碑 33
【圖2.6.8】公司田溪橋板 33
【圖2.6.9】遺留之伯公廟 33
【圖2.6.10】集合之眾伯公廟奉祀 33
【圖2.6.11】集合之眾伯公廟 34
【圖2.6.12】遺留之伯公廟 34
【圖2.6.13】太子廟 34
【圖2.6.14】淡水大庄福德廟府 34
【圖2.6.15】黃帝神宮 34
【圖2.6.16】平安宮 34
【圖2.6.17】桃園高鐵特定區示意圖 36
【圖2.6.18】廣天寺外觀照 37
【圖2.6.19】廣天寺內部照 37
【圖2.6.20】青昇宮外觀照 37
【圖2.6.21】青昇宮全區照 37
【圖2.6.22】芝芭里福德祠 38
【圖2.6.23】芝芭里洽溪土地公廟 38
【圖2.6.24】洽溪里瑞士福德宮 38
【圖2.6.25】洽溪里第十公園福德祠 38
【圖2.6.26】青埔里福德祠 38
【圖2.6.27】青山福德祠 38
【圖2.6.28】大園鄉頂橫峰福德宮 39
【圖2.6.29】皇家福德宮 39
【圖2.6.30】原地、原貌保留之中厝福德祠 39
【圖2.6.31】大園鄉三十四鄰土地公廟 40
【圖2.6.32】大園鄉二十七鄰土地公廟 40
【圖2.6.33】大園鄉三十五鄰土地公廟 40
【圖2.6.34】大園鄉二十六鄰土地公廟 40
【圖3.1.1】竹北六家自然環境區域圖 44
【圖4.1.1】高鐵特定區內行政區域圖 61
【圖4.1.2】張屋伯公 64
【圖4.1.3】張屋整體貌 64
【圖4.1.4】石板疊砌伯公廟 64
【圖4.1.5】遷移伯公廟 64
【圖4.1.6】水泥造伯公 64
【圖4.1.7】石造伯公 64
【圖4.1.8】古君伯公 64
【圖4.1.9】古君伯公磚造廟身 64
【圖4.1.10】石造莊屋伯公 65
【圖4.1.11】復原永興宮 65
【圖4.1.12】水泥復原伯公 65
【圖4.1.13】番子寮伯公 65
【圖4.1.14】隘口伯公 65
【圖4.1.15】隘口伯公木樑構造 65
【圖4.1.16】番子寮伯公木樑構造 65
【圖4.1.17】繁複拜亭裝飾 66
【圖4.1.18】樸實水尾伯公 66
【圖4.1.19】增設鐵架拜棚 66
【圖4.3.1】開發前期之大伯公廟祭祀圈示意圖推測 72
【圖4.3.2】推測開發前之田頭伯公廟祭祀圈示意圖 72
【圖4.3.3】三大伯公廟祭祀圈示意圖 75
【圖4.3.4】原地保存之田頭伯公廟祭祀圈示意圖 76
【圖4.3.5】出資者處推測十三伯公廟祭祀圈範圍 77
【圖5.1.1】特定區計畫體系示意 81
【圖5.1.2】隘口伯公廟(開發前) 83
【圖5.1.3】旱坑子伯公廟 85
【圖5.1.4】吳屋伯公廟 85
【圖5.1.5】詹屋伯公廟 85
【圖5.1.6】古君伯公廟 85
【圖5.2.1】依存環境中的吳屋伯公 96
【圖5.2.2】特定區內伯公廟與周遭環境之對應關係 97
【圖5.2.3】隘口聚落與隘口伯公 99
【圖5.2.4】番子寮聚落 99
【圖5.2.5】桂竹林聚落與伯公 99
【圖5.2.6】修改自明治37年堡圖 99
【圖5.2.7】修改自民國65年10月航照圖 100
【圖5.2.8】修改自民國82年8月30日航照圖 100
【圖5.2.9】水尾伯公廟位於水圳尾端 101
【圖5.2.10】伯公廟與整體環境之關係示意圖 101
【圖5.2.11】伯公廟座向與水圳流向示意圖 102
【圖5.2.12】旱坑子伯公廟與道路及住宅示 103
【圖5.2.13】桂竹林聚落內伯公廟背對道路、水圳示意圖 103
【圖5.4.1】伯公廟保存事件發展過程大事記 132
【圖5.5.1】原地保存之伯公廟位置圖 135
【圖5.5.2】原地、遷移伯公廟規模圖 142
【圖5.5.3】伯公廟原有地勢高度 146
【圖5.5.4】番子寮伯公廟道路系統發達 146
【圖5.5.5】居民群聚打牌 147
【圖5.5.6】廟後化胎 148
【圖5.5.7】開發前貌 148
【圖5.5.8】開發後現況照 148
【圖5.5.9】張屋伯公原型 149
【圖5.5.10】前來祭拜張屋伯公一家人 149
【圖5.5.11】廟前擺滿豐盛祭品 149
【圖5.5.12】現今已乾涸的水圳尾 150
【圖5.5.13】開發前後形貌一致 150
【圖5.5.14】祭拜人潮 150
【圖5.5.15】張屋伯公廟原貌 151
【圖5.5.16】開發前照 151
【圖5.5.17】開發後現況設計圖 151
【圖5.5.18】開發後現況照 151
【圖5.5.19】伯公廟原貌 152
【圖5.6.1】遷移保存之伯公廟位置圖 153
【圖5.6.2】古君伯公廟現況測繪 156
【圖5.6.3】古君伯公遷移施工完成 156
【圖5.6.4】伯公群遷移位置圖 157
【圖5.6.5】桂竹林伯公拆解遷移-臨時安置恭奉工務所儀式 158
【圖5.6.6】眾遷移之廟體排列 158
【圖5.6.7】永興宮立面與平面圖 159
【圖5.6.8】按原貌復原後之東平里七鄰永興宮 159
【圖5.7.1】羅阿東理事長陳情書 162
【圖5.7.2】新廟與暫放鐵皮屋背面 162
【圖5.7.3】新廟與暫放鐵皮屋正面 162
【圖5.7.4】伯公情發展協會成立始末 163
【圖5.7.5】完工後之聯合辦公廟(慈福佑宮) 165
【圖5.7.6】十二尊列位伯公廟,以生肖來輪值 165
【圖5.7.7】一尊石婆娘 165
【圖5.7.8】林會承老師主持之研究案 166
【圖5.7.9】陳板老師撰寫 166
【圖5.7.10】九芎林工作室撰寫 166
【圖5.7.11】保存協會運作模式 169
【圖5.7.12】慈福佑宮祭祀圈範圍推測圖 169
【圖5.7.13】園區變更設計後之配置圖 170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1.陳板,1998,《六家庄風土誌》,唐山出版社。
2.新竹縣竹北市東海國民小學編印,2005,《探訪東海人文》,新竹縣竹北市東海國民小學。
3.黃運喜主編,2007,《新竹文獻二十九期》,新竹縣文化局。
4.黃運喜,2005,《蛻變的家園隘口百年變遷沿革誌》,常春樹書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贊助出版。
5.陳板,1999,《水與竹塹 : 新竹水文化導覽手冊》,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
6.竹北市志編輯委員會主編,1996,《竹北市志》,新竹縣竹北市公所。
二、碩博士論文
1.徐婉婷,2002,《都市水圳空間設計準則之探討-以六家地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2.柯鑑庭,2002,《傳統聚落再發展之研究(以新竹縣竹北市六張犁林姓聚落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3.魏愉真,2006,《雲林土地公廟構造類型研究-以山線、海線、客家地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
4.吳聲淼,2008,《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5.張二文,2001,《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6.李國綱,2002,《土地公崇拜現象的大地悲懷(Geopiety)詮釋-苑裡鎮土地公廟例證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7.王巧瑩,2005,《林安泰古厝拆遷事件後, 台灣地區之歷史性建築遷移保存案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
1.劉敏耀,2000,《新竹六家地區伯公廟及其建築研究》,中原設計學報。
2.陳板,1997,《紙寮窩的伯公》,竹塹文獻。
3.林美容,1987,《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
4.莊英章、許書怡,1995,《神、鬼與祖先的再思考-以新竹六家朱羅伯公的崇拜為例》,台灣風物。
5.林保煙,2007,《高鐵新竹六家車站特定區內的「三合院」與「伯公」》,新竹縣文化局。
四、規劃與研究調查案
1.彭政平、林礽三、林保煙、林保樞、羅文生、羅瑞霞,《六家高鐵特定區伯公群田野調查記錄》,九芎林工作室。
2.中原大學建築系林會承教授主持,2000,《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客家傳統建築特色之研究》,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委託。
3.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1997,《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開發環境影響說明書》,美商凱瑟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萬鼎工程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4.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1998,《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開發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美商凱瑟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萬鼎工程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5.新竹縣政府,2002,《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及其週邊地區都市設計規劃》,欣霖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6.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2006,《新竹縣竹北市新瓦屋林姓聚落(高鐵新竹竹車站特定區公五之1、公五之2及客家文化保存區用地)整體規劃暨聚落西側建築物及東側編號29號輔助辦公室(含檔案室)設計及監造規劃及設計監造技術服務委託案期末報告書》,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7.2006,《竹北六家民俗公園林家祠調查研究暨修復設計》,漢光建築師事務所。
五、國外參考資料
1.阮儀三、王景慧、王林編著,1999,《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同濟大學出版社。
2.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http://wenku.baidu.com/view/d27045d380eb6294dd886c67.html。
3.弗洛里斯坦伯格,《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遗产保护与更新》,住房协会和城市发展研究,鹿特丹,荷兰,http://wenku.baidu.com/view/d6c044da33d4b14e85246855.html。
4. 王晓阳 ,《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http://wenku.baidu.com/view/5201c3d776eeaeaad0f33005.html。
5.单霁翔,2010,《关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http://wenku.baidu.com/view/737aa82e0066f5335a8121a6.html。
6.俞孔坚,《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http://wenku.baidu.com/view/724ad90abb68a98271fefab2.html。
7.熊红丽,《谈俞孔坚景观设计作品中的“文人情怀”》, http://wenku.baidu.com/view/c3279dec5ef7ba0d4a733bb2.html。
六、其它
1.2000,《新竹六家聚落地景設計工作營手冊》,都市改革組織、中華大學景觀建築系、淡江大學建築系、新竹縣政府、六家國小,堀込憲二副教授提供。
2.羅阿東,2006,《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竹北市六家庄伯公情發展協會。
3.羅阿東,2008,《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竹北市六家庄伯公情發展協會。
4.羅阿東,2009,《第一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手冊》,竹北市六家庄伯公情發展協會。
5.羅阿東,2011,《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竹北市六家庄伯公情發展協會。
6.羅阿東,2012,《第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竹北市六家庄伯公情發展協會。
電子全文
(
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美濃土地伯公之研究
2.
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
3.
土地公崇拜現象的大地悲懷(Geopiety)詮釋-苑裡鎮土地公廟例證研究
4.
雲林土地公廟構造類型研究-以山線、海線、客家地區為例
5.
林安泰古厝拆遷事件後,台灣地區之歷史性建築遷移保存案例研究
6.
都市水圳空間設計準則之探討─以六家地區為例
7.
徵收神明:民間信仰與土地徵收的互動關係
8.
觀音地區伯公廟祠楹聯之人文意涵研究
1.
1. 劉敏耀,2000,《新竹六家地區伯公廟及其建築研究》,中原設計學報。
2.
3. 林美容,1987,《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
3.
5. 林保煙,2007,《高鐵新竹六家車站特定區內的「三合院」與「伯公」》,新竹縣文化局。
1.
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
2.
從邊緣崛起:新竹工業區伯公信仰的公廟化趨勢
3.
區域拓墾與祠廟之關係: 以溪南楊梅伯公岡集義祠為例
4.
頭份地區伯公廟祠楹聯之人文意涵研究
5.
從客庄節慶探究客家文化認同與保存發展-以六堆伯公文化藝術祭為例
6.
新竹縣內灣支線鐵道景觀資源整合發展與再活化之研究
7.
鄉土環境藝術之教學研究─以竹北市東海地區石板伯公為例
8.
雙聯學位越籍留臺生之初級華語寫作教學研究─以應用文為例
9.
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
10.
觀音地區伯公廟祠楹聯之人文意涵研究
11.
以「場所精神」為導向的楊梅「老樹伯公」場域活化規劃設計
12.
遊戲團體做為國小特殊教育取徑的行動研究~一位資源教師與其情緒行為問題學生的故事
13.
季節性節慶空間的現代性演繹─苗栗台灣燈會
14.
企業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探討-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
15.
論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的客家伯公信仰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