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來,精神分析圈內的人,與研究佛洛伊德的學者之間,對佛洛伊德的 評價,有著南轅北轍的意見。其對立的尖銳,不亞於女性主義者,對佛洛 伊德的兩極化態度。本文擬以精神分析中的一支,即客體關係理論的立場 ,批判性地探討正統精神分析中,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少有人深入討論的 男性特質。並且,選取近年來客體關係理論的應用實例,以及70年代以降 逐漸蓬勃發展的男性運動,作為分析的對象,以說明客體關係理論,提供 了理解男性特質的另一種可能性。第一章中,藉助於對佛洛伊德生平、文 本的研究,針對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伊底帕斯情結,進行探討。指 出父子間的衝突,不僅是爭奪母親作為性客體而已。正統精神分析中認為 ,伊底帕斯情結的消解,代表男性走出閹割焦慮的陰影,而以認同父親作 為正常男性的指標,這種主張,是對男性特質的化約說法。至於伊底帕斯 情結所無法涵蓋的男性特質,則是具體而微的呈現在強迫症,一種和男性 特質具高度親和性的疾病當中。第二章,則以佛洛伊德的個案鼠人為例, 從文本中再度分析,得出有別於佛洛伊德的解釋。鼠人所體現的男性特質 ,並非伊底帕斯情結所能完全解釋的,其中包括了母親對男性的影響,以 及男性的自戀。第三章,將介紹佛洛伊德晚期的理論,並與克萊茵所開啟 的客體關係理論,做簡略的比較。再以克萊茵的觀點,檢視鼠人的分析, 顯示精神分析史中典範的轉移,母親、自戀對男性主體性的重要程度,逐 漸提昇。最後,將論及客體關係理論的應用分析,在兩本代表性的著作中 所發生的疏失。第四章,以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的男性運動為對象,用客 體關係理論探討他們的政治立場與心裡機轉。結語中認為客體關係理論是 極待發展的,比起正統精神分析,更能和性政治、性特質政治的訴求呼應 ,也更易認清被內化的男性意識型態。最後,希望藉由本文的投石問路, 引發精神分析在台灣深化的發展,以及提供對性政治、性特質政治,另一 面向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