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至150年)。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12月23日,取自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方志華(2010)。道德情感與關懷教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方志華、李琪明、劉秀嫚、陳延興(2015)。臺灣1949-2014年品德教育沿革剖析及其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啟示。教育實踐與研究,28(2),33-57.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質的研究方法,1-21。
王君鈞(2016)。「兒童生活教育」動畫影片融入國小三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王雅君(1998)。讀書治療團體對兒童同理心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縣。史希怡(2017)。山野教育對國小學童同理心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班,宜蘭縣。史美瑤(2012)。「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36,42-44。
白玉芬(2018)。運用故事領導促進國小學生同理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臺南市。朱婉萍(2016)。運用《人間福報》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負責、關懷、感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江韋逸(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臺北市。何享憫(2007)。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淑惠(2015)。運用繪本實施國小二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尊重」與「關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吳清山、林天佑(2005)。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49-150。
呂衍慶(譯)(2015)。七個好習慣:與成功有約(兒童繪本版)。臺北市:閣林國際圖書。Covey, S. (2008). The 7 Habits of Happy Kid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Childrens.
李阡華(2017)。透過繪本實施國小四年級「感恩」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李君怡(2015)。繪本融入幼兒品格教育之探討 ──以「亮亮的成長故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玄奘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班,新竹市。李依儒(2018)。運用繪本進行國小五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尊重」核心價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嘉義縣。李宣瑩(2010)。教室布置對於班級經營效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東縣。
李若瑋(2016)。運用繪本實施國小二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班,嘉義市。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8),153-174。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季刊,92,8-23。
李慶芳(2009)。我對質性研究的反思:兩個三角形與兩個問題。組織與管理,2(2),21-27。
沈六(2004)。論道德教育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25,2-16。
沛德國際教育(2018)。台灣自我領導力教育夥伴一覽表。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月3日,取自網址:https://www.peducation.com.tw/tlim-schools-in-taiwan。
阮光勛(2014)。促進質性研究的品質與可信性。國教新知,61 (1),92-102。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18)。2018台灣校園霸凌防制現況調查。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12月18日。取自網址: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9/1458。
周祝瑛(2004)。臺灣怎麼了?從中小學生價值觀轉變談起。師友月刊,439,44-46。
周清英(2015)。印尼小學實施柯維七大習慣融入品格教育之可行性研究:理論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周德銘、田耐青(2015年9月)。「自我領導力教育」在保長-打造「保」證成「長」的品格學園。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3,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12月26日,取自網址: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23&content_no=2600。
周慧美(2018)。以聖經經文融入品格教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臺中市。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58-64。
林火旺(1999)。倫理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生傳(200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佳玫(2011)。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文領域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林佳範(2006)。規範意識的變遷與道德教育的轉變~道德教育就是品格教育嗎?課程與教學,9(2),1-12。
林佳穎(2016)。電子繪本融入國小一年級品格教育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以「負責」和「尊重」核心價值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碩士班,花蓮縣。林幸君、李慧琳、許聖民、林國榮、李篤華、張靜貞等(2015)。少子化與高齡化下的臺灣人口預測與經濟分析。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6(1), 113-156。
林信惠(2015)。運用繪本進行國小二年級「關懷」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林秋伯(2011)。品格教育融入繪本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花蓮縣。林素貞(2015)。國民小學實施品格教育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士班,嘉義縣。林清湫(1999)。性別、年級、道德推理、同理心與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林揚証(2017)。S高中推動七個習慣之個案研究:以知行學養金字塔探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林菀萍(2016)。故事討論對國小低年級同理心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臺北市。林語喬(2016)。國小三年級實施兒童繪本融入品格教育之探討-以禮節為核心價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班,彰化縣。姜雪影(譯) (2016)。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領導力教育的奇蹟。臺北市:天下文化。Covey, S. R. (2014). The Leader in Me. New York: Franklin Covey Co.
施芝吟(2014年9月23日)。台9成3教師認為 學生品格需加強。大紀元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12月23日,取自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14/9/23/n4255599.htm
柯永河(2004)。習慣心理學(應用篇—習慣改變)。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洪芷欣(2018)。運用繪本實施國小二年級「責任」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徐雅婷(2016)。網路短片融入高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碩士班,桃園市。高毓霠(2017)。小心!你坐錯了位置 餐桌席次安排的禮節。禪天下,142,P70-72。
崔卓群、王金國(2016)。結合楷模學習與體驗實踐,提昇品格教育成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7),66-69。
張乃仁(2008)。運用故事教學發展高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張立強(2018)。柯維的自我教育思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班,花蓮縣。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英熙(2017)。換位思考,連結情感同理心訓練方案。國教新知,64 (4),59-73。
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2018)。107年各縣市推動品德教育核心價值、推動方式與行為準則一覽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12月23日,取自網址:https://ce.naer.edu.tw/schemezip.php。
許佳翎(2009)。以同理心在生活中落實生命教育。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月11日,取自網址:https://life.edu.tw/homepage/discuss/t-5-293.php?board_no=B000000169&seri_no=448&pageth=8。
許窈瑜(2012)。以七個習慣融入英語課程對國小學童七個習慣、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郭娜宜(2011)。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責任和值得信賴核心價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郭寶蓮(譯)(2008)。禮貌的力量。臺北市:商周出版社。Lucinda, H. (2005). True Pleasures: A Memoir of Women in Paris. Canada: Greystone Books.
陳姵君(2014)。感恩策略在品德教育之應用。通識論叢,17,81-102。
陳炳男(2005)。探討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利器-教育行動研究之剖析。學校行政雙月刊,38,174-191。
陳迺臣(2007)。品德教育基本原理及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59,5。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雅慧(2017)。「謝謝校長,都會站在後面幫我比讚……」。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月3日,取自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4501。
陳羨石(2016)。國小五年級學童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尊重」和「負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臺北市。陳慧玉(2017)。運用合作學習法提升國小學童同理心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六年級社會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臺北市。陳曉潔(2016)。國小一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負責及尊重為核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單文經、汪履維編譯(1986)。道德發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游超翔(2018)。以負責主題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品格教育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課程與教學碩專班,臺東縣。程景琳、廖小雯(2013)。同理反應情境式量表之編製與信效度檢驗。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40,69-95。
黃明圓(2013)。國小四年級學童同理心訓練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系碩士班,台北市。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院。
黃朝揚(2015)。國小品格教育實施之研究-以百大特色小學海墘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黃雅惠、林儷婉、洪鳳敏、張素女、粘佩雯(2015)。提升國民小學品格教育之具體策略。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集,107,83-105。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教育論壇研討會,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黃藿(2007)。品格教育與社會正義的哲學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5,1-13。
黃齡儀(2014)。運用繪本教學增進國小四年級學童同理心發展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班,高雄市。楊深坑、楊雅婷、龍盈江(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3-174。
楊婷雅(2015)。同理心融入創造思考教學與傳統教學法對提升同理心之效果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楊琬羽(2016)。戲劇習式融入意象劇場活動運用於尊重與關懷品格教育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中表演藝術課程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班,新北市。葉肅科(2013)。用同理心教育學生。師友月刊,558,9-14。
廖淑娟、蕭至邦(2017)。學生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之行動研究。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9,21-49。
翟方妤((2015)。靜思語教學運用在國中學生品格教育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歐陽淑卿(2004)。以音樂欣賞進行音樂治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班,花蓮縣。潘世尊(2014)。教育行動研究的困境與挑戰。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0,119-147。
蔡伊玲(2015)。運用培基文教基金會品格教材實施尊重與感恩品格教育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高雄市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高雄市。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蔡麗芳(1992)。社交技巧訓練策略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問題行為及同儕接納之影響效果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鄭亞倩(2017)。國小二年級教師實施品格教育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嘉義縣。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謝妙玲(2015)。多媒體教學融入國民小學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明道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彰化縣。顏容金(2016)。靜坐對國小學童專注力與品格教育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顏銘俊(2013)。析論《論語》「禮之用˙和為貴」章之意涵與相關問題。鵝湖月刊,39,25 - 39。
顧淑馨(譯)(2017)。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全新修訂版)。臺北市:天下文化。Covey, S. R. (2013).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Powerful Lessons in Personal Chang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Almerico, G. M. (2014). Building Character through Literacy with Childrens Literature.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26,13.
Augusta, B., & Ellin, G. (1987). Storytelling: Art and Technique. New York: Bowker Company.
Baile, S. M. & Collinwood, D.W. (2008). Organizational impact of the 7 habits on schools and colleges. Retrieved Decemeber, 17, 2018 from http://www.franklincoveyresearch.org/catalog/CFR080053_EDU_CasStu__v1.0.6_.pdf
Baron-Cohen, S. (2003).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Men,women and the extream male brain(pp.23-28, 133-141). London:Penguin Books.
Brown, P., & Levinson, S. C.(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ark, R.(2004). The Essential 55 - An Award-Winning Educator’s Rules ForDiscovering the Successful Student in Every Child. New York: Hachette Books.
Corey, S. M. (1953).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vey, S. R. (2014). The Leader in Me. New York: Franklin Covey Co.
Covey, S. R. (1993). Spiritual Roots of Human Relations. Salt Lake City. UT: Deseret Book.
Covey, S. R. (1990).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Restoring the character ethic. New York: Fireside.
Gibbs, L. J., & Earley, E. J. (1994).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s. Virginia: Phi Delta Kappa Fastabck.
Hoffman, M. L. (1977).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8(2), 295-321.
Hoffman, M. L. (1975). Moral internalization, parentalpower, and the nature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Development Psychology,11 ,228-239.
Hoge, J. D. (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tudies. The social studies,93(3), 103-108.
Kohn, A. (1997).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78(6), 429-439.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Lickona, T. (1992 ).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York: Bantam Books.
Lickona, T. (1998). A more complex analysis is needed. Phi Delta Kappan, 79(6), 449-454.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3) , 6-11.
Lockwood, P., & Kunda, Z. (1997). Superstars and me: 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role models on th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1), 91.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06).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4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rshall, W. L., Hudson, S. M., Jones, R. & Fernandez, Y. M. (1995). Empathy in sexoffender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5(2), 99-113.
Noffle, S. (1997). Themes and tension in US action research: Towards historical analysis. In S. Hollingsworch (ed.) 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2-16) London: Falmer.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An ethical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4932)
Pike, M. A. (2010). Christianity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Faith in core values? Journal of Beliefs & Values, 31(3), 311-321.
Rankin, K. P., Kramer, J. H. &; Miller, B. L. (2005). Patterns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empathy in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Cognitive Behavioral Neurology, 18(1), 28-36.
Rayn, K. (2006).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January 30, 2019, from:https://www.scu.edu/character/resources/the-six-es-of-character-education/
Rogers, C. R. (1983). Freedom to learn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Ryan, K. (2003). Character education: Our high schools’ missing link. Education Week, 22(20), 35-45.
Ryan, K., & Bohlin, K. E.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imon, S. B., Howe, L. W., & Kirschenbaum, H. (1972). Values clarification-a handbook of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w York: Hart.
Spreng, R. N., McKinnon, M. C., Mar, R. A., & Levine, B. (2009). The Toronto Empathy Questionnaire: Sca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factor-analytic solution to multiple empathy meas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91 (1), 62-71.
Suchman, A. L., Markakis, K., Beckman, H. B., & Frankel, R. (1997). A model of empathic communication in the medical interview. Jama, 277(8), 678-682.
Williams, L. K.(1996). Caring and capable kids: An Activity Guide for Teaching kindness, Tolerance, Self-control and Responsibili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5 697)
Walker, D. I., Roberts, M. P., & Kristjansson, K. (2015). Towards a new era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Educational review, 67(1), 79-96.
Zeichner, K. & Nofflke, S. (2001). Practitioner research.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th ed., 298-332). AERA:Washington,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