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行業標準分類(第十次修訂),.2018年12月7日,取自
https://www.dgbas.gov.tw/lp.asp?CtNode=3111&CtUnit=566&BaseDSD=7&mp=1。
[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傳統產業維新策略之研究。2018年12月7日,取自
https://www.gvm.com.tw/event/2013cvtc/images/PDF/05.pdf。
[3]李金泉、曹常成、陳俊良(2014)。提升製造業中小企業安全衛生之實務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2(1),頁1-10。
[4]李金泉、曹常成、汪鎂喻(2014)。製造業中小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問題之探析。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2(4),頁411-423。
[5]黃奕孝,黃國寶(2015)。 ISO45001 的新思維.,工業安全衛生, (316),頁9-13。
[6]張竣賀(2011)。安全領導、安全氣候、職場健康促進措施與職業安全衛生績效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7]宋壬水(2015)。企業安全文化之勞雇認知行為的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學位論文。
[8]楊憲仁、莊嗣男、黃奕孝(2012)。 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建置輔導之經驗分享,工業安全衛生,(281),頁26-40。
[9]傅還然、林毓堂(2007)。我國推動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之發展。工業安全衛生,218,頁55-67。
[10]黃奕孝、謝文藩、闕妙如(2016)。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常見缺失及解決方案,工業安全衛生,320,頁9-18。
[11]邱瀧毅(2012)。職業安全危害辨識方法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學位論文,頁1-89。
[12]徐振雄(2012)。從科技與倫理的跨域對話談道德的基本認知:以 [網路法與網路倫理] 課程為例。止善,(13),頁191-218。
[13]吳明津(2017)。安全氣候知覺、風險知覺、 組織承諾與職業安全衛生績效關聯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學位論文。
[14]王可欣(2009)。中小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機制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學位論文。
[15]吳聰智、陳吉祥、蘇燕輝(2010)。組織因素與個人因素對 TFT-LCD 製造業安全氣候的交互作用。工業安全衛生,(247),頁12-27。
[16]吳孟修(2011)。基層主管安全衛生教育訓練需求分析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7]陳欣傑(2009)。製造業員工職場危害知覺與工作負荷壓力對安全行為績效影響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18]戴基福(2007)。英國政府推行工作場所風險評估及管理的作法。工業安全衛生, (219),頁26-50。
[19]王秋森(1998)。職業安全衛生教育問題的探討.工業安全衛生(114),頁13-18。
[20]蘇曉紅、侯朝軒(2004)。中外員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比較分析。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31(5),頁94-97。
[25]職業安全衛生署(2007)。臺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指引。
[26]職業安全衛生署(2007)。臺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國家標準CNS 15506(驗證標準)。
[27]職業安全衛生署(2007)。臺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國家標準CNS 15507(指導綱要)。
[29]翁裕峰、尤素芬(2010)。環境倫理與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政大勞動學報, (26),頁49-90。
[30]領導力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2018).ISO 45001:2018 改版重點摘要,2018年12月10日取自
https://www.isoleader.com.tw/home/iso_news_detail/2191。
[31]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2006)。安全衛生管理績效實務手冊。台北: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
[32]倪福成、黃建平、楊憲仁(2015)。職業安全衛生及 ISO 45001 之國際與國內發展趨勢。 工業安全衛生,(314),頁10-29。
[33]鄭世岳、林國評、劉玉文、蕭景祥、劉育榕(2018)。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之管理績效持續改善探討。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6(2),頁114-127。
[34]黃佳如(2012)。職業安全衛生績效指標 職業安全衛生績效指標回饋機制探討。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學位論文,頁1-126。
[35]蘇德勝(2006)。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績效指標建立之探討。工業安全衛生,(209),頁14-27。
[36]李啟源(2015)。事業單位揭露企業社會責任與其對職業安全衛生績效影響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研究所學位論文,頁1-106。
[38]蘇美如(201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績效指標量測與應用。國立中央大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39]張宇興(2012)。OHSAS 18001主動式績效指標設計程序研討。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學位論文。
[40]吳聰智、康自立 (2002)。 安全氣候之調查研究-以中台灣四類製造業為例。醫護科技學刊,4(3),頁203-223。
[43]吳俊衛(2017)。職安衛管理工作與安全衛生績效指標相關性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碩士專班學位論文。[44]李海波(1998)。安全評價等級係數法,工業安全衛生,(112),頁27-31。
[45]徐順德、黃奕孝(2016)。企業如何建構有效之職業安全管理管理系統。工業安全衛生,(324),頁9-15。
[46]邱欣郁(2008)。事業單位導入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對安全衛生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學位論文。
[50]黃訓道(2006)。 安全管理系統、安全氣候、與安全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鋼鐵業為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頁1-81。[51]周大義(2013)。職業安全衛生系統績效指標之研究-以高雄港貨櫃碼頭營運業者為例。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二、英文部分
[21] OSHA. (1982). Voluntary Protection Program,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22] Institue, B. S. (1996). BS8800: Guide to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BSI. London.
[23] OHSAS, B. (2007). 18001 (2007)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Requirements. British Standards.
[24] OSH, I. (2001). Guidelines o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s.
[28] ISO, I. (2018). 45001: 2018-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37] ISO, B. (2006). IEC 18004: 200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 techniques.
[41] Doidge, J. P. (1997). Successfu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Perfusion, 12(4), pp. 217-220.
[42] Petersen, D (1989). Safe behavior reinforcement. Aloray Inc: New York.
[47] Williamsen, M. M. (2005). Six sigma safety. Professional Safety, 50(6), pp.41-49.
[48] Peterson, D. (2005). Safety improvement: Perception surveys can reve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Professional Safety, 50(1), pp.45-48.
[49] Lust, J. A. (1996). Understand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social, organizational, and goal based perspectives. Personnel Psychology, 49(2), p.511.
[52] Pybus, R. (1996), “Safety management:Strategy and practice,”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53] Tinsley, H. E., & Tinsley, D. J. (1987). Uses of factor analysi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4(4), p.414.
[54] Diehl, P. L, & Gay, L. R. (1992). Research methods for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McMillan.
[55] DeVellis, R. F.(1991).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