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an, B.C, Jeng, W.L, Hung, T.C., Ling, Y.C., Shieh, M.J., Chien, L.C. 2000. Estimation of metal an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exposures and potential health threat by consumption of oysters in Taiw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09:147-156.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90559&ctNode=2439&mp=159&kpi=0 。
[3]鄭羽利、劉擎華,旋轉汙物蒐集器對循環水箱網石斑中間育成系統水質之影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4]Lubchenco, J., Primavera, J., Williams, M. 1998. Nature's subsidies to shrimp and salmon farming.
[5]張佳銘、俞克儉,傳統魚塭轉型休閒漁業可行性之研究,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漁業生產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Tacon, A.G. 1996. Feeding tomorrow's fish. World Aquaculture.
[7]康浩琳、鄭金華、陳一銘,放養密度、內置物及飼料對白蝦不換水養殖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計資源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2月。[8]冉繁華,水產養殖產銷履歷資訊系統之推動與建立水產品藥物殘留,臺灣鰻訊258期,2007年5月。
[9]鍾傑名、葉兆輝、楊東震,陸地水產養殖場添加淨水劑消毒之效益評析,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10]林垂鈺,養殖漁業生產區公共給排水模式及其優選方法之研究,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06月。[11]曾俊豪、張英彬,應用小型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於石斑魚含氧監控系統,南開科技大學,電機與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12]余咨慧、朱元南,一體化養殖循環水處理系統之研發,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3]張智為、陳俊明,電化學法處理養殖水質之基礎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4]郭峪銜、謝永旭,以電化學技術電解產製之混和性氧化劑改善養殖池水之研究,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所,碩士論文,2012年。[15]FAO(2009), Climate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6]Naylor RL, Hardy RW, Bureau DP, Chiu A, Elliott M, Farrell AP, Forster I, Gatlin DM, Goldburg RJ, Hua K, Nichols PD(2009), Feeding aquaculture in an era of finite resourc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7]FAO, Fisheries Global Information System, FAO Fisheries Department, 2002, Http://www.fao.org/fi/default.asp (FISHSTAT Plus v.2.30, 2002)
[18]陳永松,水產養殖業未來之展望探討國際趨勢與國內未來發展(上),漁業推廣月刊295期,2011年4月。
[19]謝策惟,以關鍵技術法探討未來臺灣水產養殖生物科技之發展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20]劉富光,農政與農情,91年3月第117期,臺灣加入WTO養殖漁業之出路。[21]吳銘浚,以綠能創新設計水產養殖系統研究,義守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22]陳靖惠、林明杰、張淮杞,產業與管理論壇第15卷第3期,知識管理導入龍佃海洋生物科技公司個案分析P54-P55,2013年10月。[23]廖一久 1997. 臺灣的水產養殖的現況與展望。福壽新雜誌4: 9-16。
[24]朱彥璋、李祥林,應用專利分析探討我國水產養殖之技術發展,屏東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25]黃志忠,農政與農情,2007年10月第184期,循環水養殖之推廣成果。[26]陸振岡、劉旭,高效能密閉式循環水水產生物維生系統,2006年2月。
[27]楊兆喆、劉擎華、朱元南,氣舉式汙物收集器及投為策略對半循環水箱十班魚育苗系統水質之影響,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28]林淑真、陳建銘,養殖產業之新契機-循環水養殖系統,來源期刊:節約用水卷期:25 民91.03P12-16。[29]黃有評、林志遠、黃家富、莊偉柏、邱紹維、周昌澤,基於非關聯分析建構鱸魚養殖之多變數監測評價模型,11th 灰色系統理論與應用研討會,2006年10月。
[30]王紹宇、張春明,基於無線感測網路的水產養殖溶氧度監控系統,亞洲大學資訊科學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31]洪孟瑋、尤瓊琦,海水養殖用生物濾床探討,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32]陳俊明、戴正光,臭氧處理養殖水質之基礎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33]魚博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魚博士光合菌 http://www.mosa.com.tw/Bacteri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