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02: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瓊文
研究生(外文):Chiung-Wen Chang
論文名稱:運動的性霸凌經驗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exual Bullying in Sports: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胡天玫胡天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en-Mei Hu
口試委員:劉一民石明宗
口試日期:2014-05-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權力霸凌性霸凌
外文關鍵詞:PowerBullySexual Bully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運動逐漸成為各國社會注目焦點與國力發展指標,在人權保障議題成為主流議題之際,更多教練球員之間的負面新聞被揭露出來。以往這類的消息多由報章雜誌或街頭巷尾閒談中傳播;機緣下所聽聞當事人親身經歷,成為本研究主要研究動機,探求瞭解個案經歷與心理發展。國內教練對運動員性霸凌的相關論文期刊不多,國外文獻主要聚焦於教練對運動員的剝削與不當行為關係探討。故本研究藉由相關性剝削與創傷心理學理論,探討運動員在教練性霸凌下行為表現與心理態度,及其可能影響為何?
在理論與訪談資料相互比對與分析後,本研究發現個案內容與事件經過符合多數性霸凌理論主要理論的假設:教練對運動員的侵犯可能是一種權力的顯現,一種有刻意且長期的侵害過程。教練會利用接近運動員與影響運動員的機會,經由不斷的試探與影響,最後趁機在他所熟悉與掌控的環境中長期持續侵害運動員,並對運動員造成身心傷害,運動員若未及時逃離或揭發消息,則往往面臨極為痛苦的困境與漫長的身心復原過程。因此,限制教練部分管理權力、建立分工與制度化的管理、塑造一個良好的運動環境、輔導與通報機制的配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給運動員一個健全發展的環境與充分表達的管道,讓這些小運動員們遠離被侵害的威脅。

As human rights issue become one of the main issues, sports havebeen the focus of society and indicator of country developments .However more newabout neg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aches and athletes was revealed.In the past, this kind of news was spread by gossip, newspaper and magazines. When the authors heard the story by the litigant accidently, they decide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 of this case and the change of mental development to be the main motivation of the research. In Taiwan there are few theses of sexual bullying between coaches and athletes , other foreign theses aims at the exploitation and improperrelationships that the coaches do to the athletes. Therefore , this research will use the theories of sexual exploitation and Trauma Psychology to find out what are the possible impacts on attitudes’behaviors and attitudes under the coaches’sexual bullying .
After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theories with the interview data,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case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events are correspond to the assumptions of major sexual bullying theories: the invasion that coaches exerted on athletes may be expressed to a kind of power, a deliberately and long-terminvaded process. Coaches will make use of every opportunities to approach and influenc athletes continuously. Finally, he invaded the athletes in the environments he was familiar and controlled so the athletes got physical and mental illness. If athletes can not escape from the situation or expose the news right away, maybe they would face painful dilemma and long-term mental and physical recovery process.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restrict part of managerial power, establish divided and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shape a good sports environment, and prepar a counseling and imforming mechanism.Most important of all, we have to give our young athletes a well-developed environment and a channel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and feelings. Let these young athletes get away from the threatening of violatio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ii
表 次 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性霸凌 12
第二節 性騷擾 17
第三節 心理創傷 23
第四節 法規與處理模式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1
第一節 個案研究 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33
第三節 個案 38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4
第六節 研究的信實度 45
第四章 勇敢對教練說「不」 47
第一節 說出的故事 47
第二節 對故事的解釋 70
第三節 故事的理論意義 81
第四節 故事的實踐行動 88
第五章 結論 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8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101
參考文獻 105
一、學位論文 105
二、期刊論文 105
三、中文書目 106
四、英文書目 107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09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符號名稱簡表 110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11
附錄四 訪談逐字稿(一) 113
附錄五 訪談逐字稿(二) 120
附錄六 訪談逐字稿(三) 150
附錄七 教師法 ( 民國 99 年 11 月 24 日 非現行法規 ) 163
附錄八 中華民國刑法 ( 民國 100 年 11 月 30 日 非現行法規 ) 164
附錄九 性別平等教育法 ( 民國 100 年 06 月 22 日 非現行法規 ) 165

一、學位論文
吳政鴻(2010)。一位手球選手霸凌經驗的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宋月瑜(2004)。婚姻暴力受暴婦女離婚後的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洪菁惠(2001)。從性騷擾/性侵害經驗談身體、性/別、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榮顯(2010)。玩耍?霸凌?國小高年級男童性霸凌者經驗之探究。未出版碩博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香廷(2009)。中學生性別態度、人格特質與性騷擾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郭奇峰(2013)。運動生命的意義:一位手球選手與教練的包容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雅羚(2000)。性侵害兒童心理創傷量表發展。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虹妤(2003)。國內外運動員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鍾佩怡(2000)。一個遭網友性侵害少女的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
大學,台中市。

二、期刊論文
李淑菁(2000)。校園霸凌、性霸凌與性騷擾之概念釐清與討論。社區發展季
刊,130,120-129。
吳萬福、蔡坤霖(1999)。競技運動教練的重要性。大專體育,(41),131-134。
高明峰、蔡清煌。體育教師對於學生的性騷擾及性侵害問題探討。體育學系(所)刊,12,21-29。
許雅雯、盧俊宏(2011)。指導還是性騷擾?運動情境中的性騷擾。中華體育
季刊,25(1),139-147。
黃煥榮(2008)。工作場所戀情與性騷擾關連性之理論探討。政治大學公共行
政學報,27,161-186。
黃囇莉、畢恆達(2002)。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
申訴案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1),91- 139。
劉嘉蕙、江承曉(2007)。以「社會情境-性互動」架構分析大學女生遭受性
騷擾之主觀知覺模式。嘉南學報,33,509-525。
鄭兆光(2007)。運動場上的性騷擾。學校體育,17(6),52-57。
羅燦煐(2002)。他的性騷擾?她的性騷擾?:性騷擾的性別化建構。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46,193-249。
龔憶琳(2010)。青少年運動員的性別議題。運動教練科學。18,1-10。

三、中文書目
中正教育大學(2003)。質的研究發方法。台北:麗文。
王燦槐(2000)。性侵害受害者的創傷歷程與種類。性侵害案件減少被害人
重複陳述作業訓練計畫手冊。
吳明龍、陳明珠(2012)。霸凌議題與校園霸零策略。台北:五南。
林碧清(譯)(2011)。只能被欺負嗎?-零霸凌,這樣做就對了!(原作者:Mustafa Jannan)。台北:推守文化創意。
法務部統計處(2010)。性侵害犯罪概況調查報告。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1997)。強姦犯罪成因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法務部。
邱金松等(譯)。體育研究法(原作者:Jerry R.Thomas,Jack K.Nelson,Stephen J.Silverman)。台北:師大書苑。
涂秀蕊(2001)。性侵害法律救援。台北市:永然文化。
梁玉芳(1998)。記得月亮活下來。台北市:勵馨基金會。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若璋(2007)。性侵害加害人團體處遇治療方案。台北市:張老師。
陳若璋(1996)。狼人現行---遠離性騷擾與性暴力。台北市:杏林文化。
陳若璋(1994)。性傷害之研究---以大學生為例之研究。台北:教育部訓育
委員會。
陳若璋(2001)。性罪犯心理學-心理治療與評估。台北市:張老師。
胡天玫(2011)。運動與霸凌。輯於許立宏等著,運動倫理(123-146頁)。台北市:華都文化。
黃世杰等(譯)(2000)。兒童性侵害-男性性侵害者的評估與治療(原作者:Tony Morrison等)。台北:心理。
黃惠雯等(譯)(2007)。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原作者:Benjamin F.Crabtree and William L.Miller)。台北:韋伯。
福島章(2000)。犯罪心理學。台北市:牧村圖書。
鄭雅方(譯)。獵食者:戀童癖、強暴犯以及其他性犯罪者(原作者:Anna C.Salter)。台北市:張老師。
鍾宛蓉(2013)。學校,請你這樣保護我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
暨應對指南。台北:五南。二版一刷。
盧俊宏等譯。運動社會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謝臥龍等著(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四、英文書目
Brackenridge,C.H.(2001). Spoilsports: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sexual xploitation in sport. London: Routledge.
Seals,D.,&Young,J(2003).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Prevalence and
Relationship to Grade Level,Ethnicity,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Adolescence,38,735-747.
Smith,P.K.,&Shu,S.(2000).What Good School Can Do about Bullying:
Findings from a Survey in English Schools After a Decade of
Research andAction.Childhood,7(2),93-212.
Olweus,D.(1999).Sweden.In P.K.Smith,Y.morita,J.Junger-
Tas,D.Olweus,R.Catalano&P.Slee(Eds.).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New York:Routledge.
Smith,P.k.,&Sharp,S.(1994).School bullying: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London,England:Routled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