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慧芬(2008)。大專院校肢體障礙生宿舍無障礙環境現況與改善建議—以樹德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王文科(2005)。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心理。
王順正、黃彥鈞、王予仕、江泰儒(2007)。專家與使用者評鑑運動生理學網站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9(4),61-72。王武烈(主編)(2008)。公共建築物設置身心障礙者行動與使用之設施及設備勘檢人員培訓講習教材。臺北市:營建。
王元聖(2009)。淡江大學適應體育學生對學校重量訓練運動設施及校園環境之探討。淡江體育,12,23-29。王秀芬(2011)。國中資源班教室空間規劃之研究—以臺中縣七所學校附設資源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王子華、林彥輝、陳志勇、林桂儀(2012)。臺中市公立小學校園無障礙環境設施現況探討。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0(2),273-283。內政部營建署(2012a)。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勘檢作業原則。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2012b)。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2012c)。既有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替代改善計畫作業程序及認定原則。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白瑀妍(2008)。特殊教育學校之無障礙環境探討─以國立和美實驗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朱貞玲(2008)。國民中學對校園無障礙環境滿意度調查與維護管理之研究:以高雄市三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行政院衛生署(2008)。身心障礙等級。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李明洋、江宗祐、林嘉齊(1997)。淺述無障礙環境的歷史沿革。教師之友,38(5),58-162。
李佳音(2005)。臺南市國民小學無障礙環境現況調查與改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李重毅(2011)。通用設計與無障礙校園環境之建構。學校行政雙月刊,71,73-89。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 Q. Patton)。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吳純純(2006)。簡介肢障者的身心特質。取自: http://disable.yam.com/understand/introduce/body.htm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2004年6月23日)。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13年6月11日)。
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2013年8月6日)。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9月2日)。
林敏哲(1992)。無障礙校園環境的規劃原則。載於張蓓莉、林坤燦(主編),無障礙校園環境實施手冊(頁39-4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俊福(2001)。公共建築物設置身心障礙者行動與使用設施設備勘檢人員培訓講義教材。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林宏熾(2001)。感官或肢體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驗證性因素分析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188-204。
林振商(2006)。國民小學無障礙環境研究-以彰化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林依蓁(2007)。校園無障礙坡道使用者之滿意度研究—以東海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林聰哲(2008)。中部地區高爾夫球場服務品質、消費者知覺價值、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4),196-214 。林芳洵(2009)。國民中學肢體障礙學生校園無障礙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惠瑩(2009)。臺東縣國民小學無障礙環境設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教育部(2011)。臺灣特殊教育百年史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周宜璟(2006)。肌肉萎縮症學生在明星高中求學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周俊華(2007)。臺北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對無障礙校園環境的觀點與滿意度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周聰佑、許嘉倫(2008)。產品創新對顧客忠誠度影響之探討。朝陽商管評論,7(1),1-26。周龍吟(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無障礙環境設計用後評估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邱大昕(2009)。無障礙環境建構過程中使用者問題之探討。臺灣社會福利學刊,7(2),19-46。洪得祥(2005)。國小無障礙設施現況調查研究。「2005年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洪明瑞(2008)。【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環境的規劃理念、設計基準以及檢查作業】。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2013年11月28日)。
高級中等學校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原則及輔導辦法(2004年7月9日)。
高依潔(2010)。澎湖縣國中小學無障礙校園環境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特殊教育法(2013年1月23日)。
陳黛那(1997)。產科醫護人員與病人滿意度研究—以某醫學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姿伶(2010)。從通用設計原則探討大學校園無障礙環境之研究-以成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陳姿穎(2011)。國民小學校園無障礙環境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陳柏廷(2011)。從專業角度探討對不同盆栽樹型之情緒感受與偏好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郭為藩(200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文景。
郭恩智(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無障礙校園環境現況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
梁明華(2010)。高雄市新興國小無障礙校園環境現況及改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湯志民(2002)。無障礙校園環境設計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校園環境(頁58-93)。臺北市:作者。
曾思瑜(1995)。無障礙環境設計的理念與教學上的實施。空間,70,117-119。曾思瑜(1996)。無障礙環境的理念與臺灣建築層面的規範。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5(2),107-117。曾光華(2007)。服務業行銷。新北市:前程文化。
黃旐濤(1996)。從肢體障礙者對當前無障礙環境設施之滿意度探討殘障福利法第二十三條實施情形。社會福利,127,26-30。黃耀榮(1998)。無障礙環境設施之規劃理念。長期照謢,2(1),14-20。
黃上育(2006)。肢體障礙學生之學習。載於魏俊華、劉明松(主編),身心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肢體障礙類(頁24-42)。臺北市:教育部。
黃朝旭(2009)。桃園縣國民中學無障礙校園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黃建成(2011)。彰化縣國小國中無障礙電梯及點字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張振忠(2008)。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對企業採用自動化新科技產品再購意願之研究—以OPC產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張闠紜、顏若凡、詹壬菡、陳詩芸(2010)。大學生使用iGoogle個人化首頁滿意度分析。圖文傳播藝術學報,72-80。張博涵(2013)。山坡地大學校園無障礙環境之初探—以東海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傅証(2010)。臺北縣國小教師對校園無障礙環境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葉采青、李淑貞、林青松、朱佩琪、王華沛、蔡美文、…曾明基(2004)。校園無障礙活動動線之現況與問題—以宜蘭縣國中小學為例。中華物療誌,29(2),88-100。
劉王賓、田蒙潔(1996)。臺北市無障礙環境設計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劉家豪(2011)。彰化縣國民中小學無障礙校園環境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衛南陽(2001)。服務競爭優勢—探索永續經營的奧秘。臺北市:商兆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華清(2007)。行銷管理。新北市:全華。
蔡昱欣(2011)。高雄捷運無障礙環境現況及肢體障礙者使用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盧珮蓉、王志中、梁文隆(2006)。就讀大專校院之肢體障礙學生對校園無障礙環境現況及滿意度調查。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4,67-78。戴曄(2004)。從輪椅使用者探討校園無障礙環境之改善課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戴文玲(2011)。國中校園無障礙廁所之通用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謝文雀(譯)(2006)。行銷管理:亞洲實例(原作者:P. Kotler)。臺北市:華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
謝秉銓(2011)。從使用者滿意度來探討醫院建築空間設計之研究。中華建築技術學刊,8(1),85-90。魏俊華、蒲建成(2006)。肢體障礙學生類型及身心特質。載於魏俊華、劉明松(主編),身心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肢體障礙類(頁1-10)。臺北市:教育部。
藍淑美(2013)。校園無障礙環境設施之調查研究—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S., Pearo, L. K., & Widener, S. K. (2008). Drivers of service satisfaction: link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to the service concept and custome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10(4), 365-381. doi:10.1177/1094670508314575
Bailey, J. E., & Pearson, S. W. (1983). Development of a tool for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computer user satisfac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9(5), 530-545. doi:10.1287/mnsc.29.5.530
Bernard, H. R. (2006). 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5th ed.). Lanham, MD: Altamira Press.
Bichman, L. (1976). Observational methods. In C. Selltiz, L. S. Wrightsman, & S. W. Cook (Eds. ), Rea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relations (3rd ed. ) (pp. 251-290).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astells, M. (1983).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oper, B. A., & Hasselkus, B. R. (1992). Independent living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spects that matter to residents. Cana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59, 6-15. doi:10.1177/000841749205900103
Cyert, R. M., & March, J. G. (1963).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udgeon, B. J., Massagli, T. L., & Ross, B. W. (1997).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51, 553-561. doi:10.5014/ajot.51.7.553
Finkelstein, V. (1980). Attitudes and disabled people. New York, NY: World Rehabilitation Fund.
Freund, P., & Martin G. (2004). Walking and motoring: Fitness and the social organisation of movement.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26(3), 273-286. doi:10.1111/j.1467-9566.2004.00390.x
Gall, M. D., Gall, J. P., & Borg, W. R. (2007). Educational research (8th ed. ). Boston, MA: Allyn & Bacon.
Gelderman, M. (1998). The relation between user satisfaction, usag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4(1), 11-18.
Harvey, D. (1990). 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0(3), 418-434. doi:10.1111/j.1467-8306.1990.tb00305.x
Hahn, H. (1993).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disability definitions and data.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ies, 4(2), 41-52. doi:10.1177/104420739300400203
Hsiao, Y. D., Yang, C. C., Lin, W. T., & Lee, W. C. (2007). A study on failure factors for introducing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26, 139-151.
Hemmingsonc, H., & Borell, L. (2000). Accommodation needs and student environment fit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for students with severe physical disabilities. Cana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7, 162-172. doi:10.1177/000841740006700311
Johnson, B., & Christensen, L. (2008).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 mixed approaches (3rd ed. ). Thousand Oks, CA: Sage.
Keller, K. L. (200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brand equity. (3rd ed. ). New York, NY: Prentice Hall.
Korpela, R. A., & Koivikko, M. J. (1992). A regional survey of technical aids used by handicapped children in day care and at school.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14, 16-22. doi:10.3109/09638289209166421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Morris, J. (1993). Independent lives? Community care and disabled people. London, England: Macmillan.
Negash, S., Ryan, T., & Igbaria, M., (2003).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in web-based customer support system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0(8), 757–768.
Preiser, W., Rabinowitz, H. Z., &White, E. T. (1988).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Silvers, A. (1995). Reconciling equality to difference: Caring or justice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Hypatia, 10(1), 30-55. doi:10.1111/j.1527-2001.1995.tb01352.x
Stainback, S., & Stainback, W. (1988). Understanding and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Dubuque, IO: Kendall & Hunt.
Yin, R.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3r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