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內政部統計處。(1999)。台閩地區少年犯罪狀況分析。台北:內政部。
王淑女、許臨高。(1991)。我國現行少年福利法規適用情況調查報告。台灣省法規會。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
王麗容。(1995)。台北市家庭結構變遷與福利需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研究。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青少年白皮書。台北:青年輔導委員會。
朱岑樓主編。(1991)。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伊慶春。(1997)。從兒童、少年保護談家庭的角色與功能。收編於家庭與兒童保護專輯。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江玉龍。(1995)。探討美國一九九三年的家庭保存暨家庭支持法案。社區發展,72,1995,12:239-254。
江玉龍、魏季李。(1997)。兒童福利與家庭支持方案。收編於家庭與兒童保護專輯。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呂民璿、莊耀嘉。(1992)。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東海學報,33,1992,6:247-284。呂民璿。(1990)。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台北:巨流。
法務部統計處。(1999)。毒品勒戒觀察統計分析。台北:法務部。
周愫嫻。(1997)。變遷中的犯罪問題與社會控制--台灣經驗。台北:五南。
周震歐、趙碧華。(1995)。少年福利範疇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台北:內政部。
周月清譯。(1994)。家庭壓力管理。台北:桂冠。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
林義男譯。(1988)。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朝夫。(1993)。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林武雄。(1996)。偏差行為青少年在輔導情境中抗拒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姚淑芬。(1995)。少年逃家與資源運用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論文。台中:東海大學。侯崇文。(1996)。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犯罪學期刊,2,15-48。胡中宜。(1997)。保護管束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施怡廷。(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照顧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論文。台中:東海大學。徐孟愔。(1998)。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偏差行為青少年父母的角色壓力與因應歷程初探。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論文。台中:東海大學。張春興。(1983)。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
張景然。(1992)。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
張華葆。(1993)。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台北:三民。
張德聰。(1994)。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探討。社會科學學報,2,1-36。
張紉。(1998)。規畫青少年福利需求的另類思考。實踐學報,29,6:17-36。張紉、許春金。(1998)。少年深夜在外遊蕩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之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迺毓。(1996)。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富源。(1997)。兒童、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探討及因應對策。收編於家庭與兒童保護專輯。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黃富源。(1998)。單親家庭對少年非行影響之研究--家庭結構及功能的觀點:台北市之實證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專案研究報告。台北:中央警察大學、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
陳光中等譯。(1992)。社會學。台北:五南。
陳惠次。(1994)。防治青少年犯罪方案報告。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陳宇嘉、周震歐。(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畫與整合--少年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台北:內政部。
陳宇嘉。(1997)。 少年逃家處遇系統之探討。收錄於台灣地區社區、婦女與家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灣省社會發展研究學會。
陳宇嘉。(1997)。台灣地區少年福利需求與福利服務提供之研究。台中: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陳昭明、陳曉芬。(1997)。離家少年對收容中心之需求。收錄於台灣地區社區、婦女與家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灣省社會發展研究學會。
許春金。(198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
許春金。(1995)。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與輔導。青年輔導學報,43-49。
許春金、周文勇、蔡田木。(1996)。男性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及其成因差異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2,1-14。許春金、孟維德(1997)。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警政學報。
許春金、馬傳鎮(1997)。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第一年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春金、馬傳鎮(1998)。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第二年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春金、馬傳鎮(1999)。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總結報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郭靜晃。(1997)。婚姻與家庭。郭靜晃編著,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揚智。
郭至豪。(1996)。台北市單親家庭少年生活壓力、福利服務介入與其心理健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論文。台中:東海大學。馮燕。(1997)。目前我國兒童、少年福利政策與措施中的家庭地位。收編於家庭與兒童保護專輯。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彭淑華。(1997)。家庭結構變遷與兒童少年問題關連性之探討。收編於家庭與兒童保護專輯。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曾華源、郭靜晃、曾騰光。(1996)。強化不幸少年教養輔導方案之研究。 社會司委託研究案。台北:內政部。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台北:亞太。
楊國樞。(1978)。影響國中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刊研究專刊之24: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集,33-60。
詹火生譯。(1981)。社會行政概論。台北:黎明。
詹火生譯。(1987)。社會政策要論。台北:巨流。
萬育維。(1996)。社會福利服務-- 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葉淑經。(1996)。早產兒父母社會福利服務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論文。台中:東海大學。
趙碧華。(1996)。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的推力與拉力--一項抑制理論的實證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73-304。蔡文輝。(1989)。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文輝。(1992)。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宏昭。(1990)。社會福利政策--福利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
歐陽儀。(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劉雲德譯。(1991)。社會學。台北:五南。
鍾思嘉。(1986)。家庭氣氛與管教態度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收錄於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謝秀芬。(1989)。家庭與家庭服務。台北:五南。
謝秀芬。(1996)。從家庭觀點探討青少年問題的預防措施與福利服務。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22。謝美娥。(1997)。從單親家庭的教養困擾談子女的照顧。社會工作學刊,4,86:55-75。台北: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英文部份
Barber H.B.(1992).Family,Personality,and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 Jo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4,pp.69-79.
Biddle J.,B.& Thomas E.,J.(1966). Role Theory : Concept and Research . John Wiley & Sons,Inc.
Baumarind D.(1966).Effects of Authori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Child Development: 37(2).887-907.
Cohen,S,& Wills,T.A.(1985).Stress,social Support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y Bulletin,98(2),310-357.
Conger R.D.,Conger K.J.,Elder G.H.,JR.,Lorenz F.O.,Simons R.L.&Whitbeck L.B.(1992).A Family Process Model of Economic hardship and Adjustment of early Adolescent Boys. Child Development,63,526-541.
Cyntbia Franklin, Catbeleen Jordan.(1999).Family Practice Brief Systems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N.Y: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Gilbert N.& Terrell P.(1998).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4th ed.N.Y.: Allyn and Bacon.
Glueck,S.& Glueck,E.T.(1970). Toward a typology of juenile delinquency.N.Y.: Grane and Strstion.
Greene,R.,R., & Ephross,P.H.,(1991). Human Behavior Theor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N.Y.: Walter de Gruyter.
Haskell M.R.& Yablonsky L.(1982). Juvenile Delinquent.3rd ed. M.A.: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Hepworth H.D.,Rooney H.R.& Larsen J.A.(1997).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y and Skills.5th ed. N.Y: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Hirschi,T.(1969).Cause of Delinquenc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
Hoffman L.,Paris S.&Hall E.(1994).Development Psychology Today 6th.ed. N.Y.: McGraw-Hill,Inc.
Johonson C.L.& Schwartz L.C.(1988).Social Welfare A Response to Human Need. .N.Y.: Allyn and Bacon.
Kammeyer K.C.,Ritzer G.&Yetman N.R.(1990).Sociology Experiencing Changing Societies.4thed. M.A.: Ally and Bacon.
Keller S.,Light D.&Calhoun C.(1994).Sociology.6th.ed. N.Y.: McGraw-Hill,Inc.
Lilly J.R.,Francis T.C.,Richard A.B.(1995).Criminological Theory context and consequences.I.D.:Sage Publications,inc.
Martin R.H.,Lewis Yablonsky.(1982).Juvenile Delinqency.3ed.C.A;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odman,Hyman.(1965)."Tablcott Parsons Viewing if the Changing American Family."Merrill-Palmer Quarterly of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1):209-227.
Schaefer R.T.,Lamm R.P.(1995). Sociology .4th.ed. N.Y.: McGraw-Hill,Inc.
Thomas L.H.(1993).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Conflict,and Child Well-Being.M.I:MUI A Bell&Howell Information Company
Thomas P.G. ,Gerald R.A. Raymond Montemayor. (1998).Delinquent Violent Youth Theory and Interventions. I.D.:Sage Publications,inc.
Wells L.E.,Rankin H.J.(1991).Families and Delinquency:A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Broken Homes. Social Problems,38,pp.71-87.
Whittaker,L.(1981). Social treatment: An approach to interpersonal helping. Illinois:Aldine publishing comp.
Zanden V.,Wilfrid J.(1993). Sociology the core.3th.ed. N.Y.: McGraw-Hill,Inc.
Zastrow,C.(1996).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6th ed.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