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11: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瑞蕙
研究生(外文):Liang Jui-Hui
論文名稱:由綠建築觀點評估東光國小校園生態及碳中和效益
論文名稱(外文):An assessment of campus ecology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 at Dungkuang elementary school from green building viewpoint
指導教授:李芳胤李芳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 Fang-Yin
口試委員:邱俊彥黃武章
口試委員(外文):Qiu Jun-YanHuang Wu-Zhang
口試日期:2013-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仁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管理研究所
學門:環境保護學門
學類:環境資源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6
中文關鍵詞:CO2綠建築碳足跡碳中和生物多樣性
外文關鍵詞:carbon dioxidecarbon dioxidecarbon foutprintcarbon neutralbiodivers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近年來因溫室氣體之大量排放而導致溫室效應日趨嚴重,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由於CO2為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故而聯合國於1997年訂定的京都議定書中,將綠色植物評價為CO2的重要吸收源,希望能藉此減緩暖化現象。本研究係根據內政部建築所發行之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全面調查東光國小之植栽種類及屬性,以及全校師生在校期間之碳足跡,據以計算學校的綠化量指標與生物多樣性指標,並以前者推估校園植栽之固碳量,再與校園CO2散發量計算學校碳中和效益;且由後者評析校園生物多樣性趨勢。調查結果顯示,校園內共有喬木36種336棵,栽種面積為2526m2;灌木有16種,栽種面積為316 m2;草皮面積則為5013 m2。據此計算校園40年植栽之CO2總固定量(TCO2)為2.13×106 kg,而綠化量及格標準(TCO2c)為5.35×106 kg,由於TCO2<TCO2c,故綠化量未達標準,有待後續之提升。其次,計算校園植栽年平均固碳量為5.33×104 kg,而推估全校師生在校期間每人每日碳足跡為6.079 kg,年平均CO2散發量為6.81×104 kg,故而碳中和指標值為0.78。此外,估算本校生物多樣性指標為57.1,高於合格基準值55,故校園植栽具有多樣性。據此研究成果,建議學校未來可藉由頂樓陽台之綠化、生態複層與立體綠網等方式提升綠化面積,使CO2固定量增加,且推動與落實節能減碳措施以降低CO2散發量,建構碳平衡之綠色優質校園。
In recent years, the significant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which lead to more serious global warming, have become worldwide concerns. Since CO2 is the main greenhouse gas, the Kyoto Protocol, designa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in 1997, specified green plants as an important source to absorb CO2 in the hope of slowing down the warming level. Based on the Green Building Handbook of Taiwan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in 2009, this research comprehensively surveyed planting types and attributes of the Dungkuang Elementary School, as well as the carbon footprint caused by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during the school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mount of the school green index and biodiversity index, the former was estimated as the campus plant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n calculated with the CO2 emissions to account for the campus carbon-neutral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latter assesses the trends in biodiversity on campu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re are 36 kinds among the 336 trees on the campus with planted area of 2526m2, 16 kinds of shrubs with planted area of 316 m2; while grass area was 5013 m2. On this basis of the figures above, an estimated amount of total CO2 (TCO2) was 2.13 × 106kg on the campus within 40 years of planting, while the amount of greenery passing standard (TCO2c) was 5.35 × 106kg. Due to the fact that TCO2 <TCO2c, the amount of greening was below the standard. Secondly,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verage annual campus plant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was 5.33 × 104kg, while the estimated school carbon footprint per person per day was 6.079kg. Therefore, the average annual CO2 emission was 6.81 × 104kg. Thus, carbon neutral index was 0.78. In addition, the estimate of biodiversity index was 57.1, higher than the qualified reference value of 55, so planting campus is divers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school should carry out rooftop terrace greening, multi-layer eco-greening and three-dimentional green nets. Thus, a fixed amount of CO2 increa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will work to enhance green space and build up a quality green campus of carbon balance.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壹、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2
貳、文獻回顧 3
一、 全球暖化的影響 3
二、永續發展觀念的發展與過程 3
(一)永續臺灣 6
三、 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 8
(一)綠建築簡介 8
(二) 我國綠建築發展過程 9
(三) 綠建築評估系統 12
(四)綠化量指標 14
(五)生物多樣性指標 16
四、節能減碳的觀念 18
参、研究方法 20
一、校園基本資料概述 20
二、研究架構 21
三、研究方法 22
(一)校園植栽調查 22
(二)綠化量指標 23
(三)生物多樣性指標 29
(四)碳足跡 35
肆、結果與討論 36
一、校園植栽分區調查結果 36
(一)環校步道植栽 36
(二)前庭廣場植栽調查結果 37
(三)中庭植栽調查結果 39
(四)籃球場植栽調查結果 41
(五)司令台周圍植栽調查結果 43
(六)操場植栽調查結果 45
(七)遊戲器材區植栽調查結果 47
二、校園植栽調查結果 49
三、校園碳中和評估 61
(一)CO2固定量 61
(二)校園CO2散發量 64
(三)校園碳中和指標 65
四、生物多樣性指標 66
五、碳足跡估算 69
伍、結論與建議 72
一、結論 72
二、建議 73
參考文獻 74








表目錄
表2.1各單位學者對永續發展定義一覽表 5
表2.2 綠建築評估指標三大理想範籌之運用與發展 9
表2.3 綠建築評估系統 12
表2.4 分級評估九大指標權重表 13
表2.5 台灣各種植栽單位面積四十年CO2 固定量( KG/M2) 15
表2.6 生物多樣性指標簡易查核 17
表3.1單位綠地CO2固定量基準值( ) 24
表3.2 各種植栽單位面積CO2固定量(GI) 25
表3.3 喬木栽種間距與樹冠投影面積基準(AI) 25
表3.4 原生植物一覽表 27
表3.5 誘鳥誘蝶植物一覽表 28
表3.6 生物多樣性簡易評估表 31
表3.7 生物多樣性指標基準值 33
表3.8 校園碳足跡簡易計算表 35
表4.1 環校步道喬、灌木調查結果 36
表4.2 前庭廣場喬木品種分類與數量 37
表4.3 前庭廣場喬、灌木植栽資料表 38
表4.4中庭喬木品種分類與數量 39
表4.5中庭喬、灌木植栽資料表 40
表4.6籃球場喬木品種分類與數量 41
表4.7籃球場喬、灌木植栽資料表 42
表4.8司令台周圍喬木品種分類與數量 43
表4.9司令台周圍喬木植栽資料表 44
表4.10操場喬木品種分類與數量 45
表4.11操場喬木植栽資料表 46
表4.12 遊戲器材區喬木品種分類與數量 47
表4.13遊戲器材區喬、灌木植栽資料表 48
表4.14校園各區喬木種類、數量及主要樹種調查結果 50
表4.15校園各區灌木種類、栽種面積及主要樹種調查結果 51
表4.16 喬木植栽葉型及品種分類調查結果 52
表4.17綠化量指標簡易查核表 62
表4.18本校綠化量指標參數值 62
表4.19校區植栽CO2固定量 63
表4.20 CNI計算表 65
表4.21生物多樣性簡易查核表 66
表4.22 植物多樣性指標參數計算值 67
表4.23生物多樣性評估表 68
表4.24師生交通工具使用表 70
表4.25碳足跡簡易評估結果 70






















圖目錄
圖2.1永續發展三層面架構圖 4
圖2.2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架構圖 7
圖2.3臺灣綠建築系統架構圖 8
圖2.4臺灣綠建築發展過程示意圖 11
圖3.1 東光國小校園空照圖 20
圖3.2 研究架構圖 21
圖3.3東光國小校區配置圖 22
圖4.1前庭廣場喬木品種數量比例 37
圖4.2中庭喬木品種數量比例 39
圖4.3籃球場喬木品種數量比例 41
圖4.4司令台周圍喬木品種數量比例 43
圖4.5操場喬木品種數量比例 45
圖4.6遊戲器材區喬木品種數量比例 47
圖4.7校園各區植栽(喬木與灌木)種類 51
圖4.8全校喬木葉型分類比例圖 53
圖4.9全校喬木品種分類比例圖 53
圖4.10全校灌木各品種分類比例圖 53
圖4.11校園喬木植區及景觀 54
圖4.12校園灌木植區及景觀 59

內政部建築所,2003,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台北。
內政部建築所,2009,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台北。
王松永,2001,木質材料對二氧化碳固存的環境效益,森林資源碳吸存
潛力評估研討會,中華民國林產事業協會,台北、台中。
王詩萍,2010,以綠建築觀點評估區域碳中和效益-以大仁科技大學為
例,大仁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王銀波、劉黔蘭,1994,農業與環境保育:第六章農業生產與環境,華
香園出版社。
朱瀅樹,2004,校園綠建築率化指標之植栽CO2固定量調查研究-以大甲
高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江哲銘,2001,未來百年的「台灣、永續、健康」發展趨勢,建築雜誌,
8月號,第98~105頁。
江哲銘,2004,永續建築導論,建築情報,台北。
李振卿,2005,綠營建建構永續校園之研究。
孫志鴻,1999,永續發展研究,環境教育季刊,37期,2月,第75~81頁。
許晃雄,1998,人為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民間能源會議-因應溫室
效應的民間觀點」研討會。
郭俊仁,2010,以綠建築指標觀點評估軍事營區規劃,台北科技大學碩
士論文。
陳炳宏,2003,從綠建築之綠化量指標改善溫室效應之分析:以國立交通大學新行政大樓為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陳錦賜,2000,台灣綠建築發展機制之研究,邁向21世紀永續建築環境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第204~212頁。
游嘉文,2005,大學校園環境應用綠建築之研究-以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校
園為例,台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楊錦緞,2005,綠建築於校園生態綠化之研究,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楊冠政,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第37期,第82~86頁。

楊謙柔,2000,綠建築設計評估工具之研究-以辦公建築為例,文化大學
碩士論文。
楊謙柔、張世典,2000,綠辦公建築評估初探,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
二屆建築研究所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鄭元良,2005,綠建築政策與法規沿革,內政部營建署。
鄭先祐,2008全球暖化是一場世紀大騙局?有機誌,第15期,第66~69
頁。
蘇明洲,2001,屏東市校園木本植物彩色圖鑑。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nsdn.epa.gov.tw/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台灣產品碳足跡資訊網:
http://cfp.epa.gov.tw/carbon/defaultPage.aspx
2009法鼓大學生活綠行動節能減碳工作坊:
http://ses.ddc.edu.tw/zh-tw/node/11534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http://sta.epa.gov.tw/NSDN/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1955. IPCC Second
Assessment Synthesis of scientific-Technical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interpreting Article 2 of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p.3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Summary for Plocy makers.p.2-3.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UNEP) and World Meteorology
Organization(WMO). 1980.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Living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and,
Switzerland.
Suzuki and Oka. 1998. Evaluation office building with MOLCA.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UNEP). 1972. Report fo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UNEP). 1992.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or the Earth
Summit) Rio de Janeiro. Brazil.
Wang T. and Watson T. . 2007. Who Owns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Tyndall Briefing Note.No.23.October 2007.
Wiedmann, T. and Minx, J. . 2007. 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ISAUK
Research Report.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