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三浦展,吳忠恩譯(2006)。《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台北市: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文心工作室(2005)。《孟子》。臺北市 : 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承平(2006)。《從汽車廣告看幸福空間的形塑與再現》。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1999)。《社會學-第一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瑜哲、連章宸、蔡雅玲、湯凱喩(2006)。《行銷管理》。臺中市:滄海書局。
王振寰(2002)。《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王慶源(2004)。《台灣網路咖啡屋社會階級意涵之研究-以北部網咖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孔子口述,孔子弟子編撰(2009)。《論語》。臺北市 : 聯經。
余淑直(1988)。《台灣社會階級結構及其流動-父子職業流動的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英明(1990)。《資本論導讀》。臺北市:時報文化。
李明譯(1999)。《社會不平等、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市: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李敦文(2006)。《中國大陸城市農民工問題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華夏譯 (2007)。《有閒階級論-一種制度的經濟研究》。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何凱凌(2005)。《以名牌精品消費考察台灣消費社會(1970-2004)》。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吳芳彥(2003)。《廣告訴求廣告效果之影響-以休旅汽車廣告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怡慧(2007)。《汽車廣告訴求與廣告標語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以產品相關訊息為干擾》。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吳松澤(2004)。《中國社會的階級與階層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炳銅(2005)。《教育專業概論-教育叢書10》。台灣:冠學出版社。
吳敬謙(2005)。《國小學生校內外活動參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允哲(1994)。《中華民國台灣社會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以中產階級為分析核 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雅倩(2006)。《我國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佑聖、葉欣怡譯,Slater, Don著(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
林俊良(2002)。《閱讀汽車廣告─廣告文本的性別與空間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秉毅(2003)。《聯合分析法在平面廣告文案屬性水準決策上之應用-以汽車廣告為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津(2005,3月6日)。《分區分眾 隨選播放增效益》。工商時報。
林建煌(2000)。《行銷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林銘皇(2004)。《汽車電視廣告中汽車、家庭與性別角色之變遷:1985-2004》。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廉貴(2000)。《珍‧奧斯丁的社會願景:<<傲慢與偏見>>與<<說服>>中的社會階級變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洪祥(1999)。《教育學講義》。台北:鼎茂。
洪賢智(2005)。《電視新論》。台北市:亞太圖書。
周世傑(1996)。《汽車廣告中男性角色變遷之分析》。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佳宜(2002)。《台灣生活風格價值的變遷:汽車廣告再現》。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哲仁(2004)。《台美汽車雜誌廣告品牌個性文化構面、廣告表現之差異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柯舜智、林彥慧(2006)。〈媒介消費中商品意象消費的初探性研究〉。《廣播與電視》,27:57-80。
柯勝文譯,Dye,T.R著(2000)。《權力與社會》。臺北:桂冠(原出版年份1996)。
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理學-消費者行為的科學研究》。台北:臺灣東華書局。
高毓婷(2001)。《台北都會區青少年消費文化初探-以兩所不同社會階級學區的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郭良文(1999)。《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1999 年中華傳播學會傳播」論文。台北,木柵。
郭良文(2001)。《台灣的廣告發展》。台北:學富文化。
陳立絃(2003)。《微型網站廣告與報紙廣告之意象認知研究-以汽車廣告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芸芸譯,James Lull著(2002)。《媒介、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
陳尚永譯(2010)。《廣告學》。台北市:華泰。
陳志賢、蕭蘋(2008年7月)。《幸福家庭的房車:汽車廣告中所再現的理想家 庭》。新聞學研究,96:45-86。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冠如(2005)。《「台客」-台灣社會的階級再生產與文化爭霸可能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琇琄(2006)。《跨代職業流動之經濟分析-台灣的個案研究》。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所碩士論文。陳慧玲(2002)。〈解構電視廣告符碼-以電視金飾廣告為例〉。《公關、廣告學 術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世新大學公共傳播學系。黃文宏等譯,Perrault, Jr. and E. Jerome McCarthy著(2003)。行銷管理。台灣:滄海書局。
黃新生(1990)。《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維明(1980)。《西藏社會階級形成研究》。文化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彥翔譯(2008)。《工作、消費與文化》。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黃淑君(2000)。《社會階級與青少年性別世界之建構-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秀蕙(1996)。《走出媒體神話》。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孫智綺譯,Patrice Bonnewitz著(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出版社。
許嘉猷(1994)。《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歐美研究所。
張君玫/黃鵬仁譯,Robert Bocock 著 (2006)。《消費》。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郁敏、洪婉甄、高欣芝(2003)。《名人如何代言:初探電視「名人代言」廣告之呈現方式》。台北:第十一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
張華葆(1987)。《社會階層》。台北:三民書局。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證》。台北:正中。
張錦華等(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台北市:碩人出版。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市:遠流。
張淑婷(2000)。《台灣地區廣告的文化價值呈現-1984年與1998年的比較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葉至誠(2001)。《社會學概論》。台北市:楊智文化。
彭渼惠(1995)。《現今汽車廣告在廣告表現之比較:以ALL NEW SENTRA和ALL NEW LIATA同級房車為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允一、董素蘭、林富美&許瑩月譯 (2001)。《媒體/社會 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台北市:學富文化。
楊孝濚(1993)。〈內容分析〉。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書局。
楊怡蓉(2005)。《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學習習性及成因剖析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楊曉明(2006)。《論世界廣告業的邏輯發展軌跡》。新聞與傳播,7:17-21。
楊澤全(2003)。《不同社會階級家庭的地位取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琪、許安琪、漆梅君、于心如(2000)。《當代廣告:概念與操作》。臺北市:學富文化。
劉台菁(2007)。《德國雜誌汽車廣告分析—以特定族群為對象之符號運用》。中國文化大學德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精明譯,Featherstone, M.著。(2000)。《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
劉建順(2004)。《現代廣告學》。台北市:智勝文化。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劉偉彥(1987)。《台北東區之空間文化形式-一個初步的社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盈秀(2006)。《解讀汽車廣告中的性別與科技》。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熙慧(2003)。《百貨公司卡友來店禮消費者特性與生活型態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居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慧雯(2002)。《Saussure符號學理論在廣告研究中的應用:文本意義言就得更弦易幟》。新聞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70:197-227。鄭自隆(1999)。〈廣告與台灣社會:戰後五十年的變遷〉。《廣告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13:19-38。盧嵐蘭(2005):《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台北市:揚智文化。
瞿海源、王振寰(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譚天譯(2002)。《階級:揭穿社會標籤迷思》。台北市:書林。
譚念湘(2007)。《汽車廣告中的品牌形象與消費者品牌認知比較分析-以豐田Camry為例》。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錢肇銘(2004)。《戰後台灣職業軍人社會階級之歷史脈絡(1945-2000):階級衝突論的觀點》。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維和(2002)。《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謝翠荷(2003)。《外商廣告公司在越南市場:1992-2002》。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謝靜宜(2005)。《課程內涵與教育結果的批判取向分析》。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蘇淑冠(2004)。《愉悅/逾越的身體:從社會階級觀點來看西門T、婆的情慾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羅聿廷(2002)。《影響單親青少年疏離感與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
Aaker,D.A.&Beil,A.L.(1993).Brand Equity and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Hillsdale,N.J. :
Erlbaum Associates.
Bourdieu, Pierre.(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lk, R. W., Bryce, W. J. & Pollay, R. (1985). Materialism and Individual Determinism in U.S. and Japanese Television Advertising. In R. Lutz, (Ed.).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Provo, Utah: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pp,568-572.
Berger,A.A(1995).Cultural Criticism: A Primer of Key Concepts.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Corrales, N. (1998).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Gender in Elementary Spanish Textbook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University, Athens, OH.
David W. Cravens&Nigel F. Piercy(2008),Strategic Marketing , Nin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Du GAY,Paul,Hall,Stuart,Janes,Linda,Mackay,Hugh,and Negus,Keuth (1997)Doing Cultural Studies---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London: Sage.
Duncum, P.(2001). Visual Culture: Development, Definition, 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2(2) : 101-112.
Edwards, T. (2000). Contradictions of Consumption.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Geoffrey P.Lantos(1987).Advertising: Looking Glass or Molder of The Masse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Management,6: 104-128.
Hofstede,G.(1980).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Jenson, K.(ed)(2002)A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ondon:Routledge.
Jhally,S.(1987).The Codes of Advertisemen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Kassarjian,H.H.(1977).Content Analysis in Consumer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4(1) : 8-18.
Kellner, D. (1995).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J. Downing, A. Mohammadi, &A. Serberny-Mohammadi (Eds.), Questioning The Media, Thousand Oaks, CA : Sage,pp.329-344.
Keller,Kevin Lane(2008),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d,3rd ed.,Prentice Hall.
Kotler, Philip(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10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Philip Kotler&Gary Armstrong(2008).Principles of Marketing,12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 Pearson Education
Mcquail,D.(1987),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Beverly Hills,Calif.: Sage Publications,2nd,ed, pp,176-181.
Neuman, W. L. (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lummer, T. J.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 33-37.
Potter,W. J. (2001). Media Literac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Rojek , C .( 2000 ) . Leisure and The Rich Today : Veblen’s Thesis After A Century. Leisure Studies,19: 1-15.
Slater,Don and Tonkiss,Frank(2001).Market Society: Markets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Scrase, T. J. (1993). Image, Ideology and Inequality: Cultural Domination, Hegemony and Schooling in India. London: Sage.
Sherry, J. F. (1987). Advertising as A Cultural System, In J. Umiker-Sebeok (Ed.), Marketing and semiotics).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pp. 441-461
Tian-Yow Wang(2003).Class Structure and Earning Inequality: A Marxist Analysis of Earning Differentials. Journal of Sociology, 34: 79-121.
Veblen , T. (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Vi King Penguin Inc.
Wright,E.O.(1979). Class Structure and Income Determinati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immer,R.D., and J.R. Dominick(1983).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d,Calif .: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Wells, William D. and Douglas J. Tigert (1971). Activities, Interests and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1, August, pp.27-35
Yang , M .C . (1978).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 Taipei: The National Book Company.
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年。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2 月9日。網址: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searchpx2.asp
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2009年2月17日)。台灣國產汽車銷售年統計表 (1979-2008)。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3月26日。網址: http://www.ttvma.org.tw/cht/information/automobiles/A02.xls
台灣尼爾森(2009年1月22日)。尼爾森調查:2008年台灣五大媒體廣告量持續萎縮6.6%無線電視成長8.7%報紙減少18.9%寶僑家品重回第一大廣告主寶座。台灣尼爾森新聞快遞。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3月29日。網址:http://www.acnielsen.com.tw/site/news20090122c.shtml
世新大學(2008年10月6號)。世新媒體風雲榜:2004-2008年整體趨勢分析。世 新大學傳播資料庫--2008年媒體風雲排行榜。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3月28日。網址:http://cc.shu.edu.tw/~cjc/pages/7-2.html
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97年度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2月4日。 網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9882&CtNode=3241
李美寶(2008)。維士比是給誰喝的?--廣告與階級的關係。電視妙管家。線 上檢索日期2009年2月24日,網址: http://www.tvkeeper.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 =277&Itemid=26。
凱絡媒體週報(2009年3月11日)。2008年電視廣告市場分析。線上檢索日期: 2009年4月10日。網址: 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 MMMediaType=CaratWeekly&offset=132&MMContentNoID=56547。
經濟部能源局。油價資訊管理與分析系統。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2月9日。
網址:http://www.moeaboe.gov.tw/oil102/
U-CAR。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3月28日。網址:http://newcar.u-car.com.tw/newcar-home.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