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5 06: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怡廷
研究生(外文):Lin Yi-Ting
論文名稱: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審美要素研究-以2008年北京奧運的標誌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esthetic elements in the culture & creative industries-the emblems in 2008 Beijin Olympic Game
指導教授:周林靜周林靜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美學審美要素藝術符號美學北京奧運標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6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各國企圖在這一大趨勢中尋力求定位與區隔,建立自身的獨特點,而其個別特殊的文化特色正是自我定位最有「力」也最有「利」的資源,所以各國也紛紛吹起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熱潮。因此文化主體性的認知就成了其中相當重要的問題,並且主體必需仰賴客體的互相構成,這都需要相當清楚地釐清與確立創意與文化的深層概念,才能夠使產業與文化更深刻而普遍地發展。而台灣在這樣的問題上,正處於摸索的狀態。
台灣所推行名為「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就是希望在這大市場中能從文化以及創意的美學角度出發,以設計及功能層面與國際化相通,發展與創造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美學與文化風格的差異元素。目前在國家政策上已結合產、官、學界的資源,為不同面向建立共同的發展目標。
然而,文化創意產業面對的不僅是東西方文化與美學觀點的交流,也要面對傳統文化美學的復古與創新;涵蓋了時間與空間上的文化流轉。因此,文化創意產業所面對的並不只是單就全球化或是本土化的衝突,更是設計形式(功能意義)全球化,以及設計內容(文化美學)本土化的文化轉化與再生。
本論文希望能夠從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與現況著手,比較東西方審美要素的差異與傳統與現代美學體系的異同,並藉由蘇珊.朗格的「藝術符號美學」作為理論主軸,研究審美要素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多重關係,尤其其中之概念價值與實踐;並且以2008年北京奧運標誌-會徽(LOGO)、吉祥物(福娃)以及奧運會體育圖示,作為案例討論。
目 次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4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預期成效..............................................5
第三節:研究對象......................................................5
第四節:研究方法......................................................5

第二章 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
一、文化產業.......................................................7
二、創意產業.......................................................8
三、文化創意產業...................................................9
四、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意義與目標....................................10

第三章 審美要素的概念及蘇珊.朗格「藝術符號美學」理論發展
第一節:審美要素的定義................................................12
一、審美設計......................................................13
二、審美形態......................................................14
三、審美感興......................................................15
四、審美意象......................................................17
五、審美文化......................................................19
第二節:蘇珊.朗格「藝術符號美學」理論..................................21
一、蘇珊.朗格學術背景源流......................................... 21
二、蘇珊.朗格-符號內涵的界定..................................... 22
三、符號的功能....................................................26
四、符號的分類....................................................27
五、藝術符號美學..................................................29
第四章 美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多重關係-2008年北京奧運標誌為例
第一節:標誌在奧運比賽中的功能概念與應用及其歷史發展......................34
一、標誌在奧運比賽的功能概念與應用及其歷史發展........................34
二、視覺物在奧運比賽中的歷史發展....................................35
第二節:北京奧運標誌的文化創意產業以及美學環境...........................37
第三節:北京奧運標誌的整體符號意義與應用概念.............................38
一、北京奧運標誌的符號意義.............................................39
二、虛幻空間-繪畫:虛幻的景致.........................................42
三、2008北京奧運標誌的應用概念以及案例分析架構........................44
第四節:會徽(LOGO)美學設計符號意義與應用................................49
一、會徽(LOGO)圖像呈現............................................49
二、會徽(LOGO)基本意義............................................50
三、會徽(LOGO)的外在脈絡(外延功能)..................................51
四、會徽(LOGO)的內在意涵(內涵功能)..................................54
五、會徽(LOGO) 外在脈絡及內在意涵分析研究表..........................60
六、標誌的審美要素分析.............................................62
第五節:吉祥物(福娃)的美學設計符號意義與應用...........................69
一、吉祥物(福娃)整體圖像呈現......................................69
二、吉祥物(福娃)整體的基本意義....................................69
三、福娃的外在脈絡(外延功能).......................................72
四、福娃的內在意涵(內涵功能)........................................76
五、福娃(吉祥物)外在脈絡及內在意涵分析研究表........................87
六、標誌的審美要素分析.............................................92
第六節:奧運會體育圖示的美學設計符號意義與應用..........................103
一、體育會圖示整體圖像呈現.........................................103
二、體育會圖示整體基本意義.........................................104
三、體育會圖示的外在脈絡(外延功能).................................105
四、體育會圖示的內在意涵(內涵功能).................................107
五、從蘇珊朗格藝術符號理論中的「模仿」與「轉化」說明體育會圖示的內涵功能與外延功能.............................................................109
六、體育會圖示的審美要素分析.......................................111
第五章 結論.........................................................113
第一節:本論的研究成果...............................................113
一、 蘇珊.朗格「藝術符號理論」的效果檢視...........................113
二、 案例中「審美要素」分析內容檢視.................................116
第二節:「審美要素」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價值與實踐.....................119
一、 「文化創意產業」與現代美學特點的相呼應..........................119
二、「文化創意產業」的遠景.........................................120
第三節:本論文研究的未來展望..........................................121
附錄...............................................................122
一筆者翻譯之原文.................................................122
二、北京奧運官方網站的標誌說明.....................................124
參考資料...........................................................129
一、專書
1.天津楊柳青畫社編著,2003(92,02),《中國吉祥圖案百科》,臺北市,笛藤出版社
2.成耆仁,2003(92,08),《中國文飾及其象徵意義》,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3.吳鳳,2002(91,01),《藝術符號美學》,北京市,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4.吳錫德策劃,2007(96,08),《台灣製造:文化創意產業向前走》,臺北市,允晨文化
5.林崇宏,,1999(88,06),《造形.設計.藝術》,臺北市,笛藤出版社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
6.周憲,2002(91,11),《美學是什麼》,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7.孫曉雲,2003(92,04),《書法有法》,臺北市,未來書城出版社
8.崔陟、鄭紅,2005(94,08),《篆刻》,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9.陳望衡,2000(89,07),《藝術設計美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0.逯欽立輯校,1983(72,09),《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市,中華書局
11.馮久玲,2002(91,04),《文化是好生意》,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
12.黃集偉,1993(82,11),《審美社會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13.葉朗,1996(85,01),《中國美學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14.葉朗主編,1993(82,08),《現代美學體系》,臺北市,書林出版社
15.葉立誠,2000(89),《中西服裝史》,臺北市,商鼎文化
16.楊恩寰,1993(82,11),《審美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17.楊裕富,1998(87),《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臺北市,亞太書局
18.樓宇烈校釋,1992(民81,12),《王弼集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
19.劉昌元,1993(83),《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20.劉勰著/詹鍈義證,1989(78,08),《文心雕龍義證》中冊,上海市,新華書店
21.趙敦華,2002(91),《現代西方哲學新編》,臺北市,五南書局
22.顧頡剛、劉起釪 著,2005(94,04),《尚書校釋譯論》,北京市,中華書局

二、西文專書
1.S. K. Langer,1977,《Philosophy In A New Key》臺北市,龍田出版社
2.S. K. Langer,1953,《Feeling And Form》,Charles Scribner's1953,臺北市,龍田出版社
3.S. K. Langer,1957,《Problems of Art》,,Char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

三、西文譯著
1.布魯諾.費來(Bruno S. Frey)著 / 蔡宜真、林秀玲 譯,2003(92,10),《當藝術遇上經濟》,臺北市,典藏雜誌社
2.伯納.鮑桑葵(Bernard Bosanquet)著 / 彭盛 譯,2005,《美學史》,臺北,華立文化
3.安傑利斯(Peter A. Angeles)著 / 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1999(88,05),《哲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4.霍克海默 (Horkheimer, Max, )、阿多諾 (Adorno, Theodor W.)著 / 2006,《啟蒙辯證法》,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5.蘇珊.朗格(Susan Langer)著/ 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1991,臺北市, 商鼎文化
6.蘇珊.朗格(Susan Langer)著 / 滕守堯 譯,1983,《藝術問題》,2006,南京,南京出版社
7.Quentin Newark 著 / 視傳文化編輯部 譯,2003,《什麼是平面設計》,臺北縣,視傳文化事業

四、期刊論文
1.于國華,〈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台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典藏今藝術》,2003(92.5),128期,p.46-49
2.台灣經濟研究院,2003(92.4),〈〉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
3.吳思華,〈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2004(93.1),典藏今藝術,136期,p.114-117
4.吳思華,〈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下)〉,2004(93.2),典藏今藝術,137期,p.134-137
5.林崇熙,〈文化產業與文化商業化的辨證〉,2006(95),《美育雙月刊》154期,p28-p.39
6.洪碩延,〈傳統圖案在現代標誌的新生命:以北京(2008)申奧、奧運標誌、吉祥物及運動會體育圖示為例〉,2007(96,3),《中國廣告學刊》,第12期,p.133
7.陳亭如,〈從符號學角度詮釋傳統吉祥圖案之研究-以蝙蝠吉祥圖案為例〉,2004(93),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陳燕玲,〈文化資本在廣告代理業的創意實踐:廣告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思維〉,2008(97,3),《中國廣告學刊》,第13期,p.102-103
9.張修明,〈物與環境的關係暨顯現環境的偶然性於產品之研究創作〉,2004(93),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0.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2007(96,5),《2006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11.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2006(95,4),《2005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12.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2005(94,5),《2004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13.楊敏芝,〈文化產業理論思潮與時代發展脈絡:菁英文化與大眾文化臨界點〉,2002(91.2),文化視窗,第38期

五、網路資料來源
1.2008第29屆北京奧運官方網站http://www.beijing2008.cn/
2.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tw.britannica.com/MiniSite/Article/id00041967.html
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21269&if=gb
4.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tpenoc.net/main.asp
5.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140.111.1.40/yitia/fra/fra00065.htm
6.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
7.新華社,2002年7月02日,北京奧運形象設計:“五點要求”“三個階段”http://www.sportsonline.com.cn/BIG5/20020702/103376.html
8.說文解字線上檢索http://shuowen.chinese99.com/index.php?action=displaychar&num=2357
9.數位典藏國家型研究計畫,全唐詩檢索系統
http://cls.hs.yz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于國華,〈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台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典藏今藝術》,2003(92.5),128期,p.46-49
2. 3.吳思華,〈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2004(93.1),典藏今藝術,136期,p.114-117
3. 4.吳思華,〈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下)〉,2004(93.2),典藏今藝術,137期,p.134-137
4. 5.林崇熙,〈文化產業與文化商業化的辨證〉,2006(95),《美育雙月刊》154期,p28-p.39
5. 6.洪碩延,〈傳統圖案在現代標誌的新生命:以北京(2008)申奧、奧運標誌、吉祥物及運動會體育圖示為例〉,2007(96,3),《中國廣告學刊》,第12期,p.133
6. 8.陳燕玲,〈文化資本在廣告代理業的創意實踐:廣告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思維〉,2008(97,3),《中國廣告學刊》,第13期,p.102-103
7. 13.楊敏芝,〈文化產業理論思潮與時代發展脈絡:菁英文化與大眾文化臨界點〉,2002(91.2),文化視窗,第38期
8. [1] 王冠閔、李源明與李建強(2012),「台灣總體經濟變數與房價報酬之間是否 存在不對稱的因果關係?」,《經濟與管理論叢》,8(1),25-57。
9. [2] 吳森田(1994),「所得、貨幣與房價─近二十年台北地區的觀察」,《住宅學報》,2,49-65。
10. [5] 洪淑娟、雷立芬(2010),「中古屋、預售屋/新成屋房價與總體經濟變數互動關係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61(1),155-167。
11. [7] 陳明吉、蔡怡純(2007),「房價蛛網與投資人行為」,《經濟論文》,35(3),315-344。
12. [8] 蔡怡純、陳明吉(2008),「台北地區不動產價格波動之不對稱性探討」,《住宅學報》,17(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