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4 06: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翠華
研究生(外文):CHINA,Tsui-hua
論文名稱:1995生命線志工自殺危機電話協談經驗之研究:以桃園縣生命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elephone Counseling Experience through 1995 Lifeline by Volunteers for Suicidal Crisis Intervention: An Empirical Study in The Taoyuan Lifeline Association
指導教授:林桂碧林桂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電話協談自殺危機介入1995專線志願工作者
外文關鍵詞:telephone counselingsuicidal crisis intervention1995 Lifelinevolunte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21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論文名稱:1995生命線志工自殺危機電話協談經驗之研究:以桃園縣生命線為例
校所組別: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班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摘要
研 究 生:張翠華
指導教授:林桂碧 博士
論文摘要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生命線1995志工自殺危機電話協談的經驗。藉由本研究瞭解協談志工面對自殺危機來電者時的臨場感受與因應方式、危機介入的方式、與期望獲得的支持資源,藉此探討並提出對生命線1995電話協談志工教育訓練及支持規劃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個案研究方法,邀請5位年資5年以上,並於2009年7至9月間,曾處理過自殺危機電話經驗之協談志工,進行半結構性深度訪談,並針對談資料進行分析工作。資料分析結果呈現如下:
一、協談志工面對自殺危機來電者的臨場感受與因應:協談志工評估當事人是自殺危機者時,會出現這是真正有需要的求助者想法,也會因為電話性質的危急性及自我處理能力不足的懷疑,出現焦慮、擔心、害怕的情緒,但爲了助人任務的需要,自我因應的行為反應是控制情緒,提高專注、小心積極執行助人行為。並透過延宕個人需要,暫時將注意力放在當事人身上;個人的自我內在對話,自我鼓勵,自我效能提升;看到助人工作的限制;暫時的轉移;放慢說話互動速度,呼吸調整,肢體放鬆,讓情緒穩定下來;及即時發出請求協助等方式自我調適。
二、協談志工面對自殺危機來電者時危機介入的方式:來電者屬自殺高危機者,以拖延時間為目標,並確保緊急通報警消協助。自殺中低危機來電者,協談以協助當事人說出自殺想法、穩定情緒、協助發現改變的可能、提高希望與價值感,降低自殺危機為目標。行動策略除立即性的警消通報外,以協助當事人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為重點,使用的方法有強調支持資源、重要關係人感受、及自殺力場分析等。較特別之處是在於協談志工希望當事人與生命線建立關係,鼓勵當事人,不只與特定的協談志工談話,只要需要隨時可以使用1995電話協談資源。
三、協談志工面對自殺危機來電者危機介入時,期望獲得處理自殺危機知能及支持資源。機構透過基礎培訓課程、繼續教育訓練、志工督導、危機介入機制及轉介等方式協助協談志工。這些協助雖有支持作用,卻也有使用上的限制:
(一)基礎培訓、繼續教育有不足現象,協談志工期望以個案演練方式訓練,師資需兼顧理論與實務。
(二)志工督導對自殺危機介入沒有明顯幫助,專任社工員扮演補充性功能。
(三)危機介入機制的硬體按鈕設計是協助同時也是壓力源。
(四)轉介偏向於機構內的轉介。協談志工因無法追蹤及對資源不瞭解,轉介意願不高,無法滿足多元需求的來電者。

基於以上的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對協談志工的支持建議如下:
一、改善服務內容設計,包括建立自殺危機評估工具、自殺危機介入標準化流程與設施改善、值班人數與資歷並重的排班方式、提高服務紀錄填寫的確實性、發展自殺危機來電者個案管理服務、協談工作內容的延伸性設計。
二、發展多元的支持系統,包括支持教育訓練方案、協談志工督導功能補強與延伸、加強社會資源認識、建立協談志工間的情感連結、定期減壓課程的設計、創造激勵因子。

關鍵字:電話協談(telephone counseling)、自殺危機介入(suicidal crisis intervention)、1995專線(1995 Lifeline)、志願工作者(volunteers)。
目 錄
摘 要 I
目 錄 II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陳述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相關文獻整理 8
第一節 自殺相關的概念 8
第二節 電話諮商輔導相關概念 15
第三節 危機介入與自殺危機處理的相關理論 22
第四節 生命線的發展與現況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9
第四節 研究程序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6
第一節 來電者基本資料與問題概況分析 46
第二節 協談志工基本資料與參與動機分析 52
第三節 協談志工面對自殺危機電話的臨場感受與因應 60
第四節 協談志工自殺危機介入方式分析 72
第五節 協談志工自殺危機服務支持之資源分析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10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09
參考書目 111
附錄1: 94年至98年度桃園縣1995協談專線個案統計表 119
附錄2: 桃園縣生命線1995自殺防治專線志工培訓課程規劃內容 121
附錄3: 電話諮商相關研究整理 128
附錄4: 參與研究同意函 132
附錄5: 桃園縣生命線1995協談志工自殺危機電話處遇經驗研究訪談大綱 133


圖目錄
圖1 自殺率分布圖 1
圖2 台灣與桃園近十年來的自殺人數統計 2
圖3 桃園縣生命線民國94-98年個案統計 31
圖4 桃園縣生命線1995電話協談流程 31
圖5 研究架構 37
圖6 研究流程 45


表目錄
表1 志工在職訓練規定 34
表2 協談志工年齡別 34
表3 協談志工職業別 35
表4 協談志工教育程度 35
表5 協談志工服務年資 35
表6 來電者基本資料分析 47
表7 來電者主要問題與連絡方式 48
表8 來電者自殺危機狀況 49
表9 協談志工自殺處理狀況 51
表10 受訪協談志工基本資料 54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Blackburn, B.著(1999)。啊!自殺!?(Wha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suicide)(孫宇斌譯)。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原作1982出版)
Michael Quinn Patton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
Robert K. Yin著(2001)。個案研究法(尚榮安譯)。台北:智弘文化。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王智弘(2007)。電話諮商之探討。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08。
王智弘、楊淳斐(2006a)。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概念與運用。輔導季刊,42(1),1-11。
王智弘、楊淳斐(2006b)。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概念與應用:新的觀點。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199。
王雲五(1973)。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臺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江文賢(2009)。自殺個案危機處理-電話熱線處理模式。桃園縣生命線自殺研習手冊。
自殺防治工作人員手冊(2005)。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員工消費合作社印。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2007)。「自殺防治危機處理專線專題研討會-國際經驗分享與專線整合」會議資料。台北市,2007年07月23日~24日。
何春蓉(2008)。高雄縣生命線志工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吳仙琦(2009)。電話戒菸諮商未完成個案之追蹤效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宋麗玉等(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文化。
李玉嬋(1994)。函件輔導的原則與技巧。諮商與輔導,104,32-34。
李明濱、廖士程(2006)。自殺原因與防治策略。台灣醫學,10 (3): 367-374
李明濱、戴傳文、廖士程、江弘基(2006)。自殺防治策略推動現況與展望。護理雜誌。53(6):5-13
周玉真(1996)。影響諮商訓練效果之過程因素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
周玉真(2002)。電話諮商相關問題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95,2-6。
周玉靜(2007)。四位生命線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周玟琪與葉琇姍等譯(199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研究所主編。質性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俊宏、邱震寰、陳喬琪、黃蒂、林純綺(2006)。自殺企圖後之電話諮商,北市醫學雜誌,3(10),1030-1034。
林美珠(1994)。家庭主婦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
林哲立(2001)。電話志願工作者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市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
林淑麗(2009)。兒童遭受男性近親性侵害之社會工作危機干預模式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台北。
林進勛(2007)。高雄縣生命線志工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社會工作辭典(1990)。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編。
社會工作辭典(2000)。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正申(2001)。社會工作處遇自殺未遂個案的理論探討與評估。復興崗學報。72:191-212。
徐世琛(1995)。諮商員所具備的特質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台北。
張宏文 (1988)。自殺問題與自殺防治,社區發展月刊,43,111-116。
張品瑜(2008)。臺灣版青少年生存理由量表(TRFL-A)信效度檢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
張景然、王珮蘭 、許世慧(2009)。影響完成電話戒菸諮商個案戒菸成效及維持成效相關因素之探討,輔導與諮商學報,31(1),1-15。
張景然、王珮蘭(2007)。電話諮商的協助歷程:戒菸個案的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29(1),47-66。
張德聰(1884)。義務張老師人格特質、輔導員效能與輔導效果之輔導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
張德聰、胡海霞(1997)。準專業輔導人員團體輔導員訓練模式的探討-以臺北市生命線義工團體輔導員訓練為例。空大生活科學學報,3,21-61。
張德聰、黃正旭、黃素菲編著(2008)。諮商技術-助人策略與技術。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張德聰、潘瑞香、張景然(2006)。單次與多次電話諮商戒菸成效之比較:以戒菸專線服務中心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3),213-229。
郭春欒(2007)。生命線協談志工人力資源管理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
陳幼華(2007)。領導風格、志工協助方案、激勵制度與組織承諾對離職傾向的關聯性研究-以生命線協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
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麥麗蓉、蔡秀玲(2004)。諮商員在大學校園中危機處理經驗之初探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5。
傅宣飛(1992)。「生命線」-一個助人重新體認生命的機構。諮商與輔導,83,18-19。
彭淑華(1993)。危機調適理論模型暨其實施現況之探討―以美國為例。社區發展季刊,61,138-143。
黃惠惠(1997)。助人歷程與技巧。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黃蒂(1988)。生命線志願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
廖士程、李明濱、江弘基 (2008)。企圖自殺者結構性介入服務。臺灣醫學,12(6): 713-721。
廖榮利(1988)。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台北:五南圖書。
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心理出版。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
蔡佳螢(2001)。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
蔡佩(1995)。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
蔡幸蓉(2002)。生命線協會專線推廣策略規劃:一個社會行銷觀點的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台北。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謝秀芬(2002)。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
謝臥龍策劃主編(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
魏雪瑛(2003)。生命線志工之家庭衝突、因應策略與服務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 ~以台北縣、台中縣、高雄縣等生命線協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羅清寶(2000)。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高雄市生命線志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台北。
嚴幸文(1992)。醫院志願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

二、網站
台北市生命線網站,www.lifeline.org.tw。
台灣國際生命線網站,www.life1995.org.tw。
桃園縣生命線網站,www.1995line.org.tw。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zh-tw/。

三、英文
A. R. Robert (Ed.), Crisis Handbook: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pp.124-152).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Agerbo E, Nordentoft M, Mortensen PB (2002), Familial, psychiatric, and socioeconomic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young people: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BMJ 325:74
Aguilera, D. C., (1994). Crisis intervention: theory methodology. 7th ed. Boston: Mosby-Year Book, Inc. p.p. and incest victims: strategies, techniques, and case illustrations.
Andriessen K. (2009) Chapter 104: The role of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in suicide prevention. In Oxford Textbook of Suicidology and Suicide Prevention – A Global Respective, pp. 745-74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Beautrais, A. L. (2001). Suicides and serious suicide attempts: two populations or one? Psychol Med, 31(5), 837-845.
Belkin, G. (1984). Introduction to counseling (2nd ed.).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Bobevski, I., Holgate, A. M., & McLennan, J. (1997).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telephone counseling skill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25(2), 239-249.
Bobevski, I., McLennan, J. (1998). The telephone counseling interview as a complex dynamic, decision process: A self-regulation model of counselor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Psychology.,132(1), 47-60.
Brammer, L. M. (1985). The help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s (3e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aplan, G. (1964).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Carkhuff, R. R & Berenson, B, G, (1977).Beyond Counseling and Therapy.(2nd ed ), N. Y: Holt, Rinehart & Winaton.
Ell, K. (1996). Crisis theor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Turner, F., Social worktreatment, 4th (ed.).New York, NY : The Free Press, A division of Simon & Schster Inc.
Ell, K. (1996). Social work and health care practice and police: A psychosocial research agenda. Social work, 41,583-592.
Farberow, N.L. & Shneidman, E. S. (ed.) (1961)., The Cry for Help, N.Y.: McCrow-Hill.
Ferguson, K. S., & Dacey, C. M. (1997). Anxiety, depression, and dissociation in women health care providers reporting a history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Child Abuse & Neglect, 21, 941–952.
Fish, S. L. (1986). The crisis "Hotline" as mediated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7 194)
Fish, S. L. (1987). Therapy on telephone: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therapy.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7 195)
Fish, S. L. (1990). Therapeutic use of the telephone: Crisis intervention vs. traditional therapy. In G. Gumpert & S. L. Fish (Eds.), Talking to strangers: Mediated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pp.154-169). Norwood, NJ:Ablex.
Gilliland, B. E. & James, R. K.(1993).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2nd ed. California :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Gilliland, B. E., & James, R. K. (1993),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3rd ed.). Pscific Grove, CA: Books/Cole.
Gilliland, B. E., &James, R. K.(2001).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4th ed.) CA: Brooks/Cole.
Handbook: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pp.3-30). NY: Oxford
Hendricks, J.E. and McKean, J.B., 1995 Crisis Interven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for On-Site Interveners, 2nd Ed.,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Hickey, L., Hawton, K., Fagg, J., Weitzel, H. (2001) Deliberate self-harm patients who leave the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out a psychiatric assessment. A neglected population at risk of suicid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50, 87-93
Hipple, J., and Cimbolic, P. (1979). The Counselor and Suicidal Crisis: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s.
Hobfoll, Stevan E. & Walfisch, Shlomo. (1986). Stressful events, mastery, and depression: An evaluation of crisis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86(Apr), Vol 14(2), 183-195.
Jackson, P.P. & Jackson, T.(1990). Assessment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with rape and incest victims: strategies,technigues,and case illustrations.In
Lewinsohn, P.M., Rohde, P., & Seeley, J.R. (1994).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for future adolescent suicide attemp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2, 297-305.
McLennan, J., Culkin, K., & Courtney, P.(1994).Telephone counselors’ conceptualizing abilities and counseling skill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22(2), 183-195.
Meichenbaum, D. (2005). 35 years of working with suicidal patients: Lessons learned.Canadian Psychology, 46, 64-72.
Millman, J., Strike, D. M., Van Soest, M., Rosen, N., Schmidt, E. (1998). Talking with the caller: Guideline for crisisline and other volunteer counselor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ishara , B.L.,& Giroux, G. (1992) The effectiveness of telephone interventions by suicide prevention centres. Canada’s Mental Health, 40(3), 24-29.
Mishara , B.L.,& Giroux, G. (1993)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23(3), 221-229.
Paul, G., (1967). Strategy of outcome research in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5, 156-161.
Plomin, R., DeFries, J.C., McClearn, G.E. & McGuff, N, F. (2001). Behavioral Genetics (4th edn). New York: W H. Freeman.
Pokorny, A. D. (1974). Suicide prevention in the 70's (pp. 7-12).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olauf, J. (1997). Telehealth: Email as a modality for crisis intervention. Retrieved Dec 3,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telehealth.net/articles/email.html
Rapoport, L. (1962). The state of crisis: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Social Service Review, 36, 211-217.
Rapoport, L. (1970). Crisis Intervention as a mode of brief treatment. In R. W. Roberts & Robert H. Nee (Eds.), Theories of social casework (pp. 265-31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ce L, Kerr G (1986) Measures of client and therapist vocal quality In L.Greenberg & W. Pinsof (Eds.) The psychotherapeutic process.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pp: 73-105.
Roberts, (1990). Crisis intervention handbook: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California : Wadsorth Publishing Company.
Roberts, A. R. (2000). An overview of crisis theory and intervention model. In A.R. Roberts (Ed.) Crisis Intervention Handbook.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esnfield,M. (1997). counselling by telephone, London: Sage. University Press,
Scott V. (1996) Reaching the suicidal: the volunteer’s role in preventing suicide. Crisis, 17, 102-104.
Scott V. and Armson S. (2000) Volunteer and suicide prevention. In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pp. 699-711. Wiley and Sons, Chichester.
Shaffer, D., Gould, M.S., & Fisher, P.(1996). Psychiatric diagnosi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uicid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3, 339-348.
Shneidman, E. (1993a). Suicide as psychac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81, 147-149.
Shneidman, E. (1993b). An example of an equivocal death clarified in a court of law Suicide as psychache. (pp. 211-246). Northvale: Jason Aronson Inc.
Shneidman, E.S. & Farberow, N.L. (1957), Clues to Suicide, N.Y.: McGrow-Hill.
Varah,C. (1973) The Samaritans in the 70’s. To Befriend the Suicidal and Despairing. Constable, London.
Vijaykumar and Armson. (2005). Oxford Textbook of Suicidology and Suicide Prevention - A Global Perspective 2009.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Hardcover]. (1994).College Edition.
Wekstein, Louis (1979). Handbook of Suicidology ; Principles, Problems and Practice, : Brunner/Mazel.
Wichstrom, L. (2000).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Suicide Attempts: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Norwegi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9, 603-610.
Work Treatment: Interloc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4th ed.)(pp.168-190).NY: The Free Press.
Zhu, S. H., Stretch. V., Balabnis, M., Rosbrook, B., Sadler, G., & Pierce, J. P. (1996) . Telephone counseling for smoking cessation: Effects of single-session and multiple-session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4, 202-21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智弘、楊淳斐(2006a)。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概念與運用。輔導季刊,42(1),1-11。
2. 李玉嬋(1994)。函件輔導的原則與技巧。諮商與輔導,104,32-34。
3. 李明濱、戴傳文、廖士程、江弘基(2006)。自殺防治策略推動現況與展望。護理雜誌。53(6):5-13
4. 周玉真(2002)。電話諮商相關問題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95,2-6。
5. 林俊宏、邱震寰、陳喬琪、黃蒂、林純綺(2006)。自殺企圖後之電話諮商,北市醫學雜誌,3(10),1030-1034。
6. 胡正申(2001)。社會工作處遇自殺未遂個案的理論探討與評估。復興崗學報。72:191-212。
7. 張德聰、胡海霞(1997)。準專業輔導人員團體輔導員訓練模式的探討-以臺北市生命線義工團體輔導員訓練為例。空大生活科學學報,3,21-61。
8. 張德聰、潘瑞香、張景然(2006)。單次與多次電話諮商戒菸成效之比較:以戒菸專線服務中心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3),213-229。
9. 麥麗蓉、蔡秀玲(2004)。諮商員在大學校園中危機處理經驗之初探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5。
10. 傅宣飛(1992)。「生命線」-一個助人重新體認生命的機構。諮商與輔導,83,18-19。
11. 彭淑華(1993)。危機調適理論模型暨其實施現況之探討―以美國為例。社區發展季刊,61,138-143。
12. 廖士程、李明濱、江弘基 (2008)。企圖自殺者結構性介入服務。臺灣醫學,12(6): 71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