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6 01: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雅惠
研究生(外文):HSU YA HUE
論文名稱:傳統童話圖畫書與顛覆性童話圖畫書表現手法之比較研究-以「三隻小豬」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xpressive Methods between a Traditional Fairy Tale and its Subversive Version
指導教授:林逸君林逸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童話文學要素圖畫書圖文關係顛覆反諷
外文關鍵詞:fairy talepicture story bookssubversiveelements of fictionpicture-text relationsiron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16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7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傳統童話圖畫書與顛覆性童話圖畫書的表現手法有何不同。
研究以個案研究方式進行;研究者以方便抽樣方式,選出傳統作品《三隻小豬》以及顛覆性作品《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作為檢視對象。
經分析比較,兩部作品的表現手法有所差異;其結果並提醒教師:在與兒童分享文學作品時,將傳統作品與顛覆作品並列比較的方式,將有其重要性。
This study aims at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xpressive methods between a traditional fairy tale and its subversive version.
The study is a case-study with two samples involved:The 3 Little Pigs and The True Story of the 3 Pigs by A Wolf. They were chose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alert the teacher the equal importance of co-using a traditional tale and its subversive version to share literary experiences with children.
目 次
論文摘要(中文) Ⅰ
論文摘要(英文) Ⅱ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圖畫書的相關概念 10
第二節 圖畫書的演變 18
第三節 圖畫書的相關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四章 研究分析
第一節 《三隻小豬》的表現手法 49
第二節 《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的表現手法 62
第三節 《三隻小豬》與《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
表現手法的比較與討論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0
參考文獻
壹、 圖畫書部分 106
貳、 中文部分 107
參、 英文部分 113
附錄
附錄一 傳統故事與顛覆性故事運用理論比較示例 116
附錄二 《三隻小豬》與《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
之表現手法與比較結果 118
參考文獻
壹、 圖畫書部分
《三隻小豬》姬旻若/改寫 Ferrero /圖 1993 光復
《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雍 席斯卡 Jon Scieskza /文 藍 史密斯 Lane Smith/圖 方素珍 譯 2001 三之三
《灰王子》巴貝 柯爾 Babette Cole 文/圖 2002 格林
《穿長靴的貓》貝洛 /文 艾得哥維奇 Stasys Eidrigevicius /圖 陳若蓮 譯 1994 格林
《狼婆婆》楊志成Ed Young 文/圖 林良譯 1992 遠流
《追夢王子》艾麗絲 白瑞 Alix Bereny 文/圖 管家琪 譯 1994 格林
《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 約翰 席斯卡 Scieskza/文 藍 史密斯 Lane Smith/圖 管家琪 譯 2003 格林
《傑克與魔豆 PART Ⅱ》Dominique Maes /圖 宋如峰(編) 艾閣盟
《頑皮公主不出嫁》巴貝柯爾Babette Cole 文/圖 吳燕凰 譯 1999 格林
貳、 中文部分
大智 浩(民72)。設計的色彩計劃(陳曉冏譯)。台北:大陸書局。
王林(民90)。論童話的奇幻美。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 究所(主編),兒童文學學刊第六期。台北:天衛。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76)。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朱傳譽(民80)。童話的演進。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幼獅。
何三本(民84)。幼兒故事教學。台北:五南。
李玉貴(民90):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線上檢索日期:民91年4月20日。
網址:http://www.iest.edu.tw/issue/j1/18-5.htm
吳珍政(民90)。弱勢團體的另類發聲:以敘事觀點分析改寫童話。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佛斯特(民62)。小說面面觀(李文彬譯)。台北:志文。
李連珠(民80)。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沈謙(民89)。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守為(民77)。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林添福
松居直(民89)。幸福的種子(劉滌昭譯)。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原著出版年:1973年)
幸佳慧(民87)。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國立台灣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敏宜(民89)。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洪文珍(民80)。兒童文學評論集。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
洪汛濤(民78)。童話學。台北:富春。
洪志明(民88)。兒童文學評論集。台中市立文化中心編印。
洪淑苓(民89)。台灣童話作家的顛覆藝術。載於劉鳳芯(主編),擺盪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143-170頁)。台北:幼獅。
柯倩華(民90)。發現「真實」的樂趣。〔圖畫書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的評論〕載於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台北:格林。
馬祥來譯(民89)。圖畫書符碼概論。載於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主編),兒童文學學刊第三集(163-183頁)。台北:天衛。
徐素霞(民85)。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雄獅美術。302,11-17。
徐素霞(主編)(民91)。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約翰尼斯 伊田(民73)。色彩論(初版)(江金石 編譯)台南:大坤。
凌嵩郎(民72)。藝術概論。台北:全冠。
張子樟(民84)。閱讀與詮釋之間。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張珮歆(民87)。安東尼布朗圖畫書作品中的諷刺性遊戲。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清榮(民80)。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
張湘君(民82)。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5-307。
張嘉驊(民89) 九0年代台灣童話的語言遊戲。載於劉鳳芯(主編),擺盪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143-170頁)。台北:幼獅。
陳正治(民78)。談童話的寫作。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65-182頁)。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陳正治(民79)。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許郁芳(民90)。圖畫作家風格研究--以昆汀布雷克及瑪夏布朗的作品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建崑(主編)(民87)。認識童話。台北:天衛。
陳海泓(民86)。讓兒童的想像力展翅飛翔-以《瘋狂星期二》導讀為例。語文教育通訊18,43-54。
陳昇飛(民86)。國小實習教師評量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昇群(民89)。析看少年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之情節、人物、場景的寫作技巧。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琦(民89)。1989-1999年台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燕治(民89)。圖畫書裡的兩性教育。線上檢索日期:民國91年11月19日。
網址: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story/story1.htm
郭育新、侯健(主編)(民80)。文藝學導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郭鈴惠(民90)。九十年代台灣女童話作家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麗玲(民80)。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黃孟嬌(民88)。莫里斯桑達克自寫自畫作品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娟(民89)。國小學童圖畫導賞教學及其畫反應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民82)。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慶萱(民78)。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楊淑卿(民82)。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3,65-72
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劉鳳芯譯)(民89)。台北:天衛。(原著出版年:1992年)
廖麗慧(民89)。約翰伯寧罕圖畫書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魯燕芳(民87)。從色彩心理的共感覺─來探索物體藝術的原理。美育。94,17-22。
鄭明進(民76)。圖畫書的認識。載於馬景賢(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64-69頁)。台北:兒童文學學會。
鄭明進(民78)。談圖畫書的教育價值。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61-68頁)。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鄭明進(民85)。兒童圖畫書大事記。雄獅美術。302,52-56。
鄭瑞菁(民88)。幼兒文學。台北:心理。
葛綺霞(民91):我們的成長軌跡-教學活動簡介。線上檢索日期:民國91年10月31日。
網址:http://www.iest.edu.tw/study/chinese/trend/5-11-1.htm
鄭榮珍(民85)。拜訪圖畫書的花園。雄獅美術,302,18-20。
劉世釗(1994)小說概論。高雄:麗文。
劉鳳芯(民89a)。台灣之圖畫書批評語言與討論語彙。載於陳千武(等著)「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3-323頁)。台北:富春。
劉鳳芯(主編)(民89b)擺盪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
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年)
羅婷以(民90)。西洋圖畫書中的女巫形象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振明(民79)。「兒童讀物」的導賞教學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389-412。
傅林統(民74)。少年小說的認識。載於馬景賢編:認識兒童文學(33-41頁)。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龔芳慧(民91)。以兩性平等觀探討圖畫書中性別角色之呈現。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www.dcfever.com線上檢索日期92.08.11
參、 英文部分
Agosto, D. E.(1999). One and Inseparable: Interdependent Storytelling in Picture Storybooks.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30(4),267-280
Bader, B.(1976). American picture books:From Noah’s art to the beast within. New York: Macmillan.
Bang, M.(1991). Picture this. Canada: Little, Brown & Company.
Bodmer, G. R.(1992). Approaching the Illustrated Text. In G. E. Sadler(Ed.), Teaching Children’s Literature:Issues, Pedagogy, Resources(pp.72-79). 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Cianciolo, P. J. (1997).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Debes, J. L. & Williams, C. M(1974). The power of visuals . Instructor, 84, 32-38
Glazer, J. I.(1991).Literature for Young Children.(3rd ed.)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Huck, C. S.(1979).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3rd ed.)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unt, P(Ed). (1990). Children’s literature: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ism. London:Routledge.
Jalongo, Mary Renck (1988). 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 Books─Literature from infancy to six. Washinton, DC. :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Kummerling-Meibauer, B.(1999).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and the Children’s Developing Concept of Iron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ctures and Text in Ironic Picture Books. 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23(2), 157-183.
Kiefer, B. Z(1982). The response of primary children to picture book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Merchant, G. & Thomas, H. (1999). Picture Books for the Literacy Hours.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Nodelman, P(1988). Work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Peter, Hunt(Ed.).(1999)Understan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York:Routledge.
Stewig, J. W .(1989). Book illustration: Key to visual and oral literature. In J. W. Stewig & S. L. Sebesta(Eds.), Using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pp.55-74). Urbana, IL :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Sipe, L. R.(1998). How Picture Books Work:A Semiotically Framed Theory of Text-Picture Relationships .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29(2),97-108.
Swan, Susan & Symington, David (1987).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Purpose of Pictures in a Story Book. Australian Journal of Read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353726)
Tomlinson, C. M. & Lynch-Brown, C.(1996).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 Boston:Allyn and Bacon.
Trites, Roberta Seelinger (1994). Manifold Narratives: Metafiction and Ideology in Picture Books.(Report No. ISSN-0045-6713)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49609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 牛惠之,〈WTO歐體石綿爭端之研究─技術性法規、同類產品與一般例外條款〉,《進口救濟論叢》,第18期,頁33至頁91,民國90年6月。
2. 1. 牛惠之,〈論規範基因改良食品風險性之貿易措施在世界貿易組織下之同類產品議題〉,《東吳法律學報》,第14卷,第1期,頁19-56,民國91年8月。
3. 4. 牛惠之,〈由涉及環境議題之GATT/WTO爭端解決小組報告論相關於環境之片面貿易措施之適用範圍與限制〉,《經社法制論叢》,第23期,頁163至頁198,民國88年1月。
4. 5. 王明來,〈國際間對基因改造產品之貿易管理〉,《生物產業》,第11卷,第4期,頁230-235,民國89年12月。
5. 6. 古德業,〈各主要國家與國際經貿組織對基因改造產品(GMO)之管理現況〉,《農政與農情》,第94期,頁29-36,民國89年4月。
6. 7. 朱文深,〈基因轉殖食品之發展現況與展望〉,《食品工業》,第32卷,第2期,頁1-19,民國89年2月。
7. 8. 朱建民,〈基因改造有機體與基因改造食品〉,《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4期,頁1-3,民國89年4月。
8. 9. 李素華,〈聯合國及歐盟基因改造食品管理標示規範趨勢─研析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相關法制(上)〉,《科技法律透析》,第13卷,第9期,頁49至頁62,民國90年9月。
9. 10. 李素華,〈聯合國及歐盟基因改造食品管理標示規範趨勢─研析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相關法制(下)〉,《科技法律透析》,第13卷,第10期,頁24至頁35,民國90年10月。
10. 12. 杜姿瑩,〈基因改造食品現況〉,《食品市場資訊》,第90卷,第1期,頁5-9,民國90年1月。
11. 13. 林怡杏,〈食品生物技術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食品市場資訊》,第90卷,第1期,頁10-15,民國90年1月。
12. 14. 林益仁,〈眾生喧嘩的GM科學論戰〉,《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3期,頁33至頁34,民國88年7月。
13. 16. 林錫杰,〈日本基因改造食品之管理與現況〉,《食品工業》,第33卷,第12期,頁13-19,民國90年12月。
14. 17. 周桂田,〈基因改造食品應強制標示〉,《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4期,頁20-22,民國88年10月。
15. 20. 洪德欽,〈環境與貿易:GATT/WTO之規定、實踐與發展〉,《歐美研究》,第27卷,第1期,頁1-89,民國8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