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1. 王朝煌、林燦璋、資訊擷取應用於犯罪偵查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84年12月。
2. 呂志成,性謀殺案件之現場特徵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3. 李名盛,犯罪模式分析之研究─以台灣海洛因及安非他命交易為例,刑事科學45期,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民國87年3月。4. 李宛蓉譯,John Douglas及Mark Olshaker合著,惡夜執迷,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6月。
5. 李建廣,組織犯罪偵查活動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6. 李璞良譯,Robert Ressler,Ann Burgess及John Douglas合著,異常快樂殺人心理—解讀性犯罪,台灣先智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9月。
7. 李璞良譯,Robert Ressler及Tom Shachtman合著,FBI心理分析官—世紀大擒凶,台灣先智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9月。
8. 林茂雄、林燦璋合編,警察百科全書(七)--刑事警察,正中書局,民國89年1月。
9. 林茂雄譯,李昌鈺原著,刑案現場蒐證,中央警察大學出版,民國89年11月。
10. 林煒翔,加拿大的暴力犯罪案件連結分析系統,林燦璋主編,犯罪剖繪(二)—連續殺人犯罪偵查,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民國89年5月,第249-254頁。
11. 林燦璋,犯罪模式、犯罪手法及簽名特徵在犯罪偵查上的分析比較--以連續型性侵害案為例,警學叢刊31卷2期,民國89年9月,第92-124頁。12. 林燦璋,系統化的犯罪分析:程序、方式與自動化犯罪剖析之探討,警政學報24期,中央警察大學,民國83年1月,第111-126頁。13. 林燦璋主編,犯罪剖繪(二)—連續殺人犯罪偵查,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民國89年5月。
14. 林燦璋、廖有祿,疑似性謀殺命案現場特徵之實證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91年7月。
15. 侯友宜,暴力犯罪現場剖繪─加拿大暴力犯罪連結分析系統(ViCLAS)簡介,刑事科學第50期,民國89年9月,第117-126頁。16. 侯崇文、周愫嫻等,性侵害案件偵查心理描繪技術運用,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印,民國89年2月。
17. 翁景惠,現場處理與重建,書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9年5月。
18. 陳若璋,台灣性加害者特質與形成因子相關研究之回顧,二十一世紀亞太地區暴力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論文,民國91年5月。
19. 張平吾,被害者學,中央警察大學出版,民國86年9月。
20. 張平吾,暴力犯罪,中央警察大學出版,民國87年7月。21. 張琰等譯,John Douglas及Mark Olshaker合著,破案之神-FBI特級重犯追緝實錄,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7月。
22. 張國哲,在超大型政府資料庫中進行資料探勘之研究─以汽、機車失竊資料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23. 莊忠進,表徵性連續殺人案件之偵查,警學叢刊28卷4期,第163-182頁。24. 許春金,犯罪學,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民國89年11月。
25. 許春金、馬傳鎮,台灣地區性侵害犯罪狀況與型態之調查研究,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託研究,民國88年。
26. 許春金、廖有祿等,利用網路從事性侵害犯罪之研究,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託研究,民國91年。
27. 許薔薔、陳慧雯譯,Stephen G. Michaud及Roy Hazelwood合著,人魔檔案—性侵害犯罪實錄,時報文化出版,民國90年3月。
28. 陳若璋,台灣性加害者特質與形成因子相關研究之回顧,二十一世紀亞太地區暴力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論文,民國91年5月。
29. 陳若璋,性罪犯心理學—心理治療與評估,張老師文化出版,民國90年11月。
30. 黃富源、黃徵男等,性侵害加害人之特質與犯罪手法之研究,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印,民國88年5月。
31. 黃富源、廖訓誠,心理描繪技術在刑事偵防上的運用,刑事科學第42期,民國85年9月。32. 葛佳琳譯,John Douglas及Mark Olshaker合著,黑暗之旅—破案之神續集,時報文化出版,民國87年5月。
33. 廖有祿,社會心理剖繪技術在犯罪偵防上的應用,警學叢刊28卷6期,87年5月。34. 臺閩刑案統計,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編印,民國90年10月出版。
35. 劉體中、霍達文合譯,Robert Ressler及Tom Shachtman合著,破案之神II─解剖動機擒凶錄,時報文化出版,民國88年10月。
36. 蔡德輝、楊士隆,約會強暴與熟識者強暴之研究,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託研究,民國89年。
貳、英文部分
1. Allison, Julie A. & Lawrence S. Wrightsman(1993) Rape: The Misunderstood Crime, Newbury Park, CA: Sage.
2. Davies, A., K. Wittebrood & J. L. Jackson (1997) Predicting the Criminal Antecedents of a Stranger Rapist from His Offence Behavior, Science & Justice, 37, pp.161-170.
3. Hagan, Frank E.(2003) Research Methods in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 (6th. Ed.), Allyn and Bacon.
4. Holmes, Ronald M. and Stephen T. Holmes(2002)Profiling Violent Crimes: Investigative Tool(3rd. Ed.), Thousand Oaks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5. Douglas J.E., A.W. Burgess, A.G. Burgess, and R. K. Ressler(1992)Crime Classification Manual, NY : Lexington Books.
6. Hazelwood, Robert R. and Ann Wolbert Burgess(eds.)(2001)Practical Aspect of Rape Investiga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3rd. Ed.), New York: CRC Press.
7. Jackson, Janet L. and Debra A. Bekerian(1997) Offender Profil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Y: John Wiley & Sons.
8. Lee, Henry C., Timothy M. Palmbach, and Marilyn T. Miller(2001)Henry Lee’ Crime Scene Handbook , San Diego, Calif.London : Academic Press.
9. Lyman, Michael D. ( 1999 ) Criminal Investigation—The Art and The Science ( 2nd. Ed.) ,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0. Ressler, Robert K., Allen G. Burgess, and John E. Douglas( 1988 ) Sexual Homicide: Patterns and Motive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11. Turvey, Brent E.(2003)Criminal Profiling: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Evidence Analysis( 2nd. Ed.) ,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2. Weston, Paul B., Charles Lushbaugh and Kenneth M. Wells(1997)Criminal Investigation:Basic Perspectiv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