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8 02: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律均
研究生(外文):Lu-Jun Lin
論文名稱:我國人口少子化、高齡化、勞保基金運用餘額與儲蓄率間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lationships amomg Low Birth, Aging,Balance of Labor Protection Fund Used,and Saving Rate in Taiwan.
指導教授:王居卿王居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Ching Wang
口試委員:余坤東李芸蕙
口試日期:2018-06-0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中文關鍵詞:少子化高齡化年金制度勞保年金儲蓄率
外文關鍵詞:Low BirthrateAgingAnnuity SystemLabor Insurance AnnuitySavings Ra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近年來,台灣面臨少子化及高齡化的兩大衝擊,不僅影響各項年金的基金運用餘額,同時也會對職場勞動人力結構造成衝擊,並對未來社會、產業、財務造成影響,為了讓年金制度能永續發展下去,政府必須加快速度研擬方案以解決問題。而在眾多社會保險裡,又以勞保年金的投保人數最多,而人口結構的改變也使勞保年金制度將面臨虧損甚至破產的情況。特別的是為了因應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許多社會保險開始面臨改制,因此,投保費率的提升導致人民的可支配所得降低。然而,根據以前的研究並未就少子化及高齡化對勞保基金餘額造成影響做研究。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少子化、高齡化及勞保基金運用餘額的關係。除此之外,本研究還探討了人口結構與儲蓄率之間的關聯,目的希望能從勞保基金運用餘額,銜接到儲蓄率的影響以推出更有利的政策,降低新政策推出的失敗率。本研究以勞保年金為分析對象,有下列重要發現:
1.勞保年金基金運用餘額受政府政策影響比受人口結構影響還要顯著
2.少子化程度的上升使勞保基金運用餘額部分呈現下降
3.高齡化程度的上升使勞保基金運用餘額呈現上升
4.少子化程度的上升使儲蓄率部分呈現下降
5.高齡化程度的上升使儲蓄率呈現上升
6.勞保基金運用餘額的上升使儲蓄率呈現上升
In recent years, Taiwan has faced two major shocks: low birthrate and aging,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balance of fund use of various annuities, but also has an impact on the labor force structure in the workplace, and has an impact on future society, industry, and finan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nuity system, the government must speed up the reform of plan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many social insurance schemes, the highest number of people insured by annuity insurance are those who employed by industry, and the change in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also makes the labor insurance pension system face loss or even bankruptcy. In particular, in order to respond to changes in Taiwan’s demographic structure, many social insurance systems have begun to face restructuring. Therefore, the increase in the insurance premium rate has led to a decrease in the disposable income of the people. However,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ies, there is no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declining birthrate and aging on the labor insurance fund balance.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eclining birthrate, aging, and the balance of labor insurance fund use.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savings rate. The purpose is to use the remaining balance from the labor protection fund and the impact of the savings rate to introduce more favorable policies and reduce the failure rate of new policy launches. The research labor insurance annuity is the research object. Some important findings i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balance of the use of the labor insurance pension fund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government policies than by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2.The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declining birth rate makes the labor insurance fund use the
balance part of the decline.
3.The increase in the age of aging makes the use of labor insurance fund balances rise.
4.The decrease in the degree of declining birth rate has led to a decline in the savings rate.
5.The increase in the age of aging has increased the savings rate.
6.The increase in the balance of the use of labor insurance funds increases the savings rate.
目錄
目錄 I
表次 III
圖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勞保年金制度介紹 8
第二節 勞保年金基金經營說明 10
第三節 人口結構現況說明與勞保基金運用餘額之關聯 18
第四節 人口結構與儲蓄率的介紹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變數操作型定義與衡量 31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3
第四節 資料來源 34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34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36
第一節 資料敘述性統計 36
第二節 相關性分析 40
第三節 研究假設驗證之結果 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4
第一節 結論 54
第二節 管理意涵 5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9
第四節 建議 59
參考文獻 61
一、中文部分...................................................61
二、英文部分.................................................. 65
三、網站部分 66
附錄一:勞工保險歷年納保資料總表 68
附錄二:勞工保險歷年各項保險給付總表 69


















表次
表2-1 各基金經營狀況摘要說明 14
表2-2 勞保年金制度兩階段改革方案與現行制度之比較 15
表2-3 年金改革下勞工保險基金問題 17
表4-1 樣本資料 36
表4-2 全體數據描述性統計資料 39
表4-3 未少子化及未達高齡化情形數據描述性統計資料 39
表4-4 少子化及高齡化情形數據描述性統計資料 40
表4-5 粗出生率、勞保基金運用餘額1(2)及儲蓄率之相關分析表 41
表4-6 粗出生率與勞保基金運用餘額1之相關分析表 42
表4-7 有無含投資收益下粗出生率與勞保基金運用餘額1(2)之相關分析表 43
表4-8 粗出生率與儲蓄率之相關分析表 44
表4-9 老化指數、勞保基金運用餘額1(2)及儲蓄率之相關分析表 45
表4-10 老化指數與勞保基金運用餘額1之相關分析表 47
表4-11 有無含投資收益下老化指數與勞保基金運用餘額1(2)之相關分析 48
表4-12 老化指數與儲蓄率之相關分析表 49
表4-13 儲蓄率與勞保基金運用餘額1(2)之相關分析表 50
表4-14 本研究假設驗證之結果 52



圖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7
圖2-1 我國1947年人口金字塔 19
圖2-2 我國1961年人口金字塔 19
圖2-4 我國1991年人口金字塔 20
圖2-4 我國2016年人口金字塔 20
圖2-5 我國歷年粗出生率 23
圖2-6 我國人口成長率 24
圖2-7 歷年幼年、老年人口數及人口老化指數 26
圖3-1 研究架構 3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妍文(2017)。退休理財新觀念:累積財富轉為終身收入。遠見雜誌,374。瀏覽日期:2017年10月,檢自遠見雜誌知識庫。
方俊德(2015)。人口結構變遷對勞動市場之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8(1):32-38。
李立心(2015)。缺工台灣比日韓更嚴重。天下雜誌,573。瀏覽日期:2017年10月,檢自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李士瑋(2016)。以人力資本研究台灣高齡化社會年金改革之經濟影響。成功大學經濟學系學位論文。
李永琮、宮可倫、劉蟬仲(2016)。我國退休制度之所得替代率與價值分析。風險管理學報,18(1):5-40。
李沃牆(2016)。全球債臺高築下,新政府如何面對財政惡化及年金改革問題。會計研究月刊,(367):22-27。http://dx.doi.org/10.6650/ARM.2016.367.22
吳明儒(2016)。年金改革應正視健全基金管理機制。新社會政策雙月刊,
(4):59-61。
吳家維(2013)。女性勞動參與率決定因素之探討-以台灣23個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琮皓(2017)。勞保局長新上任 首重年金改革全文影像。工商時報。
柯木興(2011)。漫談國民年金與勞保年金財務問題-影響財務問題的幾個因素。瀏覽日期:2017年11月,http://www.npf.org.tw/3/9393。
林世駿(2013)。我國勞工退休保障制度改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林武郎、王文生(1999a)。台灣近年來儲蓄率降低原因之探討〈上〉。中國商銀月刊。(1999年9月):1-21。
林武郎、王文生(1999b)。台灣近年來儲蓄率降低原因之探討〈下〉。中國商銀月刊。 (1999年10月):17-33。
林幸君、李慧琳、許聖民、林國榮、李篤華、張靜貞、徐世勳(2015)。少子化與高齡化下的台灣人口預測及經濟分析。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46(1):113-156。
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張烽益(200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臺灣社會學刊,(5):1-71。
林怡君(2015)。人口結構變遷對產業競爭力之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8(1):39-49。
林炳文(2002)。台灣地區儲蓄率下降原因之研究。東吳大學經濟商學學報,(37):65-90。
林倖妃與余佩樺(2016a)。年金不改革 真的會搞垮國家?天下雜誌,(607)。瀏覽日期:2017年10月,檢自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林倖妃(2016b)。不能因為有雜音,就放棄改革。天下雜誌,(607)。瀏覽日期:2017年10月,檢自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周鉦凱(2005)。家庭內人口結構對儲蓄率的影響-分量迴歸法。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
洪德生(2015)。人口結構老化對財政之影響及其對策。四院院長聯合研討會。
莊正中(2015)。告別悲觀主義預言?試論台灣人口老化危機的迷思與挑戰。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8):75-108。
孫迺翊(2014)。我國年金改革政策論述的幾點迷思-兼論老年經濟安全體系與人口勞動經濟條件間的關聯性。萬國法律,(198):2-14。
張佳寧(2016)。少子化、年金制度與其他總體經濟變數對儲蓄率的影響-以台灣為例。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張智程(2017)。人手不足!日本搶人瞄準台灣。天下雜誌,(202)。瀏覽日期:2017年10月,檢自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陳一姍(2017)。民之所欲,超越藍綠。天下雜誌,(631)。瀏覽日期:2017年10月,檢自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陳小紅(2003)。我國現階段年金制度改革內涵與進程。公共治理季刊,1(4):197-204。
陳佩琪(2015)。臺灣勞工保險改制年金給付對家戶儲蓄之影響。臺北大學財政學系學位論文。
陳柔安(2013)。人口高齡化對國際資本影響之研究。成功大學經濟學系學位論文。http://dx.doi.org/10.6844/NCKU.2013.01339
郭祐誠、林佳慧(2012)。勞動市場條件對結婚率下降之影響。人口學刊,(44):87-124。
董安琪(2011)。一代比一代消費更多?國民移轉帳(NTA)方法對臺灣幼齡人口消費的估計。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2(1):119-148。
黃亦筠(2016)。面對困境 新加坡看長台灣看短。天下雜誌,(613)。瀏覽日期:2017年10月,檢自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曾怡菁、楊靜利(2015)。台灣部分年金制度之設計與財務評估:以勞保老年年金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12(2):103-143。
葉佳惠(2016)。台灣人口結構及所得來源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葉俊廷、李雅慧(2014)。我國國營事業中高齡人力資源發展的策略:年齡管理的觀點。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4):26-47。http://dx.doi.org/10.6887/JSDS.2014.14.2
葉崇琦(2013)。勞保年金改革對個人及企業的影響及因應。會計研究月刊,(331):49-57。http://dx.doi.org/10.6650/ARM.2013.331.49
彭素玲、郭迺鋒,周濟、方文秀(2009)。人口年齡結構、所得分配與產業結構轉型對臺灣民間消費與總體產出之影響。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9(2):51-101。
楊紹華(2011)。民國120年。今周刊,(777),108-116。瀏覽日期:2017年10月。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111100001
蔡妮娜(2014)。臺灣各縣市人口結構與社會福利支出集中度之分析。臺灣土地研究,17(2):1-27。
蔡粧舜(2009)。台灣家戶儲蓄行為之變化:分量迴歸之擬真分析。國立暨南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蘭芝(2012)。人口高齡化對台灣總體經濟與儲蓄率之影響。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鄧靄如(2012)。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台北:勞工保險局。
歐尼爾(2014)。金磚之父點名 墨西哥、印尼、奈及利亞、土耳其出列!。商業周刊,(1416)。瀏覽日期:2017年10月,檢自商業週刊知識庫。
謝坤宏(2009)。人口老化現象對儲蓄率的影響分析¬-以台灣為例。國立東吳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俊文(2005)。人口結構轉變對國民儲蓄與退休制度的影響。貨幣觀測與性用評等,(51):1-10。
鍾俊文(2014)。少子化、人口老化及人口減少的成因、衝擊與對策。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45):85-111。
賴逸芳(2002)。人口結構、家庭價格與強迫儲蓄-台灣儲蓄現象之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政策季刊,2(4):1-22。
羅紀琼(2015)。勞工保險老年給付的分配效果探討。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46(1):43-74。
蘇昆發(2012)。台灣總體經濟對勞保年金與國民年金給付額影響之實證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Cheng, B. S. (1999).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 between fertility and female labor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27(4):422-434.
Cremer, H., and Pestieau, P. (2000). Reforming our pension systm:Is it a demographic, financial or political problem?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4):974-983.
European Commission (2010). 2012 to be the Eurpopean Year for Active Ageing. Retrieved August 1, 2012, from http://ec.europa.eu/social/main.jsp?langId=en&catId=89&newsId=860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Eurofund (2008). Working longer living better-what companies can do. 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Feldstein, M. (1974),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5):905-926.
Helliwell, J. F. (2004).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 mobility, NBER, Working Paper, 10945.
Horioka C. Y. (1991). The Determinants of Japan’s saving rate: The impact of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Economics Studies Quarterly, 42(3):237-253.
Horioka C. Y. (1997).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on the household saving rate in Japa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9 (3):511-516.
Horioka C. Y., Suzuki W., and Hatta T. (2007). Aging, savings, and public pensions in Japan, 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 2 (2):303-319。
Horlacher D. E. (2002). Aging in Japan: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s Systems Analysis Interim Report IR-01-009/February.
Jaumotte, F. (2003).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past trends and main determinants in OECD countries, OECD working paper,(30):67.
Ranald L., Mason A., and Miller ,T. (2000) Life cycle saving and the demographiv transition: The case of Taiwa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6):194-219.
Mullan. P., (2004). The Imaginary Time Bomb:Why an Ageing Population Is Not a Social Proble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Shimasawa M., Hosoyama, H. (2004).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an Aging Population:The Case of Five Asian Economies, ESR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17).
三、網站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17)。年終人口按性別及五齡組,資料檢索日期:2017年11月,http://www.ris.gov.tw/zh_TW/346。
內政部,人口資料庫,http://www.moi.gov.tw/stat/。
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np.asp?cynode=452。
勞工保險局。瀏覽日期:2017年11月,網址:http://www.bli.gov.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