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泳泓譯(2002)。平衡卡最佳實務:按部就班成功導入。Paul R. Niven 著。台北市:商周出版。
大前研一(1985)。策略家的智慧(黃宏義譯)。台北:長河
孔憲法、鍾國輝、游振偉 (2000)。台灣地區工業區永續經營指標系統,經濟部工業局委託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的「工業區永續機制之建立」專案報告。
江秀聰(1984)。在我國行政機關研究發展單位功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吳亞君(2001)。航太科技教育產學聯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吳清山、林天祐(2004)。產學合作。教育資料與研究,59,115。
宋忠霖(2002)。產學合作設計專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雲林縣。李上妤(2003)。以AHP/FI建構土地利用潛力評估方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台南縣。李秋緯(2002)。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台北市。李仁芳(1998)。產學合作創新與國家競爭力。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
李昌槿(1967)。工業區的開發與土地金融。台灣土地金融季刊,4,51-55。
李明義(1997)。教育部委辦產學合作教育規劃。機械工程月刊學會雙月刊,217,19-25
杜瑞澤(1996)。產學合作於設計教育之重要性研究。工業設計,25(2),2-5。易槐(1971)。台灣之工業區開發與喬外資。台灣銀行季刊,22(4),128。
林文達(1984)。大學及獨立學院的素質及其對經濟的貢獻。中正大學學報,50, 111-139。
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林海清(1991)。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職雙月刊,23,32-35。紀家雄(2002)。教育部技專校院產學合作運作機制現況與改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研究所,南投縣。徐作聖(1999)。全球化科技政策與企業經營。台北:華泰文化。
徐作聖(2000)。我國科學園區定位、營運模式及設立條件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市。
徐村和(1998)。模糊德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4(1),59-72。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原理。台北市:全華書局。
康自立(1998)。加強企業與科技院校產學合作之研究。台北市:全華書局。
許士軍(1984)。放眼世界之談管理。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
許士軍(2000)。導讀-走向創新時代的組織績效評估。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曾銘深(1999)。OECD 國家推動產學合作之作法。經濟情勢暨評論,5(3),80-98。湯堯、成群豪(2003)。高等教育經營。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雅榜(1983)。工業區開發營運論。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林園工業區管理中心出版。
黃營芳(2008)。以AHP 法分析海生館委外經營模式之關鍵成功因素。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5(2),200-222。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譯(2000)。非常訊號,Steven M.Hronce著。台北市,聯經出版。
葉怡君(2001)。影響我國商業技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夥伴關係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劉錦龍(1983)。國內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模式之研究。台北市:崇德工業發展基金會。
鄧振源,曾國雄(1989)。階層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20。鄧振源,曾國雄(1989)。階層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賴致行(2002)。影響不同人格特質教授參與產學合作意願之因素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戴曉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44(4),35-59。Aaker, D. A. (1984).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Wiley & Sons.
Bloedon, R. V. & Stokes, D. R. (1994). Making University 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cceed.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7(2), 44-49.
Brotherton, B., Miller, K., Heinhuis, E., & Medema, M. (2003).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UK and Dutch hotels. 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 12(2), 47-78.
Chang, P.C., Tsou,N.T., Yuan,B.J., & Huang, C. C. (2002), Development Trends in Taiwan's Opto-electronics Industy, Journal of Technovation, 22(3), 161-173.
Evans, H., Ashworth, G., & Chellew, M. (1996). Davison,A.,Towers, D., Exploiting Activity-Based Information : Easy as ABC. Management Accounting 74(7),24-29.
Geisler, E. & Rubenstein, A. H. (1989).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Major Issues, in: A. Link and G. Tassey,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Hans Corsten, (1987).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y to SMS Enterprises. Technovation, 24(6), 57-68.
Industrial Council of ULI-the Urban Institute.(1975).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ndbook. Washington, D.C. : ULI-the Urban Land Institute.
Kaplan, R. S., & Norton, D. P. (1996).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74(1),75-85.
Organizat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1997). Technology Incubators : Background Report, Working Group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
Peter F. D. (1999). Managing for Results: Economic Tasks and Risk-taking Decisions. Texas:Harper Business.
Raaum, R. B.(1992).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Performance in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Accountants Journal, 41(3), 19.
Saaty ,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Teompson, A., & Strickland, A. J. (1998).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 and cases. New York: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