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江舟鋒、洪瑞敏、陳俊宏、徐碧霜、吳勇興,氣泡呼吸儀生化需氧量(RBOD)測定誤差探討,2003環境污染控制評估研討會。
2. 江舟峰,以生物製劑處理難分解污染物之理論與應用,能源環保工業雜誌-環保特刊,第五期,第56∼61頁,1995。
3. 江舟峰,氣泡式呼吸儀測定原理與操作手冊,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2001。
4. 江晃榮,生物技術的污染防治(四),生物技術在廢水處理系統上的應用,第26∼43頁,1993。
5. 邱于特,利用固定式生物模反應器系統處理煉油廠廢水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系碩士論文,2002。6. 金嵐,環境生態學,第295∼316頁,1997。
7. 林秋裕,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國彰出版社,第237∼447頁,1997。
8. 林瑩峰、陳國誠,固定化微生物在脫氮程序之應用,第36∼43頁,1992。
9. 林忠亮、陳錦坤、許清輝、方炳勳、黃冬梨、吳奇生,微生物製劑運用在碳氫化合物類污染物之處理,石油季刊第39卷第4期,第37∼43頁,2003。10. 林怡礽,最新實用生物學,生物技術與其應用,第411∼418頁,1997。
11.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協會,九十一年度環境技術輔導技術說明會92年度產學研合作研究公開說明會,2003。
12. 財團法人中國技術服務團,廢水好氧生物處理功能診斷微生物觀察技術,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服務團計畫專案,1992 。
13. 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研討會,第3-132∼3-173頁,1992。
14. 袁又罡、張銘仁,生物膜處理重金屬銅之研究,工業污染防治第88期,2003。15. 郭文健、張書懷、周明輝,大社石化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水質提升改善計畫,2003。
16. 郭文健,張書懷,生物製劑在廢水處理上之應用-以大社石化工業區汙水廠為例,2002。
17. 陳秋楊,Treatment of High-Strength Nitrate Wastewater in Different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Systems,中國環境工程學刊,1998。
18. 陳秋楊,活性污泥系統利用攝氧率之操作方法,工業污染防治第43期,1992。
19. 陳吉平、唐坤元,微生物學實驗,睿煜出版社,第1∼82頁,1991。
20. 張怡塘,環境微生物實驗,高立出版社,第122∼326頁,1999。
21. 張鎮南、曾四恭、鄭幸雄、趙家珍、Zimpro Inc.,廢水PACT處理技術,In:高級廢水處理技術,第四章,滄海書局,第101∼130頁,1995。
22. 張書懷,生物製劑在廢水處理上之應用-產品特性及使用方法之建
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3. 黃汝賢,工業廢水處理廠的現況、問題與對策,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季刊,第7期,1995。24. 黃汝賢,活性污泥處理系統之操作與管理,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1988。
25. 游勝傑、歐陽嶠暉、林淑芬、劉文佐,應用於環境工程之分子生物技術的基本介紹,中央大學環境工程學刊,第五期,1999。
26. 曾建貴“水平流式生物濾床行硝化脫氮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班,2001 。27. 莊連春、江康鈺、曾迪華,石化廢水污染特性暨處理技術之回顧與評
析,1997。
28. 莊紹鑫、嚴國豪,污水處理操作手冊第二版,經濟部工業局仁大服務中心,2001。
29. 經濟部工業局,仁大工業區污水處理廠處理設施功能月報表,2003。
30. 經濟部工業局,工業污染防治手冊-生物接觸曝氣法,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服務團,1996年4月。
31. 經濟部工業局,中技社綠色技術發展中心,工業廢水生物處理新技術講習會,2002 。
32. 趙幼梅、李建森、林裕兄"以生物製劑改善活性污泥系統之研究",技術與訓練,第十九卷,第一期,第94∼106頁,1994。33. 鄭幸雄、陳文欽,電解呼吸儀應用於石化廢水之生物分解特性研究,中國環境工程學刊,第七卷,第二期,第203∼209頁,1997。34. 歐陽嶠暉、邱仁杰、林志墩,生物濾床去除營養物質之原理與程序,中央大學環境工程學刊,2002。
35. 歐陽嶠暉,接觸曝氣法處理特性,第六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1981。
36. 歐陽嶠暉,廢水固定生物膜處理法,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1992。
37. 歐陽嶠暉,下水道工程學,增訂版,長松出版社,1992。
38. 劉英杰、趙幼梅、林明權、洪國燄”應用呼吸儀評估活性污泥對煉焦廢水分解效率之影響”,技術與訓練,第二十三卷,第六期,第148∼155頁,1998。39. 葉力綺,篩選五氯酚分解菌特性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2004 。
40. 謝式拌鈺,微生物製劑的劑型-懸浮粒劑,農業世界雜誌,2003。
41. 環保署甲級廢水訓練教材,第7篇,第1-26頁,環保署環訓所,1997。
42. A. Netzer & J. Norman; Removal of Trace Metals from Wasteater by Activated Carbon, undated report from McMaster Universiyt, Hamilton, Ontario.
43. F. Nelson, H. Philips, K. Kraus; Adsorp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 Activated Carbon, 29th Annual Purdue Conference, May 1974.
44. Leopoldo Mendoza-Espinosa & Tom Stephenson, “Grease Biodegradation: is Bioaugmentation More Effective Than Natural Populations for Start-up ?” Wat. Sci. Tech. Vol. 34, No. 5-6, pp 303-308, (1996).
45. Liu,Y.,and Capdeville,B.,〝Specific Activity of Nitrifying Biofilm in Water Nitrification Process,〞Wat.Res.,Vol.30,p.1645-1650,1996.
46. T.Maruyama, S. Hannah, J. Cohen; Metal Removal by Physical & Chemical Treatment Processes, Journal WPCF, May 1975.
47. Weber, Jr., & B. Jones; “Toxic Substance Removal in Activated Sludge & PACT○R Systems”, WPCF Conference, October 1984.
48. W. Cipa,T. Vollstedt, P. Canney; “Demonstration of Unit Scale Treatment of Hazardous Wastes”, Zimpro Inc. Report, Contract No. 83-82053, Dept. of Health Services, CA, November 1984.
49. W. Copa,T.Vollstedt,P.Canney; “Demonstration of Unit Scale PACT Treatment of Hazardous Wastes” Zimpro Inc. Report, Contract No. 83-82053, Dept.of Health Services, CA,November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