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資料
一、專 書:
1. 于宗先、王金利合著,《台灣通貨膨脹》,台北,聯經,1999.。
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抗戰勝利前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準備工作檔案史料選〉,《民國檔案》,第三期,南京,二史館,1989.。
3. 中央設計局,《中央設計局台灣調查委員會一年來工作大事記》。
4.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1996.。
5. 王詩琅譯註,《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稻香,台北,1995.11.。
6.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元照,台北,2001.7.。
7. 王作榮,《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台北,時報,1978.。
8. 王振鵠,〈文化中心〉,《中華民國史文化志(初稿)》,國史館,1996.5.。
9. 尹章義,《台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晚報,1986.。
10.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第八、教育文化,黃英哲,《戰後初期的台灣文化重編》,〈台灣人「奴化」了嗎?〉。
11.文崇一,〈台灣社會的多元化回顧與前瞻〉,中國論壇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1985.。
12.天下雜誌社,《發現台灣》上、下冊, 1995.。
13.文化環境工作室編輯,《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手冊》,新竹市文化中心委託,金廣福文教基金會主辦, 1998.3. 。
14.《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輯》。
15.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文化建設與教育發展〉,《台灣光復五十年專輯》,台中,1995.10.。
16.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編《台灣省二二八暴動事件報告》。
17.《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一○八二號)。
18.立法院公報,《法律案專輯第四十七輯》,立法院秘書處編印,1973.1.初版。
19.立法院秘書處,《立法專刊》,第九十二輯,1997.3.。
20.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教育委員會施政報告》,1994.10.4.。
21.立法院第四屆第六會期第八次會議,《議事日程》暨《院總第1080號之一關係文書》。
22.《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二卷,第八十一期。
23.石元康,〈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出自殷海光基金會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1998。
24.台大全球變遷中心網站,《永續發展行動手冊》。
25.行政院文建會,《文化白皮書》, 1998.10.。
26.行政院文建會,《民國78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研究單位:廿一世紀基金會,1990.3.。
27.行政院文建會,《民國79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研究單位:廿一紀基金會,1991.3.。
28.行政院文建會,《民國80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研究單位:廿一世紀基金會,1992.3.。
29.行政院文建會,《文化統計》, 1993.。
30.行政院文建會,《文化統計》, 1998.。
31.行政院文建會,《文化建設重要法規彙編》, 1997.6.。
32.行政院研考會,《文化建設與文化中心績效評估之研究》,台北,1997.12.。
33.行政院研考會,《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弁鄐尾阭Q》,台北,1996.。
34.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台灣研究基金會編:《壟斷與剝削》,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89.。
35.朱雲漢,〈中產階級與台灣民主化〉,出自蕭新煌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1989.。
36.李允傑,《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商鼎文化,台北,1999.9.。
37.李大維,《台灣關係法的立法研究》,台北,風雲論壇,1988.。
38.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年》,台北,自立晚報,1986.。
39.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自立晚報,1997.。
40.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1982.。
41.李登輝,《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台北,聯經,1980.。
42.李登輝,《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1995.。
43.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2001.4.。
44.杜正勝,《台灣心,台灣魂》,河畔,高雄,1998.12.。
45.邱坤良,《昨自海上來—陰`惠的生命之歌》,時報文化,台北,1997.。
46.林美容,《人類學與台灣》,稻鄉,台北,1995.7.。
47.林信華,《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揚智,台北,2002.5.。
48.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錄於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輯)》,玉山社,1996.9.。49.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年》,台北,自立晚報,1986.。
50.林瑞穗,《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弁鈰暋D之探討研究報告》,行政院研考會委託,1996.。
51.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聯經,1998.10.。
52.施正峰,〈正視台灣族群多元化的存在〉,收錄於《創造台灣新文化》,張炎憲編,前衛,台北,1993.4.。
53.施琅〈恭陳台灣棄留疏〉。
54.南方朔,〈國家、資本、人民──八○年代台灣的社會力場〉,出自閉z橋、蔡詩萍編,《一九八六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1987.。
55.胡志成,〈從自由中國事件到中美斷交〉,出自八十年代編,《台灣的憲政危機》,台北,1983.。
56.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跨世紀國小藝文資訊交流研討會〈從 世界的視角嬝炊憭ヾr》,2000.10.。
57.曹銘宗,《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北,聯經,1999.6.。
58.翁仕杰,《台灣民變的轉型—歷史宿命與超越》,自立晚報,台北,1994.8.。
59.殷乃平,〈金錢遊戲的疏導與轉化途徑〉,《社會重建》,時報出版公司,1991.。
60.教育部,《總統三年來關於教育文化的訓示》,教育資料研究室輯,1953.4.。
61.陳奇祿,《文化與生活》,允晨叢刊,台北,1994.。
62.陳奇祿,《民族與文化》,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
63.陳奇祿,〈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建〉,收入《文化與生活》,允晨叢刊,台北,1994.。
64.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1997.10.,訂正版。
65.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文化誌(初稿)》, 1997.5.。
66.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化發展與民間力量座談會論文集》,1998.6.。
67.雪正L,《台灣近代發展史》,前衛出版社,台北,1996.9.。
68.酗債魽A《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
69.戚嘉林,《台灣史(A.D.1600-1945)》,台北,自立晚報,1986.。
70.郭正亮,〈李登輝現象:民主型與政治領導〉,出自殷海光基金會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1998.。
71.彭懷恩,《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1997.。
72.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6.。
73.彭懷恩,《台灣政黨體系》,台北,洞察,1987.。
74.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五○年》,台北,風雲論壇,1997.。
75.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76.張京育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影響,台北,國關中心》,1992.。
77.黃光國,《民粹亡台論》,台北,商周文化,1996.。
78.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1993.。
79.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排版標點本,1958.。
80.黃錦堂,《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北,翰蘆圖書,2000.8.。
81.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2000.9.。
82.陳忠信,《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
83.陳陽德,《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洞察,1986.。
84.陳其南,《文化、結構與神話》,台北,允晨,1989.。
85.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台灣在轉捩點上》,台北,大呂洛城,1986.。
86.葉俊榮著,《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巨流圖書公司,1999.。
87.賀德芬,《著作權面面觀》,幼獅文化,台北,1987.6.。
88.張茂桂,《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89.楊碧川,《後藤新平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一橋,台北,1996.9.。
90.趙天儀,〈台灣文藝多元化與再生〉,前揭張炎憲編《創造台灣新文化》。
91.蔡源煌,〈萬象無常:一九九一年文化觀察〉,收錄於龔鵬程編《一九九一文化評論》,台北,三民,1992.10.。
92.蔡源煌,《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遠流,台北,1989.9.。
93.蔡源煌,〈當前文化問題剖析及文化建設的努力方向〉,收錄於《社會重建》,時報文教基金會叢書(4),台北,1991.5.。
94.廖嘉展著,《老鎮新生》,遠流,台北,1995.。
95.賴澤涵,《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時報,台北,1996.1.。
96.劉益昌,「台灣的考古遺址」,收錄於【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張炎憲等編,玉山社,台北,1996.9.。
97.劉進慶等著,《台灣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1993.。
98.鄭欽仁,《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台北1989.4.。
99.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1999.。
100.蕭新煌、黃世明、翁仕杰合撰〈百年來台灣社會力的浮沈與轉型〉,收錄於《百年來的台灣》,台灣研究基金會叢書(9),前衛,台北1995.6.。
101.蕭新煌,《社會力--台灣向前看》,自立晚報,1989修訂版,台北,1989.。
102.戴國煇,《台灣史研究》,台北,遠流,1985.。
103.藍鼎元,《東征集》,《台灣文獻叢刊第十二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排版標點本,1958.。
104.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1996.。
105.蘇昭英等編,《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文建會委託文化環境工作室主編,「文化生活圈之調查研究—縣市文化藝術發展計畫」規劃研究報告2001.。
106.龔鵬程編,《一九九一文化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2.10.。
二、期刊論文:
1.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社區營造政策綱領〉,1997.,《空間雜誌》,第100期。
2. 文建會,〈「行政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推動小組」成果報告〉(內部文件,未出版),2000.5.。
3. 立法院預算中心〈對行政院文建會預算評估報告〉,2000.12.(立法院內部文件,未出版)。
4. 行政院文建會,〈週休二日文化遊----加強推展文化休閒具體作法〉,台北,1998.2.。
5. 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台灣風物》第四十二卷一期,1992.3.。
6. 何浩天,〈光復以來的台灣藝術發展〉,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十期,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9.12.7. 沈清松,〈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第四期,台北,1993.4.。8. 沈清松,〈資訊科技的哲學省思〉,《哲學雜誌》,第十八期,台北,1996.11.。9. 林本炫,〈對我國文化政策的省思〉,國家政策雙月刊,第78期,1994.。
10.林芬,〈戰後台灣古蹟保存政策變遷歷程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11.林中平,〈日本從明治戰前的歷史進程(兼及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期,1988.,春季號。
12.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的經濟社會變遷〉,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13.林滿紅,〈貿易與清末台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復刊號,第九卷,第八期。14.林中平,〈國家組織或大有為的政府?〉,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
15.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歷史月刊》,1996.4.。16.吳聰敏,〈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
17.吳文程,〈台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四期,1995.。18.《空間雜誌》,第74期,1995.9.。
19.林嘉誠,〈立法委員質詢權的行使與弁遄F由本會期總質詢圓滿結束談起〉,《中國論壇》,157期,1982.。20.南方朔,〈當藝術文化與經營管理相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跨世紀國際藝文資訊交流研討會--從世界的視角嬝炊憭ヾn,2000.10.。
21.洪泉湖,〈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政策之分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八卷,第九期,1985.9.。22.《活水》,〈我們需要甚麼樣的文化部〉,〈文化專題〉,198期。
23.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台灣的開發〉,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24.張瑞成編輯,〈光復台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第四集,國民黨黨史會出版,台北,1990.6.。
25.創荈部A〈文化價值觀的變化與建設〉,前揭《民國七十八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行政院文建會。
26.野a,〈文化政策的歐洲思考:歐洲聯盟文化整合的意義〉,南華大學,《第一屆南華公共行政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 2000.5.。
27.酗撜Ф間A〈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政大公行所博士論文,2000.6.。
28.陳璋津,〈文化霸權:觀念與反省〉,《中國論壇》,第333典,1989。
29.郭維藩,〈現階段文化政策的輪廓〉,《社教雙月刊》,第四十四卷,台北,1991.8.。
30.曹永和,〈多族群的台灣島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1999.8.。
31.虛君,〈從組織設計談文建會的弁遄r,《幼獅月刊》,第五十三卷,第三期,1981.9.。32.國立歷史博物館,〈「私立社會教育機構設立及獎勵辦法」修正草案報告書〉。
33.黃銘俊,〈想要文化薰陶,就要重視文化發展—從文建會的工作概況談推廣文化教育之道〉,《國魂》,第558期,1992.5.。
34.黃昆輝,〈心靈改革的內涵與實踐〉,《心靈改革研討會講詞》,台北救國團社會研究院,1998.3.。
35.黃順興,〈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知識社會學分析〉,清華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2000.6.。
36.曾虛白,〈晨曦漫步觸感我們需要一個文化部〉,《自由談》,第三十卷,第九期,1979.9.。37.曾淑芬,〈中國國民黨黨務菁英的流動〉,台南,《成奶j學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號,1989.。
38.黃德福,〈論發展中地區國家資本主義的興起〉,台南,《成奶j學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號,1989.。
39.黃俊傑,〈戰後台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收錄於《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輯,財團法人陳中和慈善基金會,1994.4.。
40.黃才郎,〈五○年代台灣的文化政策及其時代氛圍〉,收入《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2.。
41.黃敏原,〈論教育與規訓—以日治時期台灣的皇民化現象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42.黃智溶,《以「本土文化的再生」重建台灣美術新秩序—1991年台灣美術觀察》。
43.葉啟政,「對社會研究本土化主張的解讀」,【香港社會科學報】,第三期,1994.春季號。
44.葉乃齊,〈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7.。45.楊式昭,〈光復復台灣重要文化政策之觀察1945-1994〉,收錄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文化百年論文集(1901-2000)第1集》,1999.12.。
46.《傅記文學》,第三十七卷,第二期,1980.8.。
47.劉力仁,〈台灣地區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研究(1997-1995歷史結構視野的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6.。48.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研究〉,台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49.鄭明德,〈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的形成〉,《史聯雜誌》,第30、31期合訂本,1997.12.。50.蕭新煌,〈從西歐、拉丁美洲至東亞:東亞發展經驗的挑戰〉,《中山社會科學釋粹》,1989.,第一卷,第一期。
51.蕭全政,〈論台灣地區支持性米價政策〉,《社會科學論叢》,第三十三輯,1985.。52.蕭瓊瑞,〈解嚴前後台灣地區美術創作主題的變遷----從《雄獅》與《藝術家》兩雜誌的畫展報導所做的分析〉。
53.簡徐芬,〈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行所碩士論文,1994.12.。54.龐建國,〈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遷──兼論中華民國台灣經驗〉,《成奶j學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號,1989.。
三、報紙新聞:
1. 「文化立法推動聯盟」,2000.5.新聞稿。
2. 中央日報,九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第十九版。
3. 中國時報,八十八年五月二十日第九版;八十九年五月四日第九、十九版;八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第十一版;九十年三月二十一日第二十一版。
4. 中央日報,八十八年一月四日副刊:謝鵬雄,〈塑造文化中產階級〉。
5. 民生報,八十八年九月七日,文化藝術版,〈文化基本法待制定,月底將舉行公聽會〉;八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文化藝術版。
6. 台灣民報,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日,第一四五號。
7. 自由時報,九十年五月十八日第四○版,〈新政府520文化成績單〉。
8. 聯合報,八十九年五月十九日第十四版專刊〈文化人談李總統文化旦L〉;八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第十四版;八十九年六月十七日第十四版;八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第十四版〈千禧年藝文新聞回顧--文化資產篇〉;八十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第十四版;九十年四月二十三日第十四版;九十年十二月十七日第二、十四版;。
四、中譯資料:
1. E.A. Winckler and S. Green Halgh,張宓燕譯,《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解析》,台北,人間,1992.。
2. Llrich Beck,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和機會》,台北,商務,1999.。
3. Peter Evans著,《帝國主義,依賴與依賴發展》,出自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台北,巨流,1985.。
4. D.Jary&Julia Jary,《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8.。
5.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日文書摘書選,1989.。
6.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1994.。
7.蔡玲、馬若孟著,羅珞珈譯,《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台北,三民,1998.。
8.劉進慶、陳豔紅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故鄉,1988.。
9. George T. Grane ,翁望回譯:〈台灣的躍升〉,出自丁庭宇等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濟》,台北,巨流,1986.。
10. 賈士蘅譯,《躍升中的四小龍》,台北,天下,1998.。
11. 龐建國與Peter B. Evans合著,龐建國譯,《國家結構與國家政策:台灣經濟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意涵》,《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四卷,第一期,1989.。
五、西文資料:
1. Chris Jenks, Culture(London/N.Y:Routledge,1994)。
2. Charlch Taylor,Politic and Recognition in A.Gutmann ed. Mulitculturalism :Examining the Politic Recognition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3. D.Ronen,「Ethnicity,Politics,and Development」ed. D.L.Thompson and D.Rosen,Bulder:Lyrne Rienner,1986.。
4. E. A. Winckler,「Cultural Policy on Postwar Taiwan」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ed.by S. Harrell and Huang Chun-chieh(Oxford:Westview Press,1994)。
5. Guillermo O’Donnell,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Laurance Whitehead(eds.),<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Prospects for Democracy>,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6. Juan J. Linz,”An Authoritarina Regime:Spain”,in Erik A. Allard and Stein Rokkan(ed.),<Mass Politics: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New York:Free Press,1970.。
7. Mehran Kamrava,Undeastanding Comparative Politic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London:Routledge,1996.。
8. Nicos Poulantzas,”The Problem of the Capitalist State”,New Left Review,58,Nov.-Dev.1969.。
Nordlinger ,1981; Skocpol Evans & Rueschemeyer eds. ,1985.。
9. Samuel P. S. H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60-197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
10.Samuel P. Huntington and Clement H. Moore(eds),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New York:Basic Press,1970.。
11.Shelden Appleton,〈Silence Student and the Future of Taiwan〉,pacific Affair,1970.。
12.Tun-jen Cheng,”Democratizing the KMT Regime in Taiwan” in Conference on Demoratization in R.O.C.,Taipei,1989.。
13.Thomas Gold,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Armonk:Sharpe,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