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Cheers雜誌(2011)。2011年企業最愛大學畢業生調查:血統偏好,4成企業挑人潛規則。(線上資料)。校園天下,來源:http://school.cw.com.tw/article/show/211?cname=CAREER
Stephen P. Robbins 著,蔡承志等譯(1988)。組織行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人間福報(2006)。青少年休閒品質低落,6成幾乎不運動。(線上資料)。來源:http://163.21.249.242/News/News.asp?iPage=&UnitId=273&NewsId=21900
丁美麗(2009)。泰國在台留學生跨文化適應、休閒行為涉入、參與動機、阻礙與滿意度影響關係之研究。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王強、施季剛(1995)。世界體育運動小百科。臺北:浩園。
方怡蓁(2004)。民眾參與解說活動動機、滿意度與願付價格之研究:以荒野保護協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石珀貞(2009)。臺北市士林運動中心消費者體驗行銷與涉入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中華民國99年運動統計。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呂崇銘、蘇榮立、張志銘(1999)。大葉大學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45,118-124。何志宏(2008)。北市社區大學休閒運動社團學員學習動機與繼續進修意願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教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李詩鎮、陳素芬、黃同慶(2007)。探索教育休閒效益特性分析—以救國團探索教育學校學友之例證。(縣上資料)。來源:http://www.cyc.org.tw/se/Documents/HTM/95062301.htm
李詩鎮、陳惠美(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6(4),19-39。李明儒、郭家瑜(2011)。探討參與帆船運動者的參與動機、活動涉入及流暢體驗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6(1),95-109。李佾明、陳金海(2010)。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之探討。臺灣水域運動休閒論壇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8。
沈進成、趙家民、張義立、曾慈慧(2007)。志工認真性休閒涉入、阻礙、效益與承諾影響關係之研究-以福智教育園區爲例。運動與遊憩研究,2(1),19-43。呂姮儒(2010)。荒野保護協會炫蜂團成員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市。呂惠富(2008)。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1),41-53。吳文忠(1975)。中國武術發展史。中國武術史料集刊,2,1-10。吳文忠(1998)。中華國術發展簡史。力與美月刊,98,68-74。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吳守從(2007)。瑜珈運動者之參與動機與活動體驗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4,40-56。吳龍山(2009)。打造運動島計畫。國民體育季刊第38卷第2期。(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sac.gov.tw/resource/annualreport/Quarterly158/index.asp吳龍山、黃仲凌(2009)。臺灣地區民眾運動休閒參與涉入程度、休閒滿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7,141-155。吳淑鶯、黃淑鈴(2003)。影響消費者對咖啡連鎖店涉入程度之前因及結果實證的研究。中華管理評論,6(4),136-154。吳怡靜(2006)。都市公園休閒活動參與者之休閒行為與休閒利益之研究-以豐樂公園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吳靜吉(1994)。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周嘉琪、吳清源(2005)。健身運動參與動機與健身運動參與程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1),185-198。
官素珍(2007)。露營者遊憩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市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邱瑞瑯(1995)。台灣地區國術之回顧與展望。國術研究,4(1),39-54。
林佳慧(2010)。長跑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和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43-68。林明珠、莊庭禎(2006)。臺南市撞球運動場館消費者之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體驗之研究。嘉南學報,32,418-432。
林子揚(2009)。臺北市籃球俱樂部參與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以登山健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林宜蔓(2003)。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林士翔(2010)。高爾夫球消費者對出國運動觀光參與動機、體驗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彰化縣。林樹旺(2008)。建構自行車使用者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2(3),130-149。林志成(2009)。從球迷涉入程度探討企業贊助效益-以誠泰隊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彰化縣。林濰榕、李明儒(2010)。風浪板從事者其遊憩動機對活動涉入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3),152-170。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五南出版社,台北。
林衢良(2004)。大學生撞球參與者撞球場館滿意度、涉入程度與忠誠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洪仁松(2008)。參與讀書會之動機與其休閒效益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彰化縣。洪輝宗(2004)。國小學童國術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之差異研究。國立臺南教育大學體育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洪基庭、康龍豐、洪煌佳(2009)。大專劍道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期刊,14,79-92。
紀如山(1992)。老幹新柯倉海一家。力與美月刊,30,84-85。
姚代平(2004)。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臺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胡信吉(2002)。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翁志成(1990)。我國大專學生參加國術社團活動因素調查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2,71-94。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徐吉得、徐吉龍(2006)。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發展困擾解決策略探討-以屏東教育大學直排輪社為例。屏師體育,10,394-401。
徐紀(1987)。中國武術論叢。臺北:五洲。
徐元民(2003)。中國古代體育。臺北:品度。
徐元民(2003)。體育學導論。臺北:品度。
徐賢龍(2006)。武術裁判技術與規則。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徐欽賢(2010)。新興休閒運動發展現況之探討-以台灣直排輪曲棍球(In-line Hockey)發展現況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1),236-246。
莊靜如(2007)。參與休閒活動之高齡者其內在參與動機、涉入、心流體驗與休閒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許宇中(2008)。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參與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許美玉(2009)。瑜珈參與者動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彰化縣。許惠玲(2007)。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許家禎(2008)。冒險性遊憩活動參與者遊憩動機、遊憩涉入與流暢體驗之研究-以生存遊戲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南縣。許樹淵(2000)。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9)。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9/06-教育部%20(中程).DOC
康戈武(1996)。中國武術實用大全。臺北:五洲。
郭冀謙(2009)。體適能俱樂部會員涉入程度、關係品質、滿意度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高雄市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曹俊萳(2010)。網路圍棋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網路圍棋成癮相關性之研究。朝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市。張志銘、呂崇銘、翁旭昇、許績勝(2006)。內在動機、學習態度對持續涉入桌球運動行為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4),43-54。張良漢(2007)。登山健行活動涉入量表信度與效度之建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34-43。張孝銘、林樹旺、余國振(2004)。慢跑消費者活動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83-93。張國振(2007)。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張同廟(2009)。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對社團凝聚力之影響-以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6(1),1-31。
張月芬(2003)。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陳嘉雯(2005)。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褔感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陳麗玉(2007)。養生休閒健康民宿顧客參與動機、阻礙、滿意度、承諾與效益影響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陳國濱(2005)。園藝活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休閒效益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市。陳惠華(2010)。國武術運動發展之策略:北京2008世界武術比賽對臺灣的啟示。大專體育,106,23-30。陳中雲(2002)。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挺豪、廖焜福、蘇福新(2005)。羽球運動者參與動機與體驗程度整體評估之研究。北體學報,13,74-84。陳國鑫、吳培協、李小娟(2007)。大專院校運動社團學生生活型態與參與動機之相關性研究。運動知識學報,4,135-144。陳信吉(2008)。晨間運動參與動機、涉入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陳文銓(2005)。室內溫水游泳池消費者之涉入程度、滿意度集中程度之相關研究-以高高屏地區室內溫水游泳池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81-98。陳弘慶(2007)。2006年全國大專運動會參與者之涉入程度、體驗行銷、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相關實證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14-33。曾文彬(2010)。新莊市全泰社區居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謝大才(2007)。教師參與家庭日休閒活動動機及效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斌展、李城忠、劉邦揖、黃文昌(2008)。瑜珈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模式之研究。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112-129。
黃貞惟(2008)。遊憩動機與持續涉入關係之研究-以溪頭自然教育園區之遊客為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黃耀鋐(2006)。台中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品牌忠誠度之調查。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75-87。
黃俊傑、陳建利、何國龍(2006)。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北體學報,14,200-208。黃俊傑、林郁捷、蔡文星(2008)。中部地區大專院校學生參與慢速壘球運動動機之研究。北體學報,16,386-393。黃俊英、賴文彬(1990),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7(1), 15-29。彭逸芝(2005)。遊憩自行車使用者之遊憩涉入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喻秀蓉(2010)。再興高爾夫球場消費者休閒效益及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楊琬琪(2009)。自行車活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2),84-95。
楊雅婷(2008)。大社觀音山風景區步道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與地方依戀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楊哲維(2006)。表演藝術節目觀賞者休閒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南縣。楊繡如(2009)。PURE YOGA會員參與動機及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鄭天福(2009)。土城市登山步道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鄭旭宏(2007)。線上遊戲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魔獸世界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鄭永明(2010)。國小學童樂樂棒球參與動機與持續涉入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彰化縣。鄭峰茂(2010)。遊憩動機、持續性涉入及遊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高山登山者為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2),100-119。鄭勤、田雲清(1994)。神奇的武術。台北:書泉。
劉玉桂(2007)。休閒運動者參與動機、休閒利益與生活滿意 ~以快樂桌球俱樂部會員為例。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劉偉瑩、楊惠芳、諶淑婷(2008)。武術金小子建言,學生每週習武。國語日報。(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mdnkids.org.tw/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55935
衛生署(2011)。運動情形男女有別-98年度國民運動行為調查結果說明。(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doh.gov.tw/ufile/doc/%e9%99%84%e4%bb%b6%20%e9%81%8b%e5%8b%95%e6%83%85%e5%bd%a2%e7%94%b7%e5%a5%b3%e6%9c%89%e5%88%a5.doc
潘璽玄(2008)。自然步道遊客參與遊憩活動的動機、體驗與效益之研究-以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蔡瑋娟、王慶田、盧廷峻、黃孟立(2009)。臺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相關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1),10-22。鄧崇淡(2007)。臺北地區獨立學院學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臺北市。樊正治(1992)。國術的體育運動本質及特性表解。國術研究,1(2),62-73。樊正治(1999)。論國術文獻。力與美月刊,114,22-24。蔡聰智、陳弘慶(2008)。撞球運動消費者涉入程度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71-80。瞿海源(1991)。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賴韋伶(2008)。大專校院運動舞蹈社團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臺北市。薛荷玉(2008)。武術擬列中小學課程。聯合報,C4版。
謝明忠(2009)。桃園市陽明運動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蘇士博(2008)。臺灣地區國術與競技武術運動推展之比較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2),138-157。蘇美玲(1998)。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安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蘇昱中(2001)。國術道館連鎖經營之研究-以鄭子太極拳如魚太極學院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欒國昌(2008)。休閒動機、涉入、休閒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初鹿休閒農業區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二、英文部分
Bammel, G. & Burrus- Bammel, L. L.(1982). Leisure and Human Bahavior. Dubuge, IA: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Batra, R.,Ray, M.L.(1986).Affective Responses Mediating Acceptance of Advertising.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3(2),234-249.
Bright, A.D.(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2(1), 12-17.
Buck,Ross.(1976).Human Motivation and Emo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
Burnkrant, R. E. and A. G. Sawyer,“Effects of Involvement and Message Content on Information-Processing Intensity”, In r. J. Harris(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1983, P.43-64, Hillsdale, NJ: Erlbaurm
Deci, E.L., Vallerand, R.J., and Pelletier, L.G., Ryan, R.M.(1991).Motivation and education:The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6,325-346.
Engel, J.F., Blackwell, R. D. and Miniard, P.W.(1982). Consumer Behavior, 7thed. Orlando Florida, Dryden Press.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and Miniard, P. W., (1990), Consumer Behavior, 8thed,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Gardner, Meryl Paula; Mitchell, Andrew A. Russo, J. Edward (1985), “Low Involvement Strategies for Processing Advertis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Vol. 14 Issue 2, p4-13
Hahha, N., & Wozniak, R. (2001). Consumer behavior (1sted.). New York: Prentice-Hall.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9).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drive properties and paradox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2),122-149.
Houston, M.J., & Rothschild, M.L. (1978).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 Educators’ Proceedings,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Chicago, 184-187.
Hupfer, Nancy and David Gardner (1971), differential Involvement with Producsts and Issu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Proceedings: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ed. David Gardner, College Park, MD: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262-269.
Keller.J.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384-43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Kotler, P.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rugman, Herbert E. (1965 Fall),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Learning Without 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29, 349-356.
Kyle, G., & Mowen, A. J. (2005). An examination of the leisure
involvement-agency commitmen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7(3), 342-363.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2004).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among hikers along the Appalachian trai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5, 249-273.
Leon G. Schiffman & Leslie Lazar Kanuk (2003).CONSUMER BEHAVIOR.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 461-473).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aslow,A.H(1971).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New York:Harper and Row.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2), 167-179.
Menon, S.,Kahn, B. E.(1995).The impact of context on variety seeking in product choice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2, 285-295.
Mitchell, Andrew A. (1981), Dimension of Advertising Involvement, In:K.B
Mittal , B., & Myung –soo Lee (1989). A Casual Model of Consumer Involvement , Journal of Economics Psychology, 10 , November, 363-389.
Park, C.,Mittal, B.(1985).A Theory of Involvement in Consumer Behavior: Problems and Issues.Research in Consumer Behavior,1,210-231.
Philipp, S. F. (1997). Race, gender, and leisure benefits. Leisure Science, 19, 191-207.
Reilly,Robert R. & Lewis,Ernest L.(1983),Educational Psycholocy:Applications of Classroom Learing and Instruction.Macmillian Publishing Compay,Inc.,New York,London。
Rothschild, M. L. (1984). 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 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16-217.
Sawyer, A. (1981) . Point of purchase behavior and price perception of supermarket shopper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
Schiffman, L. G., & Leslie, L. K. (2003). Consumer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Sheriff, M.,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 Social Attitudes and Identific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Slama, Mark. E.&Armen Tashchian.(1985) “Selected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urchas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Winter, Vol.49 . pp.72-82.
Solomon, M. R.(2002).Consumer Behavior: Buying, Having, and Being.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Verduin J. R., & McEwen D. 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Spring Field, III: Charles C Thomas.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 Y.: John Willey & Sons, Inc.
Williams, M. J.(1993).Applied Sport Psychology.Boston:WCB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Wright, Peter L. (1973),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Mediating Acceptance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10, P.53-62.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3), 34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