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6)。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摘要分析。台北:內政部統計處。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7月10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王孟愉(2007)。高風險家庭因應壓力之適應歷程-以優勢觀點為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南投。王建智(2005)。台北市國小自閉症兒童家長社會支持、壓力知覺和運動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田程芳、張媚、潘依琳(1998)。居家臥床病人其主要照顧者之壓力源、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探討。公共衛生,2,219-233頁。
任文香(1995)。幼兒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研究所,台北。江依恬(2008)。疾風知勁草--身心障礙兒家庭韌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台北。何華國(2001)。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利慶松(1992)。自閉症患者母親之身心壓力、生活適應與服務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中。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吳武典、蔣興傑(1995)。在家自行教育學生之家長對其身心障礙子女教育安置之意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51-73頁。吳麗英(2007)。成年智能障礙者家庭生活品質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呂婌華(2004)。視覺障礙學生家庭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李孟霏(2007)。老人住宅居民的壓力感受與調適策略對健康生活品質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桃園。李柳圜(2008)。氣喘學齡兒童家庭因應與病童及母親生活品質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台北。李美銀(2003)。妥瑞症患童父母親職壓力、因應方式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
李淑美(2006)。屏東縣國民小學資源班家長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家庭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李穎慧(2006)。身心障礙學童父母親親職壓力、休閒效益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李麗玲(1995)。智障兒童青少年手足與一般家庭青少年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梅香、顧乃平、劉仲冬、陳政友、林麗嬋(1996)。肝癌患者家屬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因應行為、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4(2),171-185。林琦華、蔡芸芳、陳月枝、黃美涓(2005)。腦性麻痺病童父母親之壓力。臺灣醫學,9(5),565-576。林榆婷(2007)。聽覺障礙兒童父母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台中。林麗玲(1998)。智障者母親社會支持與心理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林寶山(1992)。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林寶玉(2003)。先天性心臟病及健康兒童母親的親職壓力與生活品質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林寶貴(1990)。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洪珮婷(2001)。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洪素英(1998)。發展遲緩幼兒之家庭生活素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洪碧芬(1990)。慢性病童手足之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台北。胡蓉(2009)。台灣特殊需求學生之主要照顧者壓力、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與舒壓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台北。唐紀絜(2004)。臺灣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常善媚(2003)。自閉症青少年母親的枷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南張心潔(2006)。台灣家庭社經地位與無菸家庭關係之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張秀媛(2005)。 屏東縣在家教育學童家長親職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張秋珍(1993)。視覺障礙兒童家庭動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張美雲(2007)。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賦權增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張英熙(2002)。特殊兒童家長的失落經驗。特殊教育季刊,82,16-22。張淑真(2000)。多重障礙者家庭照顧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接受在家巡迴教育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張燕滿 (2003)。初任母親背景因素、家庭壓力因應策略與婚姻品質關係之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教育部(1992)。語言障礙、身體病弱、性格異常、行為異常、學習障礙暨多重障礙學生鑑定標準及就學輔導原則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強迫入學條例。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4月25日。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2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4月25日。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月24日。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80027
教育部(2011)。特殊教育統計查詢。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03月11日。網址: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許素彬(2007)。特殊幼兒之家庭生活品質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37-169。許靖敏(2002)。發展遲緩兒母職經驗與體制之探討:以女性主義觀點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許禎元(2008)。家族藝術治療對智能障礙學生其青少年手足親子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研究所。許瓊文(2002)。癌症病童母親照顧過程中所經歷之家庭壓力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
郭蒨茹(1991)。智能發展障礙幼兒家庭動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陳秀蓉、何雪綾、林淑圓、鄭逸如(2007)。身心壓力的因應。臺灣家庭醫學研究,5(2),53-60。陳英豪(2007):淺談特殊兒童的在家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61,50。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3月5日。網址:http://society.nhu.edu.tw/e-j/61/61_50.htm
陳郁茜(2008)。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方式與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陳琦棻(2008)。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兒童家庭功能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曾資蓉、周傳姜(2006)。氣喘孩童母親的親職壓力及因應行為。護理雜誌,53(4),31-40。程婉毓(2006):桃竹苗地區國小啟智班學生家庭支援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黃秀美(2003)。智能障礙者之家長生命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黃珊峨(2005)。身心障礙兒童家庭母親親職壓力、親密情感與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台北。黃秋霞(2002)。探討重度或多重障礙在家教育學生的現況安置輔導問題。特教園丁,4(17),1-7。黃迺毓、柯澍馨、唐先梅編著(1996)。家庭管理。台北:空大。
黃榮真、洪美連(2004)。國小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在家教育安置之現況問題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花蓮師院學報教育類,18,61-90。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楊蔭芝(2006)。成年智障礙者家庭壓力因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葉瓊華(2001)。在家教育學生家庭生活素質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37-373。趙善如(2006)。家庭資源對單親家庭生活品質影響之探究:以高雄市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3,109-171。蔡孟芬(2006)。生命中的一個意外— 罕見疾病患者之家庭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蔡盈盈、張巍鐘、陸汝斌、曹朝榮(2007)。乳癌患者主要照顧者之因應、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臺灣精神醫學,21(1),43-52。鄭幸宜(1997)。成人氣喘患者的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品質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鄭雅薇(2002)。智障者之正常青少年手足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盧依欣 (2006)。有智障手足之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盧建文(2009)。臺北縣在家教育學生之家長對服務現況與家庭需求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戴雅蘋(2009)。中部地區國民中學階段在家教育學生家庭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鍾易錚(1999)。高雄市啟智學校高職班學生之正常青少年手足家庭適應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台中。鍾璧卉(2007)。學齡前自閉症兒童家長親職壓力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簡郁雅(2004)。家庭壓力、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外文部分
Almberg, B., Grafstrom, M., & Winblad, B. (1997). Major strain and coping strategies as reported by family members who care for aged demented relativ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6(4), 683-691.
Billings, A. G., & Moos, R. H. (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77-891.
Boss,P. (1994)。家庭壓力管理(周月清等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8)。
Brown, I., & Brown R. I. (2003). Quality of life and disability: An approach for community practitioners. New York: Jessica Kingsley.
Brown, I., Anand, S., Fung, W. L.A., Isaacs, B., & Baum, N.(2003). Family quality of life: Canadian resul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15(3), 207-230.
Crnic, K. A., Friedrich, W. N., & Greenbery, M. T. (1983). Adaptation of families with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A model of stress, coping, and family ec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88, 125-135.
Gay, L. R., & Airasian, P. W.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 J.: Merrill.
Jokinen, N. S., & Brown, R. I. (2005). Family quality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lder parent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49, 789-793.
Kazak, A. E., & Marvin, R. S. (1984). Differences, difficulties and adaptation: Stress and social networks in families with a handicapped child. Family Relations, 33(1), 67-77.
Keith, K. D. & Bonham, G. S. (2005). The use of quality of life data at the organization and systems level.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49(10), 799-805.
Kirk, S. A., & Gallagher, J.J. (1989).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Lazarus, R. S. (1976).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 R.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 Company.
McCubbin, H. I. & Thompson, A. I. (1987). Family assessment inventori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ion.
McCubbin, M.A.(1995).The typology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A family stress mode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10, 31-36.
McCubbin, H. I., & Patterson, J. M. (1983). 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 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In H. I. McCubbin, M. B. Sussman, & J. M. Patterson (Ed.), Social Stress and the Family: Advances and Developments in Family Stress Theory and Research. (pp.7-37). New York: Haworth Press.
Park,J., Hoffman, L., Marquis,J., Turnbull, A. P., Poston, D., Mannan, H., & Wang, M. (2003). Towards Assessing Family Outcomes of Service Delivery:Validation of a Family Qualiry of Life Survey. Jourm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47, p.367-384.
Pearlin, L. L,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 2-21.
Peck, A. L. (1993). Parents of Adult Offspring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Stress, Coping, and Family Functionin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Toronto, Ontorio, Canada.
Poston, D., & Turnbull, A. (2004). Role of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n in family quality of life for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9(2), 95-108.
Poston, D., Turnbull, A.P., Park, J., Mannan, H., Marquis, J., & Wang, M.(2003). Family quality of life: A qualitative inquiry. Mental Retardation, 41(5), 313-328.
Sabbeth, B.F. & Leventhal, J.M.(1984). Marital adjustment to chronic childhood illness: A critique of the literature. Pediatrics, 73, 762- 768.
Schalock, R. L.(2005). Special issue on quality of life: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49(10), 695- 698.
Selye, H. (1978).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ummers, J. A., Poston, D. J., Turnbull, A. P., Marquis, J., Hoffman L., Mannan, H., & Wang, M.(2005).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family quality of life.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49(10), 777-783.
Zeitlin, S., Williamson, G. G., & Rosenblatt, W. P. (1987, April). The Coping with Stress Model: A Counseling Approach for Families with a Handicapped Child.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 65 , 44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