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通報。2005年第五週93年(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
內政部統計通報。2004年第二十二週92年結婚者國籍別統計(按發生日期統計)。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以仁(2001)。未來的家庭發展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王明輝(2004)。台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月刊,107,320-334。
王宏仁(2000)。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配偶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79-122 。
王宏仁(2000)。階層化的「生產力」移動。「全球化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
王宏仁(2005)譯。母子關係的傳統與現代。網站:越南社會文化學習網。網址:http://blog.yam.com/hongzen63
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珮玲(1993)。兒童氣質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4,93-126。
王珮玲(1994)。父母教師知覺之幼兒氣質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317-342。
王珮玲(2003)。兒童氣質基本特性與社會構成。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珮玲(2001)。你知道孩子的氣質嗎?台北:遠流。
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子女之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表現行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適應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余政憲(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方案實施報告。內政部戶政司網站。
汪文聖(1997)。描述與解釋--胡塞爾現象學作為科學哲學之一探討。哲學雜誌,20,64-89。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宋鎮照(1998)。東南亞金融風暴與我國南向政策發展。東亞季刊,29:3,頁29-48。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
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美瑩(1994)。兒童學齡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相關。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Patton,M.Q.原著)。台北:桂冠。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未出版。吳珮碩(2004)。善牧基金會外籍配偶的台灣娘家。
吳竺穎(1997)。家庭因素、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內外空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
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極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三月號,6-12。林君諭(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璣萍(2002)。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期,頁41-47。林瑞發(1988)。學前兒童行為與主要照顧者氣質特徵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1992)。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雅容(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
實例。巨流圖書出版。頁75-97。
邱琡雯(1997)。從國際化到異文化:一個新的思考座標。社教雙月刊,82,36-37。邱琡雯(1999a)。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文獻,5,108-117。邱琡雯(1999b)。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邱琡雯(2000a)。在台東南亞外籍配偶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8,8-15。
邱琡雯(2000b)。在台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
育學刊,29,197-219。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奇昌(1978)。嬰幼兒的氣質評估。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高淑清(2002)。來自異鄉華人的心聲:海外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論文發表於家人關係及心理歷程: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通訊,2,72-83。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外籍新娘現象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153-196。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徐澄清(1996)。嬰幼兒氣質與親子關係。健康世界,150,51-54。許學政(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月刊,六月號,74-78。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書銘(2003)。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私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振南(1995﹚。國小高年級兒童氣質、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習表現之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慧芝(200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教育資料文摘。236,頁114-134。
陳怡(2000)。東南亞的智慧 : 七彩陽光下的多元文化。台北:林鬱文化。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佩瑜(2002)。台灣想像與落差:十九個埔里越南新娘的故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配偶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配偶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利(2005)。跨國婚姻下---東南亞外籍新娘來臺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錫欽(2004)。寄養父母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李愛月(2002)。高雄市外籍新娘婚姻與家庭生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期,224-259。彭懷真(1986)。男性角色的變遷與困境。現代化研究,7,16-26。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嘉義:濤石。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下一代衝擊新台灣之子。天下雜誌,271,101-102。
薛淑今(2003)。嘉義縣外籍新娘現行使用之識字教材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文輝(1999)。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明田、余明助(1998)。台灣地區外籍勞工跨文化適應問題分析。勞資關係論叢,7 ,153-196。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文瑜(2004)。外籍新娘現象的解析與省思。社區發展月刊,105,208-216。
潘德榮(1992)。當代詮釋學的發展及其特徵。鵝湖雜誌,9期,131-162。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予靜(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護理研究,4(2),195-202。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配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配偶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期刊,4 251-257。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譚光鼎等編著(2001)。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國立空大 。
戴如玎(2005)。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羅美紅(2005)。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臺北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文化。
教育統計資訊應用介紹簡報。九十三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
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project.htm?FILEID=15609&open (查詢時間:2005/4/20)
英文部分
Baumrind, D.(1994). 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ld maltreatment. Family Relations, 43(4), 360-362.
Bernstein, B.(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1):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Bossard, J. H. S. (1960). The sociology of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Buss, A. H., & Plomin, R. A. (1975). A temperament 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uss, A. H., & Plomin, R. A. (1984). Temperament: Early developing personality traits. Hillsdale, NJ: Erlbaum.
Black, J. S., & Mendenhall, M. E.(1991). Cross-cultural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17-143.
Dahlberg, K. (1995). Qualitative methodolgy as caring science methodolg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 9(3), 187-190.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 241-262.
Fan, C. Cindy & Youqin Huang (1998) “Waves of Rural Brides:Female Marriage Migration in China”. A.A.A.G88 (2), pp.227-251.
Fossett, M. A. (1991).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the sex ratio: Alternatives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941-957.
Hwang, S. S., Saenz, R. (1997). Structural and assimilations explan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inter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 758-772.
Lee, Everett S.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1), pp.45-57.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 (Ed.),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Vol.4): Social Development. N.Y : Wiley.
Maccoby, E. E. (1992).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 An historical overview.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8: 1006-1017.
Martin R. P. (1988). Child temperament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A. D. Pellegrini. (Ed.), Psychological bases for early education. John Wiley & Sons Ltd.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Prevo. Utah: Brigan University Press.
Ogbu, J. U. (1986). Origins of human competence: A cultural-ecological 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52, 413-429.
Rangel, D. K. (1999). Crazy about each other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homas, A. & Chess, S. (1977). Temperament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Thomas, A., Chess, S., & Birch, H. G. (1968). Temperament and behavior disorders in childre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