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7 16: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錢苾先
研究生(外文):CHIEN, BI-SHIEN
論文名稱:國中歌仔戲創意教學的實踐與反思:以獲獎教案 「留傘蹓歌仔」課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Practice of and Reflection on Creative Teaching in Taiwanese Opera in Junior High School: A Case of the Award-winning Lesson Plan "Liu-San-Liu-Ke-Tzu"
指導教授:林劭仁林劭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SHAW-REN
口試委員:陳嘉成閻自安
口試委員(外文):CHEN, CHIA-CHENGYEN, TZU-AN
口試日期:2018-04-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歌仔戲創意教學表演藝術課程設計
外文關鍵詞:Taiwanese Operacreative Teachingperformance artscourse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一、目的:本研究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06年創意傳藝教案競賽」獲獎教案「留傘蹓歌仔」為例,探討創意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表演藝術課程歌仔戲單元的設計與實踐,期以達到創意傳承傳統藝術之教學目標。

二、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法蒐集相關的研究資料,並將資料進行分析與詮釋。首先,文獻追溯歌仔戲的發展與演出的型態,及其歌仔戲在學校教育的發展歷程,以釐清歌仔戲發展的脈絡及其教育現況;接著梳理創意傳統藝術教案競賽及其教學內涵,分析兩者在課程設計上的對照與呼應;再透過歌仔戲教學的相關文獻,參照其他可行方案,以歸納出符合教學目標的作法。最後,於2017年年底觀察47(臺北市天○國中七年A班23及七年B班24)位學生,參與為期6週,每週2節課(90分鐘)之教學活動,探究教師從課程設計至教學實踐之歷程,並反思學生學習的歷程與結果:(1) 於教學課程的回應、(2) 在學習成長表現、及 (3) 對美感經驗的感受。

三、結果:研究發現,學生 (1) 回應呈高比例(61.7%表示「非常同意」及「同意」)認同課程具創意性及挑戰性, (2) 表現呈中高比例(53.2%表達「非常同意」及「同意」)瞭解歌仔戲的基礎理論與唸唱方法,(3) 美感經驗呈中比例(48.8%表示「非常同意」及「同意」)感受歌仔戲藝術之美及團隊合作的默契。

四、結論:歌仔戲融合創意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實施歌仔戲創意課程能夠引發學生具體的學習成效,未來的國中表演藝術課,應當確切將創意教學融入傳統藝術課程(如歌仔戲單元),以落實傳承傳統藝術之教學目標。
Objective: Using the award-winning lesson plan of "2017 creative traditional art lesson plan competition" of national center for traditional arts "liu-san-liu-ge-zi"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cre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aiwanese opera course desig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chieve inheritance of creativ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art.

Method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y case study method. First, previous literature was traced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form and education history of Taiwanese opera. In addition, “creative traditional art lesson plan competition” and “creative teaching” were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to course design. Furthermor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aiwanese opera teaching was traced, including the lesson plan "liu-san-liu-ge-zi", to find out feasible course designs. Finally, at the end of 2017, 47 (Taipei Tian-Mu junior high school 7th grade class A 23 and class B 24) students underwent one Taiwanese opera creative teaching course in six weeks with 90 minutes per week, to explore the process from course design to teaching practice, and also reflect on students' learning progress and outcome with: (1) response to the teaching course, (2) knowledge growth in learning, and (3) feeling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Results: The study revealed the students (1) with a high proportion (61.7% expressed "agree" and "strongly agree") agreed with the creativity and challenge of this course, (2) with a medium-high proportion (53.2% expressed "agree" and " strongly agree") understood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basic performing method of Taiwanese drama, (3) with a medium proportion (48.8% expressed "agree" and "strongly agree") experienced the beauty of Taiwanese drama and team cooperation.

Conclusion: Fusing Taiwanese drama with creative teaching can inspir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achieve students’ specific learning result. Consequently, it is essential to apply creative teaching to the traditional art courses (e.g., Taiwanese drama unit) in junior high school, so as to achieve inheritance of creativ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art.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歌仔戲的發展與演出型態 11
  第二節 歌仔戲於學校教育之實施 13
  第三節 創意教學與創意傳藝教案競賽 22
  第四節 歌仔戲教學之相關文獻 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47
  第三節 課程架構與設計 50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工具 57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整理 5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課程規劃期 61
  第二節 課程實施期 69
  第三節 問卷與訪談分析 124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4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2

參考文獻 157
  附錄一:授權書 163
  附錄二:「留傘蹓歌仔」課程簡案 164
  附錄三:劇場分工表 176
  附錄四:劇本改編學習單 177
  附錄五:成果演出劇本 178
  附錄六:錄音/錄影同意書 181
  附錄七:歌仔戲先備經驗問卷 182
  附錄八:學生回饋單 183
  附錄九:課程學習自評與意見調查表 188
  附錄十:教學觀察紀錄表 190
  附錄十一:訪談大綱 191
一、中文部份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無形文化遺產】。取自https://twh.boch.gov.tw/non_material/。
文化部網路劇院。【團隊名錄】。取自http://cyberstage.moc.gov.tw/troupe/121。
王其敏(2012)。數位影音敘事:跨領域色彩教學。臺北市:五南。
朱介國(1999)。中西戲劇欣賞。臺北縣:文京。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取向(原作者:Neuman, W. Lawrence)。臺北市:揚智。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2)。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原作者:M. Lichtman)。臺北市:學富。
吳品萱(2007)。應用WebQuest在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 研究:以歌仔戲欣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周彌真(2015)。歌仔戲融入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林孟華(2002)。親愛的,我把歌仔戲搬進教室了-專訪永樂國小歌仔戲教學活動。教師天地,(121),36-40。
林茂賢(2006)。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市:前衛。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慶熙(1996)。歌仔戲的形成及其在福建的發展。載於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  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27-442。臺北市:文建會。
邱珮倫(2012)。歌仔戲在國民中學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以明華園《超炫白蛇 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洪秋美(2013)。桃園縣國中戲劇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 學,桃園市。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  十二年國教 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網站。【認識傳藝】。取自https://www.ncfta.gov.tw/content_59.html。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網站。106年創意傳藝教案競賽簡章。取自https://www.ncfta.gov.tw/information_45_60140.html
張玉成(1991)。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
張添洲(2000) 。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臺北市:教育  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市:教 育部。
許淑婷(2004)。國一學生學習動機、創造傾向、師生互動與科學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琬甄(2008)。淺談創意教學的實施途徑。教師之友,49(3),38-42。
郭香蘭(2008)。從歌仔戲表演藝術探討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之多元價值(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倩樺(2008)。學校本位課程創意教學之研究-已新竹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木金(1998)。談美感教育與情意教育。北縣教育,22,24-28。
陳秀真(2008)。宜蘭縣歌仔戲研習班學員學習與教師教學現況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陳玟惠(2002)。高雄市歌仔戲藝人陳桂英表演及教學藝術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心理。
陳薇琳(2007)。歌仔戲教學對國小兒童學習鄉土語言興趣影響之研究-以士林國小 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永義(1988)。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
曾永義(1996)。臺灣歌仔戲之近況及其因應之道。載於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2。臺北市:文建會。
曾學文(1996)。歌仔戲傳統劇目與閩南歌仔曲目的關係。載於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5-152。臺北市:文建會。
曾寶玉(2015)。國小歌仔戲教學APP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 市。
黃光雄、簡茂發(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婉琪(2002)。淺談創意教學。臺灣教育,614,51-53。
楊淑茹(2016)。傳統生命.青春再飛揚─國中京劇基礎動作創意教學的實踐與反 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楊喬安(2008)。台灣灣傳統藝術教育之永續發展-以宜蘭縣「國中小教師歌仔戲 傳習計畫」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楊馥菱(1999)。臺灣歌仔戲。臺北市:漢光文化。
楊馥菱(2002)。臺灣歌仔戲史。臺中市:晨星。
詹瓊華(2004)。高中家政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賈馥茗(1970)。創造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2,149-241。
臺灣民俗文化研究室。【歌仔戲】。取自http://www.folktw.com.tw/drama_view.php?info=48。
劉秀庭(2003)。試論歌仔戲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臺灣戲專學刊,6,1-16。
劉嫻芳(2011)。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歌仔戲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宗德(1996)。臺灣歌仔戲中的傳統與變遷。載於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3-114。臺北市:文建會。
蔡欣欣(2003)。當代臺灣地區歌仔戲研究概述。載於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 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論文集,頁642-688。宜蘭縣:傳藝中心。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媖忞(2011)。早期歌仔戲演員演藝生涯與教學傳承之研究-以陳春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黎彩棠(2004)。高雄女中傳統戲曲社團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玉娟(2003)。戲曲表演訣諺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花蓮縣。
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Merriam, S. B.)。臺北市:五南。

三、外文部份
Amabile,T.M. (1989). Drowing up creativity. N.Y.:Hawthorn
Callahan,C.M. (1978).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Virginia: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Cropley,A.J. (1997). Fostering creativity in classroom:Geneal princoples. In M.A.Runco(Ed.), Creativity research handbook (Vol.Ⅰ). Cresskill, NJ:Hampton Press.
Feldhusen,J.F. & Treffinger,D.J. (1980). Creativity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gifted edu cation. Texas: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Garoian, C. R. (1999). Performing pedagogy.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ay, H. (2011). Shifting the Curriculum: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Art Education Experience. Art Education, 64(3), 33-40.
Peters, R. S. (1966). Ethics and educa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Robinson K. (2006). Ken Robinson says schools kill creativity[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d.com/talks/lang/eng/ken_robinson_says_schools_kill_creativity.html
Smith,R.A. (2004). The DBAE literature proj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2(3),6-15.
Stake, R. E. (1981). Case study methodology: An epistemological advocacy. In W.W.Welsh(Ed.), Case study methodology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roceeding of the 1981 Minnesota Evaluation Conference. Minneapolis: Minnesota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enter.
Timberlake,P. (1982). 15 ways to cultivate creativity in your classroom. Childhood Education,Sep./Oct.,19-21.
Torrance,E.P. (1965). Rewarding creative behavior. NJ:Prentice-Hall.
Vista,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teacher. Education, 120(4), 675-680.
Williams,F.E. (1982). Develop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t Home and In school. G/C/T. Sep./Oct.,2-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