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6 07: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葛蕙容
研究生(外文):Hui-jung Ko
論文名稱: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Teaching competency of teachers of Life Educatio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蔡明昌蔡明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chang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5
中文關鍵詞:生命教育教學知能德懷研究
外文關鍵詞:teaching competencyDelphi techniqueLif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4
  • 點閱點閱:10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6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內涵,並綜合研究發現規劃高級中學生命教育師資培育課程科目及內涵,以提供師資培育機構規劃生命教育師資培育課程具體參考與建議之用。
 
  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蒐集高級中學生命教育內涵及教師教學知能內涵,做為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內涵之立論依據,並為編製修正式德懷術問卷之基礎。其次採用修正式德懷術,以自行編擬「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問卷」,經由六位專家審查後編製為正式德懷問卷,再邀請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員會委員
、曾參與各種生命教育相關議題之研討會與研究的專家學者、教育部遴選之高級中學生命教育中心學校的行政負責人員及高級中學生命教育種子教師等二十人,組成德懷專家小組,共同參與三回合連續性德懷研究調查。最後,逐次將三回合問卷結果加以量化統計分析與質化之意見彙整,獲得國內生命教育專家對於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內涵之共識,並據以提出高級中學生命教育師資培育課程科目及內涵之建議。
 
  本研究所獲得之結果如下:
  一、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內涵包含一般教學知識、生命教育學科知能、生命教育教學策略與技巧、專業精神與熱誠等四大領域。
  二、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內涵四大領域共包括一百二十二項內涵。
  三、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內涵之重要程度,在四大領域整體重要性方面,以「專業精神與熱誠」領域最為重要,其次依序為「一般教學知識」領域、「生命教育教學策略與技巧」領域、「生命教育學科知能」領域。四大領域一百二十二項內涵項目經重要性內涵評定分析,屬於「重要內涵」者有七十四項、屬於「次要內涵」者有三十一項、屬於「其他內涵」者有十七項。
  四、高級中學生命教育師資培育課程,包含四大領域,共二十個課程科目。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對高級中學生命教育師資培育課程規劃提出如下之建議:
 
  一、高級中學生命教育科教師培育專門科目課程
   1.生命教育科師資職前教育培育課程之專門課程科目:必修課程八科,選修課程六科。
   2.教師第二專長--生命教育師資培育在職進修學分班課程科目:必修課程九科,選修課程六科。除生命教育教育概論及生命教育教材教法兩課程科目不得抵免外,教師曾修習過相同之課程科目與學分者,可予承認並抵免。
 
  二、融滲式教學師資培育生命教育課程涵蓋八項課程內涵,分別為:生命教育概論
、倫理思考與科技倫理、生死教育內涵、靈性發展與終極關懷、自我成長與專業倫理、情緒管理、服務勞作教育、融滲式教學課程設計等。
  This is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competency of the life education teacher in senior high school, also offering some information for the authority to open more class for teacher’s on-working continuing learn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 purpose, in this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modify Delphi method was used to forecast life education competency of teachers in senior high school. First, literature review was to gather the contents of the life education cultivation, teaching competency cultivatio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used to make the Delphi questionnaire. The 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 was examined and confirmed by 6 specialists, and then they were compiled as a formal questionnaire. Finally, modified Delphi technique was applied in the questionnaire conducting and the results analysis for three times. Data acquired from questionnaire were organized and analyzed using computer Program of 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SPSS). The data were grouped for initial analysis using statistical instruments: frequency,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Median, mode, quartil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 analysis method, the three-rounds Delphi technique were conducted for
establishing the Teaching competency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of Life Educatio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and it was used to collect various opinion and to reach consensus from a group of 20 experts. After finishing every survey, the researcher makes a simple statistics for opinion replied by experts and was used as feedback information to expert at next surve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processes, the sets of 122 cultivation had been produced, and distributed its into four categories: 「general teaching knowledge」,「Life Educati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Life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agem and skill」,「professional spirit and cordial」.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several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related institutions. They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s in op–
ening the course of career plan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and De–
termine the qualification of teacher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and further related study on the Teaching competency of teachers of Life Educatio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by synthesizing three time of Delphi survey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生命教育之探討  9
 第二節 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分析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1
 第一節 德懷術 7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7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8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3 
 第五節 研究實施步驟 8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5
 第一節 德懷專家群基本資料分析 95
 第二節 德懷術第一回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98
 第三節 德懷術第二回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113
 第四節 德懷術第三回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130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3
 第一節 結論 173
 第二節 建議 177 
 
參考書目 192
 一、中文書目 192
 二、英文書目 203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暨得懷術小組成員名單 207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查問卷 208
 附錄三 專家效度審查結果 214
 附錄四 德懷術第一回調查問卷 218
 附錄五 德懷術第二回調查問卷 226
 附錄六 德懷術第三回調查問卷 236
 附錄七 中等學校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彙整表 245
 
表 目 次
 表2-1-1 教育決策者與生命教育專家學者之生命教育目標彙整表 14
 表2-1-2 教育行政機關生命教育計畫總目標彙整表 15
 表2-1-3 生命教育內涵彙整表 17
 表2-1-4 生命教育相關網站彙整表 25
 表2-1-5 高級中學生命教育課程單元彙整表 26
 表2-2-1 學者專家對教學知能的內涵分析彙整表 53
 表2-2-2 學者專家對生命教育教學知能的內涵分析彙整表 67
 表3-4-1 專家審查之專家背景資料表 84
 表3-5-1 修正式德懷術實施流程進度及回收率統計表 87
 表4-1-1 德懷專家群基本資料分析表 97
 表4-2-1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第一回調查結果重要性與一致性統計表 100
 表4-2-2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德懷術第一回調查資料統計表 102
 表4-2-3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德懷術第一回調查結果專家群意見彙整表 108
 表4-3-1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第二回調查結果重要性與一致性統計表 114
 表4-3-2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德懷術第二回調查資料統計表 116
 表4-3-3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德懷術第二回調查結果專家群意見彙整表 124
 表4-4-1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第三回調查問卷專家群意見共識率統計表 132
 表4-4-2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第三回調查結果重要性與一致性統計表 133
 表4-4-3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德懷術第三回調查資料統計表 135
 表4-4-4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德懷術第三回調查結果專家群意見彙整表 143
 表4-5-1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內涵與高中課程領域內涵重疊項目彙整表 154
 表4-5-2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三回合調查之四大領域重要程度統計表 156
 表4-5-3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一般教學知識領域內涵項目重要程度統計表 157
 表4-5-4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生命教育學科知能領域內涵項目重要程度統計表 158
 表4-5-5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生命教育教學策略與技巧領域內涵項目重要程度統計表 161
 表4-5-6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專業精神與熱誠領域內涵項目重要程度統計表 163
 表4-5-7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內涵項目與重要性程度統計表 164
 表4-5-8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重要內涵項目表 165
 表4-5-9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次要內涵項目表 167
 表4-5-10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其他內涵項目表 169
 表4-5-11高級中學生命教育師資培育課程科目 172
 表5-1-1 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四大領域一百二十二項內涵彙整表 174
 
圖 目 次
 圖2-2-1 教學知能內涵架構圖 55
 圖2-2-2 生命教育教學知能內涵架構圖 70
 圖3-1-1 典型德懷研究之流程圖 73
 圖3-2-1 研究架構概念圖 79
 圖3-2-2 研究設計流程圖 80
 圖5-2-1 高級中學生命教育科教師培育專門科目課程規劃圖 184
 圖5-2-2 高級中學生命教育融滲式教學師資培育課程生命教育選修課程內涵規劃圖 186
一、中文書目:
 
丁亞雯(2001)。生命教育座談會。訓育研究,40(2),5。
 
王立行、饒見維(1992)。教育專業化與教育實習的實施。台北:師大書苑,83-209。
 
王文科 (1999)。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文科 (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秀紅、謝臥龍、駱慧文(1994)。醫療行為中性騷的界定與預防-德懷研究。公共衛生,21(1), 1-13。
 
孔建國(1998)。點燃生命的火炬。輔導通訊,55,11-14。
 
王美鴻(1997)。疊慧法:以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的應用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23,45 - 60。
 
王國華(1999)。生物科實習教師的學科基本教學知能與檢定工具之研究。2002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nknu.edu.tw/~edu/item/item3-article11.htm
 
王雅玄(1998)。德懷術(Delphi)在課程評鑑上之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5,43-46。
 
台北市教育局(1999)。推動生命教育實施計劃。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丘愛鈴 (2001)。國小生命教育課程統整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26,289-316。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畫。研習資訊,15(4),8-11。
 
李文仰(1997)。提昇「教師專業」增進教學效能之我見。教育資料與研究,10,77。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英長(1996,6月30日)。談教師的教學知識。國語日報,13版。
 
但昭偉 (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教育資料集刊,26,113-130。
 
呂莉莉(2002)。職業學校生涯規劃課程任課教師專門知識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福田主編(2001)。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福田(2002)。推動生命教育的必要與認識。載於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舉辦之「第1191期生命教育高職種子教師研習」資料(頁1),台北。
 
李遠哲(1996)。創造新世紀的老師。天下雜誌,176,204-208。
 
李遠哲等著(1999)。享受生命-生命教育。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隆盛(1988)。德菲爾預測術在技職教育上的應用。工業職業教育雙月刊,7(1), 38-46。
 
余德慧(1998)。社會結構與生命教育。載於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七學年度高中高職中心學校暨輔導團推廣生命教育研習會手冊。
 
邱秀娥(2001)。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志淦(2002)。高職電機科專業實習科目課程內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秀珍、徐世豐(2002)。生命教育--現代科技危機的出路。中等教育,53(6), 14。
 
林明和(2003)。高中生命教育實施現況之分析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明和、連廷嘉(2001)。生命教育融入式教學之實踐與省思。載於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頁290-292)。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治平(2000)。QQQQ的人生—全人理念與現代化。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林思伶(1998)。生命教育教學設計原理。載於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七學年度南一區生命教育推廣研習會手冊。台南:善化高級中學。
 
林思伶(2000)。台灣省高級中學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方法與成果調查研究。載於生命教
 
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82)。台北:輔仁大學。
 
林美慧(2002)。幼稚園教師晉級審查運作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惠群(2001)。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庶深(2000)。回應 John M. Hull<Holistic Education in Britain:the Role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載於中原大學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頁155)。台北:中原大學。
 
吳庶深、黃禎貞 (2001)。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教學成效之初探。教育資料集刊,26,379。
 
吳庶深、黃麗花合著(2001)。生命教育概論 : 實用的教育方案。台北市:學富文化。
 
吳庶深、曾煥棠、詹文克、梁忠軒、洪佳玲(2002)。先進國家與我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之比較研究。2003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index.htm
 
吳雅玲(1999)。中等教育學程中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內涵之德懷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SP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鈺惠(2002)。生命教育政策分析。國教新知,48(4),16~18。
 
林綺雲(2000)。生死學。台北:洪葉文化。
 
林綺雲(2001)。藝術與高中職生死教育課程的設計。載於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頁115)。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林綺雲(2003)。死亡教育與輔導--批判的觀點。生死學研究創刊號,77-92。
 
吳榮鎮(2001)。落實輔導再認識工程-生命教育。學生輔導,76,104-109。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吳慧珠、張惠平 (2001)。彩繪兒童亮麗的人生-談國民小學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生命教育。國民教育輔導叢書第九輯,81-107。
 
林繼偉、潘正德、王裕仁(2002)。學校生命教育現況分析。中原學報,30(2),180。
 
胥嘉芳(譯)(2002)。Peter Lang著。英國生命教育實施概況。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圖書館主辦之「生命教育中心靈成長教育研討會」手冊(頁30-37)。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胡韻儀(1998a)。傑出教師五大信念。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23,26-29。
 
胡韻儀(1998b)。教學技能和知識一樣重要。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23,246-247。
 
孫幸慈,連廷嘉,黃俊傑(1999)。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56,137-156。
 
孫效智(1998)。尊重生命與終極關懷。載於台灣省北二區高級中學八十七學年度推廣生命教育研習會手冊。新竹:竹東高級中學。
 
孫效智(1999)。生命教育的實施現況與遠景。2002年10月14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lifelandscape.htm.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台北市:寰宇出版公司。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課程綱要。載於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頁173)。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孫效智(2002a)。生命教育的困境與展望。2002年10月14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l.asp
 
孫效智(2002b)。生命教育總論。2002年10月14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net_university/lesson/johannes/TLE/2life%20education.htm
 
孫效智(2002c)。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之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17-19。
 
孫效智(2003)。「生命教育教學資源建構計劃」說明。載於台灣大學哲學系、台北市啟聰學校主辦之「啟航工作坊」研習手冊(頁12)。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
 
孫效智(2004)。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選修課師資培育課程實驗暨種子師資培劃。載於高中「生死關懷」新設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研討會手冊( 頁115-128)。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1998)。高雄市高中職生死教育手冊。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紀潔芳(2001a)。生死教育教師素養之探討∼兼談師資培育。載於南華大學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手冊。嘉義:南華大學。
 
紀潔芳(2001b)。高中職導師班級輔導融入生命教育之探討。載於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頁234-238)。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紀潔芳(2003a)。台灣地區生命教育人力資源與教學資源之建置。2003年8月14日,取自http://library.ksvs.kh.edu.tw/taiwan%20area.htm
 
紀潔芳(2003b)。視聽媒體在生死教育教學運用之探討。載於第三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徐敏榮(200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徐藝華(2003)。被珍視的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師友月刊,431,15。
 
國立中興大學(2003)。師資培育中心教學知能領域課程科目。2003年8月14日,取自http://www.nchu.edu. tw/etc/menu1/menu1_5.htm
 
黃玉枝(2002)。協同行動研究與教學推理模式對聽障組實習教師教學知能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 碧(2003)。國民補習教育六年一貫課程總綱建構之可行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輔導通訊,55,29-34。
 
連廷嘉、潘郁琪(2002)。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以高中音樂科融入式課程為例。輔導通訊,69,29。
 
連廷嘉、徐西森(2002)。高級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之分析研究。載於2002
 
全國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手冊。苗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大學校院辦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學分班計畫審查要點。2004年5月14日,取自 http://www.nhltc.edu.tw/~sec3/unit%20rule/extension-education/second.doc
 
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劃。台(九0)訓(三)字第九00六六三0六號函頒。教育部。
 
教育部(2003)。師資培育法。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200096010 號令修正公布第 23 條條文。2004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cte.ccu.edu.tw/doc/031029a.mht
 
教育部(2003)。師資培育法修正細則修正條文。教育部台參字第○九二○一二○五六八A號令。2004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cte.ccu.edu.tw/doc/031029b.mht
 
教育部(2003)。中等學校、國民小學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台中(三)字第○九二○一四一四一二號令。2004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cte.ccu.edu.tw/doc/031029a.mht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2004)。生命教育教材資源--高中。2004年2月14日,取自http://life.edu.tw/script/092/material-1-5.php
 
陳佳禧(2002)。生命教育之體認。台北:水牛出版社。
 
陳美玉(1997)。實踐智慧導向的師資培育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5),1-14。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英豪(1999)。廳長勉訓詞。載於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七學年度南一區生命教育推廣研習會手冊。台南:善化高中。
 
陳英豪(2000)。生命教育─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作。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陳英豪(2001)。台灣地區生命教育之推動。載於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頁177)。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郭美滿(1998)。啟智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郭恩惠、黃清一、李賢華(2002)。生命教育圖畫書座談會資料。臺北:師大家庭教育中心。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52-260。
 
陳淑英(1995)。教育改革先從充實學校的教學設備和加強教師的教學知能著手。視聽教育雙月刊,37(1)。1-3。
 
陳清枔(2003)。一場生命教育的探索-從何老師與竹女三年六班的"爆"故事開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陹埅(1996)。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師專門能力及其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技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盛賢(2001)。高雄市國民中學性別平等教育評鑑指標之建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萬結(1997)。教學知能與生涯規劃。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 28。
 
陳景章(2004)。高中生命教育網路資源運用。載於高中「生死關懷」新設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研討會手冊(頁20-37)。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黃榮村(2003年,7月2日)。教育部長談生命教育。生命教育電子報,69。2003年8月14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news/news920702.htm
 
得榮基金會(1999)。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教材。2004年2月18日,取自http://www.recovery.org.tw/tpweek/lifelesson/informa.htm
 
連監堯(2003)。我國中等教育史之新里程碑-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即將誕生。2003年8月14日,取自http://210.60.194.100/ life2000/highschool/highschool.htm
 
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集刊,26,59-80。
 
尉遲淦(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另一種規劃方案。論文發表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究會。嘉義:南華大學。
 
郭靜晃等(2002)。生命教育。台北:楊智。
 
單文經(1997)。教學專業知能的性質、有效教學的知識基礎。載於李詠吟、單文經著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曾吉雄(2000)。學校生命教育的推展。國教之友,52(1),76。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等,享受生命---生命教育。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曾志朗(2000,1月5日)。新世紀教育風貌-網路人、創意人、文明人。聯合報,15版。
 
張茂源(2002)。珍惜擁有,把握現在-談學校生命教育的實施。教育資訊研習,10。
 
鈕則誠(2001)。「生命教育」的批判與建議。載於第二屆生命教育與管理學術研討會手冊(頁16)。嘉義:大同商專。
 
彭森明(1999)。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規範與師資培育。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之「中小學教師素質與評量」研討會,高雄。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5)。教師專業素質之提昇。教改通訊,12,8-12。
 
張美蘭(2000)。國民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目標之發展。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振成(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終生學習,30,30-36。
 
張輝道(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雅文(2003)。師資培育中心與中等教育學程。國民教育月刊,43(6),97-104。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概念與死亡態度之研究、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淑美(2000)。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實施概況與省思---以台灣省與高雄市中等學校教師對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為例。教育研究資訊,8(3),72-87。
 
張淑美(2001)。中學生命教育手冊-生死教育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張湘君、葛琦霞編著(2000)。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市:三之三。
 
黃琪璘(2001)。死亡教育課程介入對台東師院學生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55-271)。台北市:寰宇出版社。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學生輔導通訊,55,6-10。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台北市:寰宇出版社。
 
曾煥棠(2001)。生死教育活動設計之探討。載於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頁106)。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曾煥棠(2004)。認識生死學:生死日記、體面的一生。台北:大屯出版社。
 
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8 (6),50-54。
 
張德聰(2001)。生命的回顧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39,11-12。
 
葉寶玲(1999)。死亡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死亡態度、憂鬱感及自我傷害行為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葉麗君(2000)。塑造多元智慧的學習環境推動生命教育。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出版公司。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市:高雄復文。
 
解典衛(2003)。從e世代問題談生命教育。師友月刊,431,19-20。
 
楊國賜(1997)。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地位。現代教育,7(2),15-21。
 
楊朝祥(2000)。對<找人-全人理念與生命教育>的回應。載於中原大學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頁104)。台北:中原大學。
 
慈濟教師聯誼會(2000)。靜思語教學指引─大愛引航一∼十二冊。台北:靜思文化。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37-47)。台北市:寰宇出版社。
 
劉芳伶(2001)。國小英語教育教育專業能力與專門學科素養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明松(1997)。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明松(1999)。生死教育的推展與實施。台灣教育,580,7-11。
 
蔡明昌(2002a)。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0(3),1-14。
 
蔡明昌(2002b)。生命教育年之後的生命教育。生死學通訊,8,6-11。
 
蔡明昌(2003)。校園危機事件生命教育的實施影響因素—以中部某縣市國民小學因應SARS事件為例。載於第三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蔡炳坤(1992)。一種介於問卷調查法與會議之間的研究方法-德懷術。南投文教,3,85-96。
 
賴昱諠(2000)。生命教育探索性評估—以嘉義市兩所生命教育中心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舜傑(2001)。建構優質的學校環境教育教材之特質取向及參考指標:一個德懷術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瑞瓊(1999)。如何落實推動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熱愛生命。台灣教育,580,54-57。
 
潘慶輝(2000)。掌握統整教學主流、修練多元專精能力---談國小教育人員進修的方向與內容。教育資料與研究,34,33-36。
 
劉寶貴(2000)。高職教師教學評鑑實施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55,44-50。
 
謝文全(1978)。得懷術「Delphi」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今日教育,34,35-38。
 
鄭文安(2001)。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種植和養殖主題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文星(1999)。師資培育與教育專業學程的規劃與實施。台灣教育,584,37-40。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5(4),20-23。
 
錢永鎮、馮珍芝(1998)。生命教育教學法。載於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七學年度南一區生命教育推廣研習會手冊。台南:善化高中。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7-149頁)。台北市:寰宇。
 
錢永鎮(2001)。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39,22-27。
 
鄭宏財(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策略--以國小為例。載於郭聰貴(主編),生命教育。台南市:南師院輔導室。
 
鄭金川(2003)。生命教育沿革。2003年8月14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1.asp
 
謝佩珍(譯),釋慧開(審稿)(2001)。Alfons Deeken 著。美國高中死亡教育的典範課程引介。載於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頁49-56)。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14-28。
 
魏世台(2001)。由多元關照談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訓育研究,40(2),42。
 
鍾任琴(1995)。影響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之實習學校環境因素探討。載於屏東師院舉辦之「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屏東。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簡茂發、劉湘川(1993)。電腦會議式大慧調查法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資訊與教育月刊,35, 6-11。
 
簡茂發(1988)。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教育研究資訊,5(3),3。
 
饒達欽、鄭增財(1997)。談教師教學品質。技術及職業教育,42,7-11。
 
蕭燕萍(2000)。高職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內容之分析。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慶輝(2002)。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台北市:學富文化。
 
釋慧開(2003)。生命教育中心靈成長課題之探討。師友月刊,40(2),6。
 
二、英文書目
 
Benveniste,G.(1987).Profession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ordewich, F. M.(1988).Education:Mortal Fears.The Atlantic,216,32.
 
Bayles, Michael D.(1989). Professional Ethics.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Bartalos, M. K. (1996). Death and the school-age child.In R.G.Stevenson & E. P. Stevenson (eds.), Teaching students about death, Philadelphia, PA: The Charles Press,23-30.
 
Benz, J. (1997). Measuring up: a personal journey through 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 in art. Art Education, 50(5), 21-24, 49-50.
 
Bowles,Nick RMN,BA(Hons),MA(1999).The Delphi technique.Nursing Standard,28 (3),32-36.
 
Couper, M. R.(1984) .The Delphi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sequence model.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7(1),72-77.
 
Clewell, B. C.(1980) .Assessing educational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MI: UMI Dissertation Service.
 
Dalkey, N. C. & Helmer,O.(1963). The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the Delphi method to the use of experts, Management Science, 458-467.
 
Delbecq, A. L., Van de Ven, A.H., & Gustagson, D.H.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and Co.
 
Dalkey, N. C.(1969).The Delphi method: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CA:Rand.
 
Darling-Hammand, L.(1990).Teachers and teaching:Signs of a changing profession. In W.R.Houst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ion(267-290.)New York:Macmillan.
 
Elabz, F.(1981).Th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report of a case study. Curriculum Inquiry,11(1),43-71.
 
Faherty,V.(1979). Continu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results of a delphi survey.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15(1), 12-19.
 
Hasson,F.,Keeney,S.,Mc Kenna, H.(2000).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Delphi Survey techniqu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32(4),1008-1015。
 
Krathwohl,D.,Bloom,B., & Masia,B.(1964).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2. Affective domain. NY:McKay.
 
Kennedy, M., & Barnes, H. (1994).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J. N. Mangieri & C. C. Block, (Eds.). Creating powerful thinking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verse perspectives. 196-212. Harcourt Brane College.
 
Linstone, H. A. & Turoff, M.(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Advanced Brook Program.
 
Maynard Reynold, C. (1989).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New York: Pergamon.
 
Morgan,M.A.(1996). Death education:Teaching the teachers. In R. G. Stevenson & E.P.Stevenson(eds.),Teaching students about death, Philadelphia, PA: The Charles Press,116-118.
 
Morgan,J.D.(1997).Death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l education.In
 
J.D.Morgan(ed.),Readings in thanatology.New York:Baywood,2-5.
 
Murry J.W.& Hammons.J.O.(1995).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8(4):423-436.
 
Peshkin,A.(1988).In search of subjectivity—one’s own, Educational Researcher,17(7),17-21.
 
Roldl N. R. (1973). Selecting competency outcom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14(3), 1941.
 
Riggs, W. E.(1983).The Delphi technique: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3,89-94.
 
Raskin, M. S.(1994).The Delphi study in field instruction revisite experts consensns on issues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30(1),75-89.
 
Ruth Beretta, RGN.,Dip, N.(1996).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Delphi technique. Nursing Researcher,3(4),79-89.
 
Sackman, H.(1974). Delphi Assessment: Expert Opinion, Forecasting, and Group Process. Santa Monica: Rand.
 
Shieh, W. L.(1990).Using the Delphi 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Taiwan. Adoct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Scriven, M. (1991). Duties of the teacher.In TEMP memos-The teacher evaluation models projects.
 
Seyfarth, J. T. (1991). Personnel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schools. Boston,MA: Allyn and Bacon.
 
Sumsion,T.(1998).The Delphi technique: an adaptive research tool. Britis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1 (4),153-156.
 
Shulman, L. S.(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Stanford Universit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15(2), 4-14.
 
Todd, R. F.& Reece, C.C.(1989).Desirable skills and knowledge outcomes for an introductory education research course:A Delphi stud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uce No.ED305342)
 
Uhl, N. P.(1990).Evaluation model and approaches---Delphi technique.In Walberg,H.J.& Haertal,G.D.,The International encylopedia of educationalevaluation.Oxford: Pergamon.
 
Volk, K.(1993).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sing the Delphi technique. The Technology teacher,Januaray,35-36.
 
Witkin, BR. & Altschuld, J.W. (1995) .Planning and Conducting Needs Assessments. London: SAGE Publish.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2. 曾吉雄(2000)。學校生命教育的推展。國教之友,52(1),76。
3. 黃雅文(2003)。師資培育中心與中等教育學程。國民教育月刊,43(6),97-104。
4. 陳萬結(1997)。教學知能與生涯規劃。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 28。
5. 陳淑英(1995)。教育改革先從充實學校的教學設備和加強教師的教學知能著手。視聽教育雙月刊,37(1)。1-3。
6.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52-260。
7. 釋慧開(2003)。生命教育中心靈成長課題之探討。師友月刊,40(2),6。
8. 饒達欽、鄭增財(1997)。談教師教學品質。技術及職業教育,42,7-11。
9. 簡茂發(1988)。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教育研究資訊,5(3),3。
10. 簡茂發、劉湘川(1993)。電腦會議式大慧調查法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資訊與教育月刊,35, 6-11。
11. 魏世台(2001)。由多元關照談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訓育研究,40(2),42。
12.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14-28。
13. 錢永鎮(2001)。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39,22-27。
14.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5(4),20-23。
15. 劉寶貴(2000)。高職教師教學評鑑實施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55,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