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丁亞雯(1998)。改變考試入學的歷史﹘高中多元入學方案。高中教育,2,22-27。丁亞雯(2000)。為孩子做好準備﹘檢視台北市實施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師友,392,11-14。
小女生的吶喊(2000,6月1日)。中國時報,3版。
王家通(1995)。高中入學方式改革之構想。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3(1),1-5。王詠(2001)。談我國高中職、五專多元入學制度。台灣教育,603,21-24。
王雅蘭(2003)。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多元入學方案 真的好嗎?(2000, 5月31日)。聯合報,15版。
多元入學本意 你看清了嗎?(2000,6月1日)。自由時報,2版。
多元入學沒那麼可怕(2000,6月9日)。聯合報,15版。
多元智慧開發小組編(2001)。贏在多元入學:申請甄選分發完全手冊。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吳芝儀、李奉儒(1995)。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芝儀譯(1996)。Vernon G. Zunker原著。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吳俊憲(2001)。高中多元入學的爭議與檢討。台灣教育,605,49-53。
吳毓津(1997)。大學生科系選擇因素的分析--以中央大學與政治大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奉儒、詹家惠(2002)。檢視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批判教學論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01,60-71。李東實(2003)。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沈彩梅(1994)。青少年家庭功能、職業自我觀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怕錯失任何機會 中等學生無益不與(2000,6月1日)。聯合報,15版。
林大森(1999)。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公立/私立」差異的探討。東吳社會學報,8,35-77。林生傳(1988)。改進高中入學考試制度的策略與建議。高市文教,32,6-9。林全義(2002)。台灣地區高聾冗エJ學方式妞膍sC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柯智焰(2002)。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問題之調查研究---以高雄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柯嚴賀(2003)。「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評析。教育研究,11,137-148。
洪素蕙(2003)。國中學生因應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志麟(2004)。品質與均等: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的政策反思。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主辦之「變遷中的社會文化與教育制度改革」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馬向青(2001)。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中入學政策變變變,師生家長盲忙茫(2000,11月12日)。中國時報,9版。
張佳琳(2000)。多元入學與多元文化﹘談考招分離與原住民教育選擇。原住民教育季刊,19,124-137。張春興(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振成(2001)。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的評議。師友,404,19-22。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a)。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簡介。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b)。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教師手冊。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c)。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答客問。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九十學年度高中職、五專多元入學方案暨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檢討工作深度座談會手冊。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2001年8月31日公告)。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2)。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2004年3月29日,取自http://140.111.1.192/high-school/。
教育部(2004a)。九十三年國中畢業生多元進路宣導網站。2004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93schedule.htm。
教育部(2004b)。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歷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4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93schedule.htm。
旋京藩(2002)。高中多元入學方案之評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1),84-94。曹春隆(2001)。專科學生升學與選擇校系態度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莊珮真(2003)。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莊勝義(1989)。台灣地區高級中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許泰益(1998)。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規劃簡介。北縣教育,25,19-23。
許益泰(2000)。考考考﹘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的迷思與回應。高中教育,12,19-2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秀婷(2002)。國中學生生涯發展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英豪(1998)。多元入學,開創新局。高中教育,2,8-11。陳國偉(2003)。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教學及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陳淑丹(2002)。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目標達成及其對國中學生選校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豔紅(1997)。台灣原住民青年生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以四位新竹泰雅族男性青年的生命故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天韻(2000)。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之影響。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憲政(2000)。高中高職多元入學的時代使命。港都文教簡訊,47,2-3。
黃秀霞(2004)。檢視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主辦之「變遷中的社會文化與教育制度改革」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黃武雄(2003)。教改怎麼辦?教改的架構與菁英思維。教育研究月刊,106,53-56。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師大教研中心。
黃崇松(1998)。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改革﹘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新民(2003)。再製與抗拒-我國高中職入學制度(1971-2002)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毅志(1998)。教育階層、教育擴充與經濟發展。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楊宇彥(2000)。女性生涯發展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導,163,3429-3431。楊朝祥(2002)。多元入學方案面面觀。國家政策論壇,1,223-231。補習炙手可熱 私校面不改色(2000,6月7日)。自由時報,11版。
翟淑菁(2003)。台北市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之機會公平性探討﹘以家庭社經地位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正、陳建州(2004)。論多元入學方案之教育機會均等性。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主辦之「邁向新世紀的公平社會﹘社群、風險與不平等」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劉秀滿(1999)。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淑慧、林怡青(2002)。國中學生選擇甄選入學學校之抉擇歷程與其影響因素。中華輔導學報,11,71-124。蔡婉莉(2002)。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蔡菁芝、石玉潔(2002)。高中入學機制在教育上的定位。師友,421,46-49。
學校搶學生 更勝學生搶學校(2000,6月6日)。自由時報,7版。
蕭鈞育(2003)。中部地區國中音樂資優生生涯決定與升學選擇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譚光鼎(1992)。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貳、英文部分
Bank, O. (1976).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 T. : Schocken Book�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 Karabel &A.H. Halsey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pp.497-51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2). School choice: A special report. Princeton. NJ: Carnegie Foundation.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95-S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allagher, K. S. & Hossler, D. (1987). Studying student college choice: A three-phrase model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62, 207-221.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ackson, G. (1981). Sociological, economic, and policy influences on college-going decisions. Stanford Univ., Calif. Inst.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Finance and Governance.
Lam, Y. L. J. (1982). Determinates of educational plans of the indeterminate high school graduate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0, 229-231.
Litten, L. (1982). Different strokes in applicant pool: Some refinements in a model of student choic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4, 383-402.
Noriss, W. (1972).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cago: 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
Rossetti, R. (1991).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tudents not to enroll at the Vanguard Joint Vocational Schoo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4357)
Super, D. E. (1984).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