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內政部警政署(2008),《警察偵犯罪手冊》。
朱金池(2002),《社區警政取向的警察績效管理》,台北:五南。
孟維德(2005),《警察與犯罪控制》,台北:五南。
張智輝等(1997),《比較犯罪學》,台北:五南。
楊士隆(2006),《犯罪心理學》,台北:五南。
楊士隆、何明洲(2003),《竊盜犯罪防治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楊士隆(2004),《暴力犯罪:原因、型態與對策》,台北:五南。
鄧煌發(1999),《犯罪預防》,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蔡德輝、楊士隆(2003),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修訂新版)》,台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06),《犯罪學(修訂新版) 》,台北:五南。
畢恆達(2006),《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學富文化。
(二)期刊
朱愛群(1998),〈論警察機關裡三個競值的組織典範─刑案偵破、犯罪預防及為民服務〉,《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3期,頁79-82。林燦璋(1994),〈警政與治安:迷思、醒思及指標〉,《警政學報》,第25卷,頁106-107。
林燦璋、黃家琦(1999),〈台灣犯罪測量、犯罪黑數、治安安全感與社會治安指標
之關係〉,《警大學報》,第35期,頁240。
馬心韻(1998),〈我國警察組織績效觀念檢討改革芻議〉,《警專學報》,第2卷第5期,頁342。江振茂(1991),〈論警察公共關係〉,《警政學報》,第19期,頁147-174。江慶興(1998),〈破窗理論與犯罪偵防-以美國紐約市警察局為例〉,《警學叢刊》,第29卷第3 期,頁:71-92。李增祿(1991),〈守望相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五十三期。張慶裕(1998),〈推動社區守望相助制度之構想及規劃〉,《社區發展季刊》,第八十二期。楊博清(1967),〈如何推動企業公共關係〉,《大眾傳播學術論集》,頁22-25,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鄭善印(2001) ,〈美、日、中三國社區警政比較研究…以日本社區警政為重心〉,《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創刊號》,頁39。謝文忠(2002),〈社區巡守隊犯罪預防成效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警學叢刊》,第三十三卷第五期。(三)學位論文
尤國楨(2002),《警察巡邏管理制度之研究:以台北縣警察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田洪明(2002),《高雄市實施社區警政策略與犯罪偵防績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錦榮(2003),《警察機關推行社區守望相助成效之評估-----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建興(2005),《警察職權行使法制化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世當(2001),《春風專案成效之評估-以嘉義市警察局實施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烇騰(2000),《提升警政服務品質具體作為之探討─服務導向與警民合作》,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進發(2005),《台中市搶奪犯罪熱點之空間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林瑛錫(2003),《社區巡守隊之成效評估研究─以嘉義市福民社區巡守隊實施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唐國淵(1996),《台中市北東南三區住宅「侵入竊盜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侯慎謙(2003),《台中縣警勤區制度與社區功能整合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富生(2000),《社會力用於治安維護之研究—以高雄市社區警政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富村(2000),《犯罪預防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實施社區警政預防犯罪措施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春金(2000),《台灣地區保全業之現狀與未來需求之調查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未出版。
張文川(2000),《社區守望相助與犯罪預防之實證研究-以南投縣推行社區守望相助工作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國振(2002),《從犯罪預防理論的角度來看我國警勤制度的改善》,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慶裕(2001),《台灣地區治安問題之研究-台中市案例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莊耿宗(2002),《台中市汽車竊盜偵防策略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樺(2003),《報紙報導警察風紀案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台峰(2004),《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彥慈(2005),《地方派系與黑金政治之關係─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耀宗(2001),《觀光導向社區警察與民眾治安需求之研究-以澎湖地區觀光發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四)網路媒體
台中市政府網站,http://www.tccg.gov.tw/。
內政部警政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npa.gov.tw/。
何博文,〈全民拚治安,先抓小偷、騙子〉,《中國時報》,2005年2月22日,A3版。
許聲胤,〈警局「出口民調」北縣首創〉,《聯合報》,2005年03月12日,C1版。
陳一雄,〈爭取漂亮燈號,紛傳警方吃案〉,《聯合報》,2002年8月18日,B8版。
(五)科技和研究報告
台中市九十三年治安概況(2005),台中:台中市警察局。
台中市政府97年警政白皮書(2008),台中: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警察局局97年統計要覽(2009),台中:台中市警察局。
台中市警察局警政白皮書(2008),台中:台中市警察局。
行政院主計處(2006),《調查統計》。
傅宗懋(1992),《台北市社區守望相助對犯罪預防之影響》,台北市政建設專題研究。
葉毓蘭、李宗勳(2000),《台北市「警政社區聯防體系」的建構與落實─「公共經理人」的啟示》,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研究。
楊士隆等(2005),《九十三度台灣民眾被害經驗暨對政府防制犯罪滿意度調查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鄧煌發(2003),《社區處遇,收錄於許春金重編之「刑事司法概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二、外文部分
Bayley, David H. (1994) ,Police for the Fu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ress.
Carter, David L.(1999), The Police And The Community,New Jersey.Prentice Hall.
Harrop, M. (1992),Power and Policy in Liberal Democrac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der, S.H. and B.G. Peter, (1980) , “A Design Perspective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Fallacies of Misplace Prescription”, Policy Studies Review, Vol.6:3.
Lipsky, M. (1980) ,Street Level Bureaucracy: Dilemmas of the Individual in Public Services. NY: Russell Sage.
Messner, Steven F.(1989) ,Economic Discriminalization and Societal Homicide Rates: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cost of Inequa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579-611.
Mieko Yoshihama.(2002), “Policies and services addressing domestic violence in Japan: from non-interference to incremental changes”.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vol. 25(5):54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