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21: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顯星
研究生(外文):Shian-shioung Su
論文名稱: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變遷歷程研究--歷史結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evolvement of post-war Taiwanese cultural policy-analysis of historical-structural approach
指導教授:黃錦堂黃錦堂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鄉土文化研究所碩 / 博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文化政策地方文化國家文化本土化台灣化全球化社區(共同體市民)社會運動文化霸權歷史--結構途徑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policyCultural hegemonyState culturalLocal culturalIndigenizationTaiwanizationGlobalizationCommunityCitizen movementHistorical-Structural approa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32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本文採歷史--結構途徑(historical-structural approach)作為分析方法,並以動態、結構的觀點,探討戰後台灣文化建設與政策發展的變遷歷程,將文化發展放在台灣特定的社會形構(social formation)來觀察,才能有較周延而細緻的分析。本文研究的目的有三:(一)透過台灣新的文化史觀與視野,重新檢視過去台灣開發及社會文化發展的歷程,探討國家組織政治主導下的文化發展現象與困境;(二)從政治、經濟及社會不同面向的歷史考察,探討台灣文化建設與文化政策變遷的歷史特殊背景;(三)經由台灣「本土化」運動建構以「民間社會」為主體力量,推動文化自治化與產業化的新文化政策,並因應國際文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發展潮流。
台灣在最近短短的百餘年來,歷經了三次支配團體的更替,自日本殖民統治以來,一直是政治為主、經濟優先,導致文化發展不受重視,甚至於遭到刻意的扭曲與打壓。戰後台灣文化發展與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緊緊相扣,在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有基於當時整體環境需要所做的安排,文化政策的擬訂,脫離不了政治的干預、主導。因此,研究台灣文化政策的發展,唯有從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歷史結構著手,才能掌握到其變遷的脈絡。無論過去或現在,文化政策仍然依賴官方(政治)力量做為文化發展的主導者,主政者藉著政治力量強力推動文化事務。然而,政治主導力量伸進文化領域,往往具有宣示「正統」、塑造「主流」的意味,雖然有短期的速效,但長期卻是負面的效果居多,依當政者意識型態插手文化事務,結果對文化發展反而造成障礙。從日本殖民統治的文化侵略、國民黨威權統治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乃至後來推動的「文化建設」「心靈改革」等計畫,設立官方文化組織及透過經費補助、獎勵,強力主導文化政策與活動,使文化發展受到限制而僵化,甚至淪為樣板而失去文化的生命力。文化發展扎根要深、眼光要遠、內容要多元,就要尊重民間「社會力」的自主崛起與自由發展,走出政府強勢主導與「主流文化」的意識型態,才能有長久的前景。
早期的台灣社會聯結性(social solidarity)與力量表現在民間社會之廟會與宗教組織,相當活躍而多元;後期的社會力量受制於國家文化霸權力量的節制與牽引,形成單一化發展,民間力量逐漸沒落。隨著政治民主化及工商社會的蓬勃發展,社會力量得以釋放,單一的「國家文化」已漸為多元的「地方文化」所取代,文化活動應轉移至以社區、社團、法人組織及民意機關為主體,透過市民社會運動(citizen movement)培養地方意識,才能有效保障公民自由而平等的文化參與權,使各族群文化有創造、交流、學習的機會,與國家力量相輔相成。
Taking to a time history framework in struc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lies in providing a more stringent and in-depth analysis to the evolvement of post-war Taiwanes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olicy drafting from an interactive and structuralized viewpoint focusing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formation unique to Taiwan. Three objectives behind the study consist of,
(1) Chronicling Taiwan’s post development and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through Taiwan’s new cultural awareness and perspective with which to examine the phenomenon and obstacles in cultural movements led by a 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2) Chronicling Taiwan’s unique historical background behind Taiwan’s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olicy changes mirroring the history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3) Chronicling the new cultural policy of a cultural in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taking to a grassroots Taiwanese culture developed upon a private sector-led dynamic with which to respond to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world culture and the globalization trend.

As the influence of three distinct domineering cultures that besieged Taiwan in a short century or so of time, a politics and economics-led regime since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has stagnated Taiwan’s cultural movements but one that has been subjected to ill-intended distortion and repression. Inseparably tied to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the post-war Taiwanese cultural movements have had certain arrangements made to suit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at the time, noticeably of a cultural drafting policy that never strayed too far from political intervention, if not domination. In light of which, a prudent approach in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cultural policy will not be complete without reflec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hierarchy interwoven by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movements. Past or present, Taiwan’s cultural policy remains in the hands of the government as politic influence continues to dictate how it takes shape, and it is often how the administration showcases its political strength by pushing forward certain cultural affairs. Yet despite a political-led force that delves into the cultural domain may often helps to endorse a legitimacy or create a mainstream status as a short-term yield, it is nevertheless troublesome in the long-run how the negative aspects a political regime tries to intervene cultural affairs to adversely create hurdles in cultural movements to outweigh the outcome at the end. Whether it be the Japanese Imperialism’s cultural invasion, or the Republic Party’s Chinese cultural reform movements under its authoritative rule, or the later programs, such as the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the Spiritual Reform, the presence of an official cultural body that manipulates the cultural policy and movements through grants and subsidies not only stymie cultural movements to a rigid unyielding form but often deprive it as mere showcase to lose a culture’s vivacity. The effort to secure a sound footing in cultural movements that ensures a sustainable future lies in an involuntary awakening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societal strength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to ensure a cultural development that is deep-rooted, with foresight and great diversity.

Contrary to how the private sector’s temple gatherings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had once thrived thanks to the earlier day’s social solidarity in Taiwan, the emergence of a homogeneous development as bound by the latter period’s societal strength curtailed and steered by the national’s cultural mammoth bullying that gradually eroded the strength of the private sector. Yet the societal strength is once again on the rise following a thriving democratic movement and a prosperous industrialized society as the homogenous national culture is now at risk of being displaced by a diverse grassroots culture. Which depicts a natural transformational process in which cultural movements would gradually be shifted to a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led orientation, together with private advocacies, as the main force that helps to redefine grassroots awareness and talents through a host of citizen movements as an effective means to ensure its denizens with a democratic and fair chance to cultural participation, availing all tribal cultures a chance to metamorphose, mirror and learn form one another that also work hand-in-hand with rebuilding national dynamics.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目的與範圍1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架構5
第三節、文獻回顧與分析13

第二章、台灣開發與文化體系建構之歷史回顧17
第一節、台灣早期的住民、開發與歷史回顧17
第二節、台灣政治版圖的爭奪、建立與發展20
第三節、台灣文化體系的建構、特性與變遷27

第三章、五○-七○年代威權統治下之文化思維與文化建設36
第一節、政治、經濟及社會背景(1950--1979)36
第二節、教育附庸下的官方文化統戰與民間文化活動 43
第三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文化建設」(1967--1980) 50

第四章、八○年代台灣文化政策之形成與發展60
第一節、政治、經濟及社會背景(1981--1990)60
第二節、文化行政、立法制度化之建立與變遷 65
第三節、現代化發展與文化政策制度化問題 77

第五章、九○年代台灣文化政策之挑戰與調整85
第一節、政治、經濟及社會背景(1991--2000)85
第二節、台灣文化發展趨勢、議題與具體措施 91
第三節、文化思潮、政策推動與民間文化活動問題112

第六章、結論:台灣文化政策之未來展望120
參考文獻 128
* 表 目 次 *

表一:五○—九○年代政府文化施政作為與民間社會文化活動情形對照表 11
表二:台灣與大陸每人平均分配發電容量比較表 25
表三:台灣與大陸學齡兒童就學百分比差異表25
表四:立法委員涉及的文化政策質詢內容與取向分析表72
表五:立法院老委員、增額委員及新委員關心議題與發言比較表73
表六:文建會「文化部門十二項計畫」分類表 97
表七: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內容表100
表八:1998-2000年文建會年度預算佔中央政府總預算比率表108
表九:1998-2000年文建會預算佔文化支出暨中央政府總預算比率表108
中文資料
一、專 書:
1. 于宗先、王金利合著,《台灣通貨膨脹》,台北,聯經,1999.。
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抗戰勝利前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準備工作檔案史料選〉,《民國檔案》,第三期,南京,二史館,1989.。
3. 中央設計局,《中央設計局台灣調查委員會一年來工作大事記》。
4.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1996.。
5. 王詩琅譯註,《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稻香,台北,1995.11.。
6.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元照,台北,2001.7.。
7. 王作榮,《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台北,時報,1978.。
8. 王振鵠,〈文化中心〉,《中華民國史文化志(初稿)》,國史館,1996.5.。
9. 尹章義,《台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晚報,1986.。
10.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第八、教育文化,黃英哲,《戰後初期的台灣文化重編》,〈台灣人「奴化」了嗎?〉。
11.文崇一,〈台灣社會的多元化回顧與前瞻〉,中國論壇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1985.。
12.天下雜誌社,《發現台灣》上、下冊, 1995.。
13.文化環境工作室編輯,《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手冊》,新竹市文化中心委託,金廣福文教基金會主辦, 1998.3. 。
14.《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輯》。
15.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文化建設與教育發展〉,《台灣光復五十年專輯》,台中,1995.10.。
16.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編《台灣省二二八暴動事件報告》。
17.《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一○八二號)。
18.立法院公報,《法律案專輯第四十七輯》,立法院秘書處編印,1973.1.初版。
19.立法院秘書處,《立法專刊》,第九十二輯,1997.3.。
20.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教育委員會施政報告》,1994.10.4.。
21.立法院第四屆第六會期第八次會議,《議事日程》暨《院總第1080號之一關係文書》。
22.《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二卷,第八十一期。
23.石元康,〈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出自殷海光基金會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1998。
24.台大全球變遷中心網站,《永續發展行動手冊》。
25.行政院文建會,《文化白皮書》, 1998.10.。
26.行政院文建會,《民國78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研究單位:廿一世紀基金會,1990.3.。
27.行政院文建會,《民國79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研究單位:廿一紀基金會,1991.3.。
28.行政院文建會,《民國80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研究單位:廿一世紀基金會,1992.3.。
29.行政院文建會,《文化統計》, 1993.。
30.行政院文建會,《文化統計》, 1998.。
31.行政院文建會,《文化建設重要法規彙編》, 1997.6.。
32.行政院研考會,《文化建設與文化中心績效評估之研究》,台北,1997.12.。
33.行政院研考會,《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弁鄐尾阭Q》,台北,1996.。
34.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台灣研究基金會編:《壟斷與剝削》,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89.。
35.朱雲漢,〈中產階級與台灣民主化〉,出自蕭新煌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1989.。
36.李允傑,《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商鼎文化,台北,1999.9.。
37.李大維,《台灣關係法的立法研究》,台北,風雲論壇,1988.。
38.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年》,台北,自立晚報,1986.。
39.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自立晚報,1997.。
40.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1982.。
41.李登輝,《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台北,聯經,1980.。
42.李登輝,《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1995.。
43.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2001.4.。
44.杜正勝,《台灣心,台灣魂》,河畔,高雄,1998.12.。
45.邱坤良,《昨自海上來—陰`惠的生命之歌》,時報文化,台北,1997.。
46.林美容,《人類學與台灣》,稻鄉,台北,1995.7.。
47.林信華,《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揚智,台北,2002.5.。
48.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錄於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輯)》,玉山社,1996.9.。
49.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年》,台北,自立晚報,1986.。
50.林瑞穗,《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弁鈰暋D之探討研究報告》,行政院研考會委託,1996.。
51.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聯經,1998.10.。
52.施正峰,〈正視台灣族群多元化的存在〉,收錄於《創造台灣新文化》,張炎憲編,前衛,台北,1993.4.。
53.施琅〈恭陳台灣棄留疏〉。
54.南方朔,〈國家、資本、人民──八○年代台灣的社會力場〉,出自閉z橋、蔡詩萍編,《一九八六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1987.。
55.胡志成,〈從自由中國事件到中美斷交〉,出自八十年代編,《台灣的憲政危機》,台北,1983.。
56.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跨世紀國小藝文資訊交流研討會〈從 世界的視角嬝炊憭ヾr》,2000.10.。
57.曹銘宗,《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北,聯經,1999.6.。
58.翁仕杰,《台灣民變的轉型—歷史宿命與超越》,自立晚報,台北,1994.8.。
59.殷乃平,〈金錢遊戲的疏導與轉化途徑〉,《社會重建》,時報出版公司,1991.。
60.教育部,《總統三年來關於教育文化的訓示》,教育資料研究室輯,1953.4.。
61.陳奇祿,《文化與生活》,允晨叢刊,台北,1994.。
62.陳奇祿,《民族與文化》,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
63.陳奇祿,〈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建〉,收入《文化與生活》,允晨叢刊,台北,1994.。
64.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1997.10.,訂正版。
65.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文化誌(初稿)》, 1997.5.。
66.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化發展與民間力量座談會論文集》,1998.6.。
67.雪正L,《台灣近代發展史》,前衛出版社,台北,1996.9.。
68.酗債魽A《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
69.戚嘉林,《台灣史(A.D.1600-1945)》,台北,自立晚報,1986.。
70.郭正亮,〈李登輝現象:民主型與政治領導〉,出自殷海光基金會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1998.。
71.彭懷恩,《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1997.。
72.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6.。
73.彭懷恩,《台灣政黨體系》,台北,洞察,1987.。
74.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五○年》,台北,風雲論壇,1997.。
75.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76.張京育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影響,台北,國關中心》,1992.。
77.黃光國,《民粹亡台論》,台北,商周文化,1996.。
78.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1993.。
79.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排版標點本,1958.。
80.黃錦堂,《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北,翰蘆圖書,2000.8.。
81.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2000.9.。
82.陳忠信,《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
83.陳陽德,《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洞察,1986.。
84.陳其南,《文化、結構與神話》,台北,允晨,1989.。
85.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台灣在轉捩點上》,台北,大呂洛城,1986.。
86.葉俊榮著,《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巨流圖書公司,1999.。
87.賀德芬,《著作權面面觀》,幼獅文化,台北,1987.6.。
88.張茂桂,《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89.楊碧川,《後藤新平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一橋,台北,1996.9.。
90.趙天儀,〈台灣文藝多元化與再生〉,前揭張炎憲編《創造台灣新文化》。
91.蔡源煌,〈萬象無常:一九九一年文化觀察〉,收錄於龔鵬程編《一九九一文化評論》,台北,三民,1992.10.。
92.蔡源煌,《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遠流,台北,1989.9.。
93.蔡源煌,〈當前文化問題剖析及文化建設的努力方向〉,收錄於《社會重建》,時報文教基金會叢書(4),台北,1991.5.。
94.廖嘉展著,《老鎮新生》,遠流,台北,1995.。
95.賴澤涵,《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時報,台北,1996.1.。
96.劉益昌,「台灣的考古遺址」,收錄於【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張炎憲等編,玉山社,台北,1996.9.。
97.劉進慶等著,《台灣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1993.。
98.鄭欽仁,《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台北1989.4.。
99.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1999.。
100.蕭新煌、黃世明、翁仕杰合撰〈百年來台灣社會力的浮沈與轉型〉,收錄於《百年來的台灣》,台灣研究基金會叢書(9),前衛,台北1995.6.。
101.蕭新煌,《社會力--台灣向前看》,自立晚報,1989修訂版,台北,1989.。
102.戴國煇,《台灣史研究》,台北,遠流,1985.。
103.藍鼎元,《東征集》,《台灣文獻叢刊第十二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排版標點本,1958.。
104.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1996.。
105.蘇昭英等編,《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文建會委託文化環境工作室主編,「文化生活圈之調查研究—縣市文化藝術發展計畫」規劃研究報告2001.。
106.龔鵬程編,《一九九一文化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2.10.。
二、期刊論文:
1.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社區營造政策綱領〉,1997.,《空間雜誌》,第100期。
2. 文建會,〈「行政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推動小組」成果報告〉(內部文件,未出版),2000.5.。
3. 立法院預算中心〈對行政院文建會預算評估報告〉,2000.12.(立法院內部文件,未出版)。
4. 行政院文建會,〈週休二日文化遊----加強推展文化休閒具體作法〉,台北,1998.2.。
5. 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台灣風物》第四十二卷一期,1992.3.。
6. 何浩天,〈光復以來的台灣藝術發展〉,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十期,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9.12.
7. 沈清松,〈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第四期,台北,1993.4.。
8. 沈清松,〈資訊科技的哲學省思〉,《哲學雜誌》,第十八期,台北,1996.11.。
9. 林本炫,〈對我國文化政策的省思〉,國家政策雙月刊,第78期,1994.。
10.林芬,〈戰後台灣古蹟保存政策變遷歷程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
11.林中平,〈日本從明治戰前的歷史進程(兼及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期,1988.,春季號。
12.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的經濟社會變遷〉,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13.林滿紅,〈貿易與清末台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復刊號,第九卷,第八期。
14.林中平,〈國家組織或大有為的政府?〉,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
15.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歷史月刊》,1996.4.。
16.吳聰敏,〈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
17.吳文程,〈台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四期,1995.。
18.《空間雜誌》,第74期,1995.9.。
19.林嘉誠,〈立法委員質詢權的行使與弁遄F由本會期總質詢圓滿結束談起〉,《中國論壇》,157期,1982.。
20.南方朔,〈當藝術文化與經營管理相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跨世紀國際藝文資訊交流研討會--從世界的視角嬝炊憭ヾn,2000.10.。
21.洪泉湖,〈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政策之分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八卷,第九期,1985.9.。
22.《活水》,〈我們需要甚麼樣的文化部〉,〈文化專題〉,198期。
23.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台灣的開發〉,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24.張瑞成編輯,〈光復台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第四集,國民黨黨史會出版,台北,1990.6.。
25.創荈部A〈文化價值觀的變化與建設〉,前揭《民國七十八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行政院文建會。
26.野a,〈文化政策的歐洲思考:歐洲聯盟文化整合的意義〉,南華大學,《第一屆南華公共行政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 2000.5.。
27.酗撜Ф間A〈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政大公行所博士論文,2000.6.。
28.陳璋津,〈文化霸權:觀念與反省〉,《中國論壇》,第333典,1989。
29.郭維藩,〈現階段文化政策的輪廓〉,《社教雙月刊》,第四十四卷,台北,1991.8.。
30.曹永和,〈多族群的台灣島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1999.8.。
31.虛君,〈從組織設計談文建會的弁遄r,《幼獅月刊》,第五十三卷,第三期,1981.9.。
32.國立歷史博物館,〈「私立社會教育機構設立及獎勵辦法」修正草案報告書〉。
33.黃銘俊,〈想要文化薰陶,就要重視文化發展—從文建會的工作概況談推廣文化教育之道〉,《國魂》,第558期,1992.5.。
34.黃昆輝,〈心靈改革的內涵與實踐〉,《心靈改革研討會講詞》,台北救國團社會研究院,1998.3.。
35.黃順興,〈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知識社會學分析〉,清華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2000.6.。
36.曾虛白,〈晨曦漫步觸感我們需要一個文化部〉,《自由談》,第三十卷,第九期,1979.9.。
37.曾淑芬,〈中國國民黨黨務菁英的流動〉,台南,《成奶j學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號,1989.。
38.黃德福,〈論發展中地區國家資本主義的興起〉,台南,《成奶j學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號,1989.。
39.黃俊傑,〈戰後台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收錄於《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輯,財團法人陳中和慈善基金會,1994.4.。
40.黃才郎,〈五○年代台灣的文化政策及其時代氛圍〉,收入《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2.。
41.黃敏原,〈論教育與規訓—以日治時期台灣的皇民化現象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42.黃智溶,《以「本土文化的再生」重建台灣美術新秩序—1991年台灣美術觀察》。
43.葉啟政,「對社會研究本土化主張的解讀」,【香港社會科學報】,第三期,1994.春季號。
44.葉乃齊,〈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7.。
45.楊式昭,〈光復復台灣重要文化政策之觀察1945-1994〉,收錄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文化百年論文集(1901-2000)第1集》,1999.12.。
46.《傅記文學》,第三十七卷,第二期,1980.8.。
47.劉力仁,〈台灣地區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研究(1997-1995歷史結構視野的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6.。
48.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研究〉,台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49.鄭明德,〈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的形成〉,《史聯雜誌》,第30、31期合訂本,1997.12.。
50.蕭新煌,〈從西歐、拉丁美洲至東亞:東亞發展經驗的挑戰〉,《中山社會科學釋粹》,1989.,第一卷,第一期。
51.蕭全政,〈論台灣地區支持性米價政策〉,《社會科學論叢》,第三十三輯,1985.。
52.蕭瓊瑞,〈解嚴前後台灣地區美術創作主題的變遷----從《雄獅》與《藝術家》兩雜誌的畫展報導所做的分析〉。
53.簡徐芬,〈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行所碩士論文,1994.12.。
54.龐建國,〈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遷──兼論中華民國台灣經驗〉,《成奶j學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號,1989.。
三、報紙新聞:
1. 「文化立法推動聯盟」,2000.5.新聞稿。
2. 中央日報,九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第十九版。
3. 中國時報,八十八年五月二十日第九版;八十九年五月四日第九、十九版;八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第十一版;九十年三月二十一日第二十一版。
4. 中央日報,八十八年一月四日副刊:謝鵬雄,〈塑造文化中產階級〉。
5. 民生報,八十八年九月七日,文化藝術版,〈文化基本法待制定,月底將舉行公聽會〉;八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文化藝術版。
6. 台灣民報,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日,第一四五號。
7. 自由時報,九十年五月十八日第四○版,〈新政府520文化成績單〉。
8. 聯合報,八十九年五月十九日第十四版專刊〈文化人談李總統文化旦L〉;八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第十四版;八十九年六月十七日第十四版;八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第十四版〈千禧年藝文新聞回顧--文化資產篇〉;八十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第十四版;九十年四月二十三日第十四版;九十年十二月十七日第二、十四版;。
四、中譯資料:
1. E.A. Winckler and S. Green Halgh,張宓燕譯,《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解析》,台北,人間,1992.。
2. Llrich Beck,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和機會》,台北,商務,1999.。
3. Peter Evans著,《帝國主義,依賴與依賴發展》,出自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台北,巨流,1985.。
4. D.Jary&Julia Jary,《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8.。
5.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日文書摘書選,1989.。
6.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1994.。
7.蔡玲、馬若孟著,羅珞珈譯,《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台北,三民,1998.。
8.劉進慶、陳豔紅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故鄉,1988.。
9. George T. Grane ,翁望回譯:〈台灣的躍升〉,出自丁庭宇等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濟》,台北,巨流,1986.。
10. 賈士蘅譯,《躍升中的四小龍》,台北,天下,1998.。
11. 龐建國與Peter B. Evans合著,龐建國譯,《國家結構與國家政策:台灣經濟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意涵》,《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四卷,第一期,1989.。
五、西文資料:
1. Chris Jenks, Culture(London/N.Y:Routledge,1994)。
2. Charlch Taylor,Politic and Recognition in A.Gutmann ed. Mulitculturalism :Examining the Politic Recognition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3. D.Ronen,「Ethnicity,Politics,and Development」ed. D.L.Thompson and D.Rosen,Bulder:Lyrne Rienner,1986.。
4. E. A. Winckler,「Cultural Policy on Postwar Taiwan」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ed.by S. Harrell and Huang Chun-chieh(Oxford:Westview Press,1994)。
5. Guillermo O’Donnell,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Laurance Whitehead(eds.),<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Prospects for Democracy>,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6. Juan J. Linz,”An Authoritarina Regime:Spain”,in Erik A. Allard and Stein Rokkan(ed.),<Mass Politics: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New York:Free Press,1970.。
7. Mehran Kamrava,Undeastanding Comparative Politic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London:Routledge,1996.。
8. Nicos Poulantzas,”The Problem of the Capitalist State”,New Left Review,58,Nov.-Dev.1969.。
Nordlinger ,1981; Skocpol Evans & Rueschemeyer eds. ,1985.。
9. Samuel P. S. H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60-197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
10.Samuel P. Huntington and Clement H. Moore(eds),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New York:Basic Press,1970.。
11.Shelden Appleton,〈Silence Student and the Future of Taiwan〉,pacific Affair,1970.。
12.Tun-jen Cheng,”Democratizing the KMT Regime in Taiwan” in Conference on Demoratization in R.O.C.,Taipei,1989.。
13.Thomas Gold,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Armonk:Sharpe,198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