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3 12: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倩儀
研究生(外文):Chien Yi Lee
論文名稱:重設型認購權證之評價-AdaptiveMeshModel之應用
論文名稱(外文):The Valuation of reset warrants-Application of AMM
指導教授:許溪南許溪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octor Hsinan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3
中文關鍵詞:重設型認購權證適應細網模型評價避險
外文關鍵詞:reset warrantsAMMvaluationhed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重設型認購權證乃是履約價格可以調整的權證,在一段特定期間內,若標的股票下跌到事先設定的水準,則履約價可向下重設,因此具有下檔風險的保護作用,而重設型認購權證又可依重設條件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風險降低程度。投資重設型認購權證既能善用槓桿特性追求利潤,又能具有減少損失的效果,故權證的評價便成為投資人所關心的課題。
本研究以三元樹網模型為出發點,再引用Figlewski and Gao(1999)所導出的AMM,而模擬出在不同的初始股價、波動率、無風險利率及重設層數下,重設型認購權證價格之變化,並計算其避險比率。有趣的是本研究發現在某特定的重設價格及某特定的重設基準日下,均分別可使重設型認購權證的價格最大。此外,本研究亦發現在避險時,當標的股價接近重設履約價時,Delta值有跳躍(Delta jump)的情況發生,Gamma值則在重設價的兩端出現兩個角錐,Vega值則出現暴增,這些現象均使重設型認購權證的發行券商,在避險上遭到相當大的困難。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重設型認購權證之簡介………………………………………………2
第四節 研究架構………………………………………………………………4
第二章 選擇權評價理論及相關文獻探討…………………………………………5
第一節 選擇權評價模式………………………………………………………5
第二節 重設型認購權證相關文獻……………………………………………8
第三章 以AMM評價重設型認購權證之方法……………………………….…...9
第一節 三元樹網模型的基本理論架構………………………………..……..9
第二節 履約價附近的AMM……………………………………………...…10
第三節 重設價附近的AMM(由特定日期觀察)……………………………11
第四節 重設價未靠近初始股價(由單一期間觀察)……………………...…13
第五節 重設價很靠近初始股價(由單一期間觀察)……………………...…13
第四章 重設型認購權證之理論價格及避險參數………………………………..17
第一節 初始股價、股價波動率、無風險利率及重設層數之影響………..17
第二節 避險比率……………………………………………………………..21
第三節 最適重設價格………………………………………………………..27
第四節 最適重設基準日……………………………………………………..28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30
第一節 結論…………………………………………………………………..30
第二節 建議…………………………………………………………………..31
參考文獻……………………………………………………………………………..32
參 考 文 獻
一、英文部分
1.Ahn, Dong-Hyun, S, Figlewski., and B. Gao, “Pricing Discrete Barrier Options with an Adaptive Mesh Model,” Journal of Derivates, 2(1999), pp.33-43
2Boyle, P.P., and S.H. Lau, “Bumping Up Against the Barrier with the Binomial Method,” Journal of Derivatives, 2(1994), pp.6-14
3.Cheng, Wai-Yan and Shuguang Zhang, “The Analttics of Reset Options,” Journal of Derivatives, (2000)Fall, pp.59-71.
4.Cheuk, T., and T. Vorst, “Complex Barrier Options,” Journal of Derivatives, Fall (1996), pp.8-22.
5.Cox, J., S. A. Ross, and M. Rubinstein, “Option Pricing:A Simplified Approach,”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1979), pp.229-264.
6.Derman, Emanuel, Iraj kani, Deniz Ergener, and Indrajit Bardhan, “Enhanced numerical Methods for Option with Barriers”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Nov-Dec 1995), pp.65-69.
7.Figlewski, Stephen and Bin Gao, “The Adaptive Mesh Mode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3(1999), pp.313-351.
8.Gao, Bin, Jing-zhi Huang and Marti Subrahmanyam, “The Valuation of American Barrier Options Using the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24(Oct 2000), pp.1783-1827.
9.Ritchken, P. “On Pricing barrier Option, ” Journal of Derivatives, 3(1995), pp.6-14.
10.Zvan, R, K. R. Verzal and P. A. Forsyth, “PDE Methods for Pricing Barrier Op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24(Oct 2000),pp.1563-1590
二、中文部分
1.李存修,林岳賢,重設選擇權之評價與避險操作,中國財務學會暨財務金融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八年,pp.749-793。
2.何怡滿,美式重設型認購權證之評價,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民國九十年六月。
3.洪瑞鴻,以Adaptive Mesh Model評價重設選擇權,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七月。
4.張家祥,「重設型認購權證之簡介」,寶來金融創新季刊,第八期,民國八十八年。pp.1-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毛連塭(1988)。特殊幼兒教育的基本理念。幼教天地,第6期,頁1-8。
2. 王天苗(1988)。:99-457公法:美國特殊發展的另一轉捩點。特殊教育季刊,第28期,46-48頁。
3. 王天苗(1993)。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支援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12期,75-103頁。
4.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10期,頁119-139。
5. 王天苗(1996)。台灣地區心智發展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14期,頁21-44。
6. 王靜珠(1987)。 認識我國托兒所的社會地位與功能。社會福利,第43期,頁7-11。
7. 周月清(1996)。心智發展障礙者家庭在宅服務方案之評估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2期,頁183-208。
8. 吳淑美(1992)。發展遲緩幼兒在回歸主流安置下社會互動、社會地位及發展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七期,頁45-83。
9. 林惠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個案管理服務。社會福利,第134期,62-64。
10. 林貴美(1993)。特殊幼兒的早期介入方案。國民教育,第33期(7.8),頁1-7。
11. 高傳正(1986)。托兒所的理論。國教天地,第20期,頁46-50。
12. 莊妙芬(1987)。特殊兒童的早期介入。特殊教育季刊,第22期,頁8-11。
13. 賴美智(1988)。混合式的殘障幼兒教育在國內實施的可能性。幼教天地,第6期,頁148-157。
14. 賴清標(1992)。如何安排有益兒童學習的家庭環境。幼兒教育年刊,5,頁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