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3 00: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瑩雪
研究生(外文):Ying-Hsueh Lai
論文名稱:五股濕地遊客自然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ies of knowledge,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natural conservation by the tourist in Wugu wetland.
指導教授:歐慶賢歐慶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Hsiewn 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漁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五股濕地濕地保育生態公園
外文關鍵詞:Wugu WetlandWetland ConservationNa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6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探討五股濕地的現況,與遊客對濕地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形成的差異,提出對濕地保育、規劃與經營管理之建議,總結前述各章之精華與具體建議於后。
一、1980年代前後是五股濕地生態最豐富的時期,由於污染沼澤區面積逐漸縮減,2004年由荒野保護協會認養後五股濕地重現生機。
二、五股濕地與淡水河沿岸的各個濕地可以串連成一完整的濕地生態環境,提供豐富精彩的解說,可發展生態與人文教育。
三、2002年疏洪道河濱公園建置完成,未來將配合都市更新,建立二重疏洪道大台北都會中央公園。
四、五股濕地的遊客多數遊客未參加環保社團和解說活動,參與濕地解說的遊客滿意度極高,但參加的人不多;大眾傳播媒體在濕地保育教育方面佔有重要地位。
五、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的遊客濕地保育知識表現佳,未滿20歲的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差,所以學校教育應發揮功能。
六、公眾人物對於濕地保育態度有影響力,所以在大家較無意願參與的項目,可以以他們為號召,使民眾的參加意願提高。
七、遊客對於到五股濕地旅遊必須付費顯示不支持,但會檢舉對濕地的破壞行為。另外,解說活動對於保育行為有正向幫助,值得繼續推廣。
八、年齡20歲到未滿40歲、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職業軍公教的遊客、越常到五股濕地及走訪大自然的遊客,以及有參加環保社團或濕地解說課程的遊客,其濕地保育知識、態度得分較高。
九、年齡50歲以上、教育程度碩士╱博士的遊客、越常到五股濕地及走訪大自然的遊客,以及有參加環保社團或濕地解說課程的遊客,其濕地保育行為得分較高。
十、受訪者的濕地保育知識與濕地保育態度、濕地保育行為彼此間有正相關。
This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ology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discuss Wugu wetland status and the difference in tourist’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for wetland conservation. I also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related with wetland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Here were summary essences and specific suggestions in the foregoing chapters.
1.In the period of 80s, it was the richest time for Wugu ecological wetland, because of the decrease of polluted swamp area. In 2004, after 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 had adopted Wugu wetland, it got the vitality again.
2.Wugu wetland can be linked with Dam-Shui River coast to be regarded as a complet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offer exciting commentary and develop r ecologic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3.In 2002, Floodway park was established. In the future, it will be integrated with urban renewal plan to set up a Erchong Floodway Big Taipei City Center Park.
4.Most of Wugu wetland tourists did not participate in neither Environmental Associations nor commentary. Tourists who participated in commentary got pretty high satisfaction, but not many joined it. Mass media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wetland conservation education.
5.Tourists who had collage background or above have better score on Wetland conservation knowledge. Those who ages were below twenty had lower score. So my suggestion is to bring school education into full play.
6.The public figures can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wetland conservation. So for some topics in which people have rarely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they can have public characters to appeal in order to increase democracy’s desire.
7.Tourists seemed disagree with the charge in Wugu wetland when they travel. But they accused those who caused damage to wetland. Besides, the explanation activities had great help on conversation conduct. It was worth to continue.
8.According to a survey, tourists got higher grade on wetland conservation behavior.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ge was between 20 to 40 years old, the education level at least undergraduate; career was Army &Civil Service, high frequency to visit Wugu Wetland and nature, participating in environmental associations or wetland commentary.
9.According to a survey, tourists got higher grade on wetland conservation behavior.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ge was over then 50 years old, the education level at least Mater and Doctor, high frequency to visit Wugu Wetland and nature, participating in environmental associations or wetland commentary.
10.The relation between respondent’s wetland conserva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4
第五節 研究架構 4
第貳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自然保育 6
第二節 濕地相關知識 11
第三節 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相關之研究 17
第四節 小結 28
第參章 場域分析 37
第一節 五股濕地之沿革 37
第二節 自然生態環境 39
第三節 五股濕地生態園區之配置 42
第四節 相關計畫分析 46
第四節 小結 50
第肆章 問卷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問卷設計 71
第二節 問卷對象 71
第三節 問卷假設 72
第四節 問卷實施流程 7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5
第六節 小結 76
第伍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遊客的基本資料 79
第二節 五股濕地遊客濕地保育知識之分析 83
第三節 五股濕地遊客濕地保育態度之分析 88
第四節 五股濕地遊客濕地保育行為之分析 93
第五節 濕地保育知識、態度及行為三者間關係之分析 99
第六節 小結 100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結論 118
第二節 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5
附錄一 五股濕地自然保育之研究正式問卷 136


表目錄
表2-1 IUCN 定義之濕地類型 33
表3-1 中華鳥會五股濕地鳥種、數量之紀錄 53
表3-2 台北地區氣候資料統計表 57
表3-3 五股濕地常見動物 58
表3-4 五股濕地常見爬蟲類和魚類 61
表3-5 五股濕地常見植物 62
表5-1 受訪者濕地保育資訊來源 102
表5-2 受訪者到五股溼之目的 102
表5-3 遊客基本資料分布情形 103
表5-4 研究樣本濕地保育知識得分分布 104
表5-5 溼地保育知識量表各題選項作答的次數與答對百分率 105
表5-6 不同背景變項對濕地保育知識得分的差異分析 106
表5-7 不同背景變項對濕地保育知識得分的差異分析 107
表5-8 研究樣本背景變項在濕地保育知識之比較 108
表5-9 研究樣本濕地保育態度問項結果表 109
表5-10 不同背景變項對濕地保育態度得分之差異分析 110
表5-11 不同背景變項對濕地保育態度得分之差異分析 111
表5-12 研究樣本背景變項在濕地保育態度之比較 112
表5-13 研究樣本濕地保育行為問項結果表 113
表5-14 不同背景變項對濕地保育行為得分之差異分析 114
表5-15 不同背景變項對濕地保育行為得分之差異分析 115
表5-16 研究樣本背景變項在濕地保育行為之比較 116
表5-17 濕地保育知識、態度、行為之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 117

圖目錄
圖1-1 論文架構 5
圖2-1 感受連續圖 30
圖2-2 Ford的戶外教學學習階層理論 31
圖2-3 戴爾的學習經驗塔 32
圖2-4 知識-態度-行為模式 34
圖2-5 Hines環境行為模式 35
圖2-6 環境素養模式 36
圖3-1 1980年新年鳥類調查活動 52
圖3-2 五股濕地生態園區之配置 54
圖3-3 台北縣地形之分佈 55
圖3-4 台北縣地質之分佈 56
圖3-5 五股濕地生態公園 64
圖3-6 五股濕地圳邊、沼澤公園 65
圖3-7 五股濕地生態池、蘆葦區 66
圖3-8 五股濕地運動公園 67
圖3-9 淡水河系環境保全博物館 68
圖3-10 淡水河系環境保全博物館 69
圖3-11 都市更新計畫 70
圖4-1 問卷架構 78
一、中文部分
王懋雯(1990). 師範學院學生對環境教育之知識、態度及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28pp。
王鑫•朱慶昇(1995). 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王亞男•鄭啟仲 (1998). 台灣沿海溼地之介紹及其面臨問題之探討。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2(3):213-221。
王鴻濬(1998). 自然保育行動的經濟效益。厚生基金會,台北,25-36。
王麗娟•謝文豐(2000). 生態保育。揚智文化,臺北,248pp。
王聖文(2003). 以永續觀點探討台南七股居民對濕地發展態度之分析。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67pp。
王炫雄(2005). 高美濕地鄰近居民對濕地環境認知與保育態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160pp。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2007). 台北縣二重疏洪道生態園區棲地普查與生態復原規劃技術服務期末報告。台北縣政府,189pp。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生態保育專輯編審委員會(1992). 生態保育專輯。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南投,86-93。
台北市野鳥學會(1996). 關渡自然公園檢討修正計畫,台北市政府,23。
江東祐(2001). 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2pp。
巫偉鈴(1990). 五專生對環境問題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調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22pp。
汪靜明(1997). 自然保育與社會環境教育。中台灣自然保育研討會論文集,167-225。
吳忠宏(1998). 解說對動物保育的重要性。社教資料雜誌,245:1-4。
吳鵬兆(2001). 偏遠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73pp。
李玲玲(1998). 自然保育與永續發展。主計月報,85(4):65 -69。
宋建奇(2000). 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18pp。
辛昆(200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中國科學院博士論文,121pp。
呂賓國(2002). 溼地生態系統功能與生態價值。氣象出版社,北京,19。
李明和(2002). 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9pp。
李鴻源(2008). 大河之縣—人工濕地保育的永續經營。台灣濕地保育實務交流研討會論文集,51-56。
李珊(2009). 深入淡水河—五股濕地的哀愁與歡樂。光華雜誌,台北,32-39。
邱詩揚(1989). 台北市國中教師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52pp。
周昌弘•蕭新煌•郭允文•王鑫•於幼華•黃榮村•楊冠政•黃政傑•晏涵文(1991).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5-250。
周昌弘(1992). 生態學原理。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台北,352pp。
周憲徵(2003). 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濕地保育的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漢堡濕地為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40pp。
林美玲(1995). 社教機構推廣自然保育環境教育活動之規劃與探討(二)。教育部,102pp。
林秀瞳(1996). 環境相關科系學生之環境典範、知識及行動意向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27pp。
林曜松(1997). 台灣野生動物的保育。環境教育季刊,34:16 - 39。
於幼華(1998). 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遠流出版社,台北129-133。
林德憲(1999). 城鄉生態。詹氏書局,臺北,303pp。
邱文彥(1999). 台灣濕地環境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9:23-32。
林生復(2001). 引導國小學生環境行為的建構模式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45pp。
周儒•呂建政【譯】(2001). 戶外教育。五南出版社,台北,259pp。
林庭寧(2004). 遊客對高美濕地環境認知與保育態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122pp。
林志添(2006).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生態保育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南部四縣市鄰近工業區、自然生態保護區學校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碩士論文,152pp。
林郁潔(2008). 人工濕地淨化水質及污染去除率之經濟效益評估。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94pp。
洪榮陽(2001). 國小中高年級空氣污染概念標準化評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6pp。
紀佳祺(2004). 濕地保育之環境認知與環境態度—以七股地區為例。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2pp。
高翠霞(1988). 台灣地區中等學校教師環境保護意識調查研究。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論文集,16-17。
徐志宏(2004). 濕地泥沙與水質模擬—以二重疏洪道為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碩士論文,79pp。
荒野保護協會編著(2006). 水泥城中的野地—二重疏洪道。裝潢世界雜誌,台北,73。
黃政傑(1988). 環境知識來源及面對公害政策--小學、高中及大學學生之比較。現代教育,4(3):48-54。
黃麗娟(2006). 居民對環境認知之研究—以嘉義縣鰲鼓地區為例。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140pp。
張春興(1994). 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台北,532pp。
許心欣(1995). 參與環境保護工作之民間團體主要幹部環境態度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32pp。
章盛傑•邱文雅【譯】(1998). 濕地,地景股份有限公司,台北,893pp。
許世璋(1998). 影響教師負責任環境行為的變項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8-205。
陳秋澕(1999). 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74pp。
郭岱宜(1999). 生態旅遊:21 世紀旅遊新主張。揚智文化,台北,336pp。
張仁福(2000). 自然保育學。藝軒圖書,臺北,28。
莊玉珍•王惠芳(2001). 台灣的濕地。遠足文化,台北,166pp。
莊宗霖(2005). 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濕地生態保育的知識態度之研究—以台南縣七股濕地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80pp。
陳思利(2002). 環境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27pp。
陳柏鈞(2004). 公共決策中分析與直覺認知效力之直接比較─以都會濕地公園設立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5pp。
陳照明(2005). 非政府組織參與濕地營造之探討-以荒野保護協會參與五股濕地營造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4pp。
陳彥伶(2007). 濕地公園遊客遊憩體驗與環境態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洲仔濕地公園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139pp。
傅木龍(1991). 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36pp。
葉文琪•林秀麗•曹美華(2006). 四斑細蟌現身五股濕地。自然保育季刊,53:70。
楊榮祥(1979). 戴爾的「經驗塔」—教學資源運用的原則(上)。科學教育,25:9-13。
楊冠政(1988). 台灣地區推行環境教育之規劃研究。行政院環保署,台北,148pp。
楊冠政(1992a).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季刊,15:10-24。
楊冠政(1992). 環境教育概述。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台北,31-42。
楊冠政(1997a). 環境教育。明文書局,台北,243pp。
楊冠政(1997b). 保育教育的目標及內涵。環境教育季刊,34:2-6。
靳知勤(1994). 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1:47-59。
廖美莉(2002). 生態保育─世界保護區發展的趨勢。國政研究報告,8-15。
趙心慧(2006). 中部地區民眾經常錯誤的自然保育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34pp。
蔡惠卿(1994). 臺灣的自然生態保育。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台北,240pp。
蔡克明(2003). 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自然保育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以濕地保育為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15pp。
蔡宗憲(2007). 國小高年級學童紅樹林生態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縣林園鄉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18pp。
劉靜靜(1995). 台灣海岸濕地保護策略與法制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152pp。
劉還月(1995). 台灣土地傳。台原出版社,台北,196-211。
劉旻靈(2005). 彰化縣福寶生態園區邁向永續發展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25pp。
劉青松(2003). 濕地與濕地保護。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12-13。
蔡克明(2003). 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自然保育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以溼地保育為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15pp。
盧麗真(2005). 國小二年級實施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以五股濕地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46pp。
賴明洲•薛怡珍•方偉達(2005). 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探討溼地發展生態旅遊之潛在效益。鰲鼓濕地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4-34。
賴榮孝(2008). 五股濕地生態園區。台灣濕地保育實務交流研討會論文集,87-95。
蕭新煌(1982). 台灣消費者運動:理論與實際。時報文化,台北,132pp。
簡明旭(1998). 國中學生對垃圾問題的知識、態度、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碩士論文,145pp。
魏美琪(2005). 民眾對濕地的知識及其態度之探討—以高屏溪右岸舊鐵橋人工濕地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99pp。
蘇宏仁(1999). 國小在職教師對於環境行為的認知、技能及表現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369-388。
二、英文部分
Dahl, T. E. (2000). Status and Trends of Wetlands in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 1986 to 1997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Fish & Wildlife Service,Washington, D.C. 82pp.
Hungerford, H. R., R. B. Peyton, A. N. Tomera, R. A. Litherland, J. M. Ramsey and T. L. Volk (1985). 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 Skill Development Modules, 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Hines, J., H.K. Hungerford and A.N. Tomera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wntal Education, 18(2): 1-8.
Mitsch, W. J. and J. G. Gosselink (1993). Wetland(2nd). New York, Vannostrand Reinhold.
三、網站部分。
五股濕地樂園(2009). Online. 濕地生物.
Internet. 2 May, 2009. Available.
http://share.tpc.edu.tw/wetland/。
台灣坡地環境資訊網(2008). Online. 地質篇.
Internet. 19 October, 2008. Available.
http://water.nchu.edu.tw/。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2009). Online. 認識濕地.
Internet. 2 May, 2009. Available.
http://www.wetland.org.tw/。
台北縣西區旗艦計畫(2009). Online. 大台北都會公園. Internet. 12 May, 2009. Available.
http://dreamriver.ehosting.com.tw/。
台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2009). Online. 都市更新.
Internet. 12 March, 2009. Available.
http://www.planning.tpc.gov.tw/。
行政院環保署網站(2008). Online. 台北縣環境保護計畫. Internet. 19 October, 2008. Available.
http://www.epa.gov.tw/。
行政院農委會資料庫(2008). Online.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Internet. 12 December, 2008. Available.
http://ngis.zo.ntu.edu.tw/。
林享能(2003). 國際自然保育發展之趨勢。Online. 國政研究報告. Internet. 3 April, 2009. Available.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2/TE-R-092-014.htm。
花旗銀行(2009). Online. 花旗愛地球行動.
Internet. 2 April, 2009. Available.
http://www.citibank.com.tw/greenciti/。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2009). Online. 認識水利工程. Internet. 9 April, 2009.Available.
http://www.wra10.gov.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