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2: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詩怡
研究生(外文):Shi-yi Lin
論文名稱:王初桐《奩史》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Wang Chu-tong''s Lian-shi
指導教授:毛文芳毛文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fang M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知識體系女性乾嘉分類類書女性文化王初桐奩史
外文關鍵詞:ancient Chinese womenencyclopediaChien-lung years in Ching DynastyLian-shiWang Chu-to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3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論文摘要
本論文是以(清)王初桐所編纂之《奩史》為對象,進行一宗以「女性專題類書」為主題之研究。本論文凡三編,共九章。第一編為導論,分為兩章,第一章「緒論」,探討研究動機、研究概況、鋪陳研究主題文獻的相關背景,並以女性文化和類書文類為切入視角,陳說《奩史》相關的社會文化與知識架構體系。第二章「乾嘉時期的學術氛圍」,查考王初桐所在乾嘉時代以文獻考據為主的學風,探論乾嘉之學代表產物--《四庫全書》的編纂,並論及乾嘉之女性與歷史觀念,擬從不同文類討論文人的文獻事業,掌握有關時人地方史志、叢書、類書等各書籍的編輯概況。
第二編:王初桐與《奩史》之成書,分為四章。第一章「王初桐生平簡介」介紹《奩史》作者生平經歷、著作概況與交遊圈。第二章「《奩史》成書」探討本書名稱之由來,與明、清兩代「奩史」記錄的承繼關係。第三章「《奩史》編纂與取材」就本書編輯體例、方法,與取材文獻詳加考察。第四章「《奩史》的門類」探討歷代類書之女性類目與《奩史》之分類情況,探討中西方知識與分類的相關理論學說,探究作為社會文化模型的知識分類,使女性的生活體系和生命經歷由分門別類中呈顯。
第三編:《奩史》之體系與意涵,則是文本內容的詮釋,也是本論文的核心。是編將類書的研究,脫離文獻解釋,轉而導向分類觀念的闡發。透過「人際關係與角色」、「身體觀與行為」、「物類與空間」三個論述的向度,將百卷文本,做一女性文化的整體性思考,闡述與女性生活相關的經驗與事物。
尾聲綜述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藉由研究過程的重述,試圖探析《奩史》的核心觀念與編輯旨趣,為《奩史》之編輯與內容體系等相關學術課題再做註腳。
ABSTRACT
Thesis: A Study on Wang Chu-tong’s Lian-shi

This thesis centers on the study on Lian-shi(《奩史》) written by Wang Chu-tong during (王初桐)the Chien-lung years in Ching Dynasty.(清乾隆年間) This book is an encyclopedia, which records the ancient Chinese wome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Introduction and describing the background of major themes.

Part two: Wang Chu-tong and the formation of Lian-shi. Introducing its author and editing methods.

Part three: The contents of Lian-shih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王初桐《奩史》研究
目錄
第一編 導論
第一章、緒論………………………………………………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概況………………………………………………3
(一)《奩史》研究概況…………………………………3
(二)女性文化……………………………………………5
(三)乾嘉學風……………………………………………7
(四)類書研究……………………………………………9
三、研究文獻………………………………………………11
(一)主要文獻……………………………………………11
(二)次要文獻……………………………………………11
四、研究進路………………………………………………14
(一)研究視角……………………………………………14
(二)章節安排……………………………………………14
第二章、乾嘉時期的學術氛圍……………………………16
一、經世致用到考證學……………………………………17
二、乾嘉學風概論…………………………………………18
(一)文獻考證的風潮……………………………………18
(二)四庫全書的編纂……………………………………20
(三)文人好史……………………………………………23
(四)乾嘉女性……………………………………………24
三、當代的文獻事業………………………………………26
(一)類書…………………………………………………26
(二)叢書…………………………………………………30
(三)方志、地理書………………………………………32
第二編 王初桐與《奩史》之成書
第一章、王初桐生平簡介…………………………………34
一、生平略歷………………………………………………34
二、作品探討………………………………………………35
三、交遊概況………………………………………………41
第二章、《奩史》成書……………………………………43
一、書名由來………………………………………………44
二、閔、凌的《湘煙錄》…………………………………46
三、《湘煙錄》與《奩史》的關係………………………50
第三章、《奩史》編纂與取材……………………………53
一、編纂體例………………………………………………53
(一)「廣為蒐羅,用資博覽」…………………………53
(二)一部「雅、慧、奇、麗」的女世說………………54
二、編纂方法………………………………………………55
(一)效法《玉海》與《太平御覽》……………………55
(二)鄭樵與王應麟之學…………………………………59
(三)張泌、宇文氏之文…………………………………62
四、《奩史》的取材考察──以卷七十三為例…………64
第四章、《奩史》的門類…………………………………68
一、歷代類書的女性類目…………………………………68
二、《奩史》的分類情形…………………………………70
三、分類理論………………………………………………71
第三編 《奩史》之體系與意涵
第一章、人際關係與角色…………………………………77
一、家庭……………………………………………………77
(一)夫婦、婚姻與家庭…………………………………76
(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功能…………………………80
(三)家族稱謂與相處……………………………………84
二、宮廷統系………………………………………………86
三、公共空間的人際網絡…………………………………88
(一)妓……………………………………………………88
(二)三姑六婆……………………………………………89
第二章、身體觀與行為……………………………………93
一、身體……………………………………………………94
(一)被凝視的身體………………………………………94
(二)醫療孕產……………………………………………96
二、行為……………………………………………………100
(一)歲時事為……………………………………………100
(二)性情與婦德…………………………………………102
(三)文墨女工……………………………………………105
(四)技藝與幹略…………………………………………109
第三章、物類與空間………………………………………112
一、衣物類…………………………………………………113
(一)階級身份……………………………………………113
(二)歷史考據……………………………………………116
(三)文化意識……………………………………………117
二、妝飾類…………………………………………………119
(一)飾品與妝具的記錄…………………………………119
(二)妝飾記述的意義……………………………………120
三、飲食類…………………………………………………123
(一)創意與烹飪…………………………………………124
(二)飲食的形色…………………………………………125
(三)效用…………………………………………………127
四、日用類…………………………………………………129
(一)日常器物……………………………………………129
(二)珍寶、香器與植物…………………………………133
五、化生類…………………………………………………137
(一)禽蟲…………………………………………………137
(二)仙佛…………………………………………………139
六、女性空間………………………………………………141
尾聲…………………………………………………………144
參考書目……………………………………………………150
附錄…………………………………………………………159
附表一:王初桐年表簡編…………………………………159
附表二:校刊者與校定卷期統計…………………………162
附表三:王初桐交遊簡表…………………………………164
附表四:《奩史》卷七十三取材表………………………169
書影附圖:…………………………………………………177

附表索引
表(一):類書的類型……29
表(二):《方泰志•藝文》所載王初桐作品……36
表(三):台灣所見王初桐作品與版本……38
表(四):《奩史》門類表……71
參考書目
王初桐作品
《古香室六種》十四卷,清乾隆嘉慶年間刊本,現藏於台大圖書館。
《西域爾雅》一卷,民國十八年(1929)南京國學圖書館影印本,現藏於傅斯年圖書館。
《貓乘》一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現藏於國家圖書館。
(清)楊浚輯:《奩史粹》三十八卷、拾遺一卷,(清)《冠悔堂叢書》底本,現藏於國家圖書館。
《方泰志》三卷,《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3,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1月。
《北遊日記》四卷,《歷代日記叢鈔》第30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5月。
《奩史》一百卷,《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第1151-12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貓乘》八卷,《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第11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古籍
(漢)黃憲:《天祿閣外史》,《叢書集成初編》(第282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昉等作,夏劍欽等校點:《太平御覽》: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元)賈銘著,劉燁注釋:《飲食須知》,西安:三泰出版社,2005年9月。
(明)文震亨:《長物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明)陶宗儀等編:《說郛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
(明)閔元京、凌義渠:《湘煙錄》十六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子部第145冊。
(明)秦淮寓客:《綠窗女史》,《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亭林文集》,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3月。
(清)陳夢雷等,楊家駱等校:《鼎文版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
(清)袁枚著,別曦注釋:《隨園食單》,西安:三泰出版社,2005年9月。
(清)王士禎著,靳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月。
(清)王士雄著,劉筑琴注釋:《隨息居飲食譜》,西安:三泰出版社,2005年9月。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褚人獲:《堅瓠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
(清)程其玨修、楊震福等纂:《光緒嘉定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8),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6月。
(清)蟲天子編《香豔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8月。
工具書
上海圖書館編 :《中國叢書綜錄》 ,上海:上海中華書局 1959至1962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清史列傳》,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64年。
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周祖譔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昌彼得主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2001年6月。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施廷鏞編撰 :《中國叢書綜錄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年3月第一版。
林慶彰主編:《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台灣公藏善本書目人名索引》,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2年8月。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台灣公藏普通本線裝書目人名索引》,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0年1月。
張慧劍編著:《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張書才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楊家駱編:《叢書大辭典》,台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91年7月。
楊于白(主編)上海市嘉定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嘉定縣志》,江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趙永紀主編:《清代學術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0月。
錢仲聯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
現代論著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4月。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的關係》,天津:天津古籍,1986年8月。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6月。
王秋桂、王國良編:《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9月,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8月。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6年6月。
汪學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2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8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1987年1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聯經出版社,2004年。
李永祜等:《奩史選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4年10月。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遠流出版,2002年11月。
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台北:聯經,2008年10月。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代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
2005年1月。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1984年8月。
林慶彰等:《乾嘉學者的義理學》,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3年2月。
周彥文主編:《中國學術史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知緣村:《聞香識玉--中國古代閨房脂粉文化演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6月。
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年6月。
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1988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姚名達:《目錄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5月。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1月。
唐宇冰等著:《女性服飾文化與形象設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唐明:《香國記》,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年8月。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孫永忠:《類書淵源與體例形成之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2007年3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8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兩岸四庫學》,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9月。
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1996年4月。
祝瑞開編:《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8月。
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與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
莊芳榮《中國類書總目初稿˙書名作者索引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3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9月。
陳仕華:《王伯厚及其玉海藝文部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6月。
陳其泰、李廷勇:《中國學術通史(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9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3月。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7年7月。
張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8年6月。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張志軍:《小歷史與大歷史》,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11月。
張傳鋒:《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研究》,上海:學林,2007年6月。
張樹三:《中文圖書分類之原理與實務》,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2月。
張滌華:《類書流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曾榮汾:《辭典編輯學研究》,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
曾紀剛:《《四庫全書》之纂修與清初崇實思潮之關係研究--以經史二部為主的觀察》,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12月。
黃華:《權力,身體與自我--福科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2月。
黃愛平:《樸學與清代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黃俊貴、倪波主編:《文獻分類與主題標引》,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2月。
葉樹聲:《清代文獻學簡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楊家駱:《《四庫全書》概述》,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5 年。
張玉欣、楊秀萍著:《飲食文化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10月。
廖雯:《綠肥紅瘦:古代藝術中的女性形象和閨閣藝術》,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11月。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3月。
趙祖武:《明清床榻》,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
劉葉秋:《類書簡說》,台北:萬卷樓,1993年1月。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劉詠聰:《德、色、才、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6月。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1993年1月。
鄭巨欣、陸越:《梳理的文明──關於梳篦的歷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3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3月。
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年8月。
嚴文郁:《清儒傳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6月。
羅振玉:《本朝學術源流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2000年9月。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出版,2005年9月。
外文譯著
(美)Charlotte Furth費俠莉著,甄橙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07月。
(美)De Bary, William Theodore 狄百瑞著,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
(美)Diana Crane黛安娜˙克蘭主編:《文化社會學--浮現中的理論視野》,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美)Dorothy Ko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Dorothy Ko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台北:左岸文化,2007年6月。
(法)Emile Durkheim,Marcel Mauss愛彌爾˙涂爾幹,馬賽爾˙莫斯著,汲喆譯:《原始分類》,上海:世紀出版,2005年4月。
(美)Franlesce Bray 白馥蘭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英)Griselda Pollock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美)Iris Marion Young艾莉斯˙馬利雍˙楊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2007年1月)
(法)Jean Baudrillard尚˙布西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6月。
(英)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10月。
(法)Michel Foucault著,謝石譯:《性史》,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1990年10月。
(法)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1月。
(法)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12月,頁2。
(美)Philip Smith,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4年1月。
(美)Peter Burke彼得˙柏克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
(英)Redmond Williams雷蒙特˙威廉斯著,吳松江、張文定譯:《文化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法)Robert Escarpit,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10月。
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卅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
(美)Susan Mann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出版社,2005年11月。
學位論文
王慧瑜:《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江育豪:《徐元太《喻林》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少萍:《唐代婦女妝飾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2月。
何澤恆:《王應麟之經史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6月。
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 -「志怪」論述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吳清輝 :《古今圖書集成相關問題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徐世珍:《張岱《夜航船》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許惠玲:《章學誠女性史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黃東啟:《中國傳統繪畫中生活空間的家具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梁淑萍:《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曾淑雯:《《左傳》婦女言行研究》,台北: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兆強:《隋代以前類書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葉俊慶:《周履靖以及《夷門廣牘》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鄧敏宏:《從羅藍巴特與布西亞看流行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劉學倫:《張海鵬彙刊叢書的成就--《學津討原》、《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彙鈔》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單篇論文
丁旭輝:〈清代考據學興起的原因與背景研究的時代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2004年9月,頁109-120。
毛文芳:〈書寫才女--清初煙水散人《女才子書》探論〉,《漢學研究》,25卷2期,2007年12月,頁211-244。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欲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頁2-57。
王德威:〈女性主義與西方漢學研究:從明清到當代的一些例證〉,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163-168。
王鴻泰:〈明清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合辦「傳統中國社會生活與文化研討會」,2007年1月,頁1-13。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3-20。
林麗月:〈從性別發現傳統:明代婦女史研究的反思〉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1-26。
林慶彰:〈清乾嘉考據學者對婦女問題的關懷〉,《乾嘉學者的義理學》,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2003年2月,頁213-234。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頁271-289。
胡曉真:〈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近代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27-63。
高桂惠:〈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草》為主的討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1),2008年,頁129-165。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8年8月,頁21-50。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八期,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1997年4月,頁1-28。
彭小妍::〈從婦女、女性到陰性書寫:中國女性主義的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305-314。
連玲玲:〈情愛上海:名妓、文人與娛樂文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頁263-273。
陳一弘:〈類書的體式、編輯作用、侷限與普遍性〉,《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9卷第1期,2000年6月,頁285-301。
陳仕華:〈類書的流變與世變〉,《漢學》,2005年2月,頁碼不明。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187-218。
程克雅:〈敖繼公《儀禮集說》駁議鄭注《儀禮》之研究〉,《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年7月,頁291-308。
傅樂成:〈唐代婦女的生活〉,《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10月,頁165-180。
詹惠媛:〈《古今圖書集成》研究回顧(1911-2006)〉,《漢學研究通訊》107期,2008年8月,頁16-29。
楊莉:〈「女冠」芻議:一種宗教、性別與象徵的解讀〉,《漢學研究》19卷1期,2001年六月,頁167-185。
楊晉龍:〈四庫學研究的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4期 1994年3月,頁349-394。
劉怡伶:〈女性在傳統類書中的典範想像--《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試析〉,《中極學刊》第三輯,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2003年12月,頁17-35。
謝國楨:〈叢書刊刻源流考〉,《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11月頁425-461。
熊培伶:〈誰的古早味?媒體再現的飲食文化分析〉,中華傳播學會2008年年會會議論文,2008年7月,頁1-22。
臧健:〈《奩史》——古代婦女生活的百科全書〉,《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第3期,頁81-84。
劉學倫:〈從書目中看類書的發展〉,《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8卷,2002年6月,頁147-164。
蘇菁媛:〈不堪蹇額破春山—劉淑《個山詞》研究〉,《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1期2008年1月,頁27-51。
龔鵬程:〈乾嘉年間的鬼狐怪談〉,《中國古文獻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2006年11月,頁116-1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毛文芳:〈書寫才女--清初煙水散人《女才子書》探論〉,《漢學研究》,25卷2期,2007年12月,頁211-244。
2. 毛文芳:〈書寫才女--清初煙水散人《女才子書》探論〉,《漢學研究》,25卷2期,2007年12月,頁211-244。
3.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欲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頁2-57。
4.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欲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頁2-57。
5. 王德威:〈女性主義與西方漢學研究:從明清到當代的一些例證〉,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163-168。
6. 王德威:〈女性主義與西方漢學研究:從明清到當代的一些例證〉,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163-168。
7.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3-20。
8.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3-20。
9. 林麗月:〈從性別發現傳統:明代婦女史研究的反思〉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1-26。
10. 林麗月:〈從性別發現傳統:明代婦女史研究的反思〉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1-26。
11.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頁271-289。
12.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頁271-289。
13. 高桂惠:〈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草》為主的討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1),2008年,頁129-165。
14. 高桂惠:〈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草》為主的討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1),2008年,頁129-165。
15.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8年8月,頁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