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文獻
Lorig, K., Sobel, D., & Gonzalez, V.(2011)。實踐健康生活(陳琼珠、潘經光、龍麗貞,譯)。香港:香港復康會。(原著第四版出版於2013年)。
王培寧、劉秀枝(2014)。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台北:寶瓶文化。
王群光(編著者)(2010)。自律神經失調HRV檢測及治療衛教手冊。3-4。
王靜枝、胡嘉容、張文芸(2011)。與失智患者之有效溝通策略及方法。護理雜誌58(1),85-90。王駿濠、蔡佳良(2009)。以運動與身體活動預防失智症:文獻回顧。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8(4),268 - 277。古博文、孫文榮、張俊一、陳俐蓉(2013)。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中文版之信度與效度。大專體育學刊,15(3)期,309 - 319。
台灣失智症協會 (2002)。失智人口知多少。2015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tml
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失智症盛行率2013。2015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health.taichung.gov.tw/public/Data/108010/45116175271.pdf
田秀蘭(2006)。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5年12月12日,取自web.ntnu.edu.tw/~lantien/old/advanced qualitative research/...
朱芬郁(2011)。高齡教育概念、方案與趨勢。臺北:五南。
何舜潔(2012)。健康管理方案對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成效。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錦松(2005)。壓力、人格特質、社會支援、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的關係。黃埔學報,48,45-49。李月萍、黃惠子(2014)。老年生活品質概念與測量應用。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9(3),57-67。李佳倫、鄭景峰(2010)。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2(4),79-89。李寶釵(2013)。社區老人生命回顧與靈性健康之研究-以回憶寶盒方案為例。實踐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杜明勳(2003)。談靈性。護理雜誌,50(1),81-85。林克能、劉秀枝(2003)。臨床失智評量。Acta Neurologica Taiwanica,12(3),154-165。
邱愛富、汪慧鈴、陳保羅、丁予安、許寬立、高憲立 (2009)。北臺灣地區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險因子修正行為之相關因素。護理研究,17(3),221-230。
邱銘章 李明濱(2009)。阿茲海默失智症的食療科學證據。臺灣醫界,52(11),8-12。
邱銘章、湯麗玉(2009)。失智症照護指南。臺北:原水文化。
洪櫻純(2009)。老人靈性健康之開展與模式探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洪櫻純(2012)。老人靈性健康的阻力與助力分析:成功老化觀點。生命教育研究,4(1),83- 108。翁菁甫、林坤霈、詹鼎正 (2014)。老人憂鬱與認知功能障礙。內科學誌,25,158-164。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015)。認識失智症。2015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cfad.org.tw/attantion.php
高毓秀(2006)。健康促進概念的起源。2015年4月12日,取自http://health-nursing.lygsh.ilc.edu.tw/各期電子報/第15期/健康促進概念的起源.doc
徐建平(2010)。高齡教育工作者對方案規劃核心能力認知與評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淑雯、湯雅芳、黃瓊萱(2002)。機構老人之活動設計。長期照護雜誌,6(1),89-96。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年至150年)。2015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張家銘、蔡智能(2003)。老年人之周全性評估。老年醫學,7(3),364-374。
張彩秀、黃乾全(2002)。中老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態之關係。衛生教育學報,17,15-30。曹小慧、刘桃花 (2008)。加强自我管理,提高护士自身修养。中国民康医学,20(18)。2015年8月22日,取自http://journal.9med.net/qikan/article.php?id=441791
梁家欣、程蘊菁、陳人豪(2014)。失智症之重點回顧。內科學誌,25,151-157。郭嘉琪、王秀紅(2012)。系統性文獻回顧自我管理在國內慢性病介入研究之應用。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8 (1),50-60。陳高揚、郭正典、駱會銘( 2000)。心率變異度::原理與應用。J Emerg Crit Care Med.Vol.11,No,2,47-58。
陳麗華等(2012)。失智症照顧者使用手冊。台北: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傅中玲(2008)。台灣失智症現況。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3(3),169 - 181。
黃正平(2006)。失智症之行為精神症狀。臺灣精神醫學,20(1),3-18。黃盈達、李皓綸、成和正(2012)。運動對失智症的預防及對生理與心理的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272 - 277。黃美仁(2004)。從職能治療到自然醫學。自然醫學研究,1,66-69。黃毓文(2004)。補充n-3不飽和脂肪酸對阿茲海默症患其延緩智能退化之效果評估。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博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麗靜(2012)。淺談失智症長輩健康促進。奇美醫訊(12月),99。2015年10月9日,取自http://www.chimei.org.tw/main/cmh_department/59012/magazin/vol99/vol_99_04_02.html
楊曼華(2003)。如何改善失智症患者的居家照護。護理雜誌,50(5),79-83。葉彥琪( 2014)。打造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老年失智症早期篩檢與治療。2015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kgh.com.tw/health/20-309.HTML
詹若昕(2012 )。交通服務人員的工作壓力、休閒因應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鐵列車服勤人員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培珊、伊慶春、章英華(2002 )。調查資料之三角交叉分析:以大學社區生活品質之評估為例。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11,105 - 131。維基百科(2015)。失智症。2015年8月16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B1%E6%99%BA%E7%97%87
維基百科(2015)。健康促進。2015年4月6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1%A5%E5%BA%B7%E4%BF%83%E8%BF%9B
劉嘉逸、劉秀枝(2000)。阿茲海默氏症之非認知症狀。應用心理研究,7,89-103。蔣立琦、郭雅雯、林綽娟( 2004)。自我效能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 (2),67。盧瑞芬、曾旭民、蔡益堅(2003)。國人生活品質評量(Ⅰ):SF-36台灣版發展心理計量特質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2(6),501-511。
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台北:心理。
優活健康網(2013)。我國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5%。2015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25791
英文參考文獻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 Retrieved June 23, 2015, from http://alz.org/facts/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2010). “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0: The Global Economic Impact of Dementia.” Retrieved October 11, 2015, from http://www.alz.co.uk/research/world-report-2010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2014). “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4— Dementia and Risk Reduction: An analysis of Protective and Modifiable Factors.” Retrieved October 11, 2015, from http://goo.gl/rRjp00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2015). “The Global Impact of Dementia: An Analysis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Cost and Trends-World Alzheimer Report.” Retrieved December 1, 2015, from http://goo.gl/HXf5Pu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2), 191-215.
Faith, M. F., Turner, A., Wallace, L. M., Bradbury, N. (2012). Conceptualisation of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Early Stage Dementia.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Laakkonen, M. L., Savikko, N., Holtta, E., Tilvis, R., Strandberg, T., Kautiainen, H., Pitkala, K. (2013). “Self-management Group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and their Spousal Caregiv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aseline Findings and Feasibility.” European Geriatric Medicine 4, 389-393.
Mandel, D. R., Jackson, J. M., Zemke, R., Nelson, L. & Clark, F. A. (1999). Lifestyle Redesign: Implementing the Well Elderly Program. Bethesda: AOTA.
Mountain, G. A., Craig, C. L. (2012). “What Should be in a Self-management Programme for People with Early dementia?” Aging & Mental Health, 16 (5), 576-583.
Quinn, C., Toms, G., Anderson, D., Clare, L. (2015). “A Review of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1-35.
USC Mrs., Chan, T. H., Division , C., Science, O. & Therapy, O. (2015). “About Health Coaching.” Retrieved August 16, 2015, from http://chan.usc.edu/patient-care/faculty-practice/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