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ng Ring(2015)。沒人像我一樣在乎你。臺北市:布克文化。
丁杰(2006)。一本寫給女人的書。臺北市:大拓文化。
大紀元(2006)。觀察嬰兒行為及早發現腦性麻痺。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3/9/n1248300.htm
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2016)。何謂腦麻。取自http://www.cplink.org.tw/whats_cp.php
方素瓔、趙玉英(2005)。一位不孕婦女初次接受試管嬰兒治療之心理與社會反應。新台北護理期刊,1(7),95-103。
方韻珠、廖鳳池(2009)。以社會行為結構分析法探討青少年與其母親親子互動之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21,123-164。王天苗(1985)。智能不足兒童家庭動力與親師態度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15-140。王文科、王智弘(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亦榮(2000)。肢體障礙兒童心理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第三版(267-300頁)。臺北市:心理。
王振德(1988)。殘障兒童與家庭--父母的因應之道。國小特殊教育,8,14-19。王淑冠、章美英、陳素秋、朱美綺、劉介宇(2012)。足反射區按摩對腦性麻痺學齡前兒童粗動作發展、吞嚥及咀嚼的成效探討。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2,44-56。
王雲慧(2014)。身心障礙子女母職壓力與親子休閒生活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王瑤華(1998)。35歲以上之生育和為人父母。載於陳彰惠、胡月娟、黃玉珠、苗迺方、李绛桃、何美華等編譯,產科護理學(321-344頁)。臺北市:華杏。
江文瑜(2002)。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59頁)。臺北市:巨流。
江林月嬌(2016)。親子溝通五類型。取自http://www.julia4christ.org/Parenting/JPcommunication_5styles.html
自由時報(2016)。母親壓力大!全台媽媽自評幸福感僅68分。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683977
何金針(2006)。身心障礙兒的家庭壓力與心理調適。諮商與輔導,246,58-61。何惠娟、蕭淑代(2008)。運用羅氏理論於一位高齡初孕婦住院安胎的護理經驗。新台北護理期刊,10(2),69-79。
何穎怡(譯)(2001)。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原作者:Magezis﹐J﹒)。台北:女書。
余錦芬、黃郁婷(2009)。父母宗教行為與青少年親子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基督教家庭為例。華岡農科學報,23,35-60。吳珍梅、江侞砡(2013)。攜子入監幼兒其親子對話之參與式觀察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8,45。呂心友、楊翠芬、黃棣棟、詹瑞棋、何鍾佑、張鴻毅(2010)。選擇性背根切除術對於脊髓損傷病嚴重下肢痙攣之治療效果:病例報告。臺灣復建醫學雜誌,38(2),115-121。
呂嘉薰(2017)。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有什麼症狀?康健。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1142
宋睿祥(2011)。謝謝父母對我全然的包容與信任。載於盧蘇偉。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14-15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李玉紅(1990)。幼兒心理與教養。台北市:貿元。
李佩怡(2009)。推手-感恩將生命奉獻給母職的偉大女性。諮商與輔導,283,64。
李佳宜、蔣伊真、黃雅玲、李興中、李國鳳(2015)。初次診斷為發展遲緩兒童家長之親職壓力及生活品質探討。身心障礙研究,13(3),153-169。
李宜蓁(2015)。家有兩位遲緩兒。親子天下Baby,11,16-22。
李重毅、蔡桂芳(2004)。從「合作諮詢」談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之角色與職責。屏師特殊教育,9,18-26。李島鳳(2003)。依戀愛情關係的女人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惠玲、林淑珊、張秀能(2006)。一位因胎兒異常需終止妊娠婦女的護理經驗。慈濟護理雜誌,2(5),118-132。
李詩敏、張丞淯(2010)。一位曾經歷妊娠失敗經驗之孕婦住院安胎的照護經驗。中山醫學雜誌,21(4),421-433。
李麗熒、金繼春(1996)。南部某醫學中心不孕婦女感受到的壓力源。護理研究,4(2),186-193。杜宜展、吳青蓉(2009)。父職角色信念與母職守門關係之研究。育達學院學報, 18,165-192。汪芸(譯)(2000)。與兒女共舞 母親的成長之路(原作者:Hwrriet Lerner)。臺北市:天下遠見。
汪慧玲、沈佳生(2014)。學齡兒童家庭休閒活動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美和學報,1(33),259-276。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臺北市:五南。
周春明(2011)。丟臉,是成功的鑰匙(168頁)。新北市:漢宇。
周柏宏、洪偉欽、成和正、王崇懋(2008)。馬術模擬機訓練對痙攣型腦性麻痺學童粗大動作影響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198-207。林克(2007)。腦性麻痺的耳醫學治療〜病例報告。中華推拿與現代康復科學雜誌,1(4),37-40。林初穗、張淑慧、潘惠銘、邱俊皓(2013)。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發展的關聯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8),53-76。林明君(2008)。家庭語言環境和幼兒詞彙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林思蘋(2015)。以母職為基準落實父職的參與。家庭教育雙月刊,53,13-20。
林盈君(2005)。兒童虐待施虐者接受諮商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啟禎(2016)。腦性麻痺的治療。取自http://ortho.clmed.ncku.edu.tw/~tpos/electron/newborn/3_1-4.htm
林惠芬(2010)。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建學報,23,1-23。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林惠雅(2007)。學齡前兒童之父母的共親職與親職感受的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27,177-229。林雅容(2016)。社工人員、教保人員與家長對早期療育到宅服務觀點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27,47-67。林瑞芬(2017)。腦性麻痺兒父母的壓力。取自 http://blog.xuite.net
林綺華、蔡芸芳、陳月枝、黃美娟(2005)。腦性麻痺病童父母親之壓力。台灣醫學,9(5),565-576。
林慧芬(2011)。「換個顏色吧?」-母親教養行為中的指示、應答與幼兒順從、不順從之個案研究。民生論叢,5,121-156。林寶貴、林美秀(1994)。學齡腦性麻痺兒童語言障礙及其相關研究。聽語會刊,10,30-52。邱華慧、趙淑珍、陳淑卿(2012)。身心障礙者手足之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研究。取自http://www.caeip.org.tw/modules/AMS/article.php?storyid=314
施顯烇(1995)。嚴重行為問題的處理。臺北市:五南。
柯滄銘(2017)。衛教資訊:多胞胎的減胎。取自http://www.genephile.com.tw/obs/content/06_02-Multifetal_Reduction.htm
洪偉欽(2011)。不同輔具訓練對腦性麻痺學童動作表現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1),126-137。胡曉雯(1991)。雪中紅。臺北市:騰祥。
胡蘭沁(2006)。大學生兼職與其工作價值觀關聯性之探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7(1),35-76。范兆延(譯)(2014)。練習不抱怨(原作者:Christine Lewicki)。臺北市:遠流。
凌越(2014)。越不被看好,越要做到最好。臺北市:凌雲文創。
徐畢卿(2008)。特殊的母職經驗(一)-自閉症孩子的母親。載於游素玲(主編)。母職研究再思維(117頁)。臺北市:五南圖書。
徐麗玲(2010)。生命中歡喜承受之愛-一位媽媽的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2016)。早產兒醫療資訊:認識早產。取自http: //www.pbf.org.tw/html/c01.asp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2016)。憂鬱症簡介-女人憂鬱症。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woman.asp
馬曉玲(譯)(2011)。盡力就好,天塌下來又怎樣!(14頁)(原作者:金盛浦子)。新北市:啟思。
高雁翎、吳語玲(2009)。從Bowen家庭系統理論談孩童運動習慣的養成。中華體育季刊,23(1),89-96。張秀玉(2013)。社會工作者在早期療育專業團隊中工作任務之探究與反思。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11),44-57。張明慧(2012)。「他者」的故事-新移民女性母職的困境。文化研究月報,124,48-61。
張欣如、廖華方(2007)。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之痙攣處理及其療效。物理治療,3(32)138-145。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臺北市:雙葉。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英熙(2002)。特殊兒童家長的失落經驗。特殊教育季刊,82,16-22。張淑芬(2014)。三位過動兒母親的英雄之旅-敘事分析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許天威(2000)。肢障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教小組。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2007)。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許靖敏(2002)。發展遲緩兒母職經驗與體制之探討:以女性主義觀點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郭屏萍(2002)。自閉症兒童家長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郭煌宗(1989)。腦性麻痺。慈濟醫學雜誌,1(3),67-71。
郭碧照、李茂盛(1992)。護理措施對不孕症接受生殖科技治療婦女與壓力感受質效果探討。護理雜誌,39(1),95-105。陳文喜(2015)。腦性麻痺兒童參與馬術治療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12,195-213。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言劼、鄭溫暖、廖盈姿(2013)。地板滾球運動介入對腦性麻痺者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學刊,3(15),359-373。陳林(2011)。挫折是上帝送給你的禮物(138頁)。新北市:漢湘。
陳采緹(2011)。一位發展遲緩幼兒母親參與家庭中心取向教育方案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6),27-55。陳思原、楊友仕(2013)。人工生殖科技之現況及未來。台灣醫學,17(6),618-624。
陳昭儀(1995)。身心障礙兒童與家庭。師大學報,40,187-212。陳昱名、連家萱(2015)。印度電影《救救菜英文》:文化歧視下的母職圖像與增權可能思考。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3,127-134。
陳柏村、周柏宏、洪偉欽(2014)。助行車運動之介紹與腦性麻痺者運動比賽之梗概。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2),273-283。陳嘉玲(2006)。腦性麻痺的定義及分類。健康世界,247,47-48。陳嘉玲、黃美涓、洪維憲、陳協慶、鄧復旦、雷大雅(1993)。選擇性神經根切斷術對腦性麻痺病童步態之成效。臺灣醫學,5(2),509-519。麥成輝(2016)。說故事(15頁)。臺北市:大雁文化。
曾櫻花、穆佩芬、夏萍絗、趙湘台(2000)。不孕婦女接受體外受精與胚胎植入之治療期間的家庭壓力經驗。護理研究,8(3),325-337。
萊素珠、羅子均、鄭以晨(2014)。幼兒策略行動初探-以親子互動及師生互動為例。健康科技期刊,1(2),81-99。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348頁)。臺北市:雙葉。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343頁)。臺北市:雙葉。
黃子容(2006)。讓我們一起拼幸福(55頁)。臺北市:普天。
黃以謙(2003)。泰然駕馭都市壓力。香港:明窗出版社。
黃秀琴、郭憲華(2008)。一位雙胞胎孕婦安胎之護理經驗。領導護理,9(1),31-43。黃美涓(1983)。腦性麻痺的預防與復建。臺中:光啟出版社。
黃莉文(1990)。不孕症治療法-試管嬰兒。慈濟醫學雜誌,1(2),82-85。黃新雅(2008)。淺談腦性麻痺兒童的物理治療。彰基院訊,8(25),14-15。
黃瑞琴(2000)。質的教育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璉華(1995)。生育先天性缺陷兒對家庭的影響。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4,299-313。黃靜香(1990)。教養孩子的智慧之眼(199頁)。臺北市:大展。
楊友仕、陳思元(1993)。試管嬰兒。臺北市:正中。
楊慧貞、陳彰惠(2007)。經歷重複性妊娠失敗再度懷孕的高齡孕婦於安胎期間之行為表現。護理雜誌,54(3),53-59。葉瓊華(2007)。多重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許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383-416頁)。臺北市:五南。
葛怡婷(2013)。淺談地板滾球運動對腦性麻痺者之影響。國北教大體育,7,51-59。廖宏才(1995)。談腦性麻痺。師友月刊,7,61-62。
廖芳華(1990)。痙攣型雙邊麻痺兒童粗動作型態之發展及玻巴斯治療方法。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15,63-71。
廖芳華、劉盈綺、劉金枝(2002)。可獨立行走的雙邊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與一般兒童下肢肌力與身體組成之相關分析。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7(6),273-282。
綜合報導(2016年5月3日)。母親壓力大!全台媽媽自評幸福感僅68分。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683977
翟宗悌(2005)。一個身兼數職的母親的早晨:母職生活經驗分析。婦研縱橫,74,98-102。蒲建成、王辰宇、黃上育、顏嘉惠、徐嘉蔓、彭麗蓉、黃曉琪(2006)。身心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肢體障礙類。教育部特教小組。
劉仲冬(2008)。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本土女性研究實力(145-162頁)。臺北:巨流圖書。
劉佩榕(2003)。以生態觀點思考障礙兒父母之親職壓力。諮商與輔導,21,21-23。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劉皖蓉(譯)(2016)。親子關係斷.捨.離(133頁)(原作者:山下英子)。臺北市:大是文化。
劉錦德(1981)。腦性麻痺兒童教學研究。師友月刊,174,23-25。
歐舒欣、吳菁宜、陳嘉玲、游雅文、呂家豪、黃雅瑛(2005)。活動情境與肉毒桿菌注射對腦性麻痺兒童的動作影響。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1(1),20-28。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2005)。臺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潘韻如、王湉妮(2015)。親子關係雙向模式之介紹與實務應用。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2(11),100-108。蔡文恂(1996)。用畫筆釋出生命之美-國內第一位腦性麻痺女博士黃美廉。師友月刊,9,88-91。蔡素琴(2009)。從女性主義觀點解讀親子衝突歷程中的母職經驗-以一位家有青少年子女的母親為例。高師輔導所刊,20,71-111。
蔡穎卿(2007)。媽媽是最初的老師(39-40頁)。臺北市:天下出版社。
蔣姿儀、王薇如、林季宜(2011)。台中地區學齡前幼兒父母共親職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22,125-152。
蔣姿儀、李文意、林季宜(2014)。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壓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5,141-161。衛生福利部(2014):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實施計畫。台北:衛生福利部。
鄭如安、藍菊梅(2009)。一個家暴家庭親子互動遊戲治療的互動改變歷程分析。輔導與諮商學報,31(1),55-80。
鄭秀真(2000)。肢體障礙兒童。載於傅秀媚(主編),特殊教育導論(179-198頁)。臺北市:五南。
鄭惠珍(2008)。陪伴身心障礙兒童成長的喜悅。教師之友,49(4),33-41。鄭萱頤(2013)。水中活動對腦性麻痺幼兒靜態平衡能力的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盧蘇偉(2011)。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臺北市:天下雜誌。
蕭斐文(2014)。一位慢性兒童型腦硬化症兒童母親的生命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戴晨志(2012)。態度對了,幸福就來了。高雄市:核心文化。
繆妙坊(譯)(2002)。犧牲不是美德—孩子不需要過度犧牲的母親(原作者:Carin Rubenstein r)。臺北市:遠流。
謝克柔(2002)。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女性的決策歷程與決策品質(4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謝克柔(2002)。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女性的決策歷程與決策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
謝美香(2006)。由家庭生態系統理論探討家庭壓力管理。網路社會通訊期刊,52。
鍾芬芳、劉雪娥(2015)。初為人母者於產後坐月子期間之親子互動品質及親職能力知覺的變化趨勢。助產雜誌,57,27-38。羅安慈(2011)。以家庭情境詮釋腦性麻痺兒童父母親之育兒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羅婷芸、蘇靜嫻(2014)。一位雙胞胎妊娠孕婦長期住院安胎之護理經驗。助產雜誌,56,56-67。羅湘敏(1995)。障礙兒童親職教育理念的演變。國教天地,109,17-22。譚荃(2015)。這樣說話最讓人喜歡。新北市:倚天文化。
蘇西(譯)(2016)。最悲傷的一年,閱讀療育了我(110頁)(原作者:Nina Sankovitch)。臺北市:大雁文化。
鐘燕宜、潘雨辰、陳右振、郭煌宗(2010)。發展遲緩兒童母親親職壓力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8(2),83-98。
龔麗、李麗君(2011)。照顧一位新移民婦女早期破水安胎的安胎護理經驗。領導護理,1(13),46-56。Baxetal, M., Goldstein, M., Rosenbaum, P., Leviton, A., Paneth, N., Dan, B., Damiano, D. (2005). Proposed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 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 47(8), 571-576.
Cook, R. E.﹐Tessier A.﹐& Klein﹐M.D. (1992). Adapt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a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New York:Merrill.
Davis, N. O. & Carter, A. S. (2008). Parenting stress in mothers and fathers of toddl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Behavior problems for adults(ASD-BPA)scale.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8, 1278-1291.
Dew﹐J. W. B. & Wilcox (2011). If momma ain’t happy:Explaining declines in marital satisfaction among new mothe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3, 1-12.
Dodd, K. J., Taylor, N.F. & Damiano, D. L. (2002).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trength-training programs for people with cerebral palsy.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83, 1157-1164.
Glidden, L.M. & Schoolcraft, S. A. (2003). Depression: Its trajectory and correlates in mothers rearing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Disability Research, 47, 250-263.
Haring, N. G. & McCormick﹐L. (1990). Exceptional children and youth: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5th ed.) Columbus, OH:Merrill.
Matson, J, & Rivet, T. (2007). A validity study of the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Behavior problems for adults (ASD-BPA) scal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19(6), 557-564.
Tecklin, J. S. (1989).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