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七年級生 (2006)。我們同國。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方紫薇(2009)。遭受關係攻擊與青少年社會心理適應: 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秋惠(2007)。原住民國中生法律觀念、依附因素與偏差行為的關聯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淑芬(1991)。保護管束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王凱萱 (2008)。貧窮青少年生涯抉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慶齡(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海龍(2004)。都市原住民國中族群刻板印象認知與自我效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任秀媚(1986)。山地單語及雙語兒童語文能力及智力之比較研究。新竹師專學報,13,82-97。江玉娟(2004)。原住民部落少年社會適應量表之建構:以屏東縣少年為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吾月霞(2006)。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吳天堂(2004)。南投縣國中原住民族群認同、自尊與生命價值觀相關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佳明 (2011)。貧窮少年生活經驗中復原力發展之探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吳瑞華 (2011)。單親家庭接受社會福利對家庭壓力減輕效果-以家扶基金會貧困兒童家庭扶助方案為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呂芬芬 (2010)。國小低收入戶學童貧窮烙印覺知之探討。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論文。
朱崇信 (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之相關因素探究:家庭經濟壓力與社會支持。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亦園(1984)。山地社會問題。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立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編印: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二。
李佳玲(2009)。台灣原住民族青年就業趨勢(1999-2004)分析與探討。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芳菁(2009)。宜蘭縣國民小學原住民民族教育與學童族群認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金治(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娟慧(2000)。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亦園(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沈惠君(2003)。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汪慧君(2008)。臺北縣某高中學生知覺生活壓力、自尊、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屈寧英(2003)。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林杏真(2001)。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其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依蓁(2009)。原住民學生的自我認同、家庭功能與其在校表現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縣國民中學學生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佩玲(2006)。原住民大學生知覺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校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明慧(2005)。未來的我-南投縣仁愛縣原住民青少年的生涯想像與期待。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習碩士論文。林美君(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原住民學生家庭環境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林逸文(2009)。原住民智能障礙學生族群認同、適應行為與學校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慧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續琴(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永盛(2007)。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林怡君(2004)。國中生多元智能、社會支持與自我價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 311-330。邱怡薇(1998)。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邱筠媛(2006)。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對其學業成就關係之比較研究︰以嘉義縣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瓊慧(1988)。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明義(2003)。原住民高中學生的文化認同與學校適應—以花蓮高中「原之社」的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雅薇(2003)。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柯依妏(2009)。高中原住民資優學生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志平(2009)。影響原住民高中(職)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花蓮縣高中(職)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范傑臣(2003)。高中生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對網路沈迷的影響─ 以桃園縣某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震、李明政、莊秀美(2003)。社會問題。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高毓璇(2004)。都市原住民青少年飲酒行為之質性研究︰以台北都會區阿美族為例。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伶嘉(2008)。原住民國中生自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以北台灣山地鄉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苙雲(1986)。社會變遷中各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1-161。
許少平(2008)。原住民青少年之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南投縣仁愛鄉埔里鎮為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文甄(2001)。受震災區國中學生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許木柱(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七號。郭淑慧(2007)。原住民學童依附關係及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姿(1986)。壓力調適對國中資優生及其前段班學生心理調適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晃(2004)。當代台灣地區青少年兒童服務展望。台北:揚智文化。
唐全騰(2008)。國中生活壓力、壓力因應及憂鬱情緒—以新竹縣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正田(2004)。原住民學生生涯教育規劃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正祥(2004)。原住民國中生文化資本、族群認同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如觀(2008)。原住民學童隔代教養與學業優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作忠(2002)。屏東地區原住民族國中家庭因素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妍翰(2001)。原住民飲酒行為與偏差行為之探討:以原住民受刑人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佳琪(2000)。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佩文(1998)。原住民非行少年成長環境與學校經驗之探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治豪(2005)。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滿(2005)。高職原住民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素惠(2004)。原住民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陳乾印(1999)。原住民國中生吸菸飲酒嚼檳榔衛生教育介入研究。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芬(1992)。升大學補習班重考生壓力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陳喜水(2002)。原住民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家庭氣氛及父母館教態度相關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貴龍 (1987)。國民小學學生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陳筱瑄(2003)。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金定(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鈺欣(2010)。原住民高中職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曾錦泉(2003)。國民中學組織變革與校長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游聖薇(2002)。中輟與家庭:台東市三個原住民國中女生的個案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游靖瑜(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化認同對自然領域學習態度、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比較。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璧如(2005)。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湯凱任(2009)。國民中學原住民學生社團經營與品牌形象及其成效之研究︰以台北縣樟樹國中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閔肖蔓(1995)。原住民國中生主觀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部泰雅人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馮觀富(1992)。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心理。
黃俊勳(1999)。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冠盈(2001)。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惠惠(2005)。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張老師文化。
楊旭銘(2003)。從兒童的文化差異認知及家長教育價值觀看其生活適應:以四位都市學校原住民學童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楊貴妃(2005)。屏東地區國立高中原住民學生族群認同與維護自我評價策略。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靜宜 (2009)。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178。葉燕如(2000)。台中市單親國中少女教養需求與社會支持需求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論文。詹珮宜(2000)。智障學生之國小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鄒浮安(1997)。著名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熊英君(2006)。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相關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頁。劉皇杉(2006)。原住民鄉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素養現況探析:以高雄縣三個原住民鄉為例。樹徳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若蘭、陳淑惠(1999)。專科生壓力因應策略模式與憂鬱症狀之關係性研究摘要。學生輔導雙月刊,63,126-142。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珠利 (1995)。助人關係與女性-一個文化取向女性主義的角度。社區發展季刊,112,130-140。劉珠利(2006)。女性性別角色與社會工作。台灣:雙葉書廊。
劉珠利 (2003)。台灣年輕女性的兩性關係-從「關係中的自我」理論的觀點來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58。劉雪貞(2003)。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慧冠(2002)。山地原住民鄉原住民國中生之社會支持對學習適應影響:以台東縣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歐滄和(1988)。高中學生校園人際壓力因應風格及有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俊傑(1993)。山地、平地國中生場地獨立、內外控信念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美雪(2005)。生活壓力、制握信念、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緯嘉(2008)。都市原住民族勞動市場排除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大專生原住民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凱芸(2010)。當父母罹癌時-青少女承擔親職之經驗。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鄭雅倫(2005)。原、漢族群青少年的壓力事件、重要他人影響與飲酒行為︰以台東縣八年級學生為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
謝文清(2005)。原住民國中學生輔導需求評估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謝艾芸(2008)。台灣原住民族國中學生能力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關仁俊(2008)。南投縣原住民鄉國小高年級學童菸害調查與衛教介入成效分析。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關復勇(1987)。山地泰雅族國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學業成敗歸因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蘇佐璽(2004)。探索生死的圖騰:生死教育課程對原住民國中生的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群園社會福利基金會(2007)。95 年度台中市少年生活狀況調查。2007年1 月19 日, 取自: http://www.chionyuan.org.tw/activity/
南投縣教育處(2010)。各校基本資料瀏覽。2010年06月04日。取自:http://www.encntc.edu.tw/person/p_4.php
苗栗縣戶政服務網(2012)。人口統計年齡分佈統計。2012年05月20日。取自:http://mlhr.miaoli.gov.tw/tables1.php?unit=35
南投縣人口統計資訊網(2012)。人口統計年齡分佈統計。2012年05月20日。取http://household.nantou.gov.tw/CustomerSet/062_NantouGenderNum
/u_Mga_v.asp?id={2091AAE2-D408-443E-84BF-22B9CB917202}
台中市政府人口統計(2012)。人口統計年齡分佈統計。2012年05月20日。取自:http://www.civil.taichung.gov.tw/CoRs_Calc/Default.aspx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0)。原鄉簡介。2010年3月22日。取自http://www.apc.gov.tw/main/village/villages.jsp?&linkRoot=14
英文部分
Aldwin,M.C.(2000).Stress, coping, and development: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Amirkhan,A.(1990).A factor analytically derived measure of coping: The coping strategy indicat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59(5), 1066-1074.
Basch, C. E. & Kersch, T. B. (1986). 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stressfullife events. Health Education, 4-7.
Carver,C.S., Scheier,M.F., & Weintraub,J.K.(1989).Assessing coping as Strategies: 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2),267-283.
Chang, E.(1996).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ptimism ,pessimism ,and Coping : Predictors of subsequent adjustment in Asian American and Caucasi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3,113-123.
Dewe.P.J.(1985).Coping with work stress: An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 actions. Research in Education,33,27-40.
Falbo,T., & Peplau,L.A.(1980).Power strategie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618-628.
Fisher,S.(1990). On the move: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change and transition. NewYork: John Wiley.
Folkman ,S., & Lazarus, R.S.(1988).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 ,466-475.
Herman-Stahl,M., & Peterson,A.C.(1996).The protective role of coping and social resource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25,733-753.
Holahan,C.J.,Moos,R.H., & Schaefer,J.A.(1996).Coping,stress resistance,and growth: conceptualizing adaptive functioning. In Zeidner,M., & Endler,N.S.(Eds), Handbook of coping:theory,research,applications(pp.24-43).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Kanner,A.D.(1981).Comparison of two modes of stress measurement: Daily hassles and uplifes versus major life even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4, 1-39.
Kyriacou,C.(1980).Coping actions and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school teachers. Research in Education,24,553-561.
Lazarus,R.S. & Folkman,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azarus,R.S.(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R.S.(1976).Patterns of adjustment(3 rd ed.).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Long,B.C., & Schutz,R.W.(1995).Temporal stability and replicability of a workplace stress and coping model for managerial women: A multiwave panel study. Journal of Counseling sychology,42,266-278.
Moos,R.H., & Billings,A.G.(1982).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oping resources and processes. In L. Goldberger & S.Breznitz(Eds.),
Newcomb, M. D., Huba, G. J. & Bentler, P. M.(1981). A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Adolescents : Derivation and Correlate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2, 400-415.
Olah,A.(1995).Coping strategies among adolescents: a cross-cultural 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ce,18(4),491-512.
Pearlin,L.I., & Schooler,C.(1978).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1),2-21.
Pine,A., & Aronson,E.(1988).Career burnout causes and cures.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sen,S.(1983).Perceved inadequency and help-seeking.In Depaulo,B.M.,Nadler,A., &Fisher,J.D.(Eds),New directions in helping (vol.2):Help-seeking(pp.73-10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eidman,E., Alen,L., Aber,J.L., Mitchell,C., Feinman, J., Yoshikawa,H., Comtois,K.,Golz,J., miller,R., Ortiz-Torres,B., & Roper,G.(1995).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dolescent perceived microsystem scale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 355-388.
Seley,H.(1956). The stress of life. London: Long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