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4 06: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心瑀
研究生(外文):LAI HSIN YU
論文名稱:攲器以藝臻道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Aesthetics of Ancient Chinese Vessel \"Qi Qi\" --- It\'s Art Form & Mean Spirit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指導教授:李泰山 博士陳湘湘 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LAI TAI SHANCHEN SIANG S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文化創意事業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攲器文創產品中道精神尖底瓶宥坐之器
外文關鍵詞:Qi QI culturalMean spiritthe bottom-pointed bottleAn Admonitory Vess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文化包括“有形”和“無形”、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中國人稱之為“ 藝”和“道”。文化是人創造的,反過來又作用於人的生活,不同的文藝形式對人的身心有相應的作用,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可以通過某一種藝術来達到的,這就是所謂的『以藝臻道』,當道提升了,藝才能提升,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如是說:「由道统藝,以藝臻道」 。
現代3C產品崛起,資訊快速傳播,人們移動的腳步愈快,心靈的平衡就愈難以駕馭,個人的失衡將影響社會及國家甚至整個世界,「攲器」的中道精神應在這個容易失速的社會中,實質且具體的警醒人們喚起心中失焦的自己。
本研究以失傳的攲器為主題,探討從歷史及近代文獻分析、器物投影觀察及多元設計概念,開發以攲器為主軸的文創產品及原創音樂,更以「攲器之美學藝術研究」網站來推廣,讓大眾從喜愛到接受,期能達到以藝術美學發揚中道精神之理想。創作者從形而上之道及形而下之器啟動原創靈感,在四個不同階段分別開發運用在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用品-攲器文創產品,分別為:『攲器書籤』三款、『攲器燒』煎餅、原創音樂『傳奇攲器』一首、『攲器之美學藝術研究』網站平台。
本創作執行成果為有形具體及無形意識形態兩類的攲器文創產品,有形具體的『攲器書籤』及『攲器燒』餅乾讓人們認識攲器的形體-尖底瓶及宥坐之器;無形意識的『傳奇攲器』音樂給人們感受到攲器三部曲「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中道精神,『攲器之美學藝術研究』網站平台推廣,使得人們了解攲器哲理內涵。
創作者從攲器文物的研究到開發四個攲器文創產品,確實真正的達到了「以藝臻道」的境界。
Culture includes visible and invisible, two certain points of view, which is substance and spirit and the Chinese called it as “Art” and “Dao”. Mankind creates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pplies on man’s daily lives, and different forms of literature and art have corresponding effect on man’s body and mind. By one kind of art to achieve the supreme realm of life that is so called “to achieve Dao by art.” When Dao is boosting, so does art. Quoted from Professor LOU, YU LIE from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in Peking University, “to integrate art through Dao and to achieve Dao by art.”
With 3C product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a fast-paced life, the balance of mind is even harder to control, the imbalances of an individual affect society, country or even the whole world. The Mean spirit of Qi Qi is to concretely arouse those people who are lost in this society that easily get out of career.
The topic of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lost Qi Qi, to discuss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of history and modern times, the observation of vessel projection and the concept of diversity design so to develop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original music based on Qi Qi. With website “A study on the Aesthetics of Ancient Chinese Vessel Qi Qi” to promote to let populace from like to accept, hoping to fulfill the idea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Mean spirit by aesthetics. The writer found original inspiration in metaphysics. In four different phases separately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daily necessities of Qi Qi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ree designs “Qi Qi bookmark”, “Qi Qi pancake”, ”The Legendary Qi Qi” of the original music and website platform “A study on the Aesthetics of Ancient Chinese Vessel Qi Qi” respectively.
The result of this creation, Qi Qi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ere both visible concrete and invisible conscious Visible concrete included “Qi Qi bookmark” and “QI Qi pancake”, which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Qi Qi, the bottom-pointed bottle and An Admonitory Vessel. Invisible conscious of “The Legendary Qi Qi” brought people the feelings of the Mean spirit of Qi Qi trilogy, “Vessel leans without water, stands straight with moderate water and capsizes with too much water.” The Promotion of the website platform ”A study on the Aesthetics of Ancient Chinese Vessel Qi Qi” let people come to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Qi Qi.
The writer went through researching Qi Qi historical relic to developing four Qi Qi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truly achieved the realm of achieving Dao by art.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架構 5
三 創作研究方法與步驟 6
四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8
一 攲器研究 9
二 攲器文創產品-創作方法文獻 55
第三章 創作方法 70
一 學理基礎 70
二 創作理念 75
三 創作內容形式與方法技巧 77
第四章 作品分析 83
一 金屬銅片裡的蝕刻藝術-書籤。 83
二 傳奇攲器-原創音樂及歌詞 91
三 「攲器燒」煎餅的開發 100
四 「攲器之美學藝術研究」網站的架設 109
第五章 結論 120
一 後續研究的發展: 122
二 後續創作建議: 123
參考文獻 124
網路資料 127
附錄一:攲器六藝活動闖關說明 128
附錄二:問卷 130
附錄三:電子問卷 131
【古籍】:
〔唐〕牛肅。〈馬待封〉,《太平廣記》(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卷226,頁:1782。
〔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卷172,頁:4140-4141。
〔清〕紀昀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太平廣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卷225,頁:472。
〔北宋〕釋文瑩。《玉壺清話.滄浪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卷1,頁:2。
【集冊】:
吳德功(2008)。〈甲寅(1914)彰化公園觀月〉載於施懿琳主編,
《全臺詩-第10冊》,(頁503)。台南:台灣文學館。
【專書】:
中台世界博物館 中台禪寺(2016)。《中台世界博物館導覽手冊》。南投:文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逸子(2015)。《孝經圖示》。台中:大古出版社。
李守力(2016)。《周易密鑰》。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
李振興(1994)。《華夏的曙光-尚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周何(2009)。《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孫寶文(2015)。《清代名家篆書叢帖-鄧石如篆書荀子.宥坐》。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偉林(2008)。《孔子的魅力-重溫孔子聖蹟圖》。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曹陽(2009)。《欹器的故事》。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張蕙慧(1991)。《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焦金堂(1996)。《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特刊》。
台北:合祥印刷公司。
劉鎮洲等(2006)。《高中藝術領域課程輔助教學參考手冊5-應用藝術》。
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遼寧省博物館藏編輯委員會(1994)。《遼寧省博物館藏寶錄》。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和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
戴念祖(1994)。《中國古代物理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胡化凱(2009)。《物理學史二十講》。安徽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期刊】:
王琴(2007)。〈中國器物:傳統倫理及禮制的投影〉。《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藝術百家》,2007(05),頁146-151。
李瑩瑩(2012)。(古琴與文化)。《文史藝術》,2012(05),頁:174。
胡德生(1984)。〈欹器〉。《紫禁城》,3,頁10-11。
高云峰(1999)。〈攲器的原理與設計〉。《力學與實踐》,21,頁76-79。
翁英惠(2012)。〈文化元素的萃取與轉化設計〉。《科學發展》,478,7-11。
徐麗君(2013)。〈《周易》中正之道與人生〉。《太原理工大學學報》,31(5),頁55-68。
陳永賢(2008)。〈什麼是數位藝術?數位時代的藝術表徵〉。《藝術家》,397,頁276-279。
許健 汪敏 戚曉利 鄥宗鵬(2015)。〈懸掛式的偏心攲器的分析與製作〉。《力學與實踐》,37(2),頁205-209。
黃崇岳 孫霄(1994)。〈原始器灌農業與欹器考〉。《農業考古》,1994(01),頁248-258。
黃瓊慧(2007)。(古琴音樂中的「多層次單音結構」與聽覺空間感)。《止善》,2007(02) ,頁:107。
楊雅婷 丑宛茹 劉維公(2013)。〈文化創意產業下之設計創作-剪紙藝術於旅店空間之應用〉。《實踐設計學報》,2013(7),頁176-200。
樓宇烈(2014)。〈中國文化的道與藝-由藝臻道以道統藝〉。《學術交流》,247(10),頁5-9。
謝君直(2016)。〈心與心術論《禮記‧樂記》的樂教理論〉。《經學研究集刊》,第二十期,頁135-164。
隴菲(2001)。(古琴與鋼琴)。《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04),頁11-18。
顧藝凡(2012)。(大提琴演奏音色)。《藝術論壇》,2012(08),頁:167。
【論文】:
王丹娜 馮冠超 王麗卿(2014)。《觀光酒廠消費者購買行為之觀察研究:以林口酒廠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康育全(2010)。《台灣金屬工藝設計產業鏈及發展政策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張子強(2007)。《傳統剪紙吉祥文字圖案之構成設計研究-以福、祿、壽、喜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馨慧(1998)。《古代尖底瓶的研究、再設計、及實作》。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專題,台南市。
黃美鑫(2017)。《手工餅乾產品屬性、價格認知及購買意願》。南華大學文化創意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大林。
華家緯(2008)。《台灣傳統文化圖像研究 -以木製糕餅印模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斗六。
鄭琦(2017)。《欹器文創產品設計研究報告》。浙江理工大学藝術碩士專業學位論文,中國浙江。
劉志俊(2014)。《古琴減字譜的數位化及基於申克理論的古琴譜約化分析》。
中華大學,新竹。
顧史考(2011)。《甲骨文中攸關酒禮字義淺探》。羅格斯大學商代與上古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美國新澤西。
網路資料
1. 孔府珍藏文獻展”字畫類展品賞析(2017)。山東省。民107年1月12日,取自:http://m.sohu.com/a/203637503_523187
2.圖片114免費素材網(2015)。吉林省。民105年5月7日,取自:http://www.tupian114.com
3.孫瑜鎂(2014),《第1031115梯次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小論文寫作比賽得獎作品》。台中: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圖書館。民105年3月21日,取自:http://www.shs.edu.tw
4.教育部辭典官網(2016)。教育部重編國語修訂本。台北市:教育部。民105年4月16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search.htm
5.游多多旅行網(2012)。山東博物館《孔子文化大展》中篇 (轉載) 2012年9月濟南行之二十七-。山東省:濟南市。民105年4月29日,取自:http://jjtrip.yododo.com/guide/0140733FC21266DB402881D34072C92F 
6.韓寒(2011)。(又見攲器)遊記感懷部落格。陝西省:西安市。民105年4月29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919c80101071q.html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