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30 23: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正宗
研究生(外文):Chen, Zheng-zhong
論文名稱:國小學童不同距離單手投籃運動學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Kinematics Analysis of Single-hand Basketball Shooting from Different Dista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Kinematics Analysis of Single-hand Basketball Shooting from Different Dista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Kinematics Analysis of Single-han
指導教授:蔡葉榮蔡葉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 Yeh-j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國小學童投籃籃球運動學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basketball shootingbasketballkinema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國小學童不同距離單手投籃運動學分析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不同距離投籃(投籃距離:2m、4m、6m)之運動學分析與比較。受試對象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男子籃球隊員十名,其平均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11.7 0.46歲,158.6 7.01cm, 54.8 14.36kg。實驗儀器以一部Mega speed高速攝影機(100Hz)擷取受試者執行不同距離投籃時肢體關節角度、速度與位移運動學參數。運動學參數透過一部高速攝影機拍攝,所得之2D影片以Kwon 3D動作分析軟體剪輯及直接線性轉換(DLT),得到關節角位移、角速度及重心速度等參數。參數比較方面,採用SPSS 13.0統計軟體,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距離投籃所得之參數是否達到顯著差異,若有顯著差異(P<.05),則以Scheffe法考驗其事後比較。本實驗顯著水準訂為α=.05。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 不同距離投籃出手速度、隨投籃距離增加而有增加之趨勢;出手角度變化與距離遠近無關。
二、 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時間隨投籃距離增加而有增加之趨勢;完成期的時間分配與距離長短無關。
三、 不同距離投籃重心速度與位移,隨投籃距離增加而有增加之趨勢。
四、 不同距離投籃肩關節角度、腕關節角度變化與距離遠近無關;肩關節角速度、腕關節角速度變化與距離遠近無關。
五、 不同距離投籃最小膝關節角度及最小髖關節角度,隨投籃距離增加而有減少之趨勢;不同距離投籃髖關節最大角速度及膝關節最大角速度,隨投籃距離增加而有增加之趨勢。
Kinematics Analysis of Single-hand Basketball Shooting from
Different Dista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basketball shooting from different distances (2m, 4m and 6m). The target is 10 basketball boy players at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Exper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The average age, height and weight is 11.7 0.46 years old, 158.6 7.01 cm and 54.8 14.36 kg. The experiment device is a Mega speed camera (100Hz) to capture body joint angles, speed and displacement kinematics parameters when they shoot basketballs from different distances. The parameters are shot by a Mega speed camera. The 2D film clips are edicted with Kwon 3D motion analysis software in direct linear transference (DLT) to have joint angle displacement, angle speed and gravity speed, etc. Parameter comparision is made with SPSS 13.0 to compare whether the parameters are distinctive in One-way ANOVA. In case of distinctive difference (P<.05), Scheffe method tests the post comparisons. The distinctive level in this experiment is α= .05. The findings were:
1. Speed of shooting from different distance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angle changes and distance are irrelevant.
2. Shooting action time from different distance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e of distance; completion time distribution and distance are irrevelant.
3. Gravity speed and displacement of shooting from different distance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e of distance.
4. Shoulder joint angle and wrist joint angle change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shooting distance; shoulder joint angle speed and wrist angle joint angle spee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shooting distance.
5. Mimimum knee joint angle and minimum hip joint angl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maximum hip angle speed and maximum knee joint angle speed from different distance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目 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Ⅲ
目次 Ⅳ
表次 Ⅶ
圖次 Ⅷ

壹、緒論
一、前言 1
二、問題背景 2
三、研究目的 4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 5
五、名詞操作性定義 6
貳、文獻探討
一、投籃持球動作探討 8
二、投籃投射距離探討 12
三、投籃入籃角度探討 22
四、空氣阻力探討 24
五、文獻總結 28
參、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對象 30
二、實驗時間與地點 31
三、實驗儀器與設備 32
四、場地佈置 34
五、實驗方法與步驟 35
六、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7
肆、結果
一、不同距離投籃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 41
二、不同距離投籃預備期、動作期、完成期時間分配 43
三、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重心速度最大值與重心位移 44
四、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上肢、下肢角度與角速度變化 48
伍、討論
一、不同距離投籃與出手速度、角度及高度之比較 63
二、不同距離投籃預備期、動作期、完成期時間之比較 65
三、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重心速度最大值與重心位移之比較 66
四、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上肢、下肢角度與角速度變化之比較 68
陸、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71
二、建議 7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72
二、英文部分 76
二、網路部分 78

附錄
附錄一、受試者須知及同意書 79
附錄二、不同距離投籃出手速度事後比較表 80
附錄三、不同距離投籃出手角度、高度事後比較表 81
附錄四、不同距離投籃預備期、動作期、完成期時間分配事後比較表 82
附錄五、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身體重心速度事後比較表 83
附錄六、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身體重心位移事後比較表 84
附錄七、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肘關節角度變化事後比較表 85
附錄八、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腕關節角度變化事後比較表 86
附錄九、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肩關節角度變化事後比較表 87
附錄十、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膝關節角度變化事後比較表 88
附錄十一、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踝關節角度變化事後比較表 89
附錄十二、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髖關節角度變化事後比較表 90
附錄十三、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身體上肢角速度變化事後比較表 91
附錄十四、不同距離投籃動作期身體下肢角速度變化事後比較表 9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烽(2005)。投籃教學應種視手指指向動作。中國教育導刊,2, 68。
王偉平,楊麗華(2003)。影響籃球空心投籃命中率的生物力學因素。內蒙古民族
大學學報(自然利學版),18(2),181-183。
王劍濤、徐玉明(1994)。籃球投籃中球的旋轉問題。山西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8(1),71-75。
尹恒、尹航(2004)。投籃時下肢發力的重要性及其生物力學分析。河北體育學院
  學報,18(4),28-30。
中村和雄(2002)。籃球:傳球、運球、投籃的徹底學習。臺北市:聯廣。
白曉旭(2004)。普通高校女生籃下單雙手投籃教學嚐試。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
報,7(8),69-70。
江金石編譯(1998)。籃球技術入門。臺南市:大坤。
朱西偉(1994)。關於投籃用力方法的研究。杭州師範學院學報,6,85-90。
朱峰亮、曾增球(2001)。 街頭籃球鬥牛高手。 商周出版社。141-173 。
朱聲漪譯著(1669)。最新籃球戰術。中華全國籃球委員會。131-134。
朱聲漪(1998)。實用籃球教材與教法。台灣省體育會籃球協會。37-43。
任曉靜(2002)。單手肩上投籃穩定性的生物力學分析。安徽體育科技,23(3),
43-45。
吉井四郎(1996)。籃球教室。臺北市:聯廣。
李宇載(2003)。籃球高手:籃球絕技圖解手冊。臺北市:星光。
李村棋、卓俊伶(1998)。十二歲學童單手投擲形式的關鍵因素:手掌寬度。中
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5,259-268。
李俊秀(2000)。輕著學籃球。台北市:二匠文化。
李俊興(1993)。體育科八十二學年度教材教法研習資料。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南投。
李雲光(2007)。不同投籃姿勢各關節運動學分析。大專體育學刊,9 (4),113-123。
李筍南,楊國慶,張玉新(2005)。試用數學模型分析投籃的出手角度─以分析
罰球投中空心籃方式為基本模型。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8(2),200-202。
李勝皓(2004)。自我口語提示對國小學童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鴻恩(2003)。國小學童籃球投籃常見錯誤與指導方式。學校體育,79,13 (6),
70-75。
李鴻棋,江界山(2001)。籃球運動訓練科學。中華民國體育學會九十年度運動
訓練法, 6-7。台北:中華民國體育總會。
何文祥(2002)。高中男子籃球選手不同距離跳投之地面垂直反作用力與動作分
析。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谷旭輝(2003)。對投籃技術動作的進一步分析與探討。湖北體育科技,22(1),
84-86。
林竹茂(1989)。國民中小學籃球運動教材。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南投。
林壽祿編譯(1994)。圖解籃球新知。臺南市:王家。
胡滿香(2001)。 空心投籃拋物線的生物力學分析。岳陽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
學版),14(4),87-89。
馬毅、李杰凱與徐威(1999)。籃球。臺北市:國家。
徐耀輝( 2000 )。籃球基本動作教學寶典。台北市:漢文。
袁鳳生(1997)。現代籃球投籃技術結构的力學分析。河南大學學報,27(2),
90-93。
翁梓林、謝志鍵(2004 )。兩種不同拋物線軌跡對籃球投籃動作之運動學探討。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7 ,519 -533。
梁嘉音、卓俊伶、簡曜輝(1998)。距離對籃球投籃動作型式的影響: 個案研究 。
體育學報(體育學會),25,199-208。
黃永任(1994)。運動科學講座。台北:八熊星。
陳志勤(1994)。試談空心投籃力學。雲夢學刊(自然科學),3,29-32。
陳洁詩(2001)。淺析球的后旋對提高投籃命中率的作用。玉林師範學院學報(自
然科學),22(1),119-121。
陳健(2005)。籃球投籃中球的旋轉及瞄準點選擇的力學分析。杭州師範學院學
報(自然科學版),289-392。
陳淑惠、卓俊伶、梁嘉音(2003)。籃球投籃型式之功能性反應及其經驗效應。
台灣運動心理學報,2,61-76。
陳淑惠(2002)。投籃工作分析與修正調整。2002國際適應體育研討會報告書。
  343-349。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張英智、黃長福(1994)。 籃球跳投之運動學分析。 中華民國大91專院校八十
三學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 國立中正大學主辦, 477-489 。
張樹安(2001)。單手肩上投籃肘的生物力學分析。遼寧師範人學學報(自然科
學版),24(4),411-414。
許立德(2005)。籃球不同距離跳投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
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許立德、蔡虔祿(2005)。籃球不同距離跳投動作之探討。大專體育,81,202-209。
許樹淵(1988 )。運動技術教學法。台北市: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樹淵(2000 )。運動技術教學法(第三版)。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許樹淵(2001 )。運動生物力學。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
覃素莉(2002)。不同距離及不同動作投籃分析。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台北。
廖彥妮(2004)。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體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趙文閣、張麗莉(2006)。淺析提高投籃命中率的技術因素。華北航天工業學院
學報,16(1),60-62。
潘忠(2004)。單手肩上投籃臂的生物力學分析。太原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
版),3(2),87-89。
蔡志鵬(2003)。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與差異。 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岱亨、李勝雄、顏明琴(1997)。國小學童身體協調性能力發展調查研究。
發表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6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296-315。
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歐小健(2005)。單手肩上投籃技術分析與教學。廣西工學院學報,16,64-65。
鄭錦和(2000)。投籃。國民小學樂趣化籃球指導教材。台北市:中華民國高級
中等學校體育總會,66-70。。
鄭錦和、李鴻棋、徐武雄(1998)。籃球:基本動作圖解。台北市:台灣廣廈。
劉致勇、劉志偉(1995)。籃球罰球的訓練初探。中國體育科技,31(5),48-49。
劉俊業(2004)。籃球中距離跳投之動作時間分析。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
論文,台北。
譚聯斌(2000)。籃球運動基本規律及發展特徵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
北京。


二、英文部分
Brancazio, P. J. (1984). The Science of Basketball Shooting. 306-314. Published by Simon & Sohuster, Inc, N.Y.
Corbin , C. B.(1976). Becoming physically educated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2nded.)
Philadelphia: Lea and Febiger.
Dempster, W. T. (1955): Space requirements of the seated Operrator.WADC Technical Report, 55-199. Wright-patterson Air Force Base, Ohio: WADC.
Elliott, B.C. and White, E . (1989): Kinematic and kinetic analysis of the female two
point and three point jump shots in basketball. The Austrai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 21 (2), 7-11.
Elliott, B., & Smith, J . (1983). Fundamentals of netball goal shooting . The
Australian Jounal of Sports Science, 3 (2), 21-27 .
Elliott, B. and White, E.(1992). A kinematic comparison of the male and female
two-point and three-point jump shots in basketball. The Austrai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icine in Sport. 24 (4),111-118.
Fitts, D.M. (1965). Factors in Complex Skill Training. In R. Glaser (Ed).Train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ew York..
Hay, J. G. (1995). The biomechanics of sports techniqu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iller, S.A. and Bartlett, R.M. (1993).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shooting distance in
the basketball jump shot.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13,285-293.
Miller, S.A. and Bartlett、R.M.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ketball shooting
kinematics、distance and playing positio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14,243-253.
Mortimer. E. M. (1951). Basketball shooting. Research Quarterly,22(2)、238.
Newell, K. M. (1985). Coordination, control, and skill. In D. Goodman, R. B. Wilberg , & I. M. Franks ( Eds.), Differing perspectives in motor learning, memory, and control. Anlsterdam : North-Holland, 295-317.
Penrose, T., & Blanksby, B. (1976). Film analysis : Two methods of basketball jump
shooting techniques by two groups of different ability level. The Australian Journal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71, 14-23.
Shibukawa.K. (1975). Velocity Condition of Basketball Shooting. Bulletin of institution of sport science, The facu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ky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13, 59-64.
Whiddon N Sue & Reyn olds Howard( 1983). Teaching basketball.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A division of Macmilan ,Inc. 72-74 .
Williams Joe & Wilson Stan(1993). Youth basketball-Coaching and playing. Adivision of Howard W.Sams & Co. 25-26.
Wiley John(1996). Basketball-How to play like a Pro. Mountain Lion, Inc. 41-44 .
Wooden J.R. (1966). Practical modern basketball.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rporation.
Young Faye & Coffey Wayne ( 1984). Winning basketball for girl .New York.


三、網路部分
http://www.epochtimes.com/b5/6/5/8/n1311627.htm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PHYSICAL/EDU7663001/health/hplan/94 0601170130.doc
http://home.kimo.com.tw/ilanbasket/child.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0】 白惇婷,林威凱,李宛璇,許瑋昕,賴世明,「由農業副產品分離純化阿魏酸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化工,第58卷,第1期,第50-70頁,2011年。
2. 李鴻恩(2003)。國小學童籃球投籃常見錯誤與指導方式。學校體育,79,13 (6),
3. 李素馨(1996)。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4. 【9】 高而仕,「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洛神花多酚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第8卷,第3期,第106-127頁,2011年。
5. 許立德、蔡虔祿(2005)。籃球不同距離跳投動作之探討。大專體育,81,202-209。
6. 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
7. 【96】 曾文楷、陳宜嫻、官常慶,「菊花萃取物於抗氧化、抑制黑色素生成及抗致突變的研究」,臺灣農業化學與食品科學,第47卷,第1期,第47-54頁,2009年。
8. 李雲光(2007)。不同投籃姿勢各關節運動學分析。大專體育學刊,9 (4),113-123。
9.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
10. 阮芳賦(2010)。陰道敏感點是一種機能狀態。性學研究,1(2),61-72。
11. 【95】 吳珮瑄、蔡佩宜、侯嘉隆、潘一紅,「抗老化中草藥活性組合應用於膚質改善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第5卷,第2期,第17-24頁,2008年。
12. 【90】 陳宜萱、吳裕仁、潘孝萱、陳正吉、蔡豐仁、鄭智交,「綠竹葉萃取液之抗氧化活性分析及其美容應用之評估」,美容科技學刊,第7卷,第1期,第19-36頁,2010年。
13. 【11】 陳敏婷、黃文濤、秦作威、施科念,「兩種酚酸類化合物抗氧化能力與作用於類造骨細胞的生理效應」,加馬,第43期,第37-43頁,2012年。
14. 葉碧苓(2010)。五十年來臺灣博碩士「書法」論文之研究動向。書畫藝術學刊,
15. 黃俊傑(1999)。專業倫理與道德教育的共同基礎:心靈的覺醒。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