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
Gosta Esping-Andersen著,古允文譯,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明政,2009。《新興福利國家與高齡化社會》。台北:松慧文化。
李光耀,2000。《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世界。
李美賢,2003。《新加坡簡史》。南投:暨大東南亞研究中心。
林萬億,200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萬億,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林萬億,2010。《社會福利》。台北:五南書局。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老德,2003。《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易君博,200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洪鐮德,1997。《新加坡學》。台北:揚智文化。
柯木興,1995。《社會保險》。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馬志剛,1996。《新興工業與儒家文化─新加坡道路及發展模式》。北京:時事出版社。
徐立忠,1989。《高齡化社會與老人福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郭明政,2009。《年金政策與法制》。臺北:元照。
郭冠甫,2004。《公共年金制度之研究》。臺北: 五南書局。
陳聽安,2003。《國民年金制度》。臺北:三民書局。
陳岳、陳翠華,1995。《李光耀---新加坡奠基人》。台北:克寧出版社。
張錫鎮,1999。《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
張世雄,1996。《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臺北:唐山出版社。
傅家雄,2001。《高齡化與社會福利發展》。臺北:華立圖書。
黃富順、楊國德,2011。《高齡學》。台北: 五南書局。
鍾秉正,2005。《社會保險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謝明瑞,2003。《國民年金制度之研究》。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羅紀琼,2009。《台灣人口老化問題》。台北:中研院經研所,孫運璿基金會。
顧長永,2006。《新加坡─蛻變的四十年》。台北:五南書局。
二、期刊論文
王靜怡,2007。〈公共層次個人帳戶基金運用中政府介入之探討:以新加坡公積金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5卷第2期,頁67-102。古允文,1996。〈新加坡的福利資本主義體制─商品化觀點的探討〉,《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2期,頁23-37。白郁婷,2000。〈新加坡、馬來西亞公積金制度簡介〉,《退休基金季刊》,第1卷第2期,頁54-65。李玉君,2009。〈從老年經濟安全探討國民年金制度之基本問題〉,《台灣法學》, 第113期,頁61-73。李易駿、古允文,2003。〈另一個福利世界?東亞福利體制初探〉,《台灣社會學 刊》,第31期,頁189-241。
李易駿,2001。〈新加坡的健康照護制度及其福利價值分析〉,《長榮學報》,第5卷第1期,頁53-71。林昭禎,2009。〈養不起的未來─高齡、少子女化對台灣勞工老年經濟安全制度之衝擊與改革建議〉,《社區發展季刊》,第125期,頁440-453。林俊儒,2007。〈OECD國家因應人口老化之財政政策分析及啟示〉,《財稅研究》,第39期第6卷,頁135-162。周怡君,2004。〈台灣的政治變化與社會政策發展〉,《育達學院學報》,第7期,頁79-98。
施世駿、葉羽曼,2011。〈政治民主化與社會政策:探索政治制度對台灣年金制度建構的影響〉,《臺大社工學刊》,第23期,頁47-92。
胡燦偉,2003。〈新加坡家庭養老模式及其啟示〉,《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0卷第3期,頁35-38。
柯木興、林建成,2004。〈淺談因應長壽社會下的個人帳戶制〉,《壽險季刊》,第133期,頁5-14。柯木興、林建成,2005。〈淺談世界銀行多層次「老年經濟保障模式」〉,《壽險季刊》,第137期,頁61-69。姚惠文、曾淑娟,2008。〈淺談國民年金制度〉,《主計月刊》,第630期,頁48-54。翁毓秀,2009。〈日本、韓國少子女高齡化社會之因應策略─台灣做了什麼?未來可以做什麼?〉,《社區發展季刊》,第125期,頁240-255。孫健忠,1999。〈社會津貼實施經驗的反省:以敬老津貼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卷第1期,頁73-98。孫健忠,2002。〈台灣老年經濟安全保障試析〉,《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3期,頁1-12。陳武雄,1997。〈內政部辦理國民年金制度規劃工作的現況與展望〉,《社會福利》,第132期,頁11-15。陳琇惠,2007。〈台灣國民年金制度規劃的發展與挑戰─一項艱鉅社會工程的構築〉,《社區發展季刊》,第116期,頁85-97。陳琇惠,2009。〈老年年金給付年齡之趨勢初探〉,《社區發展季刊》,第125期,頁56-65。陳琇惠,2010。〈風險社會下台灣國民年金制度未來發展策略方向〉,《社區發展季刊》,第132期,頁404-417。
陳昱名,2006。〈新加坡之中央公積金制度之分析研究--一個全球化體系的觀點〉,《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4卷第2期,頁99-132。陳昱名、顧長永,2009。〈台灣、香港、新加坡公積金制年金發展之簡單民主模式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3卷第1期,頁93-140。陳元保,1994。〈國民年金是老年安養的不二法門?--談新加坡公積金制度的運作與效果〉,《經濟前瞻》,第35號,頁136-140。陳寬政、楊靜利,1995。〈國民年金長期財務均衡與人口變遷〉,「國民年金制度系列演講座談論文」。內政部社會司,頁1-26。
曾中明、姚惠文、鄭貴華,2007。〈我國國民年金之規畫歷程〉,《社區發展季刊》,第116期,頁11-27。黃富順,2011。〈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與因應〉,《成人及終身教育》,第32期,頁2-15。黃子庭,2004a。〈新加坡志願性福利組織和政府公部門的互動關係探討〉, 《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381-400。黃子庭,2004b。〈志願性福利組織和政府的互動模式:以新加坡為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3期,頁1-24。黃子庭,2007。〈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國家統合主義下的國家與社會團體互動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20期,頁111-150。黃意萍、余清祥,2002。〈臺灣地區生育率推估方法的研究〉,《人口學刊》,第25期,頁145~171。傅從喜,2007。〈從轉型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年金改革經驗論台灣年金體系的建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5卷第2期,頁,31-66。詹火生,2011。〈建國百年我國社會政策的現在、過去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第133期,頁81-92。
詹火生、林慧芬,2003。〈台灣社會福利過去、現在與未來〉,《國家政策論壇》,第92期冬季號,頁207-212。詹火生,2011/4/16-17。〈一甲子以來台灣社會福利政策的演變─從理念政策到制度實踐〉,「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財團法人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法學部。頁1-13。
楊瑩,2000。〈瑞典年金制度的改革〉,《社區發展季刊》,第91期,頁204-239。楊海寧,2010。〈透析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下的住房保障〉,《經濟師》,第8期,頁106+116。
楊靜利,1998。〈晚近公共年金知改革與借鑑〉,《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0卷第3期,頁477-514。
楊傳蓮,2009。〈談多元文化對高齡社會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第126期,頁286-297。鄭文輝、吳明儒、陳琇惠、鄭清霞,1999。〈台灣年金體制之解析─公、私部門之整合〉,台大社會學系主編,《台灣社會福利發展─回顧與展望》〈台北:五南,1999年〉,頁46-50。
鄭為元,1999。〈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頁1-68。劉彩卿、廖英州、何智翔,2009。〈淺談我國國民年金之實施現況及國際比較〉,《財稅研究》,第41卷第4期,頁64-87。
劉見祥,1994。〈韓國國民年金制度〉,《勞工行政》,第69期,頁46-56。劉笑言,2012。〈家庭角色的式微─新加坡家庭政策的現狀與挑戰〉,《東亞論文》,第94期,頁1-14。
劉雲香,2009。〈儒家文化圈背景下的家庭價值觀與社會保障制度〉,《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第21卷第6,頁55-58。
蔡佳君,2010。〈國民年金保險制度之檢視與展望〉,《主計月刊》,第659期,頁31-36。
盧政春,1997。〈國民年金與公積金制度隻模式探討〉,《東吳社會學報》,第6期,頁199-258。謝明瑞,2004。〈國民年金制度理論之探討〉,《商學學報》,第12期,頁461-488。蕭玉煌,2011。〈我國國民年金的規劃與實施〉,《社區發展季刊》,第133期,頁109-122。
顧長永、歐賢超,2002。〈李光耀實踐“亞洲價值”之評析〉,《國家發展研究》,第2卷第1期,頁43-79。三、學位論文
王昌鴻,2010。《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管理運用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偉欽,2005。《李光耀民主社會主義的形成與消失》。台北: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宇翔,2008。《東亞福利體制再檢視─日本、南韓、台灣及香港長期照顧政策之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婉婷,2010。《我國國民年金制度規劃過程隻政策網絡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連偉舜,2003。《全球化衝擊下東亞福立體制的回應策略分析─台灣與韓國的比較(1987-2002)》。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昱名,2010。《臺灣、香港、新加坡之公積金制年金變革:全球化與民主化發展的影響》。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陳靜慧,2003。《我國中長期資金運用制度探討》。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郭文政,2001。《從生存權保障論我國年金保障制度之結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詹佳琪,2011。《金融危機後南韓與香港的社會政策改革─東亞福利模式結構轉變的檢證》。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瑋庭,2010。《台灣國民年金為何分立?民主轉型過程中官僚政治的轉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怡蔚,2010。《父權文化對新加坡政治發展影響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馨文,2005。《政治民主化與台灣國民年金的制度選擇:歷史制度論觀點》。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冠綸,2009。《仍然是生產主義的年代嗎?東亞福利體制再檢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子庭,2005。《新加坡的社會福利政策:國家統合主義的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蔡旼璇,2008。《台灣地區因應高齡化社會相關問題及政策回應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謝佳蓁,2010。《我國國民年金保險制度問題及其對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四、參考網站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stat/
財政部:http://www.mof.gov.tw/mp.asp?mp=1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bli.gov.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局:http://mycpf.cpf.gov.sg/members/home.htm
Attorney-General’s chamber:http://app.agc.gov.sg/
王勤,2007/11/7。〈新加坡醫療保障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07/content_11606802.htm>
林慧芬,2003/3/13。〈由英國、德國及瑞典年金制度實施經驗省思我國政策方向〉,《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2-004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2/SS-R-092-004.htm>
柯木興、林建成,2010/3/30。〈談第四支柱保障與在職老年-因應高齡化社會的社會安全角色功能調整〉,《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9-005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7426>。
柯木興、林建成,2007/11。〈淺談世界銀行多層次「老年經濟保障模式」〉,《國政分析》,社會(析)094-011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3/3488>。郝充仁,2005/9/8。〈我國勞退基金的管理方式〉,《國政研究報告》,財金(研)094-006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4/FM-R-094-006.htm>
郭偉偉,2012/10/29。〈亞洲地區社會保障制度〉,《學習時報》,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jjckb.xinhuanet.com/opinion/2012-10/29/content_408955.htm>
詹火生,2002/3/22。〈意識型態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台灣老人經濟安全政策為例〉,《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1-013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13.htm>。
英文部分
Aspalter, C. (2001a). The Future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East Asia In C. Aspalter (Ed.),Conservative Welfare State Systems in East Asia. London: Praeger.
Aspalter, C. (2001b). Introduction. In C. Aspalter (Ed.), Conservative Welfare State
Systems in East Asia. London: Praeger.
Croissant, A. (2004). Changing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Crisis,
Change and Challenge.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38(5), 504-524.
Gough, I. (2001) .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Welfare Regimes. the East Asian Cases, Global Social Policy, 1 (2): 163-189.
Gough, I. (2003). ‘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sia and Europe Compared', in K. Marshall and O. Butzbath (eds.), New Social Policy Agendas for Europe and Asia, pp. 27-42.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Holliday, I. (2000). Productivist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Political Studies, 48(4), 706-723.
Jones,C. (1990). Hong Kong, Singapore, South Korea, and Taiwan: Oikonomic Welfare States,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25 (3): 446-462.
Jones, C. (1993). The Pacific challenge-Confucian Welfare states. In C. Jones (E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Kwon, H.-j. (2005).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alWelfare State in East Asia.
Development & Change, 36(3), 477-497.
Tang, K.-L. (2000).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New York: Palgrave.
Vervoom, A. (2006). Re Orient: Change in Asian Societies (3rd ed.).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 (1994), 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 Policies to Protect the Old and Promote Grow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