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22: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雅鳳
論文名稱:臺北市國小行動學習課程發展現況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the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許育健許育健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行動學習行動學習課程發展
外文關鍵詞:Mobile-learningMobile-lear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行動學習課程之發展現況,分析學校導入行動學習的現況、推動的歷程以及面臨的影響因素,並探討各校實施行動學習課程的相關意見。
本研究以參與「臺北市100學年度高、國中小學行動學習實驗計畫」中的八所臺北市公立國小為研究範圍,調查對象為案例學校內參與行動學習課程發展的成員,包括:主任、組長、系統管理師、任教教師等,並以自編之「臺北市國小實施行動學習課程發展現況調查問卷」為調查工具,有效樣本數67份,所得資料使用次數分配、百分比以及平均數等方法加以分析。為深入瞭解各校實施行動學習課程的現象與問題,並作為問卷調查結果的佐證,抽取5位成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歸納本研究分析之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臺北市國小實施行動學習課程之現況
(一)多數參與成員年資達10年以上,並以「教師的意願」為主要考量
(二)各校應用行動載具的節數有明顯差異,且較常用於語文及自然領域
(三)各校有建置校內數位學習平台,可支援課堂教學活動的進行
二、臺北市國小實施行動學習課程之歷程
(一)教師為行動學習課程的主要規劃者,行政人員擔任輔助者的角色
(二)教材研發以個別方式為主,教學設計會受限於學校環境與設備
(三)最常應用行動載具的教學活動為「上網蒐集資料」,評量方式為「完成
作品、作業、報告」
(四)教師運用校內資料庫共享資源,各校進行討論對話的方式不一
(五)教師透過參與行動研究和舉辦成果發表以評估實施成效
三、臺北市國小實施行動學習課 程之影響因素
(一)「學校行政」、「教師個人」、「環境資源」三向度影響程度皆偏高
(二)行動學習的推動普遍受限於人力的不足
(三)教師的參與意願與資訊技能為實施行動學習的關鍵
(四)無線網路環境和軟硬體設備的不足直接影響教學品質
四、臺北市國小參與行動學習課程成員之整體意見
(一)官方開發整合性的線上平台,利於教師資源交流與分享
(二)發揮領導力量,創造學校特色
(三)推動專業成長,提升教師能力
(四)建立教師社群,創新教學模式
(五)未來發展方向以「彈性融入」各領域課程為主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教育主管單位、學校、參與教師以及未來進行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This study mainly explored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m-learning curriculum of the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 Analyzing the introduction of m-learning, executing process and cur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we face; exploring the execution opinions of each school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takes 8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which join “Senior/junior m-learning experiment project of 2011 in Taipei City” as study targets. The study subjects are the members of project participants; including of school directors, group leaders,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taking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m-learning curriculum developing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as a research tool. Valid subjects 67, analyzing the data by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and mean to know deeply about the phenomena and problems of m-learning curriculum. As the evidence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 taking 5 members to do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Conclude the analyzing result as following:
A. M-learning curriculum current executing situation of the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
(1)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have 10 years above experience and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eachers’ own will.”
(2) The class amounts of using m-learning devices hav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s and the device is commonly used in language and nature science classes.
(3) Each school has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to support in 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B. M-learning curriculum executing process of the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1) Teachers are the main curriculum planners and administrators are supporters.
(2) Teaching material innovation is mainly individual, so the teaching design would limit by school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3) “Internet information collecting” is the most common teaching activity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is “completing the work, homework and the report.”

(4) Teachers use in school data base to share resources with each other, but the communication methods of each school are different.
(5) Teachers evaluate the executing results by participating m-learning
research and holding result presentation.

C.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learning courses execution of the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1) The influence level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er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 resource” these three dimensions are relatively higher.
(2) The execution of m-learning usually limit by the shortage of the manpower.
(3) Teachers’ will of attending and information skill are the keys to execute m-learning.
(4) The lack of Wi-Fi environment, software and hardware has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D. The overall curriculum participants’ opinion of the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1) Developing the integrated on-line platform to let teachers exchange and share
the information.
(2) Developing leadership power and create features of each school.
(3) Promoting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elevating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4) Establishing teacher community and creating new teaching models.
(5) The future developing goal is to put m-learning into curriculum in all fields by a
flexible way.

The proposals are based on above conclusions, as a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es, schools and teachers to do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行動學習之意涵 11
第二節 行動學習課程之理論基礎 18
第三節 行動學習課程之內涵分析 23
第四節 行動學習課程之相關計畫與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研究程序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49
第一節 導入行動學習課程之現況 49
第二節 推動行動學習課程之歷程分析 57
第三節 實施行動學習課程之影響因素 71
第四節 參與行動學習課程成員之意見 7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101
一、中文部分 101
二、英文部分 106
附錄一 臺北市國小行動學習課程發展之現況調查問卷初稿 107
附錄二 臺北市國小實施行動學習課程之現況調查問卷<建立專家效度> 112
附錄三 專家效度審核意見整理 119
附錄四 臺北市國小行動學習課程發展之現況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29
附錄五 臺北市國小實施行動學習課程現況之研究訪談大綱 136
附錄六 臺北市國小實施行動學習課程之現況調查問卷 填答說明單 137
附錄七 訪談逐字稿舉隅 138
附錄八 問卷開放性問題填答內容舉隅 142


一、中文部分
王淑真(2005)。行動學習融入教學模式初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6),3-12。
王瑀(2004)。以同儕互評與討論提升小六學童之寫作表現~以行動學習輔具教室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桃園縣。
王鈺婷(2009)。臺北市國小推動數位學習之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立教
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田耐青(1996)。建構論的教與學:一則電視廣告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
29,41-47。
行政院(2003)。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13年1月15日,取自
http://www.cepd.gov.tw/eco-plan/2008content/。
吳姈蓉(2005)。行動學習環境下的數學步道及互動解題討論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玟萱(2005)。行動學習在國小生態園學習環課程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周冠至(2009)。結合RFID與手持行動載具之戶外探索行動學習管理系統發展
及教學實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臺北市。
林弘信(2005)。內文感知行動學習教材呈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
學資訊工程與科學系,臺中市。
林怡箴(2007)。運用平板電腦支援教師於課堂合作學習活動之融入與應用。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新竹市。
林以忠(2010)。南投縣國民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臺中市。

邱瓊慧、謝秀月(2005),實境與數位學習整合環境中學習活動模式之研究,國立
臺南大學技術報告,臺南市。
俞昱晴(2006)。應用Moblog導入網路協同的行動學習之研究—以國小「自然與生
活科技」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彰化縣。
施文玲(2006)。教師導入數位化教學之理論模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6),
30-36。
徐綺穗(2007)。行動學習理論及其在大學教學的應用─建構「行動一反思」教學
模式。課程與教學,10(4),49 -62。
翁興利、郭香蘭(2010)。M-learning與員工工作能力關係之研究:系統動態學之
觀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0 (2),27-51。
張世忠(200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臺北:五南。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
書館學,44(4),413-434。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2012 年 12 月 7 日,取自:
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3-1.htm
張瓊穗、李容萱(2011)。行動學習科技在環境議題探究活動之設計與應用。教育
研究,204,5-14。
張國恩、宋曜廷、吳正偉、陳平福、侯惠澤(2004)。國外行動學習案例探討。
行動學習之數位內容建置及運用技術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
梁嘉航(2005)。應用於戶外生態課程的跨平台行動學習系統之設計與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新竹市。
莊茜雯(2009)。探索式行動學習策略應用於古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臺南市。
許甲奇(2008)。以情境感知行動學習系統輔助植物辨識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許茂青(2006)。智慧型PDA融入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許家彰(2011)。應用Android行動設備於國小數學科補救教學之系統設計。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臺中市。
郭重吉(1988)。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2-378。
陳君瑜、溫嘉榮、郭勝煌、陳維仟(2009)。行動學習教材設計與製作:以Sudoku
科技玩具爲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3),15-26。
陳俐妏(2012年8月19日)。王雪紅贈6高中6000台Flyer平板電腦 市價9000
萬元。鉅亨網。取自奇摩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
陳映汝(2010)。導入QR Code於行動學習之研究-以校園植物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臺南市。
陳淑菁(2006)。支援行動數位學習之雙網多媒體簡訊服務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桃園縣。
陳祺祐、林弘昌(2007)。行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40(5),31-38。
陳盈秀(2006)。『K12數位學校』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陳桂勤(2007)。新竹縣國小資訊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馮慈苓(2005)。行動學習輔具應用於校園植物之學習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國禎(2012)。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發展與應用。T&;D飛訊,22,52-61。
黃國禎、蘇俊銘、陳年興(2012)。數位學習導論與實務。新北市:博碩文化。
黃國豪、李玲梅、王皓瑀、洪珮菁、吳佳茹、賴煖菱(2010)。無所不在學習之系
統建置與成效分析-以小學生認識校園植物為例。數位學習科技期刊,2(3),
19-41。
楊雅萍(2005)。淺談亞太各國的通訊政策以及M-Taiwan計畫。資訊與電腦,303,
48-50。
溫嘉榮、黃建豪、孫思源、郭勝煌(2008)。「行動學習」研究主題之趨勢分析:
以國科會2003~2007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案為例。第三屆行動與無所不在數位
學習研討會,臺北。
溫嘉榮、鄭國明、郭勝煌(2010)。以PBL問題導向高層次思考之行動學習模式探
討。工業科技教育學刊,3,5-19。
溫明正(2006)。學習不再受線制-從教學模式變革談學習新場域。師友月刊,
471,8-16。
溫芳蘭(2007)。新竹縣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之推動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新竹市。
趙碧華、朱美珍(譯)(1995)。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原
作者:Allen Rubin, &; Earl Babbie)。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臺北市100學年度高、國中小學行動學習實驗計畫。
2012年7月4日。取自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ct.asp?xItem=25817434&;ctNode=27381&;mp=10400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臺北巿教育雲Pilot test及行動學習實驗計畫成果展。
2012年12月10日。取自
http://www.tam.gov.tw/ct.asp?xItem=25922340&;ctNode=5158&;mp=100028
鄭緯筌(2004)。行動學習-小手機效果大。2012年11月13日,取自: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2251
劉晏佐(2010)。視覺藝術行動導覽系統輔助國小美感形式分析能力效益之探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臺中市。
蔡宜學(2005)。國小戶外行動教學課程之研發及行動教學成效研究:以溼地螃蟹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新竹市。
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
博物館季刊,18,129-138。
蔡清田(2008)。課程學。臺北: 五南。
蔡佳臻(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
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蕭顯勝、馮瑞婷(2006)。具情境感知式戶外生態教學系統之規劃與設計。生活科
技教育月刊,39(5),28-39。
蕭顯勝、蔡福興、游光昭(2005)。行動學習環境中實施科技教育教學活動之初探。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6),40-57。
顏晴榮(2006)。從學習論談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4),
10-18。
蘇怡如、彭心儀、周倩(2004)。行動學習之定義與要素。教學科技與媒體,70,
4-14。
蘇亮豪(2010)。結合行動與感應科技之護理技能訓練系統-以身體評估課程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臺南市。
蘇國章(2011)。國小階段實施U化學習之芻議。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4),1-13。
龔旭陽、吳明耀、黃菁雅(2005)。應用 AG 技術之行動學習架構與系統設計。
第二屆格網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110-117。






二、英文部分
Chang, C.Y., Sheu, J.P., &; Chan, T.W. (2003). Concept and design of Ad Hoc and
Mobile classroo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 19, 336-346。
Chen, Y. S., Kao, T. C., &; Sheu, J. P. (2003). A Mobile learning system for
scaffolding bird watching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47-359。
Chen, J., &; Kinshuk. (2005). Mobile Technology in Educational Servi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4(1), 91-109.
Dye, A. (2003). 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 Retrieved
December 2, 2012, from
http://www.nettskolen.com/forskning/mobile_education.pdf.
Caroline, M. C. (2007). Leadership and Change: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to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trieved December 7 , 2012 from
http://site.aace.org/pubs/prefaces/SITE05preface.pdf, Workshop on Context
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CAUL2006).
Lee, G. H. (2003). Ubiquitous Handbook. Seoul, South Korea:JinHen Publishing Company, lnc.
Tom, H. B. (2005). Towards a model for m-learning in Af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E-Learning, 4 (3), 299-31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