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5)。GreaTeach 2005全國創意教學獎方案集。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華創意發展協會。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6)。GreaTeach 2006全國創意教學獎方案集。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華創意發展協會。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王全興(2004)。台南縣市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與研習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王秀玲、林新發、梁玟燁、蔡麗華、康翰文(2005)。國民中學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2005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華人世界近年教育改革的檢討會」。2006年8月11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get/check。
王秋錳(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霆、陳永、袁淳(2003)。點子成金:杜拉克談創新策略。臺北:百善書房。
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江羽慈(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朱敬先(1997)。教學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三期諮議報告書。2004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tsy-all_1.html。
何畏、易家詳(譯)(2001)。J.A. Schumpeter 著。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景氣循環的考察。臺北市:貓頭鷹。
何榮桂(2001)。他山之石可攻錯~亞太地區(臺、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與教育雜誌,81,1-6。李平譯(1997)。T. Armstrong 著。多元智慧論。臺北市:遠流。
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出版。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心理出版。
李坤燁(2005)。台南及高雄地區國中英語教師九年一貫教學創新之實施成效與未來研習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新民(2000)。學校本位經營推動多元智慧教學的研究─以高雄市獅甲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宋乃慶、羅萬春(2002)。創新學習誤區析。人民教育(北京),2002年1月,32-33。
吳明崇(2002)。教學創新的影響因素。中等教育,53(4),32-35。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思華(2002)。哈佛商業評論精選24:創新。臺北市:天下文化。
吳菜霞 (2002)。行政上如何推展創意教學。教師天地,121,29-35。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吳清基(2003)。臺北市議會第九屆第一次大會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49-80)。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淑屏(2002)。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推動教學創新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天祐(2004)。學校經營品質管理策略。教師天地,128,23-29。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998,3 (1),1-14。林生傳、李新民、廖仁智(2002)。本位經營的創新教學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3-H-017-001。
林奕民(2002)。創新教學:從教師專業倫理出發。中等教育,53(4),36-48。
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雅玲(2002)。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涵妮(1999)。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學科技接受程度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柯志恩(2003)。談教師創造思考多元能力之培養。教師天地,126,18-21。洪榮昭(2001)。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臺北市:五南圖書。
洪榮昭(2003)。創新變革的策略思維。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洪蘭譯(1999)。R. Sternberg 著。不同凡響─在一窩蜂文化中開拓創造力。臺北市:遠流。
徐作聖、邱奕嘉(譯)(2000)。A. Afuah 著。創新管理。台北市:華泰。
高強華(2003)。論主題統整的教學創新設計。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119-130)。臺北市:師大書苑。
翁麗芳 (2002)。 從教育改革談創新教學。教師天地,121,8-12。許文光(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信念。中等教育,53(4),28-31。
許芳菊(1996)。未來學校。天下雜誌1996年度特刊,36-43。臺北市:天下文化。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出版。
張玉成(2003)。教學創新與思考啟發。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1-48)。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世忠(2000)。多元智慧與建構教學之統整及應用。中等教育,51(6),124-135。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明輝(2004a)。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頁341-369)。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4b)。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22。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振成(2001)。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策略。菁莪,12(4),66-69。
張斌(1998)。愉快教育模式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雅惠(2004)。「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齊思賢譯(2000)。L.C. Thurow著。知識經濟時代。臺北市:時報文化。
陳今珍(2005)。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明璋(2003)。創新理論。2004年3月12日,取自:
http://www.innovation.org.tw/school/sch02.htm#top
陳啟明(2003)。談教師如何培養「創新教學能力」之我見。國教新知,50(1), 114-121。陳寶山 (2002)。重起學生創造力的創意教學。教師天地,121,13-20。教育部 (2002a)。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04年3月12日,取自:
http://po.creativity.edu.tw/modules/mydownloads/topten.php?rate=1
教育部 (2002b)。挑戰2008-教育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6)。教育部九十五年度教學卓越獎複選方案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人本教育札記。147,61- 64。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34。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權松(2002)。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湯志民(1993)。現代教學革新的趨向隅策略。載於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二十一世紀中小學教育新發展(臺灣省教師精神修養專輯第21輯)。臺中:作者。
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4-25。
游家政(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179-209)。臺北市:師大書苑。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市:臺灣開明。
溫明正(2000)。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0,54-61。楊智先(2000)。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詹志禹(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小學階段。臺北市:教育部。
趙佳芬(200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壽大衛(2003)。建構主義在網路教學策略上之應用。崑山科技大學eLearning 電子報,第18期。2004年3月12日,取自:http://elearning.ksut.edu.tw/resource/epaper/20030822/07.htm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立中山國民中學(2003)。諾基亞CQ工程創新教學實騐施計畫第一階段成果發表會活動手冊。臺北市:中山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忠孝國民中學(2006)。新/心教育的追尋優質教師卓越教學。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優質學校2006,課程篇,100-129。
歐陽教(1986)。有效教學研究。臺北市:臺灣書店。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談松華(2000)。教育創新的時代內涵。中國教育學刊(北京),6,1-5。
閻立欽(2000)。培養創新能力,推進素質教育。載於閻立欽主編:創新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賴姿蓉(1997)。組織創新對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鍾以俊(2000)。創新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戴至中譯(2002)。S.M. Shapiro著。創新。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臺灣分公司。
蕭穗珍(2003)。由教師甄試省思多元文化教學能力。教師天地,126,65-67。蕭富峰、李田樹譯(2002)。P. Drucker著。創新與創業精神。臺北市:臉譜出版。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28)。臺北市:師大書苑。
羅綸新、許育彰(2003)。透過網路平台形成教師創意教學的專業社群。載於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213-230)。臺北市:師大書苑。
羅文基(2001)。創意思考與創新教學。翰林文教雜誌,25,4-5。蘇明進(2004)。國小自然科創意教學成長團體發展歷程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英文部分
Certo, S. C.(2003). Modern management. Upper SaddleRiver, NJ:Prentice Hall.
Clark, J., & Guy, K. (1998).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ss: A review.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6 (20), 64-91.
Fisher, J.B., & Schumaker, J.B. (1995). Searching for validated inclusive practic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28(4), 1-20.
Greene, C. S. & Harich, K. R. (1996). The strategic relevance of innovation: apedag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1, 257-263.
Good., C.V. (Ed.)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3rd ed). NY: McHraw-Hill.
Lefrancois, G.L. (1991).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7th ed). Belmot, CA: A Division of Wadsworth.
Moenaert, R. K., Caeldries, F., Lievens, A., & Wauters, E. (2000). Communication flows in international product innovation team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7, 360-377.
Page, G.T., Thomas, J.B., & Marshall, A.R. (1980).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Rich, J. M. (1992). Innvoations in education: Reformers and their critics (6th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rsonal Education.
Robbins, S. P.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The Free.
Savioz P., & Sannemann, E. (1999). The concept of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process. IEEE, 2, 137-143.
Simplico, J. S.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s. Education, 120(4), 675-680.
Tidd, J., Bessant, J., & Keith, P. (2001).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New York: John Wiley.
Torrance, E. P.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as manifest in its testing.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43-57.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