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淑如、王裕德(2001)。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之建構。資訊與教育雜誌,104,104-110。王鼎銘(1998)。師範院校電腦繪圖課程規劃及教學策略 北市師八十七年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余淳銘(2007)。網路繪圖留言版應用於國小電腦繪圖之教學策略研究-以Oekaki網路繪圖留言版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92-106。吳清山、林天佑(2001)。教育名詞解釋:電子學習、網路學習。教育研究月刊,91,119-120。
呂滋益(2008)。電腦繪圖課程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CNTE2008 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研討會,150
李怡慧(2000)。網路教學環境上群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堅萍(2004)。運用電腦影像處理科技模擬美術繪畫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8,437-464。李堅萍(2005)。應用數位影像處理科技之影像模擬功能於視覺藝術教學與設計實務。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5),26-31。
吳文琴(2003)。國立空中大學網路學習社群電腦資訊素養析論。隔空教育論叢,15,59-77。吳聲毅(2008)。數位學習 : 觀念與實作。臺北市:學貫行銷。
周凡淇(2008)。網路輔助合作式專題導向學習以提升研究技巧及情意態度。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
林立斌(2005)。國小電腦課程數位學習與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宜樺、陳沅、洪碧霞(2002)。網路專題學習環境中國小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特徵之探討。國立台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網路專題學習與多元動態評量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林菁、鍾如雅、陳雅萍(2006)。網路教學中學生特質與選課動機和學習成效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3),419-434。林信志、湯凱雯、林信志(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大學生學習以網路教學系統製作數位教材之意圖和成效。數位學習科技期刊,2(1),60-78。
邱克豪、邵慧綺(2002)。合作學習的理論與應用。台東特教,18,32-38。
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2005)。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2(4),211-234。韋伊珊(2004)。國小兒童電腦繪圖學習與作品評量研究。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6。
倪再沁(2008)。藝術初體驗 P10~P24。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全成(2005)。藝術教師對網路美術學習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看法調查研究。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7。
張金鐘(200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與學生採用數位化教材的態度。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梁佳玲(2002)。影響網路學習成效之因素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梁雪萍(2006)。電腦影像處理科技輔助視覺藝術概論教學對學生學習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許允聖(1999)。電腦繪圖美學初探。取自http://www.eplug-cg.com/4_idea/other_06.htm。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 = e-leraning。台北市 : 博碩
郭文毅(2004)。如何應用網路進行美術教學之策略初探,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6。
陳年興、王逸宏(2004)。網路學習重要觀念與小組同步合作學習模式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5,74-92。
曾健評(2003)。國小學童電腦繪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坪頂國小為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文俊(2001)。網路教學環境中群組互動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瓊儀、李堅萍(2003)。國小學生運用電腦滑鼠繪圖與美術畫筆繪圖之線條形式比較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
楊玉麟(2006)。數位學習教學策略在學習成效上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楊惠合(200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鄒景平(2005)。數位學習新視界 : 上網教與學。臺北市:鼎茂圖書。
蔡幸伸(2006) 。國小六年級鄉土教材融入數位藝術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顧大維(2005)。從數位教學平台使用的迷思:看教學設計在數位學習所扮演的腳色。教育研究月刊,131,119-126。英文文獻
Bernadette S.(199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Vol. 42, No.1, January .
Davis F.D. & Bagozzi, R.P. & Warshaw, P. R. (1989).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Management Science; Vol.35, No.8, 982; ABI/INFORM Globalpg.
Davis F.D. & Viswanath V. (1996).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measurement biases i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ree experiments. Int . J . Human – Computer Studies 45 , 19- 45
Davis F.D. & Viswanath V.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 2, 186; ABI/INFORM Globalpg.
Davis F.D. (1989). Perceived Use ful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S Quarterly/September 318-340,.
Jeffrey E. B. & Nancy B. (1999). Arts Education in Saskatchewan: A Study in Cooperation.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Vol.100, No.3, 31-35
John R. B., Eric M., Jennifer R., and J.O.C. (1997). Paradigms for On-Line Learning: A Case Study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ALN) Course. Vol.1, Issue 2
Johnson, R.A. and Hignite, M.A., (2000),“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o the WWW”,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journal,Vol.3, No.2, 13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