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18: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漢暘
研究生(外文):Liu, Hang-Yang
論文名稱:楊式太極拳修煉階段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Practice Phase Research
指導教授:莊榮仁莊榮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ang, Long-Ren
口試委員:游添燈陳嘉遠
口試委員(外文):Yu, Tien-DengChen, Jia-Yean
口試日期:2015-06-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博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楊澄甫階及神明太極拳譜
外文關鍵詞:Yang, Cheng-Fuphase to DivinityTai Chi Spectru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9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研究目的:一、彙整楊式太極拳的修煉階段歷程。二、分析與歸納出楊式太極拳修煉的各階段與其內容。三、從楊式太極拳文獻中推論出較為統一且一致性的楊式太極拳修煉階段。四、分析出楊式太極拳修煉至上乘功夫時的狀態。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文獻歸納法來蒐集與研究內容相關的背景文獻,再用文獻分析法從每個背景文獻中找出之間的相關性,把這些相關性文獻對照後,整合出與本研究內容最為符合的最相關文獻。統整文獻共分為三大項的文獻類型為:1.背景文獻2.相關文獻3.最相關文獻。研究討論:太極拳的修煉階段是相互滲透,不能分得太過清楚。如基本功為站樁、學習放鬆,但進入到階段性的推手練習時,也必須掌握原先基本功以及放鬆的狀態。研究結論: 一、楊式太極拳修煉階段說「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解釋,每篇文獻看法均為一致。二、楊式太極拳修煉階段,初階為「基本功(站樁、功架)、學鬆柔(用意識導引放鬆)、套路(用意識操作動作)」;中階為「內氣(氣通前、後三關)、推手(包含:沾、黏、連、隨,也就是聽勁)、懂勁(得到運動知覺)」;高階為「尺寸分毫(量人體尺寸)、節拿抓閉(節膜、拿脈、抓筋、閉穴)、階及神明(神妙莫測)」。三、「煉精化氣」是要放鬆身心,內氣才自然會通達各處無阻。「煉氣化神」是要讓自身內氣以意識調控,使內氣通達前後三關,再藉由推手的知覺敏銳度之練習,而漸漸達到懂勁的階段。「煉神還虛」是要達到不需經過思考,就能以自身的反應反射出動作,且身形轉換神妙莫測。四、太極拳修煉至上乘功夫的狀態為精氣神合一,且達到高超的靈敏感應與反應,能藉自身的意念操控氣、勁的去向,最後達到順其自然。
Objective: 1. Aggregated Yang style Tai Chi practice phase process. 2. Inference the Yang style Tai Chi practice phase and content. 3. Inference from the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literature that consistent practice phase.4. Inference Yang style Tai Chi practice High level status. Methods: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used to collect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relevant background, relevant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n find out from every background literature between the relevance of these documents after the control,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ost consistent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Integration literature is divided into three items of document types are:1. background document 2.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3. the most relevant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Tai Chi Chuan practicing phase is mutual penetration, can not share too clearly. Example: Kung Fu shelf basic skills, learning to relax, but when entering the phase of Push Hands, also must predominate basic skills as well as the original state of relaxation. Conclusions: 1.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cultivation phase: cultivation Refined change Chi, cultivation Chi change Divinity, cultivation Divinity turn Tranquility. interpretations are consistent view of each document. 2.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practice phase, basic is "Basic training (Piles step, Kung Fu shelf), Learn loose soft (Awareness guided relaxation), Routine (Awareness operator action)";middle is "internal Chi (Chi through the three acupuncture point), promoter (comprising: a stick, sticky, even, with, that is to listen to Jin), understand Jin (get motion perception) "; high level is " Size nothing (the amount of body size), section get caught closed (section film, take pulse, grab bars, and closing point),turn to the divinity (marvelous and unpredictable). 3. Cultivation Refined change Chi, is to relax mind and body, Chi will be natural accessible only around unimpeded. Cultivation Chi change Divinity, is ourself Chi to make their own sense of control, so that the internal Chi around the front three Acupuncture, and then by pushing hands exercises perceptive degrees, and gradually achieve understand strength phase. Cultivation Divinity turn Tranquility, is to reach without reflection, we will be able to own reaction reflected the action, and the conversion marvelous physique and unpredictable. 4. Yang style Tai Chi practice High level status is Refined, Chi, Divinity syncretic, and achieve excellent sensitivity and response induction, can borrow their ideas manipulation Chi, Jin's strike, and finally to go with the natural.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0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23
第一節 楊式太極拳文獻摘要內容 23
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文獻 35
一、 太極拳譜-楊譜:清代楊氏傳鈔老譜 36
二、 楊式太極拳第三代 40
三、 楊式太極拳第四代 43
四、 楊式太極拳第五代 65
五、 楊式太極拳第六代 70
第三節 陳式太極拳文獻 72
第四節 武式太極拳文獻 74
第五節 孫式太極拳文獻 76
第六節 其他太極拳文獻 77
第七節 形意拳文獻 82
第八節 綜合小結 8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8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8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8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87
第肆章 討論 88
第一節 楊式太極拳修煉階段-較為一致性之階段說 88
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修煉階段-各自敘述之階段說 95
第三節 楊式太極拳修煉階段說統整結果 10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4
引用文獻 116


表目錄
表 1 太極拳論修煉階段表 78
表 2 楊式太極拳修煉階段對照表 93


圖目錄
圖 1 研究方向擴充圖 17
圖 2 太極拳大用修煉階段圖 69
圖 3 研究方法圖 85
圖 4 研究架構圖 86
圖 5 研究流程圖 87


Fitts & Posner (1967). Human performance. Authored Book Oxford, England: Brooks/Cole.
于志鈞(2011)。中國太極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牛筱靈、林合成、牛晨(1998)。牛春明太極拳。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王子和(2002)。太極拳涵化文集。新北市:養正堂文化。
王天恨述註(1987)。四書白話句解。臺北市: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王宗岳(1996)。太極拳譜。臺北市:大展。
王夢鷗(1987)。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玄奘大學圖書資訊處(2008)。研究方法與寫作參考指南。取自http://read.hcu.edu.tw/ezcatfiles/b027/img/img/970327.pdf
朱浤源(2000)。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市:正中。
朱培庚(2013)。字詞寫讀廿探。臺北市:渤海堂。
余功保(2005)。中國太極拳辭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吳國忠(1993)。太極拳索源(思路日記心得)。新北市:神龍視聽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吳國忠(1995)。太極拳內(炁)功心法。新北市:神龍視聽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吳鑑泉、陳振民(1984)。吳式太極拳。臺北:華聯出版社。
李師融、李萬斌、劉曄挺(2012)。太極拳源流與發展研究。臺北市:逸文武術文化。
李壽籛(1998)。武當嫡派太極拳術。臺北市:逸文。
沈岳(1984)。下功夫‧學功夫。臺北市:臺灣新生報社出版部。
沈壽(1998)。太極拳論譚。臺北市:大展。
林忠元(1984)。「中武道」之「武功」。中華國術季刊,1(1),33。
洪丕謨(2003)。長壽的祕密何在?-中國道教十大養生術。臺北市:新潮社。
胡桂英(2009)。運動技能內隱學習的特徵、機制和應用研究(浙江:浙江大學理學院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韋政通(1983)。中國哲學辭典大全。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孫以昭(2011)。楊式太極真功。臺北市:大展出版社。
孫祿堂(2002)。孫祿堂武學錄‧太極拳學。臺北市:大展。
郝少如(1994)。武式太極拳。臺北市:大展。
崔毅士、崔仲三(2002)。楊式太極拳體用圖解。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康戈武(1996)。中國武術實用大全。臺北市:五洲。
張欣基(2004)。傳統武式太極拳練習五階段[電子版]。中華武術期刊,(5),34-35。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0-3525/2004/05/10.htm
張肇平(2008)。十三勢行功心解研究報告。載於張肇平(主編),中華太極拳學術研究選集第二集(頁260-268)。新北市:中華太極拳學術研究發展基金會。
許慎〔漢〕(2013)。說文解字上、下。臺北市:世界。
郭連蔭(1962)。郭連蔭太極拳譜。臺北市:廣信書局。
陳小旺(1993)。世傳陳式太極拳。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陳微明(1995)。陳微明太極拳遺著滙編。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陳龍驤、李敏弟(2003)。李雅軒楊氏太極拳法精解。臺北市:逸文。
陳龍驤、李敏弟、陳驪珠(2014)。太極拳一代宗師李雅軒珍貴遺著‧太極拳學論。臺北市:金大鼎文化。
游添燈(2003)。太極拳如是我聞。太極拳修煉的理體與方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游添燈(2003)。太極拳修煉的理體與方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游添燈(2009)。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的精神詞義詮釋。大專體育學刊,11(3),1-13。
焦金堂(2008)。太極拳增進內分泌系統功能之研究。載於張肇平(主編),中華太極拳學術研究選集第二集(頁203-220)。新北市:中華太極拳學術研究發展基金會。
楊振基(2000)。楊澄甫式太極拳。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楊澄甫(1958)。太極拳體用全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楊澄甫(1974)。太極拳使用法。臺北市:中華武術出版社。
楊澄甫(1986)。太極拳體用全書。上海:上海書店印行。
萬籟聲(2009)。武術匯宗‧附原式太極拳圖解。臺北市:逸文武術文化。
董英傑(1986)。太極拳釋義。臺北市:華聯出版社。
熊養和(1980)。太極拳釋義。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劉金印(2010)。汪永泉授楊式太極拳語錄及拳照。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劉雲樵(2012)。太極拳之冷、熱、空。載於張肇平(主編),中華太極拳學術研究選集第一集(頁118-119)。新北市:中華太極拳學術研究發展基金會。
鄧時海(1990)。楊家老架式太極拳教本‧文冊。臺北市:楊太武藝總會。
鄭曼青(1956年8月)。簡易太極拳淺說。臺灣新生報。http://general.tf.edu.tw/taichi/word/%E7%B0%A1%E6%98%93%E5%A4%AA%E6%A5%B5%E6%8B%B3%E6%B7%BA%E8%AA%AA.pdf
鄭曼青(2007)。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臺北市:時中學社。
謝冰瑩等(1968)。新譯四書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