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丁仁方(1999),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怡中(2013),新工會法實施後教師工會團體協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昭正、朱瑞淵 譯(1999),Danny L. Jorgensen著,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化取向及其應用,台北:五南。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司徒達賢(2015),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觀禮,台北:遠見天下文化。
任煌、王佳煌 譯(2005),John Lofland and Lyn H. Lofland著,質化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市:學富文化。
朱柔若 譯(1999),Robert L. Sauer and Keith E. Voelker著,勞工關係:結構與過程,台北:國立編譯館。
朱柔若 譯(2002),W. 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工運春秋:工會法制80年,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吳坤明(2012),服務創新與服務品質對會員加入工會行為意向之研究--以高雄市保險業務職業工會會員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炳南(2014),職業工會辦理勞工教育訓練現況之研究:以屏東縣營造業職業工會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宋昱嫺(2013),台灣環境運動與勞工運動的司法化:法律策略的使用,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允傑(1999),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文化。
李允傑(2012),政府與工會,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李玉如(2013),職業工會對會員服務滿意度、組織認同之研究-─以嘉義市芳療整體保養職業工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清賢 (2009) ,工會勞工教育功能對工會認同與工會參與之研究:以C工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汪可威(1997),國家、資本、與層峰組織:工業總會如何代表與實踐資本家的利益,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沈暄晨(2015),工會導入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之助益性探討-以大台南總工會為例,嘉南藥理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系碩士論文。林大鈞(1987),我國工會立法之研究,台北市:工商教育出版社。
林大鈞(1994),勞工政策與勞工法論,台北市:華泰文化。
林育如 譯(2012),Geoff Payne and Judy Payne著,研究方法五十個關鍵概念,台北市:韋伯文化。
林佳和(2011),工會行動權基礎理論,收錄於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編),工會行動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台北: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
林佳和(2014),工會組織型態與範圍-一些誤解的澄清/北高行99訴1616,臺灣法學雜誌,188,頁190-194。
林燕萍(2011),台灣政府與工會之統合關係研究(1949-2008),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毓斌(2016),政黨輪替與勞工運動:民進黨執政時期下的自主工運,收錄於曾光正、林育諄(編),變遷與整併:南台灣的發展危機、轉型與重生(頁55-68),屏東:國立屏東大學。
邱顯貴(2010),非營利組織營運參考模式和關鍵因素:以台灣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3(2),頁1-23。
姚光祖(2009),從地方產業總工會運作探討台灣工會組織狀況:以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柳春夏(2011),職業工會服務滿意度及組織承諾之研究:以M工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正光(1987),統合政策下的台灣勞工,收錄於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04,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
徐正光(1990),從異化到自主:台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103-216),台北市:巨流。
徐國淦(2004),台灣工運領袖類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迪皓(2011),後國家統合主義的工會體制-產業總工會組織架構與功能的變遷,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梁婉玲 譯(2010),Uwe Flick著,質性研究的品質控管,台北市:韋伯文化。
許繼峰、吳育仁 譯(2004),Richard Hyman著,比較工會運動,台北市:韋伯文化。
郭昭男(1999),打造新社會之夢:全產總籌委會簡介,高市勞工,36,頁20。
陳怡仲(1994),台灣組合主義體制的形成與轉化,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武雄(1996),台灣地區工會運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政智(2010),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華都文化。
陳繼盛(1994),我國工會法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曾國翔(2014),教師工會集體協商運作現況之研究:以臺南市教育產業工會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博士班碩士論文。舒詩偉 譯(1993),美國工運史,台北:台灣工運雜誌社。
黃育德(2000),工人如何形成政治行動?-台南縣自主工會運動的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霙儒(2014),台灣自主工會運動的發展:團結工聯之考察,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躍華 譯(1994),C. Douglass North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市:時報文化。
衛民(2010),新「工會法」重要修法內容與對勞資關係衝擊之研究,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社會(研)090-007號。
衛芒 譯(1994),Jean Bruhat and Marc Piolot原著,法國總工會簡史,台北:台灣工運雜誌社。
聶崇信、朱秀賢 譯(1987),Paul Frederick Brissenden,世界產業工會:美國工團主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藍科正(1992),台灣工會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勞動學報,1,頁1-25。
二、英文部份
Congiu, Francesca (2012). Taiwan: The organized labor movement and its obstacles. Rivista degli studi orientali (Sapienza, Università di Roma), 84(1), 217-234.
Ho, Ming-sho (2006). Challenging state corporatism: Politics of labor federation movement in Taiwan. The China Journal, 56, 107-127.
Wang, James W. Y. (201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llective labour legisl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39(3), 51-85.
Zhu, Ying (2008). Trade unions in Taiwan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John Benson and Ying Zhu (Eds.), Trade Unions in Asia: An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 (pp.63-80).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