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18: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佳蓓
研究生(外文):Jia-Pei, Li
論文名稱: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Attention and Television Viewing Behavior in Central Taiwan
指導教授:魏美惠魏美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ei-Hue, Wei
口試委員:蔣姿儀張美雲
口試委員(外文):Zi-Yi, JiangMei-Yun, Jhang
口試日期:2015-06-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幼兒電視收視行為注意力
外文關鍵詞:pre-school childrenTV viewing behavioratten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9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之現況、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者以「學齡前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問卷」為研究工具,以中部地區之公、私立幼兒園的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共發出1057份問卷,回收960份有效問卷,將所蒐集之資料進行分析及統計考驗,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 中部地區幼兒收看電視之現況極為普遍。
二、 中部地區幼兒注意力表現良好。
三、 幼兒父、母親之「年齡越大、教育程度越高」,其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總量表」
以及「注意力行為總量表」上的表現越良好。
四、 幼兒父、母親職業為「軍公教」者,以及母親職業為「家管」者,其幼兒在「電
視收視行為總量表」以及「注意力行為總量表」顯著優於其他職業的父母親。
五、 分析結果顯示「電視收視行為總量表」與「注意力行為總量表」呈顯著負相關;
「幼兒收視動機與收視現況」、「親子共視與收視規定」與「注意力表現總量表」亦
呈顯著負相關。
六、 「幼兒平日(以及假日)的收視時數」越長,其「注意力表現」越不好。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提供具體建議以作為家長、教保人員、政府及教育相關機構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幼兒、電視收視行為、注意力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Attention Behavior and Television Viewing Behavior in Central Taiwan

Jia-Pei Li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attention and their TV viewing behavior in central Taiwan.
The researcher applied questionnaire and surveyed 1,057 parents of public or private pre-school in central Taiwan. Based on 960 valid samples, researcher performe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It is popular for the central Taiwan’s pre-school children to watch TV.
2.The central Taiwan’s pre-school children’s attention behavior was good.
3.The parents who were older and had more education, their children had better TV viewing behavior and attention behavior.
4.The parents with the job of severing in the government, military and school ; or the
mother was housewife, their children’s TV viewing and attention behavior were significant better then parents with other jobs.
5.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behavior of TV viewing” and “The behavior of attention” had median to high negative correlation. "Children's TV viewing motivation and viewing status" and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and viewing provisions" also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behavior of attention”.
6.Children who watched more hours of TV, their behavior of attention were wors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a reference for parents, preschool educators,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TV viewing behavior, attention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Ⅴ
表次 …………………………………………………………………………………………Ⅶ
圖次 …………………………………………………………………………………………Ⅸ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電視收視行為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幼兒注意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29
第三節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9
第二節 研究樣本 ....................................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2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60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電視收視行為與幼兒注意力之現況分析............. 64
第二節 幼兒與家庭背景變項在電視收視行為上的差異性分析.. 71
第三節 幼兒與家庭背景變項在其注意力表現上的差異性分析.. 89
第四節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表現之間的相關性....... 10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結論...................................... 108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8
中文部分...................................... 118
英文部分...................................... 122

附錄……………………………………………………...…..…… 124
附錄一 問卷初稿.................................. 124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129
附錄三 專家審查意見.............................. 139
附錄四 預試問卷.................................. 151
附錄五 正式問卷..................... ............ 156

表  次

表2-1-1 適齡標章兒童電視節目(針對2-6歲幼兒)........ 19
表3-2-1 預試樣本回收情形統計表...................... 42
表3-2-2 正式問卷回收情形摘要表...................... 44
表3-2-3 幼兒基本資料分析表......................... 48
表3-3-1 專家審查名單................................................. 53
表3-3-2 預試問卷幼兒收視行為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55
表3-3-3 預試問卷幼兒注意力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56
表3-3-4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 57
表3-3-5 正式問卷「收視行為量表」內容明細............................... 59
表4-1-1 「電視收視行為量表」得分摘要表................................. 65
表4-1-2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之各項題目分析摘要表.................... 67
表4-1-3 「幼兒注意力量表」得分摘要表.................................. 68
表4-1-4 「幼兒注意力量表」之各項題目分析摘要表......................... 70
表4-2-1 「幼兒性別」不同者在電視收視行為上之獨立t檢定分析............... 72
表4-2-2 「幼兒年齡」不同者在電視收視行為上之獨立t檢定分析............... 73
表4-2-3 「居住地」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ANOVA分析............. 74
表4-2-4 「父親年齡」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ANOVA分析........... 76
表4-2-5 「母親年齡」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ANOVA分析........... 78
表4-2-6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ANOVA分析........80
表4-2-7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ANOVA分析....... 82
表4-2-8 「父親職業」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ANOVA分析.......... 84
表4-2-9 「母親職業」不同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上的ANOVA分析.......... 86
表4-2-10 「幼兒與家庭背景變項」在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之差異一覽表........... 87
表4-3-1 「幼兒性別」不同者在注意力表現上之獨立t檢定分析............... 90
表4-3-2 「幼兒年齡」不同者在注意力表現上之獨立t檢定分析............... 91
表4-3-3 「父親年齡」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ANOVA分析........... 92
表4-3-4 「母親年齡」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ANOVA分析........... 94
表4-3-5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ANOVA分析....... 95
表4-3-6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ANOVA分析....... 97
表4-3-7 「父親職業」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ANOVA分析.......... 99
表4-3-8 「母親職業」不同之幼兒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上的ANOVA分析..........100
表4-3-9 「幼兒與家庭背景變項」在注意力表現量表之差異一覽表...........101
表4-4-1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各量表與其注意力表現各量表之相關分析表......105
表4-4-2  家人平日(及假日)收視時數與幼兒平日(及假日)收視時數之相關分析表...106
表4-4-3 幼兒平日(及假日)收視時數與注意力表現之相關分析表...........107

圖  次

圖2-1-1 傳統萬能理論與使用與滿足理論之比較........................... 10
圖2-1-2 「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 11
圖2-1-3 班度拉觀察學習的四個階段.................................... 16
圖2-1-4 102年度下半年獲選適齡標章之2-6歲兒童電視節目................ 23
圖2-1-5 國小學童最常收看的電視節目類型.............................. 27
圖2-2-1 過濾器模式............................................... 31
圖2-2-2 減弱模式................................................. 32
圖2-2-3 後期選擇學說............................................. 34
圖3-1-1 研究架構圖............................................... 41
圖3-5-1 研究流程圖............................................... 6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立杰(2012)。幼稚教育:考試精粹。臺北市:揚智。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5)。Shaffer, David R.著。發展心理學。臺北:學富。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年05月22日)。
何芸潞(2005)。「看」電視新聞之研究:以兩位國小高年級男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附光碟)。臺北市:五南。
吳知賢(1992)。電視與兒童。臺北市:水牛。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臺北市:桂冠。
吳翠珍(1991)。影響兒童電視觀看時間因素之分析。新聞學研究,44,73-94。
吳翠珍(2003)。家庭媒體環保DIY。人本教育札記,165,42-45。
吳翠珍(2009)。2009年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取自:www.fubonedu.org.tw/download/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完整內容.pdf
李宜蓁(2012)。8法寶,打造超強專注力。親子天下雜誌,39,138-147。
李宜蓁(2012)。為何孩子不專心?破解四大迷思。親子天下雜誌,39,130-136。
李嘉峰(2006)。母親參與子女收視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蒨(2010)。大學生英文報刊使用效果與影響因素分析---基於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昌大學,中國南昌。
邱浩政(201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TV哪裡有問題?。取自:www.children.org.tw/research /detail/67/254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0)。台灣親子休閒育樂狀況調查報告。取自: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22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2013年兒童收視熱門時段之電視內容分析。取自: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8/597
卓美玲、管中祥、彭賢恩、許玉雪(2013)。電視使用行為及滿意度調查報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計畫研究報告(NCCL101032-1010504)。
孟淑華(譯)(1998)。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原作者Werner J. Severin, James W. & Tankard, Jr.)。臺北市:五南。
林宜和(譯)(1997)。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原作者清水驍)。臺北市:台灣英文雜誌社。
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賢智(2008)。電視新論。臺北市:亞太圖書。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適齡標章兒童電視節目」評選結果。2014年3月22日,取自http://tw.events.uschoolnet.com/agekidtv/
張水金、劉清彥(譯)(2001)。大能力(上)、(下)(原作者Doroty Rich)。臺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張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2010)。發展心理學(上冊)(原作者Shaffer, D.R. & Kipp, K.)。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陳依菱(2010)。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佩湘(2014)。中部地區幼兒家長對幼兒學習專注力之認知及其子女在學習專注力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曾端真(2002)。阿德勒學派諮商原理與實例。諮商與輔導,202,1-16。
曾端真(2007)。“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師證照”專業訓練-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之旅。諮商與輔導,263,37-41。
黃小玲(2002)。注意力不足兒童多向度注意力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秀瑄(譯)(2009)。認知心理學(原作者John B. Best)。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毅志(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文麗、葉靜月(譯)(2008)。專注力(原作者Thorbrietz, P.)。臺北市:天下雜誌。
葉芳瑜(2011)。家長食物選擇與幼兒飲料零食攝取及幼兒情緒調節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葉重新(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葉素玲(2002)。注意力與視覺的關係探討(Attention and Vision)。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0-2413-H-002-021。執行機構及單位名稱:臺灣大學心理系。
廖鳳瑞(1995)。收視行為與親子互動的關係研究報告。取自:http://tci.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ret&s=id=%22TCI0000110168%22.&searchmode=basic&tcihsspage=tcisearch_opt2_search
趙志立(2003)。網絡傳播條件下的”使用與滿足”---一種新的受眾觀。中國:當代傳播。
潘意鈴(2009)。台中市學齡前幼兒睡眠品質與學習注意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蓉蓉(2000)。學齡前幼童對兒童電視廣告的認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市。
蔡騏、楊靜(2005)。關於涵化理論的歷史考察和方法論反思。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6),84-87。
鄭昭明(1994)。認知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圖書。
鄭麗玉(1995)。認知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謝瑤玲(2011)。這樣玩,讓孩子更專注、更靈性。臺北市:橡樹林文化。
曠湘霞(1986)。電視與觀眾。臺北市:三民書局。
羅世宏(譯)(2006)。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原作者Werner J. Severin, James W. & Tankard, Jr.)。臺北市:五南圖書。
關尚仁(譯)(1994)。兒童與電視—“芝麻街”的經驗(原作者Gerald S. Lesse)。臺北市:遠流。


二、英文部分

BBC News. (October, 11, 2010). Too much screen time 'risks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Retrieved from http://www.bbc.com/news/health-11500084
Miller, C. J., Marks, D. J., Miller, S. R., Berwid, O. G., Kera, E. C., Santra, A., &
Halperin, J. M. (2007). Brief Report: Television Viewing and Risk for Attention
Problems in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32 (4),
448-452.
Christakis, D. A., Zimmerman, F. J., DiGiuseppe, D. L., & McCarty, C. A. (2004).
Early television exposure and subsequent attentional problems in children.
Pediatrics, 113(4), 708-713.
Cohen, J., & Weimann, G. (2000). "Cultivation Revisited: Some Genres Have Some
Effects on Some Viewers". Communication Reports, 13(2), 99-114.
Gerbner, G., Gross, L., Jackson-Beeck, M., Jeffries-Fox, S., & Signorielli, N. (1978).
"Cultural indicators violence profile no. 9".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3),
176-207.
Griffin, E. (2012). 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 McGraw-Hill: New York,
366-377.
Katz, E.(1960).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he Image of Society Convergence of
Two Tradi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65), 435-440.
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 (1974). Ul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In J. G. Blumler, & E. Katz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32.
Katz, E., Blumler, J.G. & Gurevitch, M. (1973).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37), 509-523.
Magill, R. A. (2011). Motor learning and control. New York, NY:McGraw-Hill.
Morley, D.(1992). Television, audience &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TechAdvisor. (June, 2, 2014). How much screen time is healthy for children? Health
risks of too much kid screen time. Retrieved from
http://www.pcadvisor.co.uk/features/digital-home/3520917/how-much-screen-ti me-is-healthy-for-childre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