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10: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佩真
研究生(外文):Yu, Pei-Jhen
論文名稱:在日台獨運動、思想發展: 以《台灣青年》為中心(1960-1979)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and movement of Taiwan Independence in Japan: Centered around the publication of "Taiwan Youth" (1960-1979)
指導教授:薛化元薛化元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儀深許文堂李福鐘蘇瑤崇薛化元
口試日期:2018-07-23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6
中文關鍵詞:《台灣青年》台獨運動「台灣青年社」中國代表權問題台獨理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選定海外台獨團體其中之一,1960年在日本成立的「台灣青年社」為主的團體,及其機關刊物《台灣青年》作為本論文研究的對象。這群留學生透過將自身學術研究與運動的結合,一步步積累、開啟台灣人在海外的台獨運動篇章。本論文的研究主軸是放置於1971年前後,來理解當時台籍菁英,特別是在日「台灣青年社」的台獨主張者,如何面對這個歷史重要的轉變點,相較於在台中國知識菁英以及國民黨政府的主張,台獨主張者如何理解、論述台灣。
本論文除了緒論跟結論外,主文分為六章,第一章梳理「台灣青年社」從一個雜誌社逐漸發與海外其他台獨團體的結盟。第二章到第三章梳理1971年之前《台灣青年》從歷史、思想,論述台灣民族的形成,透過民族國家建構論述,建立起以台灣為主體的價值。第四章討論1971年之後台灣在國家安全面臨挑戰下,《台灣青年》如何從理論、現實重新思考國家的組成,進一步凝聚共識,面對台灣當前的問題。第五章討論在面對「中國代表權問題」之時,運動者如何將論述、宣傳與行動結合。第六章海外台獨運動的發展歷經那些困境與選擇。
在本論文研究成果,透過一手史料的爬梳,台獨思想、行動不僅是紙上談兵的理論,所有思想理論與行動都是為了尋求台灣獨立的解決之道而整備,對於運動者來說,策略是要與時俱進,這才能符合運動的需求。也就是說,台獨理論思想是不斷的在現實的變化中,不斷修正,符合現實政治與運動的需求。
This thesis has selected the “Taiwan Youth Association” established in 1960 in Japan and its publication “Taiwan Youth”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e “Taiwan Youth Association” was one of the overseas groups that advocated Taiwan independence. This group of Taiwanese students then studying in Japan applied their academic research to the movement. Subsequently and step by step, they, as people of Taiwanese descent, started treading a path towards an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The research of the thesis is centered around 1971. In contrast to the Chinese intelligentsia in Taiwan and the assertions of the KMT government, this thesis aims to grasp how the Taiwanese elite in Japan, in particular those who were members of the “Taiwan Youth Association” and laid claim to Taiwan independence, faced this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as well as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view of Taiwa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ion, the conclusion and the main body.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e main body. Chapter One explains how the “Taiwan Youth Association” started its presence as a magazine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group of people that advocated Taiwan as an independent state and allied themselves with other offshore groups sharing the same heart and mind. Chapter Two and Three illustrate the years before 1971 when the publication of “Taiwan Youth” started to introduce the formation of Taiwan as a nation from a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viewpoint. These two chapters develop and establish Taiwan-centered values through the recognition of the Taiwanese nation as a state. Chapter Four discusses how “Taiwan Youth” revisited the subject of the formation of a nation or state from a theoretical and pragmatic standpoint when Taiwan encountered the challenge of national security after 1971, as well as how it further built consensus to face the current issues in Taiwan. Chapter Five explores how the movement campaigners combined their claims, propaganda and action together when challenged by the issue of the right to represent China. Chapter Six depicts the hardships experienc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s and the choices they made.

Through painstaking research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e thesis concludes that the thoughts of and actions for Taiwan independence are not something empty nor void. All the thoughts and opinions formed and actions taken have been paving the way for a solution to Taiwan independence. For movement campaigners, strategy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movement. That is, the thought and theory of Taiwan independence need to make ongoing adjust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hifts in reality so as to cope with the actual political requirements and the demands of the movement.
緒論 1
第一章「台灣青年社」與《台湾青年》(1960-1979) 11
第二章 《台湾青年》1971年之前的自決論述 71
第三章《台湾青年》1971年之前的台灣民族論述 92
第四章《台湾青年》1971年之後的國家論述 119
第五章 「台灣青年社」島內與與海外行動的開展 146
第六章 「台灣青年社」的困境與因應 177
第七章 結論 205
徵引書目 208
附錄 213
徵引書目
一、 史料
1.《台湾青年》,1960-1979。
2.《台灣民報》,1955-1972。
二、 口述資料
1. 張炎憲,陳美蓉採訪整理,《建國舵手黃昭堂》,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12。
2.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主編,《青春.逐夢.台灣國口述歷史系列--掖種》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10。
3.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主編,《青春.逐夢.台灣國口述歷史系列--發芽》,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4.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
5. 張炎憲,曾秋美編,《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
6. 張炎憲、沈亮主編,《青春.逐夢.台灣國》,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3。
7. 陳儀深訪問、林東璟等紀錄,《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續編)》,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12。
8. 陳儀深訪問、簡佳慧等紀錄,《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09。
9. 辜寬敏口述;張炎憲,曾秋美採訪整理,《逆風蒼鷹:辜寬敏的台獨人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5 。
三、 專書
中文
10. 何義麟,《戰後在日台灣人的處境與認同》,(台北:五南,2015)。
11. 何義麟,《戰後在日台灣人的處境與認同》,台北:五南,2015。
12. 宋重陽,《台灣獨立運動私記》,臺北:前衛,1996。
13. 林果顯,《1950年代台灣國際觀的塑造—以黨政宣傳媒體和外來中文刊物為中心》,台北:稻香,2016。
14.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
15. 陳昱齊,《中華民國政府對海外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以美國為中心(1956-1972)》,台北:國史館,2015。
16. 陳慶立,《廖文毅的理想國》,台北:玉山社,2014。
17. 廖文毅,《台灣民本主義》,東京:台灣民報社,1956。
18.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台北:稻鄉,1996。
日文
1. 小山弘健,《日本社會運動史》,東京:新泉社,1979。
2. 小山弘健,《続日本社會運動史》,東京:新泉社,1979。
3. 小熊英二,《1968:若者たちの叛乱とその背景》,東京 : 新曜社, 2009。
4. 文景洙,《在日朝鮮人問題の起源》,東京:サンケリ,2007。
5. 吉岡增雄,《在日外國人と日本社會—多民族社會と囯籍的問題》,1989。
6. 林景明,《台湾人から奪っているもの : 生命と囯籍と人権と自決権》,東京都 : 林景明氏支援の会,2006。
7. 張群著;吉屋奎二譯,《日華‧風雲の七十年》,東京:サンケリ出版,1980。

四、 論文
中文
1. 西川潤,〈領導時代潮流的台灣人自我發現史〉,收錄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2005),頁6。
2. 吳叡人,〈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台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 ,《思與言》,37:3(1999年9月),頁47-100。
3. 吳叡人,〈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台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思與言》37:3(1999年9月),頁47-100。許維德,〈發自異域的另類聲音:戰後海外臺獨運動相關刊物初探〉,《台灣史料研究》17(2001年5 月),頁99-155。
4. 柳金財,〈台獨論述理論的建構:以史明、彭明敏、黃昭堂及陳隆志為中心的探討〉,收錄於《二十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2),頁1449-1486。
5. 柳金財,〈國府遷台以來反對勢力台獨論述的形成、理論建構與轉型〉,《台灣史料研究》,第17號(2001年5月),頁71-98。
6. 張炎憲,〈序二:台獨發展的新視野〉,收錄於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年)。
7. 張炎憲,〈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原因的探討:以廖文毅兄弟為例〉,《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2),頁279-304。
8. 張炎憲,〈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原因的探討:以廖文毅兄弟為例〉,收入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2),頁286--301。
9. 許維德,〈發自異域的另類聲音:戰後海外臺獨運動相關刊物初探〉,《台灣史料研究》17(2001年5 月),頁99-155。
10. 許維德,〈評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灣國際研究季刊》3:3(2007年9月),頁237-264。
11. 許瓊丰,〈戰後日本的台灣獨立運動:以廖文毅及其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為中心〉收錄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台灣人的海外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人的海外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8月25、26日)。
12. 陳正茂,〈戰後台獨運動先驅:廖文毅與「台灣再解放聯盟」初探〉,《台北城市大學學報》, 35期(2012年5月),頁361-382。
13. 陳欣欣,〈廖文毅與「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台北:淡江大學公行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2006)
14. 陳欣欣,〈廖文毅與「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台北:淡江大學公行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2006。
15. 陳翠蓮、嚴婉玲〈1960年代政治反對人士強制遣返政策初探:以柳文卿案為中心〉,收入《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頁873-907。
16. 陳儀深,〈台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台灣史研究》,17:2(2010年6月),頁131-169。
17. 黃昭堂,〈還原日本統治下的台灣面貌〉,收錄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2005),頁2。
18. 楊欽堯,《二二八事件前後廖文毅思想轉變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9. 藍適齊,〈再檢討戰後海外臺獨運動相關刊物及「海外台灣人史」〉,《台灣史料研究》18(2002 年3 月),頁99-109。
20. 嚴婉玲,《1960年代《台湾青年》的民族主義論述》(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日文
19. 王育德,〈台湾は台湾人のもの(1964年4月)〉,《自由》,15:2 (1973年2月),頁114-119。
20. 王育德,〈日本‧中国ライバル論—真の自主外交のために〉,《自由》, (1965年月),頁41-47。
21. 黄有仁,〈台湾独立への悲願〉,《自由》,5:7(1963年7月),頁72-76。
22. 加藤俊作,〈「無國籍」者の系譜—在日台湾人の場合〉,《関東学院大学文学部紀要》,174(1977年5月),頁61-74。
23. 皆川洸,〈政治亡と国際法〉,《国際問題》,第174期(1974年9月)
24. 宮崎繁樹,〈台湾青年林景明氏の"叫び"--政治亡命と国際人権の意識を考える〉,《朝日ジャ-ナル》,12:5(1970年2月1日),頁59-64。
25. 許世楷,〈《朝日新聞》への質問状〉,《自由》,13:5(1971年5月),頁53-54。
26. 許瓊丰,〈在日台灣人與戦後日本神戸華僑社會の変遷〉,《台灣史研究》18:2(100年6月),頁147-195。
27. 許瓊丰,〈戰後日本的台灣獨立運動:以廖文毅及其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為中心〉收錄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台灣人的海外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人的海外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8月25、26日)。
28. 嵯峨薫,〈默殺される在日台湾人〉,《新聞の眼》,18:7 (1977年7月),頁84-91。
29. 宗像隆幸,〈日本不在の日中論議〉,《自由》,13:5(1971年5月),頁44-52。
30. 新華社中國通訊,〈「台湾独立運動」の本質 : 米日反動派の『二つの中国』陰謀の変種〉,《アジア經濟旬報》,785(197月3月11日),頁:20-22。
31. 西野英礼,〈日中関係における台湾の位置--植民地の傷痕と「台湾独立運動」の本質〉,《歴史評論》,125(1961年1月),頁:2-10。
32. 大畑篤四郎,〈政治亡と命日本〉,《国際問題》,第174期(1974年9月)
33. 陳肇斌,〈戰後日本の中国政策の原型〉,《思想》,887(1998年5月),頁27-44。
34. 陳鵬仁,〈台湾独立論への疑問〉《自由》,5:7,(1963年7月),頁77-81。
35. 陳來幸,〈神戸の戦後華僑史再構築に向けて〉,《海港都市研究》,5(2010年3月),頁65-73。
36. 田畑茂二郎,〈二つの中国論を検討する〉,《自由》,5(1960年4月),頁2-11。
37. 藤島宇内,〈謀略うずまく台湾〉,《朝日ジャ-ナル》,13:43(1971年11月12日),頁33-37。
38. 入江通雅,〈二つの中国と日本の姿勢〉《自由》,7:5(1965年5月),頁62-70
39. 武藤一羊,〈全學連の思想〉,《思想の科學》,62(1967年5月),頁2-19。
40. 編輯部,〈學生運動の現狀と展望〉,《思想の科學》,62(1967年5月),頁20-33。
41. 報道戦線編集部,〈新聞・報道界における『台湾独立』の新たな策動〉,《アジア經濟旬報》,867( 1972年6月21日),頁:10-16。
42. 本間 浩,《政治亡命の法理》(東京:早稲田大学出版部,1974年)
43. 林景明,〈台湾の政治裁判と恐怖政治〉,《新聞の眼》,21:7 (1980年7月),頁148-157 。
44. 連根藤,〈孤立無援の在日台湾人〉,《新聞の眼》,15:5(1974年1月),頁228-234。
45. 蔡友民,〈「台湾独立派」の犯罪性をあばく:毒書,『知られざる台湾』にみる歴史の偽造〉,《アジア經濟旬報》,800(1970年8月11日),頁13-3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