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閱讀,動起來-借鏡國際成功經驗。臺北: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10)。閱讀,動起來3-閱讀力實戰關鍵。臺北:天下雜誌。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王文科(1994)。Sally Schumacher著。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怡卉(2005)。持續安靜閱讀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態度與閱讀能力之影響。國立臺
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姿文(2016)。桃園市國小典範教師實施MSSR(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之研究。中
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王瓊珠(2010)。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心理。
朱似萼(2007)。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政策執行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深耕
書田追求卓越專案計畫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何琦瑜、吳毓珍(2007)。教出寫作力。臺北:親子天下。
吳宗翰(2012)。數位寫作平台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寫作動機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105期,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05/a34.htm
吳訂宜、王就貞(2017)。身教式持續安靜晨讀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
態度影響之研究。科學與人文研究,4(2),86-102。
吳敏瑄(2016)。我的書店:以網路經營遊戲支援閱讀後續活動。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
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宋秋儀、張婷華(2015)。學校推動讀報教育「翻轉」學童閱讀能力。臺灣教育,694,44-48。
宋詩蘋(2015)。持續安靜閱讀對學童閱讀動機及閱讀能力之影響。華梵大學工業工程
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淑貞(2015)。晨讀活動對國小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棋芳(2015)。線上文字聊書:以書本為基礎建立閱讀社群。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
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李菁菁(2015)。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動機及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
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李園會(2003)。日本中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臺北:水牛。
李燕妮(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周靖麗(2013)。閱讀評量之創意閱讀認證。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周慧玲(2014)。兒童閱讀教育推動計畫的規劃與實施情形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義學國
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幸曼玲(2008)。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54,4-8。明日閱讀(2015)。【明日閱讀】課堂閱讀篇,明日夫子學院。取自
http://www.ncu.cot.org.tw/ta/article.php?articleId=226
林宜和(2004)。日本的閱讀運動-介紹「讀書週間」。全國新書資訊月刊,64,20-22。林明煌(2011)。日本中小學閱讀教育課程改革現況。教育資料集刊,50,69-90。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
障礙研究,3(2),122-136。
林美琴(2008)。兒童閱讀新識力-兒童讀書會與班級共讀。臺北:天衛文化。
林美琴(2013)。教出國中生的閱讀力。臺北:天衛文化。
林哲慈(2014)。閱讀新計畫-「提升國民中小學學生閱讀實施計畫」。教育部國民及
學前教育署電子報,38。取自
http://www.k12ea.gov.tw/ap/epaper.aspx?sn=fa34e74a-bfc2-4318-9781-3925e650e6e5
林純宇(2004)。屏東縣大平國小閱讀指導教學之研究。南師語教學報,2,241-253。林堂馨(2008)。日本中小學新修訂學習指導要領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75,140-147。林清山譯(1997)。Rich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林煥祥、劉聖忠、林素微、李暉(2008)。臺灣參加PISA 2006 成果報告。國立花蓮教
育大學、高雄師範大學。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2006pisa/2006PISA.pdf
林慧玲(2012)。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南美英(2007)。晨讀10分鐘—培養快樂閱讀習慣、增進學習力78種高效策略。孫鶴
雲(譯)。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臺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2010)。閱讀理解有方。用策略培養A+小孩。臺北:社團法人臺灣兒童閱讀
學會。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11報告。
取自http://www.dorise.info/DER/image_pirls/country_icon_2006/pirls_2011%E5%A0%B1%E5%91%8A.pdf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雅婷(2009)。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 報
告)第二版。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洪月女、楊雅斯(2014)。讀報結合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
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9(4),1-26。
洪月女譯(1998)。Ken Goodman著。談閱讀。臺北:心理。
洪蘭譯(2012)。大腦與閱讀。臺北:信誼基金。
香港教育局(2012)。七個學習宗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取自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7-learning-goals/about-7-learning-go
als/index.html
香港教育局(2015)。從閱讀中學習。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取自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reading-to-learn/index.ht
ml
徐啟洋(2015)。「創作島」:透過自我經營遊戲機制提升學生寫作興趣與表現。國立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桃園市教育局(2013)。桃園縣全面推動「明日學習城」計畫。桃園市教育電子報。取
自http://163.30.192.132/gov_news_detail.asp?e_paperid=4017
高瑜璟(2006)。數位學習-學習的新趨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22.htm
國立中央大學(2008)。明日學校。國立中央大學。取自
http://www.schoolsoftomorrow.org.tw/
國立中央大學(2014)。數位輔助學科閱讀計畫。國立中央大學。取自
http://reading.schoolsoftomorrow.org.tw/plan.php
張必隱(1992)。閱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苑大學出版社。
張志玲(2007)。ASOIM閱讀策略--提升閱讀效果的利器。科學發展月刊,412,76。張佳琳(2010)。美國閱讀教育政策發展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183-216。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
120。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東華。
張舒涵(2016)。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在數位閱讀寫作推動初期的困境。國
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張貴琳、黃秀霜、鄒慧英(2009)。從國際比較觀點探討臺灣學生PIZA 2006閱讀素養
表現特徵。課程與教學季刊,13(1),21-46。
教育部(2013)。「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pdf。取自
http://ireading.kh.edu.tw/
教育部(2014)。提升國民中小學學生閱讀教育實施計畫。臺北: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
育署。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高中職圖書教師手冊。臺中: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梁滿修(2004)。現代文學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符碧真(2012)。有效閱讀的方法:SQ3R。取自
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f_s_num=287
許育健(2005)。我們如何閱讀?──閱讀的心理學基礎。智邦公益電子報,第30期,
取自http://enews.url.com.tw/enews/33142。
許育健(2015)。高效閱讀:閱讀理解問思教學。臺北:幼獅。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生玉(199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郭得海(2015)。不同形式的持續安靜閱讀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國
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之華(2015)。芬蘭教改的成功之路。教育資料集刊,40,227-238。陳木金與許瑋珊(2012)。從PISA閱讀評量的國際比較探討 閱讀素養教育的方向。教
師天地,181,4-15。
陳秀雯(2016)。國民小學推行明日閱讀教育之執行研究: 以桃園市某國小為例。中華
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明蕾(2010)。閱讀心理學對國小閱讀理解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99,53-63。陳欣希等(2011)。問好問題。臺北:天衛文化。
陳欣渝(2011)。策略教學結合電子註記對國小學生閱讀線上科學說明文之效果。國立
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映儒(2016)。設計線上閱讀社群激勵機制以提升學生的參與互動。國立中央大學網
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陳德懷(2016)。明日閱讀:明日主題學習的基礎。臺北:天下雜誌。
陳德懷等(2013)。課堂 MSSR:回到閱讀的初衷。取自
http://163.27.48.19/ann/files/1/1/2013-04-23MSSR20130422a.pdf
曾志朗(2006)。曾志朗vs.洪蘭 見人見智座談。聯合晚報。2006年8月24日,取自
http://blog.ilc.edu.tw/blog/index.php?op=printView&articleId=11614&blogId=888
游雅婷、賴筱婷(2015)。應用SQ4R學習策略與合作學習於網路教學系統對學生閱讀
理解能力與閱讀動機之影響。教育科技與學習,3:1,25-44。
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麥格羅希爾,心理。
黃光雄等譯(2001)。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理
論與方法。嘉義市:揚智文化。
黃郁婷(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寫作系統之個案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 。Jack R. Fraenkel , Norman E. Wallen, Helen H. Hyun
葉建良(2012)。芬蘭公共圖書館考察報告。國家發展委員會。取自
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10100743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1)。臺灣PISA 2009結果報告。臺北市:心理。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4)。PISA 2012臺灣精簡報告。臺灣 PISA 國家研究中
心 。取自
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data/TaiwanPISA2012ShortReport.pdf
齊若蘭(2003 )。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天下
劉榮嫦(2006)。國中國語文學習領域閱讀能力指標與閱讀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怡君(2014)。持續安靜閱讀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能力、閱讀流暢度與閱讀動機之
實驗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視導與評鑑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市。
潘麗珠(2008)。閱讀的策略。臺北:商周。
鄭圓鈴(2013)。有效閱讀 閱讀理解,如何學?怎麼教?。臺北:天下雜誌。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臺北:五南。
薛慶友、傅潔琳(2015)。數位學習平臺的應用特色與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77-84。
謝智妃(201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踐歷程之行動敘說--以國小低年級閱讀與寫作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魏伶茵(2013)。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動機及閱讀理解能
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羅素如(2014)。持續性寧靜閱讀搭配閱讀理解教學對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動機
與閱讀理解的提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淑貞(2007)。桃園縣社子國小推動深耕閱讀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
源教育處行政碩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二、外文部分
Anderson, N. J.(2003). Teaching reading. In D. Nunan (Ed.), Practic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Text Book (pp. 67-86). New York: McGraw Hill Publishers.
Amer, A., Al Barwani, T., & Ibrahim, M.(2010). Student teachers' perceived use of online
reading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6(4), 102.
Aly A, Thuwayba A. B., & Mahmoud I.(2010).Student teachers’ perceived use of online reading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JEDICT),.6(4), 102-113.
Duke, N. K., & Pearson, P. D.(2008).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develop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189(1/2), 107-122.
Gough,P, & Tunmer, W.(1986). Decoding, reading, and reading disagilite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7,6-10.
Graesser, A., Singer, M., & Trabasso, T. (1994). Constructing inferences during narrative text represent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97-95.
Hyland, K.(1990). Providing productive feedback. ELT journal, 44(4), 279-285.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2002). Summary of the (US) national reading panel report: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Margaret, A.R.(1996). Readung problem:Assessm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New
Jersey :Prentice-Hall.
Simsova, S. (2008). Joy, not duty: reading and libraries. Australasian Public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21(3), 109.
Snow, C. E., Burns, M. S., & Griffin, P.(1998). Preventing reading failure in young childre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6). Race to the Top Fund.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Retrieved from http://www2.ed.gov/programs/racetothetop/index.html
Yin, R. K. (201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文部科学省(2002)。子どもの読書活動の推進に関する基本的な計画。文部科学省。
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nc/k20020809001/k20020809001.html
文部科学省(2008)。子どもの読書活動の推進に関する基本的な計画。文部科学省。
取自http://www.saga-ed.jp/workshop/tosyo/suisin.pdf
文部科学省(2013)。「第三次子どもの読書活動の推進に関する基本的な計画」につい
て。文部科学省。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5/05/1335078.htm
学校図書館整備推進会議(2014)。「学校図書館で豊かな学びを」。学校図書館整備推
進会議。取自http://www.gakuto-seibi.jp/2014leaflet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