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姿莉(2000)。網路中虛擬美術館展示方式對美術鑑賞經驗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王致遠(2000)。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知識管理策略。電腦科技,第60期,頁4-7。王啟祥(2000)。博物館教育的演進與研究。科技博物,4卷4期,頁5-14。王嵩山(1999)。文化的反應器或發動機?虛擬博物館的社會建構。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2卷2期,頁3-6。王嵩山(1999)。博物館、城市的文化生命與集體記憶。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2卷3期,頁3-8。王嵩山(2000)。論博物館蒐藏的展示。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3卷1期,頁3-6。王嵩山(2000)。博物館教育的表徵與界限。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3卷4期,頁3-6。朱光宇(2000)。數位博物館同質影像之索引及查詢系統設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余禎祥(2000)。蝴蝶數位博物館之教案系統設計與實作。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明清(200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俞民(1999)。網路教學技術應用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呂昭賢(2000)。以虛擬博物館為環境之網路型態學習系統。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書局。
宋偉航譯,Paul Leivison 著(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書房。
巫靜宜(1999)。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玉慶(1999)。自然科網路教學設計模式之研究─以國小「認識魚類」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李啟龍(1999)。網路上的合作探究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杜奕瑾(2001)。數位博物館資訊管理與呈現系統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沈義訓(1999)。網路虛擬實境博物館互動展示之研究─以元智大學校史館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周文中(1999)。超文方式與結構式之電腦教學環境對於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國民教育研究,3期,頁15-36。
周功鑫(2000,October)。博物館展覽策劃與觀眾學習。2000年博物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國際暨南大學,南投埔里。林育如(1999)。跨出建築的博物館-談台灣大學「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博物館學季刊,第13卷第1期,頁89-95。林佩儀(1999)。網站設計與使用者滿意度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林瓊如(1999)。網路學習環境中的學習助理之設計與應用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邱世宗(1998)。網路教學系統之功能分析與設計。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施明發(2000)。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台北市:文建會。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高新建(1997)。博物館的學習風格。博物館學季刊,第11卷第4期,頁37-44。
耿鳳英(1998)。電腦媒體與博物館觀眾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第12卷第3期,頁53-57。徐典裕、王嵩山(2000)。博物館、知識的管理與想像─數位博物館之建構初探。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3卷2期,頁35-40。國科會(1999)。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數位視界,3期,頁114-117。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專案推廣辦公室(2001)。博物館在我家。台北市:國科會。
張品璨(1998)。數位圖書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4卷2期,頁13-28。
張雅萍(1999)。摘要策略對網路化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議棍(1999)。具服務品質之網際網路聲訊與視訊群播系統及其應用。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顧問室(1996)。遠距教育需求分析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曹汝民(2001)。非同步網路教學網站評鑑指標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莫爾、凱爾斯利(Moore, G. M. & Kearsley, G.)著(1999)。遠距教育─系統觀(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 View)(趙美聲、陳姚真譯)。台北:松崗。(原作1996出版)。
雪爾辛格(Schlesinger, M)著(1999)。數位化資訊與博物館的未來。博物館學季刊,第13卷1期,頁13-14。(吳秋慧譯)。(原作1997出版)。
許功明(1998)。博物館的展演及其理念。博物館學季刊,12卷4期,頁3-10。許麗玲(1999)。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許志超(2002)。網路合作學習系統之發展與應用。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亞寧(1995)。化危機為契機:試論虛擬圖書館對圖書館界的衝擊。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4期,頁61-73。陳玉玲、周宣光、井敏珠(1998)。虛擬實境在建構教學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第61期,頁65-71。
陳雪華(1998,2,22)。從人文關懷談數位圖書館/博物館的發展。上網日期:2001/5/21。World Wide Web:http://ceiba.cc.ntu.edu.tw/dlm/paper01.htm
陳雪華、陳昭珍、陳光華(1998)。數位圖書館/博物館中詮釋資料之理論與實作。圖書館學刊,13期,頁37-59。陳媛(2000,October)。當前博物館教育所應採取的導向─以故宮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為例。2000年博物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埔里。陳盈潔(2001)。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之成效探討─實地實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麥孟生(1999)。個人心理類型、自我效能及態度對電腦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彭成瑋(1999)。網路教學系統的理念,設計與實作。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黃世輝、吳瑞楓(1992)。展示設計。台北:三民書局。
黃光雄(1996)。教育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孟元、黃嘉勝(1999)。遠距教育的定義、演進及其理論基礎分析。視聽教育雙月刊,40卷4期,頁8-18。黃俊仁(1999)。網路合作學習系統與小組互動觀察工具。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曾建得(2001)。知識管理流程應用於網路合作學習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勤業管理顧問公司(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著(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劉京偉 譯)。台北:商周。
楊榮祥(1995)。建構論STS和實際教學─西澳的實驗學校一例。科學教育月刊,176期,頁4-17。楊孟蒨(2000)。圖書館與博物館自動化數位博物館規劃。未出版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台灣博物館,台北。
楊家興(2000)。航向新世紀的願景:網路上的開放教育環境。遠距教育,第15、16期,頁75-84。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趙光正(1999)。網際網路瀏覽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婉珍(1998)。展覽設計與觀眾互動。博物館學季刊,第12卷第3期,頁35-39。劉一強(1999)。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報導。科學發展月刊,27卷5期,頁473-480蔡卓軒(2000)。影像式虛擬實境軟體使用者介面設計與發展─以淡江大學虛擬海事博物館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韓佩凌(1999)。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1992), Excellence and Equity─Education and Public Dimension of Museu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1984),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
Bloom, J. N. & Mintz, A. (1990). Museums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In Museum Education Roundtable(ed.), Patterns in Practice. P.73.
Belcher, Michael.(1991). Exhibitions in museums.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Falk, John H. & Lynn D. Dierking. ( 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Whalesback.
Falk, John H. & Lynn D. Dierking.(2000). Learning from Museums. Walnut Creek: Altamira,.
Hein, George E.(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ilean.(1999).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owards a Critical Pedagogy in Museums. In E. Hooper-Greenhill(ed.),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Keegan, D.(1986). The found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Kristof, R. & Satran, A. (1995). Interactivity by Design: Creating & Communicating with New Media. Mountain View, CA. : Adobe Press.
Kotler, Neil.(1999). Delivering Experience: Marketing the Museum’s Full Range of Asset. Museum News, May/June, 36.
Lord, B & Lord, G. (1997). The manual of Museum Management.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Mayer, R. E.(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ayer, R. E.(1992).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Their historic meeting with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pp.405-412.
Rumble, G.(1986).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Takahashi, J.; Kushida, T.; Hong, J. K.; Sugita, S.; Kurita, Y.; Rieger, R.; Martin, W.; Gay, G.; Reeve, J. and Loverance, R.(1998). Global Digital Museum: Multimedia Information Access and Creation on the Internet, In proceeding of 3rd ACM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pp244-252.
Wedemeyer, C. A. (1977). Independent study. In A. S. Knowles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