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15: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范瑋蘭
研究生(外文):Wei-Lan Fan
論文名稱:認真休閒:幾個登山者的高山體驗
論文名稱(外文):Serious Leisure: Several Mountaineers’ Mountain Climbing Experience
指導教授:楊宗文楊宗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ung-Wen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推廣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0
中文關鍵詞:認真休閒休閒體驗登山生命故事
外文關鍵詞:serious leisureleisure experiencemountain climbinglife st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4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法,訪談六位認真休閒之登山者,以瞭解他們在登山的動機、歷程、持續參與的因素,以及他們對於登山這項休閒活動有何看法。結果顯示,受訪者們開始參與登山活動,與原生家庭、好友及與本身的興趣有關。爬高山是與好朋友敘舊的一種方式,且他們比較喜歡與熟識的朋友一起上山;山上的生活環境與山下完全不同,能夠暫時拋開日常生活,好好地放鬆,讓身心完全徜徉在自然環境中,擁有單純的快樂感受,讓自己重新恢復活力;另外,高山上的人際關係互動和山下比較起來,也比較熱絡。一步步往目的地前進的過程中,放慢腳步用心去體驗過程中的每一個小細節,與隊友、山林、自我的互動以及對話,也是登山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一趟高山之旅,對於認真休閒者來說並不僅僅只是登山,包含了許多個人情感、過去美好回憶的連結;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與好朋友們談天說地聊心事、共同聚會的場所;爬完高山之後意猶未盡的愉悅感受;想要去沒有去過的山頭,看看不一樣的景色;而這些因素,都是讓認真休閒之登山者一而再、再而三前往高山的動力。登山這項休閒活動,除了已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外,常常一起登山的朋友,彼此的友情也不斷昇華、淬煉,到現在就擁有家人般的親密情感;且透過登山這項休閒活動,也能找尋到與自己個性最適合、也最談得來的一群好朋友。而高山上的生活環境,能夠讓人學習成長、在個性上變得較獨立自主,且對於新鮮事物也較有勇氣去嘗試、探索。此外,高山同時也是受訪者心靈上的家,能夠安撫人們心中混亂的思緒,當沉浸在高山的自然氛圍時,在寧靜的大地上,思索不同角度的解決方法,讓自己重新找到面對現實的活力。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at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mountain climbing motivation, the progress of participating in mountain climbing activities, factor which in the enduring involvement, and they face to the mountain climbing to have what thanking. This study was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ix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who enjoy going mountain climbing very much. Result to show that the participants start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untain climbing with primary family, good friend and personal interest related. The mountain climbing is one way which talks about the old days with good friends; moreover they like with good friends go to mountain climbing together which knows well. Living environment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in-and-out of the mountains. In the mountain, can abandon the daily life temporarily and relaxes well. Let the body and mind wander about natural environment completely, having the pure joyful, also can restore oneself the energy. In addi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comparison warm in the mountain. The process of one step by step toward in destination advance, and slow down the footsteps to experience every small detail attentively in the process. The process of with good friends, mountain, self-interaction and self-dialog is an important of mountain climbing. Travel of the mountain, regarding the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are not only the mountain climbing, including many individual emotions and linking many happy memories in the pas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ve relations well in the mountain, and mountain which is also talks with good friends and gets together place. After climbing the mountain, has not given full expression joyful; wanting to go another mountain see some dissimilar scenery; these factors, are let the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 go to the mountain again and again the power. The mountain climbing besides already was in a life part, friends are always go together to mountain climbing, each other's friendship also has family member's intimate emotion. Through mountain climbing can pursue to group of good friends who most suits with the individuality, also most gets along well. The mountain living environment, can let the human study grow, become in the individuality independent, also has the courage regarding the new things to attempt, the exploration. In addition, the mountain also likes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 mind’s family; it can comfort people’s heart that the chaotic train of thought. When immers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tmosphere, on the tranquil earth, thinking different solution, was found oneself facing the reality energy.
楔 子-----------------------------------1
第一章 為什麼要登山------------------------3
第一節 研究背景---------------------------3
第二節 研究動機---------------------------8
第三節 研究問題---------------------------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五節 名詞解釋---------------------------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認真休閒---------------------------13
第二節 參與動機---------------------------20
第三節 休閒體驗---------------------------28
第四節 認真休閒相關研究--------------------35
第五節 文獻綜合評論------------------------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51
第一節 研究取向---------------------------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54
第四節 研究概念性架構與流程-----------------5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檢核----------------------60
第四章 與高山的邂逅------------------------65
第一節 登山的起點--------------------------66
第二節 他們的高山初體驗與歷險記--------------73
第三節 踏入高山世界的準備-------------------94
第四節 心之所嚮,登山的源動力---------------101
第五章 漫步山林間的心中想望-----------------123
第一節 人與人-----------------------------124
第二節 人與山、人與自我--------------------133
第三節 登山的體悟--------------------------142
第四節 研究者的反思------------------------15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61
第一節 結論-------------------------------161
第二節 建議-------------------------------168
參考文獻----------------------------------171
中文文獻----------------------------------171
英文文獻----------------------------------179
附 錄------------------------------------185
附錄一 訪談大綱----------------------------185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87
附錄三 訪談記錄表--------------------------188
附錄四 訪談日誌----------------------------189
附錄五 受訪者檢核回饋表---------------------190

表2-1-1 各類型認真休閒者之特性---------------18
表2-2-1 國外學者之休閒動機分類表-------------25
表2-2-2 國內學者之休閒動機分類表-------------26
表2-3-1 休閒體驗內涵比較表-------------------33
表2-4-1 質性取向之認真休閒相關研究------------37
表2-4-2 量化取向之認真休閒相關研究------------41
表2-5-1 重要研究結果------------------------47
表3-2-1 受訪者基本資料與簡介-----------------53
表3-5-1 逐字稿編碼範例----------------------61

圖2-2-1 休閒動機追求和逃離特性---------------24
圖3-4-1 研究概念性架構----------------------56
圖3-4-2 研究流程---------------------------57
圖4-4-1 登山的起點-------------------------102
圖4-4-2 阿根廷的山形-----------------------115
內政部(2003)。臺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摘要分析。臺北市:作者。
牛玉珍(1996)。同儕團體的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臺灣教育,546期,43-45頁。
王昭正(2005)。森林保健休閒可行性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卷1期,23-39頁。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田文政(1985)。我國登山運動傷害調查研究。體育學報,7期,161-171頁。
田文政(1992)。登山健行適應行為之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總會。
交通部觀光局(2005)。2004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江光榮(2001)。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傑斯的人本心理學。臺北市:貓頭鷹。
行政院主計處(2000)。八十九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2002年國民運動意識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何孟軒(2007)。以冒險為本的登山活動對青少年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桃園縣。
余 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通訊,60期,20-31頁。
吳松齡(2006)。休閒活動設計規劃。台北:楊智文化。
吳芳儀(2005)。認真休閒者之動機、承諾與休閒結果關係之研究─以非營利組織志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吳崇旗(2009)。無痕山林登山教育課程對環境態度之影響研究。體育學報,第42卷1期,69-82頁。
李世昌(2000)。同儕對休閒活動影響之研究─以開南工商專科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縣。
李秋芳(2002)。國家公園相關法規與登山活動。高山嚮導員研習會輯,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李淑任(2005)。咖啡館之休閒體驗與顧客參與之探討─以臺中縣市咖啡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李德仁(2008)。潛遊碧海與魚戲:認真休閒業餘者之參與歷程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林口長庚醫院潛水社社員為例。臺北縣:高立圖書。
周秀華(2002)。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乙華(2004)。登山嚮導與環境管理單位之間的關係。2004國家公園登山研討會。
林中濱(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林文忠(1978)談休閒活動的分類與範圍。國民體育季刊,7期,18-19頁。
林佑瑾(2003)。從事高爾夫活動者之認真性休閒特質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臺中縣。
林欣慧(2001)。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林玫君(2006)。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縣:博揚文化。
林建安(2001)。登山步道分級架構之研究:以山岳型國家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縣。
林彰榜(2001)。明道中學日間部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研究。體育學報,30期,152-162。
邱金松、謝智謀、吳志濱(1990)。臺灣地區國民休閒活動之發展。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2008)。2007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洪勝全(2003)。野台歌仔戲演員之生涯研究─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徐嘉君(1999)。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臺北市。
馬上均(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卷4期,1-12頁。
張君如、林志遠、李宜錫(2007)。登山健行者參與動機之探究。嘉大體育休閒期刊,6卷2期,55-62頁。
張孝銘(2005)。登山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體驗及正面影響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3期,103-112頁。
張孝銘(2006)。登山冒險遊憩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張良漢(2001)。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佩瑜(2005)。登山者的休閒活動動機和社會支持對登山承諾及登山行為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張春興(198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期,17-38頁。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出版社。
張景然(1991)。休閒生活與青少年行為輔導。成人教育,2期,48-49頁。
張榮勳(1997)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期,273-304頁。
張蕙芳(2000)。逃離與追尋─登山的社會學研究(以兩個登山團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瓊文(1991)。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之研究:以臺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郭明洲(2002)。有無規律登山老年人體適能與睡眠品質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陳人麟(1985)臺北市市民休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系,臺北市。
陳文長(1994)。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信安(2007)。深度休閒之參與動機、持續因素、休閒效益、成本及風險等因素之探討—以北部地區大型重型機車協會的成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陳昭明(1989)。七十八年度風景解說服務經營管理規劃研習班講授教材。臺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皆榮(1995)。不同教育程度青年參與休閒活動態度之影響。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8卷1期,413-439頁。
陳茂春(2008)。序。載於黃士俊(雪霸國家公園登山安全手冊二版),苗栗縣: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陳貞秀(2005)。山の花嫁。臺北縣:野人文化。
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褔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桃園縣。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陳維霖(2000)。登山學。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陳鏡清、陳金樹(1993)。臺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政府一級機關為例。體育學報,7期,61-84頁。
陳顯宗(1992)。大專學生參與合球運動之動機因素調查分析。亞洲體育,15卷1期,37-53頁。
麥 穗(2005)。山歌。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曾嘉珍(2006)。臺北市運動舞蹈消費者參與動機、滿意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之心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卷4期,25-30頁。
程詩馨(2007)。從山屋反思臺灣的登山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城鄉與建築研究所,臺北市。
黃士俊(2008)。雪霸國家公園登山安全手冊(二版)。苗栗縣: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黃文宗(2006)。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縣。
黃文祥(1998)。足球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37-451頁。
黃孟立(2006)。深度休閒流暢經驗之研究─以晨泳會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黃珮綺(2006)。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休閒活動、家庭休閒阻礙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縣。
黃德雄(2003)。臺灣長程遊憩山徑環境特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臺北市。
黃鴻斌(2002)。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黃麗螢(2007)。越過生命的那一座山─女性的登山體驗與登山對其生命經驗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城鄉與建築研究所,臺北市。
楊元卉(2003)。北部地區登山者之個人特質與休閒自由感間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縣。
楊南郡(1991)。雪山、大霸尖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系統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楊建夫(2001)。臺灣的山脈。臺北:遠足文化。
楊建夫、林大裕(2006)。山岳旅遊的起源與內涵之探討。立德學報,3卷2期,55-66頁。
楊原芳(2004)。內在休閒動機、認真型休閒特性與最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高爾夫球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卷4期,17-23頁。
葉日武(1997)。行銷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前程企業。
葉佩宸(2007)。認真休閒參與者退出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詹博閔(2007)。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者認真性休閒特質與休閒動機、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縣。
趙天儀(2005)。登山行。生態臺灣,7期,86-87頁。
劉明全(2003)。登山者對高山登山風險認知之研究-以休閒教育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典謨(1997)。培養資優生成為知識的生產者。資優教育季刊,69期,1-5頁。
鄭秀蘭(2000)。都市郊丘綠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變遷:以臺北市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臺北市。
鄭淑芬(1987)。臺北市民生活型態、動機與休閒運動選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賴子敬(2003)。臺中市高爾夫參與者參與動機和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臺中縣。
賴森林、吳兆欣(1999)。臺灣地區民眾體能活動市場區隔參與動機及其參與行為之研究。大仁學報,17期,489-508頁。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卷3期,55-60頁。
謝清秀(2004)。大專網球選手休閒阻礙、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謝鴻隆(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鍾振華(2003)。臺北PUB消費動機與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臺北市。
鍾偉志(2006)。認真性休閒與參與動機、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網球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顏伽如(2003)。認真休閒之參與歷程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林老師說故事」之志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羅寶珍(2007)。認真休閒之參與動機、持續因素、休閒效益及成本之探討—以愛好羽球活動之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Eileen McDargh(2009).山的禮物(黃玉華)。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7年)。
Geoffrey Godbey(2005).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臺北市:品度(原著出版於2003年)。
John R. Kelly(2001).休閒導論(王昭正)。臺北市:品度(原著出版於1996年)。
Michael Quinn Patton.(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於1995年)。
Passow, H. A.(1992).培育和發展資賦優異者:學校、家庭及社區(黃裕惠)。資優教育季刊,45期,13-17頁。
Arai, S. M., & Pedlar, A. M. (1997). 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2), 167-182.
Baldwin, C. K. (1999).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serious leisure: “Love me-love my dog!”. Journal of Leisure Search, 31(1), 1-17.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e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Clawson, M. and Knetsch, J. L. (1966).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Press.
Clough, P., Shepherd, J. & Maughan, R. (1989). Motives for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 runn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4), 279-309.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The experience of play in work and gam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sikzentmihalyi, M., & LeFevre, J. (1989).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 815-822.
Dattilo, J., & Howard, D. (1994).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leisure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3), 195-211.
Deci, E. L. (1971). Intrinsic motivation. New York: Plenum Press.
Deci, E. L. (1975). Effects of externally mediated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of Social Psychology, 18, 105-115.
Denzin, N. K. (1984). On understanding emo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Dimanche, F., Havitz, M. E., & Howard, D. R. (1991). Testing the Involvment Profile Scale in the context of selected recreational and touristic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 51-66.
Fredricks, J., & Eccles, J. S. (2004). Developmental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A lifespan perspective. Parental influences on youth involvement in sport, 145-164. In M. Weiss (ed.).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nter, B. C. (1987). The leisure experience: Selected proper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2), 115-130.
Hastings, D. W., Kurth, S. B., Schloder, M., & Cyr, D. (1995). Reason for participating in a serious leisure career: Comparison of Canadian and U.S. masters swimm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30(1), 101-122.
Henderson, K. A., Bialeschki, M. D., Shaw, S. M., & Freysinger, V. J. (1996). Both gains and gap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women’s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owe, N. & Strauss, B. (1997). The fourth turning─What the cycles of history tell us about America’s next rendezvous with destiny. New York, NY: Broadway Books.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Iso-Ahola, S. E. (198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Dubuque IA: Willian, C. Brown.
Iso-Ahola, S. E. (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Jackson E. L. & Burton T. L. (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pp.247-279).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Jodl, M. K., Michael, A., Malaachuk O., Eccles, J. S., & Sameroff A. (2001). Parents roles in shaping early adolescents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72(4), 1274-1265.
John Neulinger.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Research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Thomas Publishers.
Jones, I. (2000). A model of serious leisure identification: the case of football fandom,Leisure Studies, 19(4), 283-298.
Kelly, J. R. (1989). Later-life leisure: Beginning a new agenda. Leisure Sciences, 11(1), 47-59.
Kelly, J. R. (1990a). Leisure and aging: A second agenda. Society and Leisure, 13(1), 145-167.
Kelly, J. R. (1990b). Leisure, (2nd edition).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Lounsbury, J. W., & Franz, C. P. G. (1990). Vacation discrepancy: A leisure motivation approach. Psychological Reports, 66, 699-702.
Lounsbury, J. W., & Hoopes, L. L. (1988). Five-year stability of leisure activity and motivation fact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2), 118-134.
Major, W. F. (2001).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serious running. World Leisure Journal, 43(2), 12-25.
Mannell, R. C. & Bradley, W. (1986). Does greater freedom always lead to greater leisure? Testing a person x environment model of freedom and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creach, 18(4), 215-230.
Mannell, R. C. (1980). Social psychologic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leisure experience. In Iso-Ahola, S. E. (E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pringfield, Ill: C. C.Thomas.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aslow, A. (1970).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 Toronto: Van Nostrand Peinhold.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2), 167-179.
Mundy, J. (1998).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Y: John Wiley & Sons.
Murray, C. & Nakajima, I. (1999). The leisure motivation of Japanese managers: A research note on scale development. Leisure Staties, 18, 57-65.
Orthner, D. K., Barnett-Morris, L., & Mancini, J. A. (1994). Leisure and family over the life cycle. In L. L’Abate (Ed.),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family psych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176-201. New York: Wiley.
Parker, S. (1992). Volunteering as serious leisure. 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17(1), 1-11.
Rossman, J. R. (1989). Recreation programming designing leisure experience(2nd.ed). Champaign, Illinois: Sagamore Publishing all right reserved.
Sebastian deGrazia. (1964). Of time, work, and leisure.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Siegenthaler, K. L. (2003). Older golfers: serious leisure and successful aging. World Leisure Journal, 45(1), 45-52.
Stalp, M. C. (2006). Negotiating time and space for serious leisure: Quilting in the modern U.S. hom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8(1), 104-132.
Stebbins, R. A. (1982). Serious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25, 251-272.
Stebbins, R. A. (1992).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Montreal & Kingston: McGill-Queen’s.
Stebbins, R. A. (2001).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erious leisure. Lewiston, NY:The Edwin Mellen Press.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Weiss, M. R., Ebbeck, V., & Horn, T. S. (1997). Children’s self- perceptions and sources of physical competence information: A cluster 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 52-7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牛玉珍(1996)。同儕團體的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臺灣教育,546期,43-45頁。
2. 王昭正(2005)。森林保健休閒可行性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卷1期,23-39頁。
3. 田文政(1985)。我國登山運動傷害調查研究。體育學報,7期,161-171頁。
4. 李德仁(2008)。潛遊碧海與魚戲:認真休閒業餘者之參與歷程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林口長庚醫院潛水社社員為例。臺北縣:高立圖書。
5. 周秀華(2002)。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6. 林文忠(1978)談休閒活動的分類與範圍。國民體育季刊,7期,18-19頁。
7.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卷4期,1-12頁。
8. 張君如、林志遠、李宜錫(2007)。登山健行者參與動機之探究。嘉大體育休閒期刊,6卷2期,55-62頁。
9. 張孝銘(2005)。登山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體驗及正面影響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3期,103-112頁。
10.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期,17-38頁。
11. 張景然(1991)。休閒生活與青少年行為輔導。成人教育,2期,48-49頁。
12. 張榮勳(1997)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期,273-304頁。
13.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4. 陳文長(1994)。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15. 陳昭明(1989)。七十八年度風景解說服務經營管理規劃研習班講授教材。臺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