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面部份
宋國誠(2004)。〈作為文化抵抗的傳播論述:關於傳播民主化的問題意識—一個後殖民
批評的觀點〉,發表於世新大學傳研所93學年度專題講座與演講。
網址:http://cc.shu.edu.tw/~gioc/download/940506speech.doc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台北:擎松出版。
郭力昕(1992)。《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台北:久大文化。
湯宗泰、劉文良(2008)。《網路行銷》。台北:金禾資訊。
楊志弘(2000)。寬頻時代網路媒體發展之研究,台灣有限視訊寬頻發展協進會八十九年
度專案委託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士林。
吳光庭(2005)。《台灣當代建築現代性的發展歷程(一) 現代性試煉─以梁思成與盧毓駿
之作品論述為例》。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暨研究所研究報告
于桂芬(2003)。《西風東漸—中日攝取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陳柔縉(2005)。《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
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原書:Arthur Asa Berger.[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邱誌勇,許夢芸譯(2005),《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文化。(原書:Jeff
Lewis. [2002]. Cultural Studies: the basics.)
唐維敏(1998)。《英國文化研究》。台北:亞太。
許夢芸譯(2007)。《文化研究智典》。台北:韋伯文化。(原書:Chris
Barker.[2004].The Sage of Dictionary Culture of Studies.)
張君玫譯(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原書:Storey, John.[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原書: Robert, Bocock.[1993].
Consumption)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黎明。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星野克美(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翁秀琪(2004)。《台灣傳播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香港:城邦。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Fiske, J.[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與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陳瀅巧(2006)。《圖解文化研究》。台灣:易博士。
郭良文(2001)。《台灣的廣告發展》。台北:學富文化。
洪顯勝譯(1989)。《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叢書。(原書:Roland Barthes.
[1989]. Elements of Semiology.)
李英明(2003)。《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生智。
戴行銊譯(1994)。《藝術觀賞之道》。臺北:臺灣商務。(原書Berger John.〔1972〕.
Ways of Seeing.)
倪再沁(1991)。〈西方美術‧臺灣製造 - 臺灣現代美術的批判〉。37-87。收錄於葉玉靜主編,《臺灣美術中的臺灣意識-前90年代「臺灣美術」論戰選集》。臺北:
雄獅美術。
陳得文(2006)。〈弱勢者能發言嗎—以Spivak(史碧娃克)觀點看多元文化下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2,79-96。
洪貞玲、劉昌德(2004)。 〈線上全球公共領域?網路的潛能、實踐與限制〉。《資訊社會研究》,6,341-364。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7,85-111。
陳明珠(2008)。〈符號學研究的反身自省:返回符號體系的思考〉。《圖書資訊學研究》,2,17-38。
吳幸玲(2008)。〈全球城市消費性地井的文化生產—以上海的住宅地景為例〉。《地理
學報》,52,31- 52。
蕭蘋、陳志賢(2008)。〈幸福家庭的房車:汽車廣告中所再現的理想家庭〉。《新聞學研究》,96,45-86。
許如婷(2000)。〈球鞋類廣告﹕西方現代化情境的神話解構〉。《廣告學研究》,14,53- 93。
郭肇立(2009)。〈戰後台灣的城市建築保存與公共領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67,81-96。
郭建慧(2007)。〈根絕它者?後殖民論述下之台灣都市地景〉。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建築學報」》,61,135-149。
曾建基(1992)。〈環境因素與房地產價格及廣告關係之研究 〉。 文化大學國際企業所
碩士論文。
鄭運鴻 (1996)。〈空間文化形式的虛構之解構—對台灣地區代銷制度與房地產廣告之
批判性研究〉。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謝高生(2004)。〈房地產廣告代言人選用模式之研究〉。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陳招束(1999)。《台灣廣告使用外國符碼之初探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
士論文。
王繹嘉(2006)。《「我」或「我們」?個人主義在台灣與美國雜誌廣告內容呈現之比
較》。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楊若儀(2008)。《網路媒體中美白論述之分析─以美容社群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
理所碩士論文。
楊進福(2000)。《再讀跨國流行服飾廣告》。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邱誌勇(1999)。《消費藝術:電視廣告象徵符號的建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
所碩士論文。
張倩倪 (2006)。〈代言人類型對房地產廣告效果之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所
碩士論文。
謝坤霖 (2006)。〈從資源基礎觀點看企業轉型成功因素—以高雄房地產廣告代
銷業轉型建築開發業為例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林靜君 (2006)。〈房地產廣告企劃與設計的研究:以台北市青田街住宅案為例〉。 台
灣師範大學設計所碩士論文。
陳文泰 (1998)。〈 從現代化過程中探討臺灣建築論述的演變 〉。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
計所碩士論文。
張莉萍 (2001)。〈 休閒農場網站廣告分析 〉。 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文網路部份
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web/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423&Itemid=124
經濟日報/E1版/房產大勢
http://blog.housetube.tw/taiwan/archives/1047
房地產v.s網路五大趨勢,《住展雜誌》,第326期
http://mag.chinayes.com/MagazineBase/M71/1151/20080806161759321.shtml
韓志傑(2009),網路行銷進駐房地產廣告
http://www.brain.com.tw/Famous/FamousContent.aspx?ID=397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網站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html
實力媒體 ,調查報告:2008台灣媒體市場總體檢(上),動腦brain網站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1911
2003-2007年台灣廣告量市場變化,星傳媒體
http://starcommedia.blogspot.com/2008/04/2003-2007.html
漢寶德,全球化就是西化,國策評論網站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C-090-227.htm
王鴻國, 余光中:快速大量的西化 讓中文變質,中央涉即時新聞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806230112
張讓(2003),挑戰龍應台---中文好,為什麼那種重要, 中國時報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lonin/T9208081.htm
台灣人學英語的故事,婦女聯合網站電子報
http://www.womenweb.org.tw/MainWeb/Newsletter/NewsLetter_Show.asp?NewsLetter_ID=261
馮震宇,網路廣告之定義及查處等相關問題研析鑑定意見書,台北市政府訴願審議委員會
http://www.appeal.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ro?page=483626d2
2006年一月「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爐
http://www.twnic.net.tw/NEWS/1037.html
MBA智庫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消费异化
林思宇, 新聞記者要怎麼當?錢復:溫儉定慮,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05060255
陳倖嫚,穩定房地產有助經濟發展,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0/27/n1099488.htm
周桂田,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現代的弔詭,中央日報
http://www2.tku.edu.tw/~tddx/center/link/grobole_and_ginland.htm
多元文化教育電子報,2004
http://www.nhlue.edu.tw/~gimewww/epaper/9312/epaper9312.htm#person
樣本網頁
樣本編號1 http://www.housegogo.com.tw/h50/index.html
樣本編號2 http://www.housegogo.com.tw/h55/index.html
樣本編號3 http://www.housegogo.com.tw/H52/demo.htm
樣本編號4 http://www.futuretown.com.tw/main.html
樣本編號5 http://www.sanlight.com.tw/2002.htm
樣本編號6 http://www.sanlight.com.tw/2007.htm
樣本編號7 http://www.bigtown.com.tw/saleable/beverly/program.htm
樣本編號8 http://www.bigtown.com.tw/saleable/newyork/main.htm
樣本編號9 http://www.kingtown.com.tw/28cases/newyork/p3.htm
樣本編號10 http://www.sunty.com.tw/chateaux/index.html
樣本編號11 http://www.bknet.com.tw/s-allgo.asp
樣本編號12 http://uhome.open168.com/uhome.new.c303.20080627.castle.chu-chiang/01.html
樣本編號13 http://uhome.open168.com/uhome.new.c303.20080214.villa.chuchiang/
樣本編號14 http://www.shungkei.com.tw/case3/05.htm
樣本編號15 http://www.sotai.com.tw/Chinese/3_Projects/P6/JS2_home.asp
樣本編號16 http://www.jsl.com.tw/taibay/index.html
樣本編號17 http://www.jsl.com.tw/monaco/
樣本編號18 http://www.jsl.com.tw/River_Vision/index.html
樣本編號19 http://www.jsl.com.tw/bv/index.html
樣本編號20 http://www.jsl.com.tw/glory/index.html
英文部份
Kellner, D. (1995).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J. Downing, A. Mohammadi, & A. Serberny-Mohammadi (Eds.), Questioning the media (pp. 329-344), Thousand Oaks, CA : Sage.
Dirlik, A. (1997). 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London: Westview Press.
Peirson-Smith, A (2000). 《Consuming Advertising: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through Fashion Advertising in Post-Colonial Hong-Kong》, Hong Kong Journals Online, Vol.12, 138-139.
Tsao, J. C. (1994). Advertising and culture values: A content analysis of advertising inTaiwan. Gazette, 53(1-2), 93-110.
Wang, Y. Y., Jaw, J. J., Pinkleton, B. E. & Morton, C. (1997). Toward the understanding of advertising appeals in Taiwanese magazine ads and its implications. Competitive Review. 7(1), 46-57.
Croteau D. & Hoynes W. (1999). Media/Society: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
Meeker, M. (1997). The Internet Advertising Report, Morgan Stanley & Co.
Zeff, R. & Aronson, B. (1999). Advertising on the Internet, New York, NY: John Willy & Sons. Inc.
Katherine Frith(1997),”Undressing the Ad: Reading Culture in Advertising,”, Ch.1, NY:Peter Lang.
McCracken, G. (1988). Culture and Consumer: New Approaches to Symbolic Character of Consumer Goods and Activities. Bloomington & Indianapolt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udith Williamson(1978), “The Currency of Signs,” in Decoding Advertisements:Ideology and Meaning in Advertisements, New York: Marion Boyer.
Sut Jhally. (1990). The Code of Advertising: Fetishism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Meaning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William Leiss, Stephan Kline and Sut Jhally (1990).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s, Products and Images of Well-Being. London Routledge.
Robert Goldman (1992), “Advertising and Production of Commodity-Signs, ”in Reading Ads Socially, Ch2.
William M. O’Barr(1994),”Analyzing Social Ideology in Advertisements,” in Culture and the Ad: Exploring Otherness in the World of Ad, Ch.1, Boulder Westview Press.
Andrew Wernick(1991),”Advertising as Ideology,”in Promotional Culture: Advertising, Ideology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Ch. 2, Newbury Park, CA: Sage.
Polly, R. W. (1986). The distorted mirror: Reflection on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