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2: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煦銘
研究生(外文):Xu-ming Chen
論文名稱:大木匠師王錦木及其圖稿之研究─以拱頭備忘本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Master Carpenter Wang Jinmu and His Drafts--focusing on the Arch Design Memorandum
指導教授:龔詩文龔詩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n-wen K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2
中文關鍵詞:栱頭螭虎紋王錦木大木匠師廟宇傳統藝術
外文關鍵詞:Chi-Tiger designarchtemplemaster carpenterWang Jinmutraditional a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3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臺灣廟宇秉持大陸閩南建築的傳統。其中,螭虎斗拱乃是常見而且重要的建築元素之一。誠如20 世紀活躍台灣傳統廟宇建築的大木匠師王錦木,便是來自閩南泉州惠安,而且善於運用此一螭虎斗拱的重要藝師。除此,相對於早期藝匠的口語相傳、不留文字,王錦木則是留下紙本的《拱頭備忘本》等圖稿,以及對應此一圖稿的大量作品。
  
  因此,本研究將在上述基礎之上,首先進行王錦木家族、同僚、弟子等相關人士的訪談,並且收集、分析相關文獻資料,同時整理設計圖稿,比對相關廟宇建築,從而適度還原匠師的生平事蹟及其藝術成就(第二章)。
  
  其次,進行圖稿的類型分析以及作品之比對。此一研究,將以王錦木遺留的圖稿為基礎,剖析螭虎、螭龍圖紋的基本構成元素,從而劃分類型,逐一分析構成元素之間的組合模式,並且比對寺廟作品,釐清王錦木設計之下,螭虎斗拱的意匠與風格(第三、四章)
  
  最後,比較王錦木設計的螭虎斗拱以及當時閩南、台灣地區的相關作品。從而確立王錦木設計的獨特性,及其對於台灣廟宇建築與裝飾的影響與貢獻(第五章)。
  Taiwanese temples inherit the designs from Mainland Minnan architectural traditions. Among them, Chi Tiger Arch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elements. Carpenter Wang Jinmu, active in the 20 Century’s Taiwanese temple construction, came from Minnan Quanzhou Huian and is a master specialized in the Chi Tiger Arch. Furthermore, contrary to the common practice of oral communication with no written records among skilled artists, Wang Jinmu has passed down paper version of the [[Arch Design Memorandum]] drafts, and a great amount of products corresponding to these drafts.
  
  Therefore, building upon the foundation described above, the present study will first interview the family of Wang Jinmu, his colleagues and disciples;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rganize the design drafts; compare them to the related temple constructions; and to rebuild his life history and art accomplishments (Chapter Two).
  
  Then, compare the categories in the drafts to the actual products. This analysis will use the drafts passed down by Master Wang Jinmu as the basis to analyze the basic elements of Chi Tiger, Chi Dragon carvings, categorize its designs, gradually analyze the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elements, then compare with the temple products to clarify the sprit and style of Master Wang’s Chi Tiger Arch designs
(Chapter Three and Four).
  
  Lastly, compare the Chi Tiger Arch designed by Wang Jinmu and the related products in Minnan and Taiwan at that time period. Then, confirm the uniqueness of the designed by Wang Jinmu and its impact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Taiwanese temple constructions and decorations (Chapter Five).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圖次………………………………………………………………IX
表次…………………………………………………………………X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提起 ………………………………………………1
一、研究背景 … ………………………………………………… 1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三、問題提起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5
一、研究範圍 ……………………………………………………………5
二、研究內容 ……………………………………………………………6
三、名詞解釋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9
一、研究方法 ……………………………………………………………9
二、研究架構與流程 …………………………………………………13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5
  
第二章 王錦木的生平與事蹟 ………………………………………27
第一節 來台時代背景 …………………………………………………28
一、社會背景 …………………………………………………………28
二、宗教政策 …………………………………………………………31
三、來台管制情形 ……………………………………………………34
四、民國時期廟宇的發展 ……………………………………………37
五、小結 ………………………………………………………………39
第二節 生平與事蹟 ……………………………………………………40
一、溪底村 ……………………………………………………………40
二、生卒年考 …………………………………………………………43
三、來台原因 ………………………………………………………… 44
四、來台狀況 ………………………………………………………… 45
五、個人特徵與工作習性 …………………………………………… 50
六、作品分佈 ………………………………………………………… 53
第三節 師徒與傳承 ………………………………………………… 54
一、師承與同門 ……………………………………………………… 54
二、傳徒狀況 ………………………………………………………… 56
  
第三章 拱頭備忘本螭虎的類型與結構 …………………………… 57
第一節 龍與螭虎的演變 …………………………………………… 57
一、龍的起源 ……………………………………………………… 57
二、龍的造形 ……………………………………………………… 58
三、龍與虎的關係 ………………………………………………… 59
四、龍與螭虎的關係 ……………………………………………… 59
第二節 拱頭備忘本圖稿創作、結構、圖像分類 ………………… 60
一、匠師的圖像創作過程 …………………………………………… 61
二、螭虎斗栱的結構與裝飾 ………………………………………… 62
三、螭虎圖像的元素 ………………………………………………… 65
四、螭虎圖像的附物 ………………………………………………… 68
五、小結…類型與通例 ……………………………………………… 70
第三節 Ⅰ型 側身型斗栱 …………………………………………… 71
一、Ⅰ-1 前瞻側身型螭虎斗栱 ………………………………………72
二、Ⅰ-2 臥式側身型螭虎斗栱 ………………………………………77
三、Ⅰ-3 回首側身型螭虎斗栱……………………………………… 82
四、Ⅰ-4 草仔斗栱 ……………………………………………………87
五、Ⅰ-5 前瞻、有角、背部拱起側身型螭虎斗栱 …………………89
六、Ⅰ-6 前瞻、有角、側身型螭虎斗栱 .………………………… 95
第四節 Ⅱ型 接拱型斗栱 ………………………………………… 102
一、Ⅱ-1 接拱型斗栱 ………………………………………………102
二、Ⅱ-2 接拱型斗栱 ………………………………………………103
第五節 Ⅲ型 連(聯)拱型斗栱 ………………………………… 104
一、Ⅲ-1 連(聯)拱型斗栱…………………………………………105
二、Ⅲ-2 連(聯)拱型螭虎斗栱……………………………………108
三、Ⅲ-3 連(聯)拱頭尾節型螭虎斗栱……………………………114
四、Ⅲ-4 連(聯)拱軟身造型螭虎斗栱……………………………116
  
第四章 王錦木螭虎栱的圖稿風格分析………………………………126
第一節 圖稿與相對位置………………………………………………126
第二節 圖稿與對應作品………………………………………………130
一、 I 型 側身型斗栱………………………………………………130
二、Ⅱ型 接拱型斗栱………………………………………………160
三、Ⅲ型 連(聯)拱型斗栱………………………………………162
第三節 作品圖像探討…………………………………………………177
一、 I 型 側身型斗栱………………………………………………178
二、Ⅱ型 接拱型斗栱…………………………………………………180
三、Ⅲ型 連(聯)拱型斗栱…………………………………………180
  
第五章 結論……………………………………………………………181
第一節 地域獨特性……………………………………………………182
一、閩南文化傳承……………………………………………………182
二、溪底派「螭虎」紋樣傳承………………………………………182
三、「螭虎紋樣」傳承………………………………………………183
第二節 王錦木手繪圖稿的特色………………………………………185
一、圖像空間建構……………………………………………………185
二、圖稿特色…………………………………………………………185
第三節 王錦木的廟宇藝術與台灣傳統藝術…………………………190
一、教育價質…………………………………………………………190
二、文化價值…………………………………………………………190
第四節 後續研究………………………………………………………191
  
參考文獻………………………………………………………………193
【附圖】………………………………………………………………198
【附錄一】王錦木,《架路用各種拱頭-王錦木》備忘本未刊手稿 ………198
【附錄二】王錦木與王益順關係表…………………………………199
【附錄三】崇武鎮簡圖 (溪底村) ………………………………200
【附錄四】台灣傳統寺廟建築大木匠師王錦木生平及廟宇設計年表………201
【附錄五】北門南鯤鯓大牌樓(大木構)…………………………204
【附錄六】大木匠師王錦木作品名稱區域分佈表…………………205
【附錄七】梁思成,清式營造算例及則例…………………………208
【附錄八】斗栱………………………………………………………209
【附錄九】訪談………………………………………………………210
【古籍】
 
1. 朱彤,<崇武所城志>《惠安政書,附崇武所城志》,福建地方志叢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2.《重修台灣省通志政治外事篇》,1998。
 
3. 梁思成,《清式營造算例及則例(附圖版)》,上海:中國營造學社,1934。
 
4.《崇武鎮志》,未出版,1996。
 
5. <崇武鎮概況>,《崇武人類學調查》,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6. 張岳,《惠安縣志.田土水利》,台北:惠安同鄉會印行,1973。
 
7. 劉勰原著,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台北:三民書局,2002 年6 月初版四刷。
 
【專書】
 
1. 王裕淵、江萬哲,《王氏族譜》,台中市:新遠東出版社,1958。
 
2. 王振復,《中華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台北市: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
 
3. 王錦木,《架路用各種栱頭-王錦木》備忘本未刊手稿,嘉義:手繪紙本,1975。
 
4. 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築文化探源》,台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5. 王慶台,《中國南系閩南地區台灣木作雕刻-螭龍雕刻結構之研究》,台北:尚林出版社,1989。3. 李乾朗,《鹿港龍山寺》,台北市:雄獅美術,1989。
 
6.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做法篇》,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7. 林本炫,<一貫道與政府關係-從查禁到合法化>,《宗教文化》,1990。
 
8. 李乾朗,《金門民居建築》,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78。
 
9.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9。
 
10. 李乾朗,《廟宇建築》,台北:北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
 
11. 李乾朗,《傳統建築》,台北:北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
 
12. 李乾朗,《台灣的寺廟》,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6。
 
13.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台北市:雄獅美術,1989。
 
14. 李乾朗,《北港朝天宮》,台北市:雄獅美術,1992。
 
15. 李乾朗,《台灣傳統建築之美》,台北:光復書局企業有限公司,1992。
 
16. 李乾朗,《台灣傳統建築匠藝》,台北:燕樓古建築出版社,1995。
 
17. 李乾朗,《北港朝天宮建築與裝飾藝術》,雲林縣北港:北港朝天宮,1996。
 
18. 李乾朗,《台灣建築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
 
19. 李乾朗,《台灣傳統建築匠藝二輯》,台北:燕樓古建築出版社,1999。
 
20.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
 
21. 李乾朗,《台灣傳統建築匠藝七輯》,台北:燕樓古建築出版社,2004。
 
22. 李乾朗,《台灣廟宇裝飾》,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 年,12 月。
 
23. 宋光宇,<四十年來台灣的宗教發展情形>,《宗教與社會》,1995。
 
24. 沈啟元,〈條陳臺灣事宜狀〉《清經世文編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6 年。
 
25. 吳峻毅,〈以文化人類學角度來看滬尾港發展過程與廟宇分部位置所包含之社會背後意義〉,《我的故鄉論文選集》,台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所會編印,1993。
 
26.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27. 孫全文、王銘鴻,《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台北市:明文書局,1987。
 
28. 陳儀深、林美容、葉海煙、林有土等,《台灣的社會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到土地認同》,台北縣淡水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p33。
 
29. 黃明山,《台灣建築之美》,台北:光復書局,1991。
 
30.「福建惠安縣聯發興石雕廠」研究組織溪底王氏宗親會王益順手抄家譜,未刊手稿影本。
 
31. 蔡相煇,《台灣社會文化史》,台北縣蘆洲市:空大,1998。
 
32. 漢寶德,《明清建築二論》,台北:明文書局,1982。
 
33. 劉玉堂,《台南縣北門 鄉三寮灣東隆宮大事記》,台南縣北門鄉:東隆宮文化中心,2002。
 
34. 劉敦禎,《中國古代建築史》,台北:明文書局,1990。
 
35. 賴誌遠主編,教育部審定,《國民中學社會課本,一年級上學期》台南市:翰林出版社,2005,p82。
 
36. 樓慶西,《中國建築形態與文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7。
 
37. 樓慶西,《中國傳統建築裝飾》,台北市:南天書局,1998。
 
38 謝宗榮,《台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台北:博揚文化,2003 年12 月。
 
39. 瞿海源,<查禁與解禁-一貫道的政治過程>,《台灣宗教變遷的政治社會分析》,1997。
 
40. 閻亞寧,<台灣傳統大木作構材製做方式與組合程序(三之二)>《空間》建築技術,2:90-104,1992b。
 
41. 閻亞寧,<台灣傳統大木作構材製做方式與組合程序(三之三)>《空間》建築技術,3:95-109,1992c。
 
42. 龎燼,《龍的習俗》,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9 年12 月大陸初版,1990 年7 月台灣初版。
 
38 謝宗榮,《台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台北:博揚文化,2003 年12 月。
 
39. 瞿海源,<查禁與解禁-一貫道的政治過程>,《台灣宗教變遷的政治社會分析》,1997。
 
40. 閻亞寧,<台灣傳統大木作構材製做方式與組合程序(三之二)>《空間》建築技術,2:90-104,1992b。
 
41. 閻亞寧,<台灣傳統大木作構材製做方式與組合程序(三之三)>《空間》建築技術,3:95-109,1992c。
 
42. 龎燼,《龍的習俗》,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9 年12 月大陸初版,1990 年7 月台灣初版。
 
【學位論文】
 
1. 王之敏,《傳統吉祥圖案的意象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1。
 
2. 李志仁,《傳統建築木雕形式之符號意義-以彰化市古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3. 莊耀棋,《在台惠安峰前村蔣氏打石匠師群之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4. 葉乃齊,《營造資本主義城市台灣傳統營造生產方式之變遷》,台北:台灣大學博士論文計畫書,1996。
 
5. 劉淑音,《台灣傳統建築吉祥裝飾-集瑞構圖的表現與運用》,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2003 年。
 
6. 蕭志青,《彰化縣古蹟類廟宇石雕研究-以鹿港天后宮後殿龍柱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7. 龔詩文,≪中國早期植物紋飾研究≫,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1997。.
 
【期刊論文】
 
1. 王耀庭,<民族藝師-李松林>《歷史月刊》,207 期,2005 年,4 月,頁4-8。
 
2. 林佩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之宗教調查(1915-1919),台灣史料研究》,第18 期,1992。
 
3. 林幸蓉,<圖案紋飾研究>,《台灣工藝》,第6 期,2001 年1 月,頁14-21。
 
4. 李乾朗主持,蔡明芬、林瑛瑛、丁榮生、俞怡萍、許玉水,《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88。
 
5. 李乾朗,《清末明初大木匠師王益順所持營造資料重刊及研究》內政部委託,1995。
 
6. 邱博舜,《大木匠師施坤玉技藝保存與傳習計畫研究報告》,文建會委託,1997。
 
7. 邱博舜,《傳統藝術研討會》,大木匠師施坤玉技藝傳習的意義,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籌備中心籌備處,1998。
 
8. 卓志隆,《台灣古蹟常用木料調查,古蹟基礎科技研究(三)木料及灰作保存科技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2002。
 
9. 徐裕健,《中國建築史上課筆記》,台北:華梵大學建築系,1994。
 
10. 徐裕健,《大木匠師陳專琳技藝調查暨保存計畫》,文建會委託,1998。
 
11. 徐裕健,《台灣傳統營建設計「篙尺」技藝之研究》,行政院:文化建會,2000。
 
12. 陳志雄,《中國寺廟建築工作群簡介》,高雄:公司簡介,1997。
 
13. 楊美莉,<漢代文物展中的玉龍、螭虎>,《故宮文物》,1999 年10 月,頁44-63。
 
14. 劉蓬春,《台灣地區入出境管理與兩岸關係之探討》,1992。
 
15. 閻亞寧等,《台閩地區傳統工匠之調查研究(第一期)》,內政部委託,1993。
 
16. 閻亞寧,<台灣移民與建築文化的傳承現象>,《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台北,1999。
 
17. 韓興興建築師事務所,《鹿港城隍廟調查研究》,台中市:彰化縣政府,1996。
 
【外文書籍】
 
1. 韓瑞區.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台北:雄獅圖書,2002 年4 月。
 
2.【德】阿道夫.希爾德布蘭德,潘耀昌等譯,《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p109,2004。
 
3. E.H. Gombrich 貢布里希著,范景中、楊思粱、徐一維譯,《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4. E.H.Gombrich 著,林夕譯,《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網站資料】
 
1. 何倩珊,《臺灣大百科》,http://www.kepu.org.cn/gb/civilization/architecture/timberwork/index.htm,2006。
 
2. 龍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392.htm。
 
3.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bogu.com/wenshi/wenshi-list.asp?id=50,螭虎是什麼東西?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