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位論文
吳政鴻(2010)。一位手球選手霸凌經驗的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宋月瑜(2004)。婚姻暴力受暴婦女離婚後的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洪菁惠(2001)。從性騷擾/性侵害經驗談身體、性/別、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張榮顯(2010)。玩耍?霸凌?國小高年級男童性霸凌者經驗之探究。未出版碩博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陳香廷(2009)。中學生性別態度、人格特質與性騷擾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郭奇峰(2013)。運動生命的意義:一位手球選手與教練的包容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雅羚(2000)。性侵害兒童心理創傷量表發展。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虹妤(2003)。國內外運動員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鍾佩怡(2000)。一個遭網友性侵害少女的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二、期刊論文
李淑菁(2000)。校園霸凌、性霸凌與性騷擾之概念釐清與討論。社區發展季
刊,130,120-129。
吳萬福、蔡坤霖(1999)。競技運動教練的重要性。大專體育,(41),131-134。
高明峰、蔡清煌。體育教師對於學生的性騷擾及性侵害問題探討。體育學系(所)刊,12,21-29。
許雅雯、盧俊宏(2011)。指導還是性騷擾?運動情境中的性騷擾。中華體育季刊,25(1),139-147。
黃煥榮(2008)。工作場所戀情與性騷擾關連性之理論探討。政治大學公共行
政學報,27,161-186。
黃囇莉、畢恆達(2002)。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
申訴案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1),91- 139。
劉嘉蕙、江承曉(2007)。以「社會情境-性互動」架構分析大學女生遭受性
騷擾之主觀知覺模式。嘉南學報,33,509-525。
鄭兆光(2007)。運動場上的性騷擾。學校體育,17(6),52-57。羅燦煐(2002)。他的性騷擾?她的性騷擾?:性騷擾的性別化建構。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46,193-249。
龔憶琳(2010)。青少年運動員的性別議題。運動教練科學。18,1-10。三、中文書目
中正教育大學(2003)。質的研究發方法。台北:麗文。
王燦槐(2000)。性侵害受害者的創傷歷程與種類。性侵害案件減少被害人
重複陳述作業訓練計畫手冊。
吳明龍、陳明珠(2012)。霸凌議題與校園霸零策略。台北:五南。
林碧清(譯)(2011)。只能被欺負嗎?-零霸凌,這樣做就對了!(原作者:Mustafa Jannan)。台北:推守文化創意。
法務部統計處(2010)。性侵害犯罪概況調查報告。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1997)。強姦犯罪成因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法務部。
邱金松等(譯)。體育研究法(原作者:Jerry R.Thomas,Jack K.Nelson,Stephen J.Silverman)。台北:師大書苑。
涂秀蕊(2001)。性侵害法律救援。台北市:永然文化。
梁玉芳(1998)。記得月亮活下來。台北市:勵馨基金會。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若璋(2007)。性侵害加害人團體處遇治療方案。台北市:張老師。
陳若璋(1996)。狼人現行---遠離性騷擾與性暴力。台北市:杏林文化。
陳若璋(1994)。性傷害之研究---以大學生為例之研究。台北:教育部訓育
委員會。
陳若璋(2001)。性罪犯心理學-心理治療與評估。台北市:張老師。
胡天玫(2011)。運動與霸凌。輯於許立宏等著,運動倫理(123-146頁)。台北市:華都文化。
黃世杰等(譯)(2000)。兒童性侵害-男性性侵害者的評估與治療(原作者:Tony Morrison等)。台北:心理。
黃惠雯等(譯)(2007)。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原作者:Benjamin F.Crabtree and William L.Miller)。台北:韋伯。
福島章(2000)。犯罪心理學。台北市:牧村圖書。
鄭雅方(譯)。獵食者:戀童癖、強暴犯以及其他性犯罪者(原作者:Anna C.Salter)。台北市:張老師。
鍾宛蓉(2013)。學校,請你這樣保護我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
暨應對指南。台北:五南。二版一刷。
盧俊宏等譯。運動社會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謝臥龍等著(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四、英文書目
Brackenridge,C.H.(2001). Spoilsports: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sexual xploitation in sport. London: Routledge.
Seals,D.,&Young,J(2003).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Prevalence and
Relationship to Grade Level,Ethnicity,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Adolescence,38,735-747.
Smith,P.K.,&Shu,S.(2000).What Good School Can Do about Bullying:
Findings from a Survey in English Schools After a Decade of
Research andAction.Childhood,7(2),93-212.
Olweus,D.(1999).Sweden.In P.K.Smith,Y.morita,J.Junger-
Tas,D.Olweus,R.Catalano&P.Slee(Eds.).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New York:Routledge.
Smith,P.k.,&Sharp,S.(1994).School bullying: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London,England: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