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十四版三刷)。台北:五南。
王淳妍、董時叡(2004)。〈社交性飲酒價值觀:台灣基層農業推廣工作者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3,頁223-248。王雅君(1998)。《讀書治療團體對兒童同理心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孔繁鐘、孔繁錦編譯(1999)。《DSM-Ⅳ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台中:合記。
方文芳、李欣岱、蘇千田、李芸霏、鐘國軒(2010)〈酒癮及酒精戒斷症候群〉。《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5(7),頁260-267。
台大醫院精神部(1997)。〈酗酒〉。《心身醫學雜誌》,8(2),頁57-64。
行政院衛生署(2006)。幫助父母戒除酒癮,許給孩子快樂童年 。檢索日期:2011.12.31,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SEARCH_RESULT.aspx
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百麟、吳士宏、吳芝儀、洪光遠、曾蕙瑜(譯)(2001)。Robert J. Landy著。
《戲劇治療-概念、理論與實務》(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台北:心理。
李其昌(2012)。〈一人一故事劇場的置中作用及其療癒性〉。《兩岸三地戲劇療癒研討會論文集》,頁95-103。臺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李易蓁、王芬蘭(1996)。〈酒癮行為與酒癮家庭〉。《國防醫學》,23(5),頁404-409。李素卿譯(1996)。《上癮行為導論》。台北:五南。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雅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李璧伊、王建楠(2006)。〈談青少年物質濫用〉。《基層醫學》21(11),頁312-317。何正云(2007)。《團體藝術治療方案對單親兒童情緒能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吳幼吾(1985)。〈違反回歸斜率同質性之假定對共變數分析強韌度之影響〉。《教育學刊》,1985(6),頁321-337。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1996)。《團體輔導》。臺北:空大。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04)。《團體輔導》。台北:心理。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三刷)。台北:五南。
吳新華( 1993)。〈小朋友快樂嗎? 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頁 27-36。吳新華(2005)。《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初版二刷)。台北:心理。
吳錦松(2007)。《情緒智商、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的關係》。陸軍軍官學校八十三週年校慶基礎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陸軍軍官學校。
巫素琪(2011)。《運用戲劇策略施行情緒教育於親子團體之研究—以新竹市婦幼館親子團體的戲劇課程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林怡璇(2009)。《戲劇治療應用於新住民子女之自我概念成效探討—以台北縣新莊國小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郁軒(2010)。《創作性戲劇對兒童社交技巧與自尊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林美足(2002)。《家庭功能與男性酒精依賴患者之飲酒行為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林振春、王秋絨(1992)。《團體輔導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林梅香、黃松元(2000)。〈從整體性學校健康促進計畫談原住民學生酗酒問題之預防〉。《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0,頁57-66。林基在(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德真(2008)。《藝術治療介入肌肉萎縮症自傷青少女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周美珍(2003)。《國小學童運動選手與非運動選手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洪素珍、楊潔瑩(2002),〈目睹暴力兒童與戲劇治療〉。《中華團體心理治療》,8(2),頁14-21。洪素珍、楊大和、徐繼忠、郭玫伶(譯)(2002)。P. Jones著。《戲劇治療》。臺北:五南。
洪素珍、林妙容、王燦槐(2012)。〈夢裡創傷知多少?─童年期性創傷倖存者噩夢之戲劇治療團體初探〉。《兩岸三地戲劇療癒研討會論文集》,頁118-145。臺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施雅芝(2010)。《戲劇治療療效因子對高風險家庭兒童情緒能力的影響》。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郭生玉(198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七版)。台北:精華書局。
高宇人(2008)。《戲劇治療技巧應用於國中中輟生之研究—以苗栗國中慈輝班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依附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陸汝斌、柯慧貞、張峰銘(1996)。〈酒癮之分子遺傳學探討〉。《中華精神醫學》,10(2),頁103-111。唐璽惠(2002)。〈生活適應不良學生輔導策略〉。《學生輔導》,83,頁70-83。張文龍(2004)。〈諮商師、戲劇治療師與心理醫師─參與美國戲劇治療團體之觀想〉。《諮商與輔導》,(222),頁40-42。張文龍(2006),〈戲劇技巧應用於國小ADHD學童初探〉。《諮商與輔導》,(252),頁17-21。張志豪(2012)。〈當戲劇遇見療癒—一個戲劇治療工作者的七堂課〉。《兩岸三地戲劇療癒研討會論文集》,頁40-51。臺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張欣萍(2000)。《原住民飲酒行為與家庭相關之研究—以泰雅族、賽夏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秋雯(2007)。《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耐(2002)。〈借酒消愁,愁更愁--酗酒家庭的親職教育方案〉。《師友》,429,頁58-61。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曉華(2004)。〈戲劇治療導論〉。《臺灣戲專學刊》,8,頁47-83。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心理。
張曉華(2012)。〈戲劇治療與治療性戲劇內涵之療育解析〉。《兩岸三地戲劇療癒研討會論文集》,頁1-33。臺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張靄珠(2002)。〈綻放在生命與記憶斷層的花朵:「九二一地震」心靈重建戲劇工作坊〉。《中外文學》,30(8),頁132-157。梁培勇(譯)(1985)。Charles E, Schafer & Howard L, Milman著。《孺子可教》。臺北:大洋。
陳李綢(2000)。《個案研究》(再版三刷)。台北:心理。
陳圭如(2006)。〈大學生成長於酗酒家庭經驗之初探:數量、個人特質及世代傳遞〉。《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5,頁37-73。陳秀才(1985)。《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台北市國民小學的規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志明(2007)。《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學童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陳佑昇(2008)。《酗酒者子女的原生家庭經驗》。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怡君(2007)。《藝術媒材介入之團體對國小高年級低自尊學童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怡青(1995)。《酒癮患者的婚姻關係及其酗酒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美靜(201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凌軒(譯)(2006)。R. Emunah著。《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臺北:張老師。
陳瑩珊(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嬿如(2011)。《外籍配偶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曾端真(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天馬文化。曾維英(2005)。《酒癮者原生家庭經驗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湯夢彬、溫增光、孫曉光、劉明倫(2009)。〈酒癮問題與治療〉。《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4(10),頁345-350。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明麗(2009)。《創作性戲劇對兒童社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惠惠(1993)。《團體輔導工作概論》。台北:張老師。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頁184-256。馮厚美(2001)。《竟私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袁儷綺(2002)。《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臺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傅娟芬(2004)。《治療取向的繪畫活動對國小情緒障礙兒童的輔導成效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楊竫宜(2004)。《戲劇治療活動在軍中團體輔導工作之應用─以空軍航空技術學校學生社團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軍事心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楊淑智譯(2003)。《父母會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
葉櫻媛(1996)。《酒癮個案的家庭功能與其自我概念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劉志文(1999)。《安養機構老人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頁147-180。劉維民(2006)。《應用戲劇治療技巧對提升國小資源班ADHD學童社會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劉智雄等(編)(2006)。《藝術與心靈的對話》。臺北:北市教研中心。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麗珠(1988)。《酗酒對家庭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鄭鈺清(2010)。《「劇」中的交會-創作性戲劇對於國小亞斯柏格症學童社交技巧的改變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2004)。《飲酒的流行病學》。臺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蔡淑霞(2003)。《單親父母共依附對其青少年子女教養態度及共依附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賴念華(2002)。《災後心理重建歷程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賴怡君(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賴靜瑩(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謝志偉(2007)。〈教育研究典範的未來趨勢—混合方法論(Mixed Methodology)介紹〉。《屏東教育大學學報》,(6),頁175-194。謝志偉、王慧玉(譯)(2010)。John W. Creswell, Vicki L. Clark著。《混合方法研究導論》。台北:心理。
謝雅如(2012)。《國小學童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謝璟婷(200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正向心理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戴宏志(2007)。《社會戲劇遊戲訓練對於增進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簡良哲(2008)。《創作性戲劇活動提昇學童同儕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頁1-90。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合譯)(2008)。W. B. Martin & G.. George著。《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臺北:五南。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二、西文部分
Bilenberg, N., & Christensen, H. B. (2000). Behaviou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children of alcoholic mothers and fathers.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9, 219-226.
Casson, J. W. (2000). Living newspaper: theatre and therapy. TDR, 44(2), 107-122.
Creswell, J. W. (1999). Mixed-method research: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izek GJ, ed.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olicy (pp.455-472).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455–472.
Creswell, J. W., Fetters, M. D. & Ivankova, N. V. (2004). Designing A Mixed Methods Study In Primary Care.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 2(1), 7-12.
Cresswell, W., & Plano Clark, V. L. (200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Gall, M. D., Borg ,W.R.& Gall, J. P.(1996).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6th ed.) NY, England: Longman Publishing.
Gay, L.R., Mills, G. E., & Airasian, P. W. (2009).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Galaif , E. R., Stein J.A.,& Newcomb M.D. (2001).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ediction of problem alcohol use in adulthood: exploring the influences of family factors a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62(4), 486.
Hall, C. W., & Webster, R. E. (2007). Multiple stressors and adjustment among adult children of alcoholics. 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5(4), 425-434.
Heppner, P. P., & Wright, D. M. (1991). Coping among nonclinical college-age children of alcoholic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8(4), 465-472.
Hewes, R. L., & Janikowski, T. O.(1998). Parental alcoholism and codependency : A
comparison of female children of alcoholics and nonalcoholics in two ollege-age group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2(1).
Jones, J. P., & Kinnick, B. C. (2001). Adult children of alcoholics: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setting.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Morse, J.M. (1991).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 Nursing Research, 40(1), 120-123.
Patton, M.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iaget , J.(1980). Adaptation and intelligence.(trans. by Stweart Eames).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ich ,W(1997). Prospective Studies of Children of Alcoholic Parents。Alcohol
Health &Research World, 21( 3), 255-277.
Tashakkori, A., & Teddlie, C. (Eds.). (2003). Handbook of Mixed Method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Yin, R.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A: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